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有荷华

来源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hu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被抗日组织改造成女特务,从此开始了传奇的一生。可是再传奇的岁月,一段一段剥开,也不过是生活中最平凡的喜怒哀乐。
  1
  她去早了,酒楼尚没几个食客,跑堂伙计放下一壶茶就匆匆下楼了。这家名叫大华酒楼的饭庄位于繁华的正太街,规模不大,却顾客盈门。
  邱先生约她的地点,大多选择在僻静场所。这次例外,上回见面时,她无意中说,好久没吃鱼了。邱先生当下便许诺,下次我们吃鱼。大华酒楼有道招牌菜“一鱼三吃”,就是把一条新鲜肥硕的淡水鱼,沿脊骨分开,分成三份。一份切成薄片,浇豆豉汁清蒸;一份剔骨剁碎加鸡蛋挤成鱼丸,与丝瓜煮汤;另一份连同鱼头切大块放辣椒和酸菜,做成红烧酸菜鱼。鱼的品种不同,价钱也不同。菜单是一张折叠起来的卡片,毛笔写就的小楷,字迹不甚清晰。她的目光只在价格便宜的种类里筛选,邱先生的钱看上去很多,可是,再多的钱都有用处。邱先生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远比吃一条鱼重要得多。她自幼生活在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认识邱先生以前从未吃过鱼。几年前,第一次跟着邱先生吃鱼,一下就爱上了。那次吃一道清蒸鲈鱼,鱼肉像裂开的白色花瓣,挑一筷子吞下去,独特的鲜香瞬间俘虏了她的胃。天下竟有如此美味,她兴奋地直呼好吃。邱先生笑着说,你适合去江南水乡,那里的人天天吃鱼。以后我可以去吗?她问。邱先生顿了一下,你想去,就能去。邱先生经常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話,她仔细品咂,也未必明白其中含义。
  你想去,就能去。这是什么意思?她自然想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水乡不就是苏杭二州嘛。可是,怎么才能去?除非离开邱先生。怎么离开邱先生?邱先生出钱供她读书,可不是让她离开的。当然,这一切都是她心甘情愿的。不仅为邱先生,也为她自己。除了这些,她还有更为宏大的理由。对于一个怀有家国仇恨的少女,那些宏大的理由足以让她赴汤蹈火、肝脑涂地而不悔。
  客人渐渐多了起来,邱先生还是没有来。她从筷笼挑出两双筷子,将筷头伸进茶水里涮了涮,然后用剩余的水冲洗另一只杯子。残水隔窗泼出去,两双洗净的筷子并排竖在杯子里。窗外是酒楼后院,院子里有棵花椒树,刚刚结出米粒大花椒。她探出身子,掐了几片嫩叶,掰碎了,含进嘴里。浓郁的花椒味弥漫在口腔,带着乡村的记忆。每年这个时节,母亲都会煎花椒叶荞麦面饼,摊熟了一层一层摞起来,吃时蘸辣椒汁。咬一口,满嘴留香。母亲死后,她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煎饼。她自小就是个馋嘴丫头,又因家贫,对食物怀有赤子般的痴心。几枚红枣,几个核桃,都会令她舌尖沉醉。母亲东藏西掩的粗糙零食,柿饼、果干、榛子,总能被她翻箱倒柜找出来。母亲几乎怕了她,你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呢?女孩子嘴巴太馋会招惹祸端。回忆令她羞惭,她吐出花椒叶的残渣,新鲜的麻香味儿,依旧留在口腔。
  伙计拎着木桶上楼,桶里是几尾欢快肥大的鱼。其他桌的客人各自选了他们要的鱼,捞出来,装进网兜,记上桌号。伙计让她也选一条。她有些犹豫,等的人没来。伙计催促,早些定吧,等会儿人多了,厨房做不过来。她便自己捞了条草鱼,足有二尺长,肉滚滚的鱼身在网兜里扑腾翻跃。它马上就会变成食物,塞进自己肠胃。这是一条鱼的宿命,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死去,方能保留最鲜美的味道。鱼总要死的,就像人一样。选择最好的方式死,就是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邱先生说过,他不怕死,就怕死得没有价值。她何尝不是?他们这样的人,最怕的就是不明不白地死,窝窝囊囊地死。
  她又倒了一杯茶,抿嘴细细喝了。一只手搭在壶盖上,感受渐渐凉下去的温度。已是暮春,为见邱先生,她早早穿上这件阴丹士林的半袖旗袍,簇新的靛蓝色衬得她肤色雪白,裸露的手臂觉出了凉意。幸好出门时,带了条围巾。她把围巾从手袋里取出来,抖开,披在身上,宛似搭了条披肩。她眼角眉梢不太像学生,透出一点风情,倒像少妇。实际上,她只有十八岁,就读于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即将毕业。
  那段从她履历里剔除的往事,到底还是留下了些痕迹。
  她只知邱先生姓,不知他全名。她十四岁认识邱先生,邱先生是她的恩人。她曾被卖入青楼,邱先生救了她。她运气不错,第一次接客就遇到邱先生。邱先生问了几句她的身世,得知她进过学堂,便来了兴致,让她写几个字。房间备有纸墨,原本是个摆设,没想到派上用场。她认真铺开纸,镇尺压住两头。取了半截墨锭,砚池里兑了些清水,手握墨锭慢慢研墨。从小为父亲研墨,习惯了。每年春节,全村对联都是父亲一个人写的。
  墨研好了,她问,写什么?邱先生说,随你。她略一思索,俯身写下八个字: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她用的是正楷,字迹端庄,工整有力。
  你喜欢《诗经》?邱先生问。
  嗯。她点点头。
  《诗经》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她心头一怔,父亲也说过同样的话。
  为什么写这两句?
  这两句很美。
  美在哪里?
  这个,我也说不上来。她自然不会讲出真话,邱先生只是陌生人。面对陌生人,任何解释都显得多余。
  《诗经》里还有更美的诗句。邱先生说。
  荷华就是荷花,古人偏写作荷华。她把话题绕开。
  这是通假字,古文中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看就是写错了,传下来,便成了通假字。她掩口窃笑。
  邱先生挽起袖子,接过毛笔,该我写了。
  她揭起自己写好的字,为邱先生另铺纸张。邱先生沉住气,挥毫泼墨,写下四句唐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她轻声念出来。
  你知道这首诗?邱先生侧转头看她一眼。
  嗯,杜甫的《春望》。
  那你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
  当然知道,眼下,我们的国家就如同诗中所写,山河破碎。她的眼里蒙上一层灰,彼时,邱先生尚不知道,她的父母家人皆死于日寇之手。
  可惜了。邱先生叹口气,搁下笔。
  可惜什么?她大着胆子望向邱先生。年长的姑娘教过她,第一次很重要。如果有幸遇到好客人,就有机会飞出青楼。在这里,就算锦衣玉食,也不如去外面做一个柴门小户的良家。这其实是悖论,普通人哪里舍得花一大笔钱替一个妓女赎身?肯出钱的,必定是阔人。跟着阔人出去,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当人家的小妾。民国政府早就立法废除了纳妾制度,但那不过是一句空话,民间纳妾之风仍旧盛行。富商土豪家里没有几房姨太太,说出去都没面子。   她第一眼看见邱先生,其实是失望的。邱先生穿着洗得陈旧的蓝色长袍,外面套着黑色对襟马褂,脚上的布鞋破了,盖着一层补丁。这样衣着寒酸的人竟然肯出价买她初夜,她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她表面上是处女,但身子早不干净了。最初遭遇的两个人贩子,除了没有侵犯她,能做的龌龊事都逼她做了。进了妓院,她再次被剥得赤身裸体,任人揣摸品相。他们对她,就像检验一口牲畜。她对自己这副肉身既厌恶又鄙夷。她甚至为这个买她初夜的男人不值,尤其——看上去,他还不太阔绰。
  你想离开这里吗?邱先生问这话的时候,漫不经心的样子。在她听来,却如雷贯耳。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听错了。
  送你去学堂,继续念书,你不应该在这里。邱先生语气不紧不慢。
  屋里燃着一炷香,是檀香,邱先生的脸庞隐匿在幽暗的香气中。她躬身一问,我要怎样报答先生?
  你说呢?邱先生微笑地看着她。
  先生不会是让我去杀人吧?她挑衅地抬起头,语气像是开玩笑。先生不是普通人,身上有枪,刚才写字的时候,我不小心碰到了。
  邱先生听了这话,右手不自觉地往腰间顺去。他猛地站起身,拍了拍她的肩膀,大踏步走了出去。很久以后,邱先生告诉她,就是她那句玩笑话,让他下了决心。
  在当时,她以为自己说错了,恨不得拔脚追出去把刚才的话追回来。继而,她又想到这男人或许只是戏弄她,赎身的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那个晚上,邱先生没有回来,她独自在锦罗绸缎的被褥里躺了一夜。
  第二天,管事的张妈妈亲自送来早餐。张妈妈说,丫头,你好命,吃了這顿饭就走吧。她不解地看着张妈妈。张妈妈亲昵地抚了一下她的脸蛋,论姿色,你也不算出众,这就是命吧。外面不比这里,凡事得靠自己,你要学会看人眼色。张妈妈推心置腹的口吻,似乎真把她当成即将出阁的女儿。她一时愣住了,半晌没动桌上的饭。张妈妈俯下身,亲自端起碗,碗里是金黄的小米粥。张妈妈说,吃吧,这可是正宗的沁州黄。
  邱先生把她带到省城,送她进了国立女子学校。她摇身一变,从一个青楼女子变成了短发蓝衫的女学生。从前的事,就像一场梦。邱先生说,既然是梦,就不要再想了。邱先生甚至没问她从前叫什么名字,就给她起了新名字唐明慧。为何姓唐?姓唐不好吗?她表示不解,总得有个原因吧?
