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操作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68例患者均在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造影过程中无一使用肝素化。造影结束后股动脉穿刺点处加压包扎。结果 68例患者全部成功,均未发生与造影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CT未发现出血增加情况,也无血栓形成或脑梗塞发生,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只要注意相关事项,总体还是比较安全的,为及早排除再出血危险提供最可靠、最全面的临床资料。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发的综合征[1],是神经外科的急危重症之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因其能准确的显示血管影像,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标准诊断方法[2],我院在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间对6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的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为CT确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39-74岁,平均63.7岁;术前GCS评分:5-8分11例,8-12分26例,12分以上31例;出血发生24小时内行DSA患者35例,3天内患者26例,3天-14天患者1例,2周后患者6例;无其他疾病患者22例,合并高血压患者4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9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3例。
1.2 脑血管造影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行各项术前检查,预防癫痫发作、预防血管痉挛,烦躁患者予以镇静或冬眠治疗,有高颅压症状者给予适度降颅压治疗。术前行造影剂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备常规紧急抢救药品,留置导尿。术中尼膜同持续缓慢静滴,常规消毒、铺单,所有导管及链接装置均以肝素盐水冲洗后常规严密链接、严密排空气体,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动脉鞘,之后在透视下常规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造影过程中无一使用肝素化,以2套加压输液器分别链接动脉鞘及通过“Y”阀链接造影导管,在造影过程中持续缓慢滴注生理盐水,造影结束后股动脉穿刺点处加压包扎。术后穿刺侧下肢制动12h,卧床24h,常规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检测,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穿刺部位出血及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温、皮色情况。
2 结 果
阳性结果45例,占66.1%,其中:动脉瘤37例,占82.2%,血管畸形7例,占15.6%,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占2%。68例患者全部成功,均未发生与造影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CT未发现出血增加情况,也无血栓形成或脑梗塞发生,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造影过程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造影影像证实),占2.9%,从造影血管中撤出导管并输注尼膜同后均缓解,术后未发现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出血穿刺部位血肿5例,占7.4%,重新加压包扎后自行吸收。
3 讨 论
我科对68例SAH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体会到以下几点:
3.1 术前各项准备要充分 ①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处理好各种合并症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癫痫等,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②烦躁患者做好镇静处理,必要时予以冬眠,术前留置导尿、避免尿潴留引起患者情绪波动而再出血,清醒患者做好术前宣教;③尼膜同常规持续点滴防止血管痉挛;④做好造影剂过敏试验;⑤准备好常规紧急抢救药品。
3.2 术中并发症处理 ①血管痉挛:暂停造影,在造影血管中撤出导管停止刺激,并输注尼膜同,必要时通过造影导管局部缓慢注射稀释的尼膜同液体;②癫痫发作:即刻抗癫痫治疗,之后予适度降颅压处理;③再出血:在已检查出AN时,应急诊行栓塞控制出血,同时治疗AN,未发现AN时,暂停造影,观察病情再做决定。
3.3 术后处理 ①穿刺点处手压迫15min后加压包扎,并以1kg沙袋压迫6小时。并严密观察,术后24小时解除加压包扎。②穿刺侧下肢制动12h,卧床24h,连续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温、皮色情况6小时,1次/2h。③多参数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务必控制血压平稳或略高。④术后头疼一般为血管痉挛,可尼膜同缓滴处理,但要警惕再出血或脑栓塞发生。⑤如检查出有动脉瘤存在,要尽早处理掉动脉瘤,解除再出血危险。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SAH一旦发生,易于复发,故及早明确出血原因,消除病因是治療的关键[3],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能准确的显示血管影像,并可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达98%,但作为创伤性检查,DSA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对于SAH患者,但只要注意相关事项,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总体还是比较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1版.武汉: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3:690.
[2] 周良辅.代神经外科学[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2:808.
[3]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1版.武汉: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3:691.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发的综合征[1],是神经外科的急危重症之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因其能准确的显示血管影像,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的标准诊断方法[2],我院在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间对6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的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为CT确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39-74岁,平均63.7岁;术前GCS评分:5-8分11例,8-12分26例,12分以上31例;出血发生24小时内行DSA患者35例,3天内患者26例,3天-14天患者1例,2周后患者6例;无其他疾病患者22例,合并高血压患者4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9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3例。
1.2 脑血管造影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行各项术前检查,预防癫痫发作、预防血管痉挛,烦躁患者予以镇静或冬眠治疗,有高颅压症状者给予适度降颅压治疗。术前行造影剂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备常规紧急抢救药品,留置导尿。术中尼膜同持续缓慢静滴,常规消毒、铺单,所有导管及链接装置均以肝素盐水冲洗后常规严密链接、严密排空气体,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动脉鞘,之后在透视下常规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造影过程中无一使用肝素化,以2套加压输液器分别链接动脉鞘及通过“Y”阀链接造影导管,在造影过程中持续缓慢滴注生理盐水,造影结束后股动脉穿刺点处加压包扎。术后穿刺侧下肢制动12h,卧床24h,常规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检测,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穿刺部位出血及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温、皮色情况。
2 结 果
阳性结果45例,占66.1%,其中:动脉瘤37例,占82.2%,血管畸形7例,占15.6%,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占2%。68例患者全部成功,均未发生与造影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CT未发现出血增加情况,也无血栓形成或脑梗塞发生,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造影过程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造影影像证实),占2.9%,从造影血管中撤出导管并输注尼膜同后均缓解,术后未发现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出血穿刺部位血肿5例,占7.4%,重新加压包扎后自行吸收。
3 讨 论
我科对68例SAH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体会到以下几点:
3.1 术前各项准备要充分 ①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处理好各种合并症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癫痫等,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②烦躁患者做好镇静处理,必要时予以冬眠,术前留置导尿、避免尿潴留引起患者情绪波动而再出血,清醒患者做好术前宣教;③尼膜同常规持续点滴防止血管痉挛;④做好造影剂过敏试验;⑤准备好常规紧急抢救药品。
3.2 术中并发症处理 ①血管痉挛:暂停造影,在造影血管中撤出导管停止刺激,并输注尼膜同,必要时通过造影导管局部缓慢注射稀释的尼膜同液体;②癫痫发作:即刻抗癫痫治疗,之后予适度降颅压处理;③再出血:在已检查出AN时,应急诊行栓塞控制出血,同时治疗AN,未发现AN时,暂停造影,观察病情再做决定。
3.3 术后处理 ①穿刺点处手压迫15min后加压包扎,并以1kg沙袋压迫6小时。并严密观察,术后24小时解除加压包扎。②穿刺侧下肢制动12h,卧床24h,连续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皮温、皮色情况6小时,1次/2h。③多参数监护,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务必控制血压平稳或略高。④术后头疼一般为血管痉挛,可尼膜同缓滴处理,但要警惕再出血或脑栓塞发生。⑤如检查出有动脉瘤存在,要尽早处理掉动脉瘤,解除再出血危险。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SAH一旦发生,易于复发,故及早明确出血原因,消除病因是治療的关键[3],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能准确的显示血管影像,并可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达98%,但作为创伤性检查,DSA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对于SAH患者,但只要注意相关事项,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总体还是比较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1版.武汉: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3:690.
[2] 周良辅.代神经外科学[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2:808.
[3]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第1版.武汉: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