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诗词的“意象”、“诗眼词眼”、“名句”三个方面,结合对诗词作品中关键词句的把握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词作品并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 关键词句 意象 诗眼词眼 名句
当今世界,早已将国民的阅读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这话意蕴丰富。一个人,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提高、充实自己。但是,学什么,又怎么学呢?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阅读,既是平时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读什么学什么?当然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怎么读怎么学?这个问题太大太复杂,一言难尽。但我认为,在阅读的诸多方法要点之中,有一条是不容忽视的——要善于发现和赏鉴作品中的关键词句。也就是说,善抓关键之语,可品辞章之美。
作品中的关键词句,会因作品所属文体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诗歌的主旨,是诗歌之中最重要的东西,它往往体现为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背后的情感或哲理。那么,诗人在作品中,通常会借助怎样的关键词句,来表现诗歌的主旨呢?换言之,品读诗歌的语言之时,我们该重点关注那些关键词句呢?
一、特殊意象或意象群
在某些作品中,诗人词人往往会选择特定的意象或意象群来承载需要表达的内容或情感。譬如,于谦在《石灰吟》中托物言志,诗人笔下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个性鲜明的“石灰”,不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物化么?杜甫《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之中点到的“森森”之柏,难道仅仅是作为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物而出现的么?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梅”“兰”“竹”“菊”“松”“柏”“莲”等意象,早已作为高洁节操的象征深入人心,所以,诗人借此表达对诸葛武侯高风亮节的赞佩之意敬慕之情,显而易见。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谓脍炙人口,其中词人对意象的选择,值得玩味——小舟停泊之处,为什么偏偏是“杨柳岸”?这,自然与离别的情境有关;作者为什么让主人公刚巧在“晓风残月”之中醒来?离别之后,满怀感伤,深秋之“晓风”吹到身上,风,寒,心,凉!此时此刻,面对空中孤悬的一弯残月,想到有情人无奈离散,月缺人不圆,一腔思念,几许悲凄,顿时涌上心头!对于表现此刻主人公心中的离愁别绪来说,这些意象,岂是他物所能替代!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之中,写“枯藤”“老树”“昏鸦”,写“古道”“西风”“瘦马”,和那一轮将天地间的一切都浸染得无限苍凉的“夕阳”,借萧瑟冷寂之景,抒惆怅悲苦之情,再衬之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温馨,为“天涯断肠人”这一抒情主人公最后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于是,无论是作品中独特的意象群,还是天涯游子心中的“断肠”之情,读来都令人永生难忘!
二、“诗眼”或“词眼”
2003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卷,选考了王维的《过香积寺》,在解释了“诗眼”这一概念之后,要求考生从诗歌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中找出诗眼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充分显示了高考对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语言能力的重视。
在诗词作品中,能成为“诗眼”“词眼”的,一般都是用得特别精炼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它们不仅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准确生动有声有色,而且在表现诗词的意趣方面,也堪称神来之笔。例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只一“闹”字,境界全出,写尽了“红杏枝头”的浓浓“春意”:微风轻拂,春花烂漫,蜂飞蝶舞,生机盎然!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亦可谓千古绝唱,一字千金!
有的语言,貌似平淡而实有深意,品读之时,需特别留心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绕”字和“寒”字——“绕”字拟人,明写月之有情,暗衬人之无情;至于“寒”字,则与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的“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语双关,既写外部环境如夜风、江水、空床之寒冷,又见人物内心之悲凉,耐人寻味。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那倾国倾城之一“笑”的背后,饱含了老百姓多少辛酸和血泪啊!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荔枝来”时“妃子”那绝美的一“笑”吗?不,我们该看到的,是“百姓哭”,这,才是诗人真正想表现的精魂!
除了主要的动词、形容词之外,虚词的表现力亦不容小觑。例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写尽了英雄身后的冷落萧条。《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中的“空”“先”二字,道出了陆游心中多少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的哀痛和感伤啊!