  你父亲唐得水,代州人氏,在你出生不久因病去世,母亲远嫁他乡。你自幼随祖父母长大,祖父母过世后,给你留下一笔钱,你拿着这笔钱赴省城念书。这是填在学籍表上的,千万不要记错。记住名字,记住身世。邱先生一一道来,仿佛讲的是旁人的事。
  这与她原来的身世有何差别?她本就是孤儿。
  当然不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抹掉青楼那段经历,你总不希望它一辈子跟着你吧。
  她的人生就这样被邱先生改写,第二年,邱先生差人带她长途跋涉,去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军政培训班训练。她在那里待了三个月,学会使用各种枪支器械,擒拿格斗。训练班里的年轻人,大都是热血青年,怀着报国救亡的牺牲精神,时刻准备上战场。她与他们不一样,她报的是邱先生的恩,救的是自己的命。但是,另一种意义上,她与他们没有区别。邱先生的恩恰好与她身上背负的仇恨重叠,没有什么可畏葸,也没有什么可惧怕。她聪慧机敏,胆略过人。再次回到省城后,顺利考进省立女子师范。表面上依然是个纤弱文静的女学生,实则,已经是训练有素的女特工。
  她幻想有一天嫁给邱先生,心里却清楚,她只是邱先生手里的一枚棋子。邱先生肯在她身上花钱,无非是想让她为他做事。但是,邱先生能够选中她,说明还是对她另眼相看。她委婉打听邱先生家事,夸张地说,邱太太一定是个美人。邱先生笑了,我没有太太。她脱口而出,那我以后嫁给你。邱先生冷冷道,你要这么想,就错了。邱先生这句话浇灭了她心头念想,女子报恩惯常以身相许,这一招,在她与邱先生之间,派不上用场。
  邱先生每次约她见面,都在学校对面的告示栏贴广告。有时是中医世家治疗疑难杂症,有时是钟表铺让利销售。这些广告和普通广告略有差异,右上角会有一片晕染的墨色,就像印广告时不小心染上去的。她曾好奇地按照上面提供的地址找过,果真有那么一家医馆,也确实有那么一家钟表铺。医馆一位老中医坐堂诊脉,她请老先生看病,老先生说她脾虚脉弱,开了几味中药。她问起邱先生,老先生一脸茫然,这里从没有姓邱的人。她住学生宿舍,中药买回来没处煮,受了潮,扔掉了。钟表铺也去过,门厅阔大,人来人往。她只在门外一隅看了一会儿,没敢乱打听。
  她养成每天傍晚散步的习惯,经过校门时,扫一眼对面的告示栏。只要右上角带着浅墨色印迹的新广告贴出来,她就知道,邱先生要见她了。贴广告的是什么人呢?她从未遇见过。邱先生背后的组织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她只是其中一个点。邱先生是她上线。她也有下线,一个四位数的电话号码,她打过几次,通知对方获取信息。电话里说暗语,对方若不是她找的人,她会说,打错了。每次打电话她都会跑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通话结束后,立刻离开。这些是邱先生教她的,她只知道接电话的是个沙哑的女声,声音明显经过修饰。他们这些人彼此依附,又相互戒备。贴广告的未必知道他贴的广告有什么作用,接电话的未必知道打电话的是什么人。即使这样谨慎严密,一旦有人被捕变节,还是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牵累很多人。她设想过,假使自己被抓,扛不住酷刑,能供出的就是邱先生以及四位数的电话号码。倘若被捕消息短时间传不出去,敌人就能顺藤摸瓜,找到有用的东西。
  邱先生告诉她,一旦落到敌人手里,他们会剥光你衣服,羞辱你,折磨你,就像对待一只蚂蚁、一条虫子。他们会拔掉你指甲,割掉你乳房,脚骨敲成碎末。他们还会把蛇放进你的衣服里面。她听得面如死灰,手脚冰凉。邱先生问,你怕死吗?她摇头,我怕疼,更怕蛇。邱先生给了她一只箍着银饰的玉镯,里面有个小巧开关,用手一扳,滚出一粒药片。邱先生说,一旦暴露,就把这片药吞下去。会疼吗?问这话的时候,她语气平静,仿佛它是一片普通的阿司匹林。不疼,很快失去知觉。邱先生说这话的时候,转过头,避开她的视线。他一定想到了这个可能的结果,他不想让她死,虽然他亲手给了她一片毒药。她接过镯子,心满意足地戴在手腕,仿佛里面藏的不是致命的毒药,而是救命的稻草。这片药就是她的护身符。这只镯子从外表看不出任何破绽,镶了金属的玉,都是为了遮掩瑕疵或裂缝,镯子价值大打折扣,连窃贼都不屑动它心思。从那以后,她长期戴着这只镯子,只有洗澡的时候才摘下来。很庆幸,邱先生给她的药完好无损,她至今没有机会品尝。这次见面,她准备问问邱先生,她从去年开始执行任务,这片药在镯子里藏了一年,她担心药效是不是过期了。   邱先生约见她的时间不固定,有时数月无音信,有时十天半月就出现了。每次见面结束时,都会提前定好下一次见面地点。邱先生安排她做的事,她都会全力以赴完成,没有失过手。
  有个名叫素娟的女同学,父亲是天水商行老板。她刻意讨好素娟,送对方小礼物,两个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周末,素娟邀她去家中小住。她借机掌握到素娟父亲行踪,通过那个神秘电话透露给她的下线。第二天,素娟父亲遇刺身亡。看到哭得死去活来的素娟,她很难过。可是,邱先生说,天水商行暗地里与日本人勾结,干的是昩心事,发的是国难财,这样的人死不足惜。
  邱先生派她杀一个人,姓邵,供职于警局特务科。这么大任务交给她,邱先生顾虑重重。邱先生说,万事开头难,这一步你总要迈出去。邵警官的太太是女子师范教务处主任,这也是邱先生把任务交给她的主要原因。她处心积虑接近邵太太,委婉表示,毕业后想留校工作。这当然有难度,她的真诚示好便显得顺理成章。她带着礼品登门拜访,伏低做小,把一个女孩子小心翼翼的谄媚巴结表露得淋漓尽致。邵警官见过她几次后,终于记住了她。她探听到邵太太礼拜天带孩子回娘家,佯装不知此事,拎着一盒糕点守在附近。待窥到佣人挎着菜篮子出门,便敲门拜访。邵警官懒洋洋的,似乎刚从床上爬起来。看到她,虽然有点不耐烦,还是礼貌地请她进门。她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邱先生给她的一把匕首,邵警官对这个文弱的女学生毫无防备。任务完成后,她迅速离开邵家,现场没留下任何痕迹。
  邱先生夸她天生就是干这行的,真的是这样吗?当她看到邵太太中年丧夫,形容枯槁,还是有些不安。她渴望的是,亲手杀几个日本人。这样的梦,她做过无数次。学校里有日语课程,她学得格外认真,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接触到真正的日本人。
  邱先生曾说,再过几年,如果你遇到合适对象,想结婚嫁人,我会放你自由。听了邱先生的话,她伸出自己的手。她说,这是一双杀过人的手,你认为它还能洗干净吗?无论杀的什么人,血溅在手上,就再也洗不干净了,就像我。她抬起头看着邱先生,我也回不去了。事实上,她的人生,在父母猝亡的那一日,就再也回不去了。
  2
  她的家在太行山深处,一个名叫赵家沟的小村庄。父亲是前朝的落第秀才,人到中年才娶妻生子。受聘于外村一所私塾,勉强养家糊口。她是家中长女,母亲生下她后,又添了一个弟弟。她自幼跟随父亲去学堂念书,是为数不多的女学生之一。
  创办私塾的乡绅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参加了晋军,在阎锡山的嫡系部队担任要职。民国二十六年秋天,日军进犯山西,攻下大同城。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十月山西人人忙,富人搬家忙,穷人心惶惶,军官丢部属,小兵扔大枪。不久,日军借道娘子关,占领太原城。乡绅闻风,拖家带口投奔大儿子去了。学堂散了,父亲没了差事,回村种田。第二年,日本兵来到县城,城头竖起太阳旗。外面回来的人说,世道变了,阎锡山跑了,南京政府垮台了,这个国家又一次改朝换代。她忘不了父亲那晚醉酒悲歌的情景,这个亲历过清王朝覆灭的旧式文人,为自己再次遭遇黍离之悲而泪流满面。他烂醉如泥,语无伦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灯下做针线的母亲不以为然,国家大事和你有什么关系?你操哪门子闲心?父亲喃喃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凡外族侵略,必定生灵涂炭,血染山河。在这个家里,她是唯一听懂父亲醉话的人。不幸的是,父亲的话很快就应验了。
  日本兵第一次进村时,很客气。把村民们召集在一处,镇上新当选的维持会会长一口一个乡亲们。乡亲们,赵家沟地处僻远,且是小村,不便管理,已划入无人区。乡亲们,请你们尽快搬到治安区统一登记入住,皇军会给你们发放良民证。有了良民证,做什么都不受限制。
  划入治安区的都是人口多的大村,搬过去当然好,谁不知道居住在大村大镇好?人多,有码头,便利。可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积蓄有门路还好办,赵家沟多是穷苦百姓,他们两手空空,就算投亲靠友,恐怕都没人收留。况且,最要紧的,房子狠心扔下不管,地呢?庄户人赖以生存的田地岂是说丢就能丢的?日本人走后,村民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赵家沟始于明末清初,历经三百年风雨,哪能说没就没了?好端端变成无人区?他们想不通。父亲愁眉不展,母亲倒是不以为意。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呢,咱不搬走,他们能把咱怎么着?
