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梅的《爱我的人请起立》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来反观社会和人生,以一少年在日常生活的见闻与思索来真实再现他们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追求与困顿,探讨个人成长与家庭空间、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与龃龉,文字清新、细腻,发人深思,极富教育意义。
杜梅的《爱我的人请起立》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来反观社会和人生,以一少年在日常生活的见闻与思索来真实再现他们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追求与困顿,探讨个人成长与家庭空间、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与龃龉,文字清新、细腻,发人深思,极富教育意义。
小说的主线很简单。因父母工作需要,小主人公大象一直在乡下与祖父母一起成长、学习、生活,后因父母感情的需要——做父母之间感情的“润滑剂”和“消防队员”而回到城市。城市带给他的视觉冲击是陌生与新奇,带给他的情感体验却是冷漠和无助。他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作为插班生如何与同学相处和交流,如何展示出众的自我,如何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如何应对考试,如何在父母之间虚与委蛇,等等,不一而论。正是在这种略显琐碎却又高度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故事缓缓向前推进,而作者的理性思考、批判锋芒与教育意图存焉。
作者既以小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来推进故事、演绎情感、诉诸理性,文本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一定的童稚化、个性化与隐私化的色彩。这种“半知不能”的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介于懂与非懂之间的世界,它绝不似乡下世界的单纯明朗,城市的生活太繁琐、太复杂、太难于捉摸,成人的世界充满着情感纠葛与危机,同学问的世界亦以家庭地位为纲线,壁垒分明,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尔虞我诈,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与两极分化,这一切也使得进城后的大象如同初进贾府的刘姥姥一样,充满新奇、渴望与焦虑、疑惧。
在一般人看来,这种似乎是成人才会有的社会焦虑症出现在儿童身上似乎显得不可思议,但杜梅用大象的眼睛透过其遭际清清楚楚地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点,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猜想,当下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其情感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单调而危机重重得多。
《爱我的人请起立》更像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在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展现主人公成长与精神嬗变的过程。大象由乡下进城以后,他成长的焦虑就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凸显出来。乡村是一个淡泊而又宁静的世界,正如“柳镇”这个名字一样,枝繁叶茂,润物无声,虽有涟漪,却鲜有风浪。“大象像一棵小树在柳镇茁壮成长”,捕知了、游泳、偷黄瓜,生活丰富而充实、平静而有趣,充满古典情致。在那里,没人逼他学英语,爷爷奶奶惦记着的是如何让他玩得更高兴。而一旦掉进城市的泥淖,一切都变得截然不同了。生活方式的不同、生活态度的迥异(26条军规),初来乍到的恓惶与类“血统论”的隔膜(小花老师的特殊作业),学习知识与应对考试问的悖论(乌云密布与期中考),通识教育与学有所用间的偏差(信息课和大象上树),更兼之家中始终挥之不去的父母冷战阴云,这一切,使得年幼的主人公时时都像一张紧绷的弓一样,处处感到撕裂的痛楚。
成长中的大象身上集中体现着三种情感缺失:作为留守儿童而导致的父母之爱的缺失,作为转校生而导致的同学之谊的缺失,作为外来人口而导致的城市归属感的缺失。这三种情感缺失的背后是大的城乡文化的分野。大象勇敢地面对着成长中的种种烦恼与焦虑,以纯真而又善良的心去融化坚冰、唤醒清晨,他努力弥合着父母之间感情的裂缝,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心态对待与同学的交往和交流,以勇于探索的精神来寻找都市中硕果仅存的爱(乞讨的母女和老乞丐)。通过其不懈努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虽经波折、略显疲惫却又满载而归的小勇士的形象。
孩子的教育之于我们,不止是一个问题,更像是一个难题,因为问题可以有清晰而明确的答案,而难题却鲜有正确而统一的认识。青少年教育也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育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教育是题中之义。青少年教育呼唤着全社会的探索与关注,呼唤着父母的言传身教与情感参与,杜梅用她笔下的文字充分而形象地为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杜梅在故事中反复为我们宣示了一个稳定而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她看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是孩子们成长的康庄大道,“好家庭就是好学校”。在故事的最后,大象的努力使他赢得了同学的尊重与爱戴,同时也使其父母本已渐行渐远的身影又重新重叠在了一起,这是作者所希望的,也是读者所期待的,但世事倘这样简单,童话世界不存也。
由大象的所见所闻,作家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社会的不公正、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对于这种种的不公,文本是有所批判的。然而,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却不是针尖对麦芒的,相反,作者始终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并以一种无疆的大爱统领一切,显得高蹈大气。