在写景状物或表情达意方面,“诗眼”“词眼”确实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时必须重点关注,用心揣摩。
三、名句
有的名句,写景抒情,凸显了诗词优美的意境。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秋日山居图啊!诗人先写雨后青山月夜之美,再写山间清泉流淌之韵:暮色苍茫,一轮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松林间洒下星星点点斑驳的光影;月光下,清清山泉从溪石上淙淙流过,就像一支优美的奏鸣曲在身边回响。写完这清幽雅致的山中月夜,诗人还不忘点一笔和谐纯美的村居生活:天真无邪的姑娘们从河边洗衣归来,竹林里便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掀落了亭亭玉立的荷叶上无数晶莹的水珠。诗人仅用20个字,就将山村清新如画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纯朴和谐的生活美写得水乳交融,为下文抒发心中的热爱之情眷恋之意打好了基础。
唐代诗人于良史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一名句之中,“月”“花”二字紧承上文之“夜”与“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既见水清夜静,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之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上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下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体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掬”“弄”二字,写景写人,生动传神。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精髓所在,如石蕴玉,似水怀珠,令人叹为观止!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诗歌主要的抒情方式。这种方式,特别具有一种含蓄之美。清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有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精辟论述。写景抒情之语多名句。无论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流露的春归花落、好景不常的轻愁和触景伤怀的别后凄楚,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所抒发的羁旅他乡、前途茫茫的游子之感伤,还是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背后江南如梦似幻烟雨凄迷的景色中那深深的惆怅,抑或是苏轼“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之苍凉,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之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之狂放,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忧国忧民,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之锵锵誓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不更令人铭感五内?这些名句,直抒胸臆,情感真切而充沛,较之那些含蓄柔婉的借景抒情,更为震撼人心!
有的诗歌,不重描写、抒情,却在说理上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
总之,无论是写景状物的名言,还是抒情言志的佳句,亦或是传道说理的警语,都是诗词作品中的精华,阅读时,都必须予以重视。
当然,不是每首诗都有独特的意象或意象群,也不是每首诗词都有“诗眼”“词眼”或名句,有的诗词作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大巧如拙。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图景:一大群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里那一朵白云,也慢慢地、慢慢地越飘越远了。这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更主要的,是写尽了心中的孤独感——鸟儿的喧闹声,消失了;空中的云朵,也飘走了,似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厌弃诗人,不愿留下来陪伴他。此时,整个世界一片清幽寂静,让人倍感孤独和凄凉。“众鸟高飞尽”也好,“孤云独去闲”也好,都需要时间,而且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这两句,动中见静,以动衬静,以景衬情,“鸟飞”“云去”所暗含的“时光流逝”之意,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观望已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文“相看两不厌”作好了铺垫。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也就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望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忽然之中,就使得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也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最后两句,借助拟人手法,物我交融,“相”“两”二字,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了起来,表达了一种强烈而深厚的情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只有”一词,足见诗人之感动与感激。当然,我们也似乎听到了诗人发自心底的一声长叹。这两句,表面看来是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写的是诗人“独坐”无聊神思恍惚之际的一种“错觉”,其实,诗人是有意而为之——愈写山之有情,便愈显世俗社会之无情。于是,诗人十年来横遭冷遇飘零四海寂寞凄凉之艰难处境,也就在这一份可怕的“静”之中表露了出来。这时的大自然,是静的,但诗人的内心呢?恐怕早就波翻浪涌愤激难平了!