  没多久,日本兵又来了。这次可没那么客气了,进村就烧房子,抢粮食,赶牲口,还掠走两个年轻妇人和几个青壮年。他们逼着青壮年挑粮食,拉牲畜,俩妇人则被绑缚在毛驴上,驮走了。临走,放出狠话,说赵家沟破坏和平,与皇军对抗,再不搬离,见一个杀一个。
  隔了差不多一个多月,日本人果然又来了,村民们提早得到消息,挑着粮食和值钱的家当,逃进深山。赵家沟背后的大山里有一座天然洞窟,形状像大肚子瓦罐。洞口狭小,高不过半人,宽不足三尺。进了洞内,却是另一番天地,足有几丈深,是个难得的好去处。躲了几天后,回村一看,房子全被烧了,屋顶塌了,房梁断了,门窗毁了,村庄变成一片废墟。村民们索性搬进山洞,洞内阴湿、寒冷。就在那个山洞,她亲眼目睹一个怀着身孕的妇女难产,直着嗓子叫了一夜,天亮后,合上了双眼。紧接着,又有一个男孩染了重疾,高烧痉挛,不治而亡。年邁的老人也像比赛似的,一个接着一个咳嗽,山洞里回响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死亡的阴影像雪花一样,一层又一层,覆盖了整座山洞。几番思谋,母亲与父亲商议,决定先把她送到划入治安村的姨妈家避难。
  一大早,母亲便带着她上路了。姨妈家距离赵家沟十几里山路,母女俩半道上遇到一队日本兵,他们正朝着赵家沟的方向而来。收割过的田野空空荡荡,母亲四处张望,连个藏身之地也寻不到。带路的是中国人,远远冲她们喊话,问她们是哪个村的。日本兵发现了她们的性别,兴奋地笑起来,笑声放浪骇人。母亲不知哪来的力气,抓着她的手腕就跑,后面的日本兵叫嚣着追过来。风在耳边呼呼作响,母亲死死攥着她的手腕,一路飞跑在空旷的山野。不知跑了多久,不知跑了多远,母亲终于停下脚步,回头看,日本人早已不见踪影。母亲身子一歪,倒在地上,嘴里忽然喷出一大口血,鲜血溅在她脚上,她的脚成了一只血淋淋的脚。娘!她惊叫着。母亲的身子摇摇晃晃倒下去,仍旧死死攥着她的手腕。   母亲的脚是一双缠过足的小脚,平时走路慢慢吞吞。可是,那一天,那一刻,两只小脚却像插上翅膀的鸟儿一样,带着她逃离了险境。她不相信母亲会死,她那只血淋淋的脚,继续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山路上。她背着母亲,艰难地回到了赵家沟。月亮被厚厚的云层遮住了,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怪兽一般矗立的一座座山峰,仿佛世界的活物全部停止了呼吸,偌大天地只剩下她一个人。她驮着母亲走到山洞,扑鼻的热浪涌来,她闻到烧烤食物的焦煳味。她嘴里唤着“爹”,踉跄着奔向洞口。她被什么东西绊倒了,下意识地用手去摸,僵硬,带着热度,像一截烧焦的木头。她愣了片刻,憬然醒悟,尖叫着退后。她摸出了那是一具死人的尸体,被烧焦的尸体。这是比死亡更恐怖的夜晚,她的父亲和弟弟,以及村里三十余村民,全部被烧死在洞内。
  她像只猫一样蜷伏在洞外昏睡了一夜,纷纷扬扬的雪花伴随着灰蒙蒙的晨光一起到来。洞口尚未燃尽的柴草散发出微弱的热量,它们庇护了她一夜,使她幸免于冻死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中。她把母亲的尸体拖进洞中,微弱的亮光照进洞内。除了洞口聚集着七八具烧焦的尸体,洞内并没有更多燃烧的痕迹。她发现了父亲与弟弟,弟弟埋头在父亲怀中,父亲眉头紧锁,整张脸像是均匀地涂抹了一层黑色油脂。她扑过去摇晃了一下,父亲的口鼻霎时涌出乌黑的血水,身子旋即倒下。她吓得停止了动作,呆立了好一会儿,才哭出声来。
  她把母亲与父亲、弟弟并排放在一起,在他们身上撒了一层薄薄的干草。她翻捡出一些食物,找到一袋散发着焦煳味的炒面和干粮。她脱下一个同龄男孩的黑棉鞋,套到自己脚上。她在不知谁家的包裹里发现了一块发黄的白布,裹在身上,腰间缠了一根麻绳。她无师自通,四处捡来石头、蒿草、玉米秸秆,用它们简陋地封住洞口。她独自一人模拟一场葬礼的仪式,跪在洞外恭恭敬敬叩了几个头。她知道,洞内的人已是另一个世界的鬼。死亡与她如此贴近,她感觉自己随时会死,也许今天,也许明天。她不再害怕死亡,死亡似乎是一个温暖归宿,母亲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牵着她的手。她游荡在空旷的山谷,渴了,掬一捧积雪。饿了,嚼几口炒面。天黑了,找一个废弃的窑洞,燃一堆篝火,沉沉睡去。天晴了,雪住了,等待中的死亡迟迟没有来。她只好收拾起一堆杂什离开了赵家沟。
  她漫无目的向前走,路过一座又一座村庄。袋子里的炒面早就吃光了,她学会了上门乞讨。十有八九被轰出门,不过,不要紧,总有好心肠的人家给她拨点残食。活着是一件艰难的事,可是,死也不那么容易。只要有一口食物,她就能顽强地挨过一天。
  几个月后,她流浪到了一座名叫三合的小镇。镇上有火车站,她生平第一次见到了火车,喘着粗气,冒着黑烟,像一条巨大的长蛇。小镇热闹繁华,有许多商铺、酒肆、作坊。这里乞讨者众多,很多外乡人,嘴里说着叽里咕噜的侉话。她是乞讨者中的一员,蓬头垢面,肮脏得像只掉进臭水沟的小狗。镇上驻有日本兵,他们穿着烟叶黄的军装,踩着黑皮靴,时常列队经过。这里没有血腥,没有抢掠,看上去风平浪静。
  有一次,街上走来几个女人。路人纷纷道,快看,快看,日本女人。这些来自异邦的女人,肤色特别白,脸上像是涂了一层面粉。她站在街边好奇地打量她们,她们走路的样子和中国女人不一样,微微躬着腰,迈着细碎的步子。她们结伴进商铺购物,说话轻声细语,不时掩嘴而笑。她们美丽和善,一点不像坏人。她似乎第一次明白了,日本人并非全都是坏人。
  那天,她在醉八仙酒樓门口乞讨。有个年迈的老妇人走过来说,孩子,想吃饺子吗?她使劲点点头。你跟我来。老妇人带着她拐进一条小巷,走进一座院子。老妇人端出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给她,真香啊,还是肉馅,咬一嘴下去,好吃得令她想哭。
  老妇人嘴角有一颗醒目的黑痣,说话和气。送你去个地方,顿顿吃饺子,好不好?她警觉地抬头,哪里会有顿顿吃饺子的好去处?打量她是个傻子吗?她放下碗,转身想离开,却被旁边一个壮年男子一把扯住。她张嘴喊叫,老妇人扑过来,一把捂住她的嘴。他们合力把她捆绑起来,嘴巴缠上布条。男子问老妇人,娘,现在咋办?老妇人不慌不忙,急啥,等会儿来了人,让他们领走就是了。男子说,用不用给她洗洗,瞧她黑脏烂污的,人家相不中咋办?老妇人笑了,不要紧,看姑娘看眼睛,你看她的眼,又黑又亮,识货的自然懂。这对母子旁若无人,一问一答,丝毫也不避讳她。仿佛她不是人,而是一个物件。
  天黑后,果然来了两个人,借着灯光扫了她一眼。其中一个问,没其他毛病吧?老妇人说,又不是第一次了,我的眼光你还信不过?他们把她装进一只麻袋,像是塞进去一只羊、一头猪。他们把她扔到马车上,她在麻袋里昏昏睡去。
  醒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衣衫不整地躺在地板上。那两个男人把她扔进一只装满热水的大木桶。她泡在木桶中,浑身污垢把里面的水洗成墨一般的黑水。他们把她光溜溜地抛到床上,两双手肆意在她身上摸来摸去。他们逼迫她,恐吓她。她哭泣,挣扎,暗自悔恨。她以为自己会死在日本人手里,没想到被几个中国人戕害。母亲说得对,女孩子贪吃会招惹祸端,她没能禁得住一碗饺子的诱惑,活该落到如此下场。想象中的撞墙、上吊、抹脖子……依次从她脑子里闪过。此时此刻,唯有撞墙可行。她瞅准机会,拼着力气跳下床,期望一头撞死。没等她撞上去呢,他们就抓住了她。他们发现了她的企图,恼羞成怒,其中一个扇了她一记耳光。小婊子,挺有骨气,还想死,你以为死就那么容易吗?是啊,她早就知道,死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真的撞上墙,恐怕也死不了。他们对她百般折辱,又欣喜她还是处女,可以卖个不错的价钱。
  翌日,他们给她换上干净的衣衫鞋袜。不出所料,她果然被卖进妓院。两个月后的某个夜晚,她被装扮得花团锦簇,送入接客的房间,遇见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邱先生。
  3
  邱先生迟迟不来,她不禁有些担心。楼上已座无虚席,食客们大快朵颐,咀嚼声,吆喝声,此起彼伏。茶壶里的茶凉透了,伙计不耐烦地催问是否可以上菜了。她摸出手袋里的钞票,数了数,不确定这些钱够不够支付刚才点的鱼。她嗫嚅道,我约的人没有来,能不能退掉刚才点的鱼。伙计大着嗓门儿说,这位小姐,鱼已开膛破肚进油锅了,您说怎么退?旁边食客纷纷侧目。她冷冷道,钱不够我有什么办法?伙计上下打量她一番,咱家店小本经营,看小姐也不像吃白食的主儿,千万别为难咱们。钱不够,把您手上镯子押这儿,回头再赎走。不提镯子还好,一提镯子,她登时变了脸。邱先生可能发生了意外,他们的性命就像幼儿手里一只瓷碗,随时可能摔碎。邱先生出事了,她怎么办?邱先生被抓了,会不会出卖她?邱先生说过,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包括自己。很多人变节并非因为贪生,而是求死不得。壮士殉国,舍生取义。她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也希望邱先生是这样的人。如果不能安全地活着,那就完整地死去。她凝视着手腕上的镯子,感觉它从没有过的亲切和珍贵。   直等得楼上食客纷纷散去,邱先生还是没有来。她独自享用了一餐对她而言堪称豪华的鱼宴。按常理,邱先生失联,她应该迅速撤离。可是,她总不能连学校都不回吧?她无路可退。还有一个她羞于承认的原因,她舍不下这顿退不掉的美食。
  她安静地吃完鱼肉,喝光鱼汤,连鱼骨也剔得干干净净。一边吃,一边思谋邱先生没来赴约的原因。第一,邱先生突发疾病。第二,邱先生死了。第三,邱先生身份暴露,逃走了。第四,邱先生被捕了。他说过,没有人可以信任。如果他供出她,她跑不掉。真到了那一步,她瞟了一眼手腕上的镯子,大不过就是死嘛。她下楼结账,预留出车费,其余的尽数掏出来。还是凑不够,便解下脖子上的围巾,把那只镶着琉璃的手袋也一并放到饭店。饭店承诺一周之内,可拿钱去赎。
  她没回学校,而是找了个地方拨打那个四位数电话。电话接通,她说了暗语,我找太峰先生。对不起,这里没这个人。接电话的是个男人,说完就挂断了。半个时辰后,她换了地方再次拨打那个电话。接电话的还是同一个人,听出她声音,有点不耐烦。又是你?打错了,这里没有太峰先生。连续两次对不上暗号,这个电话不能打了。站在街头,她表面镇静,内心惶惑。邱先生不见了,电话也成了无头线索。她该何去何从?
  她徒步走回学校,没钱坐车,留出的车钱打了电话。回到学校,站在校门口,望着广告栏里的广告发怔。她想见一眼贴广告的人,问一问发生了什么事。但她知道,就算见到了,自己也绝不能开口。
  她没有回寝室,直接去了饭堂。鱼肉不禁饿,下午又走了漫长的路,早已饥肠辘辘。晚餐照旧是照得出人影的清水米汤、盐水煮芸豆,还有青色的菜饼子。有几个同学夸赞她身上的旗袍漂亮,平素穿校服,这件旗袍从未在学校穿过。还有个女同学崔海云问她,你去哪儿了?一整天没看到你。哦,去柳巷了,那儿好热闹。她头也不抬地回答。对方埋怨她不顾伴,去也不叫我。她笑着解释,临时起意,原是想去附近修钢笔,结果那家店没开门,只好去了柳巷。崔海云不满地嚷嚷,哎哟,我钢笔也坏了,不出水了,我们一起去多好。她道歉,我不知道嘛,下次一定叫你。其实她的钢笔没坏,她的笔是邱先生送的派克笔,从未坏过。想到不知去向的邱先生,她再度焦虑起来。
  晚饭后,崔海云到她寝室,送给她一块甜瓜,约她出去散步。她两腿发沉,想拒绝,又不好推辞。
  她们沿着操场跑道边走边聊,崔海云问一句,她答一句。在班里,她是出了名的闷葫芦,能少说一句话,绝不多吐半个字。崔海云问她毕业后的打算,她说自己也不清楚,走一步说一步吧。崔海云问,听说你是个孤儿?她说,母亲还活着,但很少联系。崔海云说,真羡慕你,没人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她诧异地看着崔海云,一个有爹有娘有家的姑娘,竟然羡慕她这样的处境。如果时光倒流,她宁愿回到闭塞偏僻的赵家沟,只要父母还活着。
  她敏感地觉察到崔海云有意识跟她套近乎,她想保持距离,又不想做得太明显,只能耐着性子敷衍。她与崔海云不同,崔海云热情活泼,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人群中心。她呢,总像穿了一层隐身衣,就连她的名字,也常常被老师和同学忘掉。她被邱先生训练成了一种会变颜色的虫子,爬到树上,就是树叶的颜色;落在地下,就是泥土的颜色。崔海云瞄上她,一定别有所图。她想干什么?这令她好奇,也让她忐忑。她当初与素娟交好,不也抱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素娟父亲死后不久,素娟就退学了,听说嫁到了外地。这件事像块石头压在她心上,有段时间,她常常梦到素娟。胖乎乎的脸蛋,笑起来弯成月牙儿的眼睛。信念告诉她,自己没有做错。感情上,她却无法释怀。邱先生说她天生是做这行的,根本不是,邱先生并不真的了解她。
  每天傍晚,她照例去学校门外观察广告栏有无变化,右上角染有墨色印迹的广告帖再没出现过。她仿佛被抛弃在孤岛,焦灼地等待救援。手里的钱所剩无几,再这样下去,连温饱都成问题。她把那件阴丹士林旗袍送到了当铺,勉强解决了吃饭危机。还有两个月毕业,只要拿到毕业证,找份教员差事,就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又到周末,崔海云邀她到家里玩。崔海云传递出的信号愈加明显了,她一定是有目的地接近她。她答应了,终日清汤寡水的胃口禁不住食物诱惑。崔海云出身小康人家,父亲是牙医。如果去她家,起码能饱餐一顿。
  午饭果然丰盛,黄米豆沙糕、绿豆粥、凉粉、过油肉。饭后,她在崔海云房间小憩。两个姑娘并排躺在雕花木床上,崔海云忽然在她耳边说,明慧,你知道牺盟会吗?她心里一惊,多少猜到了崔海云的身份。牺盟会由阎锡山和共产党联合创办,吸纳了许多爱国青年。太原沦陷后,牺盟会转入地下,并由共产党取得了控制权,与阎锡山决裂。这些都是邱先生给她讲的,在太原,乃至山西,共产党势力与阎锡山不分伯仲,加上日本人,形成奇妙的三足鼎立局面。她淡淡地说,以前听说过,现在还有牺盟会吗?崔海云抿嘴一笑,现在没有了,但我以前加入过,我是牺盟会成员。果然如此,她沉默,等着崔海云继续说下去。无产者在这场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崔海云语气激昂,神情激动。她所属的党派,最初来自遥远的异域。邱先生说过,那是个长着大胡子的德国人,无数中国人成了他的忠实信徒。他们为之热血沸腾,九死不悔。她问过邱先生,他们是我们的敌人吗?邱先生用他惯常使用的语言风格回答了她。朋友和敌人是两种微妙的关系,也许今天还是肝胆相照的朋友,明天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敌。邱先生现在下落不明,在没有得到邱先生明示前,她决定装聋作哑。她对崔海云说,我听不懂你说什么,我只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崔海云不甘心,你知道吗?明慧,我们有能力改变世界,也有能力拯救我们的国家。她闭上眼睛,嘴里喃喃道,我对国家大事没兴趣,咱们睡会儿吧。她翻了个身,闭上眼睛,真的睡着了。
  自那以后,崔海云对她冷淡了。她一定看扁了她,是啊,像她这种死气沉沉的青年,毫无理想信念可言。崔海云對她失去了兴致,这样挺好,这正是她想要的结果。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有个风尘仆仆的女人找到学校,转交给她一封信。信上写着:明慧吾妹,见字如晤。事发突然,匆忙离并(太原简称“并”),甚念。今托秦女士照拂吾妹,大事小情,皆可与之商榷,汝谨记为兄教诲,切不可鲁莽行事。书不尽意,余言后叙。信中未署名,她认出是邱先生笔迹。送来书信的女人正是信中所指秦女士,邱先生的意思不言而喻,从今往后,她要听命于这位姓秦的女人。秦女士塞给她两块大洋,说,老邱暴露了,连夜出逃,为了你的安全,一直没与你联系,这段时间,你受苦了。她接过钱,喜极而泣。她高兴的不是又有钱了,而是邱先生还活着。在她看来,这比什么都重要。她问,有任务吗?秦女士摇摇头,你什么都不用做,等你毕业,我带你走。去哪里?到时会告诉你。秦女士满脸倦容地笑了一下,眼角的皱纹暴露了她的年龄。   4
  毕业典礼刚结束,秦女士如期而至。她亲热地拉着她的手说,告诉你的同学们,我是你母亲。母亲?她疑惑地望向她。是的,你有一个改嫁他乡的母亲,她回来找你了,我们母女以后相依为命。
  这是邱先生安排的?她内心抵触。
  你不愿意?要知道,我们只不过是母女,还有人扮作夫妻,假戏真做,睡在一张床上。秦女士眼里多了一丝尖锐的东西,老邱夸你是个人才,但愿他没有看走眼。
  她垂下头,盯着自己脚尖。她穿着一双深蓝色缎面布鞋,这是一双手工制作的布鞋,卖鞋的女人时常出入学校,很多学生买她的鞋。她本想跟那个女人定做一双男鞋,送给邱先生。每次都犹豫,因为不确定邱先生是否喜欢。总以为时间很多,未来很长。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从今往后,她要跟着这个姓秦的女人。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她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她想要的结果是和邱先生一起,同生共死。这是她无数次幻想过的,她愿意做他的任何人。无论佣人还是情人,妻子还是女儿。他透露过这种可能,等她毕业后,带她去北平,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施展抱负。现在好了,邱先生走了,她的愿望落空了。她没资格抱怨,邱先生不单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组织。就算邱先生不在了,她也必须听命于组织,哪怕让她去死。她连死都不怕,跟一个陌生人母女相称算得了什么?想到这儿,她抬起头,莞尔一笑,娘。秦女士反而吓着了,少顷,才姗姗回应。她抬起手腕,当着秦女士的面从镯子里倒出那粒白色药片。娘,这药过期了,请再给我一片。秦女士定定地看着她,半晌,点了点头。
  收拾好离校行装,告别了老师和同学,她一路跟随秦女士去了火车站。路上,她称秦女士为“秦姨”。她解释,没有外人在场的时候,我就叫你秦姨吧。秦姨淡淡地扫了她一眼,随便你,别喊错就行。
  令她意外的是,秦姨带她去的地方,竟然是三合镇。火车经过一夜晃荡,黎明时分,抵达三合镇。一别数年,这个喧哗的小镇几无变化,仿佛在时间的河流里静止不动。杨家豆腐坊、张氏烧饼铺、醉八仙酒楼、刘记剃头铺……它们一如既往,招牌不变,位置不变。就连街上的行人,也似乎还是从前那些人。
  她告诉秦姨,自己曾经来过这里。秦姨警觉地问,这里有你认识的人吗?她笑,我认得他们,他们不认得我。是啊,当年那个衣衫褴褛,不辨性别的小叫花子,与此刻这个亭亭玉立的年轻姑娘云泥之别。别说旁人认不得,就连她自己,也不敢相信命运会有这样的安排。
  记住,你是第一次来这里。秦姨叮嘱她。她拎着沉甸甸的行囊,紧跟在秦姨身后。她们要去镇上的国民小学,她被安排在那里任教。校长姓黄,年届不惑,面容清癯。秦姨手里拿着一封介绍信,黄校长读罢,问她,我们缺日文老师,你能胜任吗?现在很多学校除了国文,日文也是必修课。上一学年,日文老师调走了,这门课就停了。黄校长解释,学校开销大,全靠镇公所补贴,再不开日文课,怕是要停掉教师薪水。秦姨附和道,那就让明慧试试吧,她在学校学过日语。黄校长诚恳地说,教孩子们学日语也并非见不得人的事,多掌握一门语言总是好的。再说,风水轮流转,没准这茬孩子大了,咱还去占领他们国家呢,学会日本话,岂不更方便?说到这儿,黄校长笑了,笑得有点虚张声势,仿佛他自己也知道,他的这番话,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掩饰。