这类作品,平淡之中见奇崛,平常之处显不凡,读时更应结合其背景、手法、情感等要素用心揣摩,方能品出其中真味。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瑰宝,我们仅有“勤”“苦”二字就够了么?若能在此基础之上,再讲求些方法技巧,会学得更有效率,收获自然也就更大了。一旦我们为自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就必能在生活的天空中扶摇直上!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荔浦师范学校。
【关键词】诗词鉴赏 关键词句 意象 诗眼词眼 名句
当今世界,早已将国民的阅读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这话意蕴丰富。一个人,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提高、充实自己。但是,学什么,又怎么学呢?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阅读,既是平时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读什么学什么?当然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怎么读怎么学?这个问题太大太复杂,一言难尽。但我认为,在阅读的诸多方法要点之中,有一条是不容忽视的——要善于发现和赏鉴作品中的关键词句。也就是说,善抓关键之语,可品辞章之美。
作品中的关键词句,会因作品所属文体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诗歌的主旨,是诗歌之中最重要的东西,它往往体现为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背后的情感或哲理。那么,诗人在作品中,通常会借助怎样的关键词句,来表现诗歌的主旨呢?换言之,品读诗歌的语言之时,我们该重点关注那些关键词句呢?
一、特殊意象或意象群
在某些作品中,诗人词人往往会选择特定的意象或意象群来承载需要表达的内容或情感。譬如,于谦在《石灰吟》中托物言志,诗人笔下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个性鲜明的“石灰”,不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物化么?杜甫《蜀相》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之中点到的“森森”之柏,难道仅仅是作为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物而出现的么?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梅”“兰”“竹”“菊”“松”“柏”“莲”等意象,早已作为高洁节操的象征深入人心,所以,诗人借此表达对诸葛武侯高风亮节的赞佩之意敬慕之情,显而易见。柳永《雨霖铃》一词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谓脍炙人口,其中词人对意象的选择,值得玩味——小舟停泊之处,为什么偏偏是“杨柳岸”?这,自然与离别的情境有关;作者为什么让主人公刚巧在“晓风残月”之中醒来?离别之后,满怀感伤,深秋之“晓风”吹到身上,风,寒,心,凉!此时此刻,面对空中孤悬的一弯残月,想到有情人无奈离散,月缺人不圆,一腔思念,几许悲凄,顿时涌上心头!对于表现此刻主人公心中的离愁别绪来说,这些意象,岂是他物所能替代!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之中,写“枯藤”“老树”“昏鸦”,写“古道”“西风”“瘦马”,和那一轮将天地间的一切都浸染得无限苍凉的“夕阳”,借萧瑟冷寂之景,抒惆怅悲苦之情,再衬之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温馨,为“天涯断肠人”这一抒情主人公最后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于是,无论是作品中独特的意象群,还是天涯游子心中的“断肠”之情,读来都令人永生难忘!
二、“诗眼”或“词眼”
2003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卷,选考了王维的《过香积寺》,在解释了“诗眼”这一概念之后,要求考生从诗歌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中找出诗眼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充分显示了高考对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语言能力的重视。
在诗词作品中,能成为“诗眼”“词眼”的,一般都是用得特别精炼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它们不仅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准确生动有声有色,而且在表现诗词的意趣方面,也堪称神来之笔。例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只一“闹”字,境界全出,写尽了“红杏枝头”的浓浓“春意”:微风轻拂,春花烂漫,蜂飞蝶舞,生机盎然!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亦可谓千古绝唱,一字千金!
有的语言,貌似平淡而实有深意,品读之时,需特别留心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白居易《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中的“绕”字和“寒”字——“绕”字拟人,明写月之有情,暗衬人之无情;至于“寒”字,则与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的“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语双关,既写外部环境如夜风、江水、空床之寒冷,又见人物内心之悲凉,耐人寻味。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那倾国倾城之一“笑”的背后,饱含了老百姓多少辛酸和血泪啊!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荔枝来”时“妃子”那绝美的一“笑”吗?不,我们该看到的,是“百姓哭”,这,才是诗人真正想表现的精魂!
除了主要的动词、形容词之外,虚词的表现力亦不容小觑。例如,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写尽了英雄身后的冷落萧条。《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中的“空”“先”二字,道出了陆游心中多少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的哀痛和感伤啊!