  正值暑假,学校却没有停课。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是个推崇国学的前清进士,在他倡议下,不仅建立了国学院,各中小学还利用暑期举办多种形式的国学培训班,强化孔孟学说,推广儒家文化,大有将孔教演变为国教的味道。黄校长哂笑道,每遇国事动荡,统治者需要顺民、良民的时候,总会把孔子搬出来,以和为贵,这是他们的护身符。她会心一笑,黄校长言之有理,国学有用,也应该学,但它却不是救国图治的良方。黄校长制止道,这些话我们私下说说便罢了,“救国”这个词,慎用,课堂上更不能讲。秦姨立刻以母亲的身份训诫她,你要记住校长的话,嘴上挂把锁,小心驶得万年船。黄校长反而劝道,唐太太言重了,别吓着孩子,只要不在课堂上公开宣讲就行了。
  黄校长帮她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民房,日子很快安顿下来。她逐渐习惯了称呼秦姨“娘”,叫顺口了,恍惚觉得这女人真成了她的母亲。秦姨厨艺不错,不经意的几样食材,总能做出可口别致的饭菜。三合镇有很多槐树,槐花开得铺天盖地,花香扑鼻。在房东指点下,秦姨用槐花做了一顿饺子。洗净的槐花与豆腐粉条搅拌在一起做馅,包出的饺子清香爽口。热心的房东送来一盆熟透的黄杏,秦姨把它们用勺子抿碎了,用冰糖水煮成杏酱。吃干粮时,抹一层新鲜的杏酱,好吃极了。
  秦姨像一个真正的母亲,牵着她的手,逛遍了三合镇大街小巷。在醉八仙酒楼前,她认出了那个嘴角有一颗痣的老妪。相比几年前,她更衰老了,脊背佝偻,走路摇摇晃晃。
  夜里,待秦姨熟睡后,她换了身衣服出门。老妇人的住处不难找到,夜静更深,担心院内有狗,她隔墙扔进一枚石子,半天没响动。这家真应该养条狗呢,那样的话,或许她就放弃了。她一边冷笑,一边矫情地为这个老太婆惋惜。
  老妇人临死前大睁着浑浊的眼睛,皮肉松弛的身体如筛糠般打战,臃肿的脖颈仿佛一条皱巴巴的布袋子,她的手精準地掐紧了袋口。记不记得了?黑暗中,她轻声说。你夸我的眼睛又黑又亮,你是唯一这样夸我的人,我一直忘不了。
  老妇人暴死于自家床榻,没人在意一个年迈妇人的猝亡。只有棺材铺送来了一口棺木,说是死者数月前预订的。这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似乎早就预知了自己的死亡。
  正式开课后,她讲的日文得到黄校长夸赞。以前的日文教师是日本人,汉语吐字不清,学生们听不懂他的课。镇公所那帮唯日本人是从的家伙,非要在学校搞什么日语竞赛,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表现不佳,日本人不高兴,还以为学校故意教唆学生不学日语,破坏中日共荣。黄校长的话更像自言自语,他背对着她,望向窗外。院子里有一棵茂盛的楸树,稠密的叶片遮住阳光,投下一地阴凉。黄校长说话时脑袋轻微晃动,她不安地盯着他的后脑勺。她对这个半老男人生出几分同情,在这个特殊年代,人人都像踩在薄冰上走路,稍一疏忽,就会落到冰冷的河水中。每个人都自顾不暇,没有人会救你。   学校召开运动会,开幕仪式上,驻守三合镇的日军大队长渡边少佐,亲临学校。渡边个头不高,三十多岁,体形瘦,皮肤黑。他喜欢中国书法,日本人称为书道,受过教育的日本人不少都热衷书道。渡边略通汉语,一般不带翻译。开幕式结束后,渡边和随行的镇长一行,来到黄校长办公室。渡边带来了自己新写的一幅书法作品,元人马致远的一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黄校长称其笔精墨妙,功底深厚,不足之处是有几个字结构散漫,用中国话说,缺乏重心。黄校长的晋南口音让渡边听起来十分吃力,他只好掏出笔,示意黄校长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
  几名女教师为他们端茶倒水,其中有她。她把洗净的水果装进盘子,送进去。黄校长见她进来,像看到救兵,旋即招呼她留下,差她当临时翻译。她一时疑心黄校长有意为之,眼睛犀利地扫过去。黄校长的头依旧微微晃动着,身体前倾,手里端着一杯茶。怎么看,这一幕都像即兴之举。她用还算流畅的日语帮助黄校长与渡边交流,当黄校长指出渡边书法中几个字的结构不够严谨时,渡边转而询问她的看法。她说,中国传统书法讲究中规中矩,日本书道注重创新,不拘一格,二者各有千秋。她说的是真心话,黄校长挑出毛病的几个字,在她看来,另有一种飘逸的美感,似乎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力。当然,这些话,她并没有说出口。
  渡边提出现场写几个字,黄校长赶紧准备笔墨纸张,她在一旁帮忙研墨。渡边挥笔写下两句中国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渡边写完后,黄校长也写了一幅,常见的四个字:天道酬勤。看得出,他常写这几个字,烂熟于心,游刃有余。渡边一边看,一边赞赏。最后,渡边把目光投向了她。黄校长察言观色,自然明白渡边用意,对她说,请唐老师也写一幅字吧。她不好推托,提笔写下: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渡边显然熟谙中国古典诗词,笑问,唐小姐喜欢《诗经》?她点点头。
  渡边用蹩脚的中国话说,《诗经》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她心头一怔,同样的话,邱先生说过,父亲也说过。
  为什么是这两句?
  邱先生也这样问过她,她没有解释,更不会对渡边解释。她敷衍道,只是觉得这两句很美。
  临走时,渡边特意向她鞠躬致谢,唐小姐,您辛苦了。
  几天后,渡边差人送来一封请柬,宴请黄校长与唐明慧小姐。黄校长跟她讲这件事的时候,眼里多了一层忧虑。他一本正经地说,请你母亲到学校来一趟。
  黄校长与秦姨究竟谈了些什么,她不得而知。下课后,她跟随黄校长乘坐黄包车去了日军营地。渡边准备了一桌中日合璧的丰盛宴席,既有传统的中国菜,也有日本菜。其中一道刺身,鱼片轻薄如纸,排列在白色瓷盘里,旁边两碟蘸料。渡边看她喜欢这道菜,问,唐小姐喜欢吃鱼?她点点头,这是什么鱼?渡边说,淡水鳟鱼,很遗憾,这里吃不到新鲜海鱼。临走,渡边让厨房送出两条青花鱼,给他们带走。渡边的目光像两片柔软的羽毛落在她身上,她忽然明白了,跟着秦姨长路迢迢来到三合镇,就是为了遇见这个男人。
  回去的路上,黄校长忧心忡忡,你不是第一个。
  第一个是谁?她反而显得漫不经心。
  也是咱们学校老师,难产死了,已经过了一年多,以为他不会再动这个心思。对不起,我大意了。
  她瞥了一眼黄校长,判断他的致歉是否真诚。夜色掩盖了他的表情,她不知道这一切究竟是早已计划好的阴谋,还是命运送给她的陷阱。
  当天晚上,躺到床上的时候,她问秦姨,黄校长告诉你了吧。秦姨说,是的。我能自己选择吗?黑暗中,她轻声问。秦姨的声音像是蒙上了一层空旷回音,跳跃着,忽远忽近。难道你不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吗?她在这声音的背后,听出了秦姨的窃喜。
  渡边对她的垂青于她可能是万劫不复的火坑,在秦姨眼里却是天赐良机。她知道自己的价值,为了荣誉和使命,即使是邱先生,也会把她拱手送出去。
  秦姨终于告诉她此行目的,距离三合镇十几里外有一座日本人开的煤矿,将近两百名国军俘虏关押在里面当劳工,他们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我们的任务就是想办法送进几个自己人,里应外合,把里面的人解救出来。
  就这么简单?
  你以为简单?
  她沉默了,相比两百名训练有素的国军,她的个人荣辱立刻像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不值一提。
  你有喜欢的男人吗?秦姨问她。她眼前闪过邱先生的脸。第一次会很疼,你闭上眼睛,想着喜欢的那个男人,就不疼了。秦姨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向她传授经验。她嗤笑,关于床笫之事,她并不比秦姨知道得少。她可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虽然表面上还是处女之身。
  渡边态度阴晴不定,先是差人送来一匹绸缎、几盒点心,颇像娶亲聘礼。那之后就没了消息,像是把她忘了。秦姨坐卧难安,仿佛好不容易到手的宝物失窃了。那阵子,天气不好,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小雨缠绵,连续下了几天几夜。三合镇辖内发生了十几起屋毁人亡的悲剧,整座小镇就像被雨水泡烂的棉絮,散发着腐烂的气息。
  镇公所冒雨举行捐资救灾活动,秦姨积极响应,跑去捐了五个大洋。回来说,我见到渡边了,黄校长也在,他们问起你了。
  你就是为了见他才去捐钱的吧。她冷笑。
  当然,你以为这些钱能落到灾民手里吗?秦姨倒也坦白。
  你就这么急着把我推给他?
  你以为拒绝就能逃得掉吗?这是日本人的地盘,除非我们离开三合镇。任务没有完成,我们当然不能離开。秦姨循循善诱,三合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渡边是个重要人物,接近他,不止那座煤矿,还有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她不再言语,而是望着窗外淋漓不止的雨水发呆。她的心,她的身体,仿佛被这雨水浇透了,浑身上下,湿淋淋的。
  雨终于停了,三合镇迎来了久违的阳光。喝饱水分的植物,蓬勃、茂盛,像一簇簇绿色的怪物。渡边再次差人上门,这次是邀请她去青云山游览。距离三合镇不远的青云山上,有一座始建于隋代的灵泉寺。山路不好走,她与渡边分乘两顶人力山轿,随行带着几个日本兵。差不多走了一个时辰,终于上到山顶。   灵泉寺内有一棵千年古槐,树身缠绕着密密麻麻的红布条,皆是进山拜佛的善男信女所留。每根布条代表一个心愿,人世飘零,尤其乱世,卑微的欲望愈加庞杂。大殿内,有几个和尚正在早课。住持方丈见多识广,抬起眼皮瞥了他们一眼,许是认出渡边是日本军人,神色一凛。渡边微微鞠躬,算是打招呼。方丈遂继续低头诵念,仿若没有看到他们。
  渡边问,唐小姐以前来过这里吗?
  没有。她摇头。其实她来过,当年在三合镇乞讨,逢庙会,跟随进山烧香的人群到过这里,还饱食了一餐斋饭。
  古老的槐树像一柄巨大的绿伞,遮住了寺院上空。寺院早课结束了,一个小和尚信步走来,双手合十。两位施主,本寺备有斋饭,如需要,可到后院食用。说罢,不等他们回答,便转身离开。
  你饿吗?渡边问她。
  不饿。
  二人走进大殿,渡边摘下帽子,恭恭敬敬对着佛像三叩首。她跪伏在佛前蒲团上,抬头望着慈眉善目的大佛,以她有限的宗教知识,分不清这是哪尊菩萨。如来?观音?文殊?在她眼里,菩萨都长着相似的面孔。殿内值守的和尚殷切询问,施主抽签吗?渡边替她回答,抽一个吧。和尚递给她签筒,她一边摇,一边暗自在心里许愿。她幻想渡边身中数枪倒地身亡,幻想日本兵在战场节节败退,幻想胜利后与邱先生重逢。邱先生夸奖她,你干得不错。她在幻想中热泪盈眶,手中的签筒跳出一支竹签。她拿起竹签,上面四行字,勉强认出两句:三月残花逐水流,风飘万点动人愁。小和尚从她手里接过竹签,施主若想解签,请跟我来。她犹豫片刻,起身随小和尚去偏殿。渡边原本跟在身后,她回頭顿了一下,渡边知趣地停下脚步,没跟进来。
  解签的正是方丈,他拿过竹签扫了一眼,扔至案头。施主想问什么?姻缘、资财、事运、学业都可以问。这支签好不好?她单刀直入。方丈略一沉吟,好与坏并无定数,世间万物,都有因果,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此之坏,也许就是彼之好。方丈的话云山雾罩,让她再次想到邱先生。邱先生说话也常常云里雾里。此之坏,也许就是彼之好。她琢磨这句,大体明白了,她抽的签,可能是下下签。她重新拾起签片,辨别上面字句。后面这两句是什么?看不清楚。方丈显然对竹签内容了如指掌,随口道出:试看春去红叶老,转瞬遂教到白头。
  她前后相连念了一遍,如果是姻缘,怎么看?
  方丈抬起眼皮朝外瞟了一眼,你和那个日本人,是孽缘,要早早了断。
  否则呢?她问。
  方丈静静地看着她,脸上的神情仿佛覆盖了一层寒冰。窗外骄阳似火,室内却阴霾横生。
  她起身告辞,临出门,回头说,师父,你可知什么是身不由己?
  方丈挥挥手,世道如此,我懂,还请女施主好自为之。
  她和渡边的第一次就发生在那天晚上,从青云山下来,他径直把她带去日军驻地。她没有违拗,因为知道拒绝和反抗都是徒劳的。她顺从得像个听话的孩子,反而是渡边,他把她放倒在床上的时候,转身发了一会儿呆。她注视着他的背影,内心平静。这个情景在想象中发生了许多遍,真到了这一刻,就像排练过多次的演出。秦姨的经验还是管用的,她闭着眼睛,眼前一直是邱先生的脸。
  5
  结束了短暂的教书工作,她搬去了日军营地。房间不怎么宽敞,但坐北朝南,光线充足。一张实木雕花架子床,旁边是梳妆台,双门柜。窗户边两把软包座椅,中间放着椭圆形茶几。茶几上铺着鹅黄色桌布,与同样颜色的窗帘相得益彰。她暗忖,房间装饰或许是她的前任,那个难产死去的中国女教师的手笔。这个房间仿佛一座软绵绵的坟墓,不幸死去的女教师把手里的接力棒扔给了她。
  渡边另有住处,离她不远,但她从未去过。他偶尔到她房间过夜,总是半夜来,不及天明就离去。她逐渐习惯了这个男人的身体,他的鼻息、体味、声音,每当他们纠缠在一起,她会生出瞬间的迷惑,仿佛前半生从她的身体褪去了,只剩这一刻。她不再是她,他也不再是他。然而,当两副身体剥离后,她的前半生又回来了。他重新变回她的仇人,她心心念念杀之而后快的敌人。
  隔壁院子是慰安所,中间仅隔着一道月洞门。门有时关着,有时敞开。里面住着一帮年轻女人,她们装束不同,有穿和服的,有穿旗袍的,还有穿洋装的。天气好的时候,她们聚在院子里晒被子,洗衣服。她不止一次碰到她们,她们称她是渡边的女人。她们是专门服务日本军人的妓女,大多是诱拐或胁迫来的。她和她们其实并无不同,只不过,她专属于渡边。也许哪天渡边不高兴了,就会把她也送到隔壁院子里。想到这儿,她未免焦虑起来。渡边没有限制她自由,她可以随意到镇上,还可以随时“回娘家”。秦姨几次提出到这里看她,没能如愿。日军军营壁垒森严,没有通行证,外人进不来。
  秦姨和她一样焦虑,时间不等人,困在煤窑不见天日的兄弟们等不起。他们忍受着饥饿、病痛,应付高强度劳作,已经出现人员伤亡情况。如果他们死光了,营救也就没有意义了。
  日军营地大部分对她开放,灶房、饭堂、训练场地,她可以随意走动。那些士兵对她见惯不怪,他们知道她是长官的女人。营地右上角有扇门长年挂着锁,门口站着守卫的日本兵,墙上有电网。靠近的话,能听到里面传出声响。零星的枪声,尖锐的喊声,凄惨的叫声。有次,她走上前,想一窥究竟,立刻被拦下了。这难不倒她,她瞄准院子里一棵高大的杨树。上树是她从小就会的本领,脱了鞋,把鞋揣在怀里,光着脚,三下两下,像只精瘦的猴子,立刻爬到树的顶端。她藏匿在树叶间,下面经过的人不抬头细看,轻易发现不了她。趴在树上,能够俯瞰到右角门内格局。一处阔大的庭院,两排低矮的平房。她看到操练的日本士兵,以及被绑缚在木桩上的中国俘虏。他们在用活人当靶子,练刺刀。她早就听说过,亲眼看见,还是吓得手脚发软,差点从树上栽下来。
  她患了一种奇怪病症,后背生出大片丘疹,奇痒不止。军医来看过,抹了药膏,不见疗效。又请了镇上郎中,先用花椒水洗,又用艾草熏,病情愈发加重了。渡边终于肯给秦姨一张通行证,允许她来照顾她。作为母亲,当然要发火,秦姨叫嚷着找大夫给女儿看病。渡边劝她们耐心等一等,说过几天,会有一个名医从省城专程到三合镇。渡边离开后,秦姨意味深长地说,他竟然为了你,专门从省城请医生来看病。   你想说什么就明说,不用拐弯抹角。她正为自己突发的疾病焦头烂额,秦姨话里藏刀的口吻让她不快。
  我只是想让你保持清醒。
  放心,我一直都很清醒。你回去吧,你在这儿,他更不来看我了。
  你希望他常来看你?
  这不正是你期盼的?我得了这个烂病,万一他再也不来了,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她心下黯然,这话与其说是对秦姨说的,不如说是对自己说的。她不能失去渡边的宠爱,她不能被他像扔抹布一样扔掉。她不能让自己的付出,变成枉然。
  秦姨走后,渡边亲自端着饭送过来。她吃不下饭,哭天抹泪,伤心的样子愈发楚楚可怜。她追问省城名医专治什么病,是否擅长诊治她的病?渡边说,戴医生曾留学美国,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定能治好你的病。他先到黄桥,从那里返回时,我把他请到这里给你看病。
  为什么去黄桥?
  黄桥便是日军煤矿所在地,驻守黄桥的是日军一支精锐部队。听渡边提起黄桥,她心里不由得一动。
  稻田队长病了,比你的病严重得多。
  什么病?