在写景状物或表情达意方面,“诗眼”“词眼”确实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阅读时必须重点关注,用心揣摩。
三、名句
有的名句,写景抒情,凸显了诗词优美的意境。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秋日山居图啊!诗人先写雨后青山月夜之美,再写山间清泉流淌之韵:暮色苍茫,一轮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松林间洒下星星点点斑驳的光影;月光下,清清山泉从溪石上淙淙流过,就像一支优美的奏鸣曲在身边回响。写完这清幽雅致的山中月夜,诗人还不忘点一笔和谐纯美的村居生活:天真无邪的姑娘们从河边洗衣归来,竹林里便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掀落了亭亭玉立的荷叶上无数晶莹的水珠。诗人仅用20个字,就将山村清新如画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纯朴和谐的生活美写得水乳交融,为下文抒发心中的热爱之情眷恋之意打好了基础。
唐代诗人于良史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一名句之中,“月”“花”二字紧承上文之“夜”与“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既见水清夜静,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之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上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下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体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掬”“弄”二字,写景写人,生动传神。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精髓所在,如石蕴玉,似水怀珠,令人叹为观止!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诗歌主要的抒情方式。这种方式,特别具有一种含蓄之美。清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有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精辟论述。写景抒情之语多名句。无论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流露的春归花落、好景不常的轻愁和触景伤怀的别后凄楚,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所抒发的羁旅他乡、前途茫茫的游子之感伤,还是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背后江南如梦似幻烟雨凄迷的景色中那深深的惆怅,抑或是苏轼“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之苍凉,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之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之狂放,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忧国忧民,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之锵锵誓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不更令人铭感五内?这些名句,直抒胸臆,情感真切而充沛,较之那些含蓄柔婉的借景抒情,更为震撼人心!
有的诗歌,不重描写、抒情,却在说理上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
总之,无论是写景状物的名言,还是抒情言志的佳句,亦或是传道说理的警语,都是诗词作品中的精华,阅读时,都必须予以重视。
当然,不是每首诗都有独特的意象或意象群,也不是每首诗词都有“诗眼”“词眼”或名句,有的诗词作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大巧如拙。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图景:一大群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里那一朵白云,也慢慢地、慢慢地越飘越远了。这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更主要的,是写尽了心中的孤独感——鸟儿的喧闹声,消失了;空中的云朵,也飘走了,似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在厌弃诗人,不愿留下来陪伴他。此时,整个世界一片清幽寂静,让人倍感孤独和凄凉。“众鸟高飞尽”也好,“孤云独去闲”也好,都需要时间,而且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这两句,动中见静,以动衬静,以景衬情,“鸟飞”“云去”所暗含的“时光流逝”之意,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观望已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文“相看两不厌”作好了铺垫。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也就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望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忽然之中,就使得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也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最后两句,借助拟人手法,物我交融,“相”“两”二字,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了起来,表达了一种强烈而深厚的情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只有”一词,足见诗人之感动与感激。当然,我们也似乎听到了诗人发自心底的一声长叹。这两句,表面看来是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写的是诗人“独坐”无聊神思恍惚之际的一种“错觉”,其实,诗人是有意而为之——愈写山之有情,便愈显世俗社会之无情。于是,诗人十年来横遭冷遇飘零四海寂寞凄凉之艰难处境,也就在这一份可怕的“静”之中表露了出来。这时的大自然,是静的,但诗人的内心呢?恐怕早就波翻浪涌愤激难平了!
这类作品,平淡之中见奇崛,平常之处显不凡,读时更应结合其背景、手法、情感等要素用心揣摩,方能品出其中真味。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瑰宝,我们仅有“勤”“苦”二字就够了么?若能在此基础之上,再讲求些方法技巧,会学得更有效率,收获自然也就更大了。一旦我们为自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就必能在生活的天空中扶摇直上!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荔浦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