  渡边难得地开了一句玩笑,你不用关心他,你只要关心我就够了。
  她佯作害羞地低下头,脑子里迅速有了计划。
  晚上,她提出回趟娘家,说是想吃母亲煮的酸菜汤。渡边专门派人把她送回了家。她把稻田队长重病,省城一位姓戴的留洋名医要去黄桥煤矿的事情告诉了秦姨。秦姨顾不上给她做饭,包了块头巾连夜出门。她不清楚秦姨上线是否潜伏在三合镇,这不是她关心的问题。她关心的是她获取的情报能否完成任务。
  几天后,戴医生如约来到黄桥煤矿为稻田队长看病,随身带着四名助手,三男一女。稻田队长的病需要开刀治疗,从诊治到手术,再到术后观察、恢复,戴医生一行大约要待十天左右。这期间,渡边失去耐心,亲自带她去了一趟黄桥煤矿。他们乘坐一辆军车,载着十余个日本兵。黄桥煤矿层层设岗,封锁严密,通过三道关卡,才进入主矿区。戴医生与她想象中的样子完全不一样,这位留洋名医矮而胖,脖颈处堆积着厚厚的脂肪,像围着一条蓬松的围脖。她留意他的手,手掌肥厚,手指却纤细,指关节灵活,确实是一双外科医生的手。她推测到他们会冒名顶替,途中换人。那么,主治医生没换,只换了几个助手?戴医生怎会乖乖听命?哦,那也不难,戴医生必有家人,只要威胁到他的家人性命,他自然会积极配合,所以才会拖延诊治时间。
  戴医生旁边的女护士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漆黑明亮的眼睛。看姑娘,看眼睛。她想到那个死在她手里的老太婆说过的话,这是一个漂亮姑娘。猜得没错,这姑娘是她的同伙。她们的使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救困在这里的国军兄弟。
  经过一番检查,戴医生说她的皮肤感染了病毒,具有传染性。此话一出,渡边不自觉地退后几步,仿佛她已是可怕的瘟疫。她眼里流露出慌张和恐惧,心里却明镜般透亮。如果她的病回天无力,渡边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她。
  不过,戴医生接着说,这病好治,痒的时候千万不要抓挠,抓破后流出的汁液具有传染性。
  她松了一口气,心想,只要治得了就行。
  怎么治疗呢?渡边询问。
  戴医生吩咐女护士,用小镊子把她背上的疹疱全部挑破,挤出的血用酒精棉擦干净,挤一个擦一个,会有点疼,忍着点。
  女护士下手很重,后背密密麻麻的红疙瘩一个个都要挑破,挤出血水。酒精棉每擦拭一下,伤处就传来噬骨般疼痛。她龇牙咧嘴的样子委实难看了点,渡边往她嘴里塞了块干净手帕,让她咬紧手帕,并且贴心地握住了她一只手。她迅速抽开手,吐出手帕,叫嚷道,离我远点,会传染!渡边尴尬地退出房间。临出门,回头看她,她也正好看他。两个人心照不宣,彼此都知道对方心思。渡边知道他刚才的反应被她识破了,她也知道,他想要弥补,示好。其实不需要,她根本不稀罕,从来没有稀罕过。他甚至不知道,她一心想要杀了他。她忽然悲从中来,眼里的泪水喷涌而出,为自己晦暗的人生际遇。她的枕边人,视她如瘟疫。她的枕边人,她时时想要杀了他。灵泉寺老僧人的话犹在耳边,她和他是孽缘。他们之间注定是一场悲剧,不是他死在她手里,就是她死在他手里。
  渡边以为她的泪水是因为疼痛和委屈,他迈出去的脚步再次折返回来。他快步走到她身边,不顾她反对,依然握紧了她的手。他鼓励她:“再忍一忍,很快就完了。”
  女护士动作更凶狠了,又一镊子下去,她“哎哟”喊出了声。
  渡边用生硬的中国话呵斥护士,你动作慢点。
  女护士毫不示弱,回击道,动作慢的话,会更疼,挑这个必须快,不信你问戴医生。
  戴医生已经不在室内,他去照看稻田队长了。
  渡边只得更紧地握着她的手,别怕,有我呢。
  她恍惚觉得握着她手的是邱先生,她常常把渡边想象成邱先生。只有这样,才能度过那些难熬的夜晚。这么一想,她的身体立刻变软了,挺直的脊背瞬间佝偻了,她把头深深地埋在了渡边的怀里,像个寻求大人安慰的孩子。
  从黄桥煤矿回到三合镇后,她直接回了秦姨家,理由是便于母亲照顾她。秋凉了,庄稼熟了,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许多人家的院子里、屋顶上,晾晒着金黄的玉米。几天后,她脊背上挑破的皮肤结成一粒粒血痂,发痒的时候,秦姨帮她拍打止痒。她掐著指头计算戴医生离开黄桥煤矿的日期,大约过了一个礼拜,终于传来消息。黄桥煤矿被一支来历不明的队伍袭击,煤矿内部发生矿工暴动,电线被割断,煤窑被炸毁,矿工们分散逃匿,看守黄桥煤矿的日军伤亡惨重。驻守在三合镇的日军第二天才得到消息,赶去援助时,黄桥煤矿已成一座空矿。太棒了,这些人真厉害。她不知道幕后的策划者是些什么人,但是,她知道,是她送出的情报,起了决定性作用。因祸得福,如果不是她突发恶疾,未必能顺利获得戴医生来黄桥煤矿的信息。
  血痂逐渐脱落,最初还有一片一片红印。隔了一段时间,皮肤重新变得雪白光滑,仿佛从不曾破损过。简直太神奇了,她原以为,这倒霉的病就算愈合,也会落下疤痕,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好。渡边因为黄桥煤矿的事受了处分,情绪低落,有阵子没与她联系。她想借机远走高飞,离开三合镇。秦姨却说,黄桥煤矿的事情,渡边没有怀疑到她们母女身上,上边让她们继续留下来。上边究竟是谁?一个人,还是一伙人?邱先生算不算上边的人?上边怎么不想想,等到渡边怀疑她的时候,她就不可能走得了了。她早该料到,他们不会让她轻易离开。她深陷泥淖,即使拔脚走人,腿上的泥也甩不掉,只能继续陷在这堆烂泥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她每每念及自己的处境,都会想到这篇《爱莲说》。父亲从前教书的私塾,院内就养着两缸荷花,亭亭玉立,花瓣仿佛牙雕般精致。她爱极了荷花,它无疑是世上最美的花。
  转眼过了半月,渡边一直没有派人来接她。秦姨让她主动回去,她推托不肯。就在进退两难的当口,身体有了反应,先是呕吐,接着厌食。她以为自己又病了,秦姨却说,你不是病了,你是有了。
  有了?
  你怀孕了。
  秦姨的话如当头一棒,她不是没想过这样的情况,真的发生了,还是令她措手不及。
  怎么办?她质问秦姨,别跟我说,你没想过这样的结果。
  想过,只能生下来,不然怎么办?打胎会死人的。
  生下来怎么办?
  生下来再说。秦姨说得轻描淡写,这事毕竟与她皮不沾,肉不连。倒霉的只是她,她将怀着一个日本人的孩子。如果说之前只是两条腿陷进了泥淖,此刻,她感觉整个身体都陷进去了,脖子以下的部位都陷进去了。完了,她连自救的能力也没有了。
  6
  秦姨把她怀孕的消息告诉了渡边,渡边亲自来接她,并解释这段时间出了趟远门。他来的时候手里拎着两条鱼,一筐水果,像一个真正的女婿。
  立冬那天,黄校长被发现死在一口枯井里,全身上下被剥得精光,像一只拔光毛的生猪。几天后,又有一个维持会的会长死在回家路上,身中数刀。渡边为了她的安全,不让她随意出门。她终日困守在房间,围着一只铁皮洋炉取暖。肚子里的胎儿日渐膨胀,渡边很少到她房间,一日三餐有人送来。秦姨也被人盯上了,接连遇到两次危险。如果她不是受过训练,恐怕也和黄校长一样,命丧黄泉。
  这年冬天的雪来得早,树上的叶子还未落尽,大雪就纷纷扬扬覆盖了三合镇。她跑到院子里看雪,远远望见大门外押来几个五花大绑的人,其中还有一个女人。他们一个连着一个,像串糖葫芦似的串在一起。她小跑着奔过去,惊讶地发现那个女人竟然是崔海云。崔海云也刚好抬起头,两个人在冰天雪地里,瞪圆了眼睛,四目相对,同时喊出了声。
  唐明慧。
  崔海云。
  她过去拦住了他们,旁边的日本兵看到这种情形,暂时停下脚步。她走过去,握住崔海云的手。崔海云衣衫单薄,头发蓬乱,两只手冷得像块冰。
  崔海云发现了她臃肿的腰身,你怎么在这里?你怀孕了?
  她不知怎么作答,只好呆呆看着崔海云。
  其中一个日本兵向她礼貌地鞠躬,没什么事的话,我们得走了。
  崔海云像是明白了什么,迅速抽回自己的手。
  直到他们走远了,直到他们被押进了戒备森严的右角门,她依然站在雪地里发呆。
  秦姨说,这次抓的就是暗杀黄校长的那些人,我也险些死在他们手里,这些蠢货,放着该杀的人不杀。
  他们杀的是汉奸,把女儿亲手送给日本人,难道不算是汉奸?她语气讥诮,就像说的是旁人的事。
  别说这些了。秦姨知道她心里有怨。别管你那个女同学,他们和我们不是一路人。
  怎么不是一路人?在我眼里,他们和我们就是一路人。
  你想怎么管?你能管得了吗?秦姨不高兴了。
  她是我同学,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她死在日本人手里。
  我有个主意,也许救得了她。秦姨怕她自作主张,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
  什么主意?
  实话實说,去求渡边,说她是你同学,或许能保她不死。
  她最终听从秦姨建议,去找渡边求情。渡边很久没来看她了,一大早,她挺着个肚子,裹块头巾守候在渡边住所外,门口站着两个日本兵。
  你怎么在这儿?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待在房间?渡边开门出来。
  他的住所咫尺之距,于她却似远隔天涯。这就是他们的关系,即使她怀着他的孩子,在他眼里,她也不过是一个外人。幸好,她不会像怨妇一样从女人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位置。在她眼里,他不是情人和丈夫,而是仇人和敌人。她怎么能够奢望一个仇人和敌人善待她,恩宠她呢?如果那样的话,对她反而是一种耻辱。这一瞬间,她不禁想到肚子里的孩子。她想象这个孩子生下来,活在世上,拥有这样一对父母,该是多么尴尬的处境。这个孩子最好在出生的那刻就死去,她笃定渡边也是这么想的。她联想到她的前任,那个女人不就是难产而死吗?也许并非意外。她惊慌地盯着渡边,一时忘了自己找他的原因。
  我找你有事。她搓着双手,鼻子冻得通红。我昨天在大门口看到抓来几个人。有个女的是我在女子师范时的同学,我不知道她犯了什么事?她一边说,一边观察渡边的神情。
  那几个人是八路军游击队的散匪,最近活动猖獗,破坏日中亲善,还烧毁我们的粮库,杀害良民。
  会把他们怎么样?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搓着双手,说话的时候舌头打战。
  这不是你该关心的事情,天气这么冷,你先回屋吧。渡边推了她一把,面露不悦。
  她知趣地朝前走,走了一会儿,回头看,渡边站在原地看着她。见她回头,挥挥手,让她快点走。
  秦姨的主意根本不起作用,渡边不可能因为她放了崔海云。
  午后,她抱着条御寒的棉被,拎了一盒热腾腾的饭菜,去右角门探望崔海云。守卫的日本兵不让进,她赖着不走。饭菜凉透了,她自己也冻得脸色发青,索性坐在雪地里。日本兵无奈,报上去,请示渡边。渡边放出话,许可她探监。她站不起来了,两个日本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进里面。
  这是一间单人牢房,透风的窗口钉着铁条。崔海云抱着膝盖蜷缩在墙角,门开了,听到动静抬起头。
  她移步上前,把被子抖开,盖在崔海云身上。
  你这是干什么?崔海云语气冷淡,但没有拒绝棉被,而是更紧地裹在身上。
  饿了吧,我给你带了点饭,可惜都凉了。她打开饭盆,里面是白米饭和豆腐。   崔海云接过饭盆和筷子,埋头就吃。
  能给她倒杯热水吗?她用日语对外面的日本兵说。
  日本兵端来一杯热水,崔海云接过杯子,仰头喝了几口。
  毕业后,我跟随母亲来三合镇教书,被一个日本军官看上了。我没得选择,你懂的。
  我不懂,我怎么会懂呢?崔海云抹了抹嘴巴。
  你呢?你是怎么被他们抓到这儿的。
  毕业后我就离开家了,先去了雁北,后来到了这儿。昨天我们在小西沟开会,中了埋伏。
  以后怎么办?
  听天由命吧,落到日本人手里,我就没打算活着。
  他们会给你用刑,你不怕吗?她说出自己的忧虑。
  崔海云不吭声了,许是觉出了害怕。
  他们能从你嘴里知道什么?你會说吗?她盯着崔海云的眼睛问,这话既是问崔海云的,也是问她自己的。崔海云不屑与她为伍,但其实她们恰恰是一类人。她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她比崔海云付出得更多。
  我知道的不多,就算打死我,我也给不了他们有价值的东西。崔海云垂着头,像是思考。
  我想救你,可是我能力有限。她实话实说。
  我只想求你一件事。崔海云抬起头说。
  什么事?你说吧。
  如果我死了,请你以后去趟我家,告诉我父母,我很想念他们。崔海云说到这儿,终于呜呜咽咽哭起来。我是偷偷离开家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去了哪儿。
  好,我一定去。她向崔海云保证。
  两天后,她再次去看崔海云。酷刑后的崔海云体无完肤,面目全非。不知他们给她使用了哪种刑具,整张脸肿得像馒头。她轻轻拍了一下她的脸颊,她立刻痛得叫起来。
  疼死了,我现在连死的力气也没有了。真后悔,刚进来的时候,没能找个好死的办法。说穿了,还是不想死,以为能够侥幸活下去。崔海云艰难地说着每句话。
  她端着杯热水,用勺子一口一口喂她喝。
  真甜。
  我加了红糖。
  谢谢你,唐明慧,我不喜欢你,但还是要谢谢你。
  他们对你做了什么?她想不出崔海云经历了怎样的折磨。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的。我以为我挺不住,没想到还是挺住了。崔海云肿胀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
  为什么不把你知道的说出来?
  你以为说出来就不会死了?说出来也会死,无论怎样都会死。与其做个可耻的叛徒,还不如死在日本人手里。你不会懂我的,就像我不懂你一样。
  你后悔吗?
  你呢,你后悔吗?崔海云反问她。你怀了一个日本鬼子的孽种,我要是你,早就死一百回了。我宁愿死,也不会做这种事。
  寒风从钉有铁条的小窗户刮进来,阴冷昏暗的牢房内,两个年轻姑娘绝望地对视着。
  我们这种人没有明天。
  你说什么?崔海云吃力地张大嘴,捧着杯子,喝光最后一口糖水。
  她背过身,抬起手腕,拨开镯子机关,里面的药片滚出来。她把药片放在掌心,转回身。
  这是什么?
  我救不了你,唯一能帮你的,就是给你这片药。吃了它,就不用受罪了。
  崔海云明白了,眼睛放出光。她迅速捏起药片,藏入袖中。晚上我再吃,我不会连累你。
  谢谢,这个时候了,还想着我。
  可是,明慧,你怎么会有这种药?崔海云狐疑地看着她。
  我不想说,可以吗?
  好,不勉强,记得我拜托你的事,一定去看看我父母。
  放心,只要我活着,一定去。
  你当然会活着,为了我也得活着。崔海云眼里滚出两行泪水,你能帮我个忙吗?我胳膊使不上劲。
  好,你说。
  崔海云吃力地掀开被子,两条腿竟然赤裸裸的,双腿之间塞着一根玉米棒。她失声喊道,这是什么?
  帮我拔出来,插进肉里了,拔不出来,我不想这么丑陋地死。
  她被这一幕吓着了,日本人的残忍和邪恶,远远超出她的想象。她的身体下意识地发抖,闭着眼睛,久久不敢睁开。快点,帮我拔出来。崔海云催促她。她缓缓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握住玉米棒。它像一根巨大肮脏的阳物,纹丝不动,宛似钉进了皮肉。她稍微用了点劲,崔海云疼得直叫唤。她停下动作,崔海云再次催促,别管我,使劲,不然拔不出来。
  她狠着心肠,双手攥紧,拔萝卜一样。玉米棒出来了,鲜血即刻喷出来,溅到她手上和脸上。崔海云惨叫一声,晕厥了过去。
  7
  冬天过去,春天来了。她顺利产下一个健康的男婴,渡边很喜欢这个孩子,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她房间逗留一会儿。孩子尚未满月,秦姨接到命令,要去一趟省城。
  你把我丢在这里算什么?她不免惊慌。
  我很快就回来了。秦姨安抚她,我不在这段时间,你安心照看孩子,不要与任何人接触。
  渡边若是问起你,我怎么跟他说?
  就说我回老家了,过阵儿就回来。
  秦姨仓促告别,那竟是她们最后的诀别。从那之后,她再没有见过秦姨。她被丢在三合镇,成为一枚弃子,自生自灭。她设想过种种可能,就算秦姨遭遇不测,还有邱先生呢。邱先生应该知道她蛰居在三合镇,怎么连他也把她忘了?
  秦姨迟迟不归,渡边问起她母亲。她一口咬定,母亲回老家了,不知怎的,下落不明。兵荒马乱的年代,万事皆有可能。那段时间,她日日抹泪。一方面在渡边面前做戏,担心母亲不测。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未知的前途哭泣。
  她对孩子的感情一日比一日复杂,从起初的憎厌,渐渐牵肠挂肚。她无数次想过,扔下他,一走了之。仅仅这么一想,就觉得万箭穿心。她像被绑了锁链的囚徒,哪儿也去不了。做了母亲的她第一次体会到了,生命其实不属于自己。至少在这个孩子成年之前,她的命与孩子纠缠在一起。这不是她的选择,这是命运替她作出的选择。
其他文献
针对平肋肋片管式换热器的结霜过程 ,建立了数学模型 ,考虑了霜层密度变化和霜层阻力引起空气流量减小等因素。对结霜量随时间的变化和霜层密度的变化进行了数值分析和实验研
我叫史坦尼,现跟父母住在美国。爸爸是飞机发动机工程师,因此我从小就对飞机、太空飞船非常感兴趣。自从美国富翁蒂托到太空游了一圈,南非富翁也到太空给大家上了一堂科普课
自从住广东以来,我就再没见过你一面,十几载春秋如白驹过隙。听着刀郎的歌——他那粗犷沙哑的嗓音,恍如遍数人间沧海桑田——我沉浸其间,迷乱地找寻着新疆昔时的踪迹。虽然我
这个家园没有篱笆,没有指手画脚的权威,没有拒人千里的冷漠,你的痛苦你的困惑,你的欣慰你的焦虑,你的思考……到这里倾吐到这里谈论吧 There is no fence in this home, the
一国王选婿,拉着一头牛至河边说:“谁能让这头牛先点头后摇头,再跳到河里,我就把公主嫁给他。”一屠夫上前对牛说:“挺牛×啊?”牛点头。屠夫又说:“认识我不?”牛摇头。屠夫
结合工程特点,对体育馆比赛大厅内观众及比赛区空调系统分别设置,空调气流在组织观众区采用看台坐位下送风、比赛区采用侧送侧回风方式。空调水系统为一次泵变流量水系统,两
托起“神舟”的大力士——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江泽民爷爷为它题写了“神箭”称号。这次发射“神舟”五号的重任由它再次担纲。 Hold the “Shenzhou” Hercules - Long Ma
黄洪宪(1541—1600年),浙江嘉兴守御千户所,军籍,嘉兴县人。号蔡阳,甲辰生,隆庆五年辛未科(张元忭榜)第二甲第二名,授编修,少詹事,庚子卒。取自多洛肯《明代浙江进士研究》附
爸爸送给米沙一个漂亮的八音盒。八音盒画有美丽的图画,上面有尖顶的塔楼、一座座金灿灿的小房子、一棵棵银闪闪的树,还有太阳、彩云……“这个八音盒名叫‘丁东市’。”爸爸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