文本中流露的这种情感源于作者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坚定的爱的信念。在日渐浮躁和零散化的社会,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杜梅是一位用生命和真爱来写作的作家,清新的文笔使真情娓娓道出,作为资深教育者,杜梅以十多年的一线经验始终在试图为我们诠释并身体力行着一个道理——好家庭就是好学校,这部作品也是这样一种理念的积极倡导与实践。
杜梅的《爱我的人请起立》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来反观社会和人生,以一少年在日常生活的见闻与思索来真实再现他们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追求与困顿,探讨个人成长与家庭空间、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与龃龉,文字清新、细腻,发人深思,极富教育意义。
小说的主线很简单。因父母工作需要,小主人公大象一直在乡下与祖父母一起成长、学习、生活,后因父母感情的需要——做父母之间感情的“润滑剂”和“消防队员”而回到城市。城市带给他的视觉冲击是陌生与新奇,带给他的情感体验却是冷漠和无助。他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作为插班生如何与同学相处和交流,如何展示出众的自我,如何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如何应对考试,如何在父母之间虚与委蛇,等等,不一而论。正是在这种略显琐碎却又高度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故事缓缓向前推进,而作者的理性思考、批判锋芒与教育意图存焉。
作者既以小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来推进故事、演绎情感、诉诸理性,文本即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一定的童稚化、个性化与隐私化的色彩。这种“半知不能”的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介于懂与非懂之间的世界,它绝不似乡下世界的单纯明朗,城市的生活太繁琐、太复杂、太难于捉摸,成人的世界充满着情感纠葛与危机,同学问的世界亦以家庭地位为纲线,壁垒分明,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尔虞我诈,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与两极分化,这一切也使得进城后的大象如同初进贾府的刘姥姥一样,充满新奇、渴望与焦虑、疑惧。
在一般人看来,这种似乎是成人才会有的社会焦虑症出现在儿童身上似乎显得不可思议,但杜梅用大象的眼睛透过其遭际清清楚楚地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点,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猜想,当下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其情感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单调而危机重重得多。
《爱我的人请起立》更像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在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展现主人公成长与精神嬗变的过程。大象由乡下进城以后,他成长的焦虑就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凸显出来。乡村是一个淡泊而又宁静的世界,正如“柳镇”这个名字一样,枝繁叶茂,润物无声,虽有涟漪,却鲜有风浪。“大象像一棵小树在柳镇茁壮成长”,捕知了、游泳、偷黄瓜,生活丰富而充实、平静而有趣,充满古典情致。在那里,没人逼他学英语,爷爷奶奶惦记着的是如何让他玩得更高兴。而一旦掉进城市的泥淖,一切都变得截然不同了。生活方式的不同、生活态度的迥异(26条军规),初来乍到的恓惶与类“血统论”的隔膜(小花老师的特殊作业),学习知识与应对考试问的悖论(乌云密布与期中考),通识教育与学有所用间的偏差(信息课和大象上树),更兼之家中始终挥之不去的父母冷战阴云,这一切,使得年幼的主人公时时都像一张紧绷的弓一样,处处感到撕裂的痛楚。
成长中的大象身上集中体现着三种情感缺失:作为留守儿童而导致的父母之爱的缺失,作为转校生而导致的同学之谊的缺失,作为外来人口而导致的城市归属感的缺失。这三种情感缺失的背后是大的城乡文化的分野。大象勇敢地面对着成长中的种种烦恼与焦虑,以纯真而又善良的心去融化坚冰、唤醒清晨,他努力弥合着父母之间感情的裂缝,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心态对待与同学的交往和交流,以勇于探索的精神来寻找都市中硕果仅存的爱(乞讨的母女和老乞丐)。通过其不懈努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虽经波折、略显疲惫却又满载而归的小勇士的形象。
孩子的教育之于我们,不止是一个问题,更像是一个难题,因为问题可以有清晰而明确的答案,而难题却鲜有正确而统一的认识。青少年教育也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育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教育是题中之义。青少年教育呼唤着全社会的探索与关注,呼唤着父母的言传身教与情感参与,杜梅用她笔下的文字充分而形象地为我们诠释了这一点。
杜梅在故事中反复为我们宣示了一个稳定而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她看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是孩子们成长的康庄大道,“好家庭就是好学校”。在故事的最后,大象的努力使他赢得了同学的尊重与爱戴,同时也使其父母本已渐行渐远的身影又重新重叠在了一起,这是作者所希望的,也是读者所期待的,但世事倘这样简单,童话世界不存也。
由大象的所见所闻,作家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社会的不公正、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对于这种种的不公,文本是有所批判的。然而,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却不是针尖对麦芒的,相反,作者始终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并以一种无疆的大爱统领一切,显得高蹈大气。
文本中流露的这种情感源于作者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坚定的爱的信念。在日渐浮躁和零散化的社会,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杜梅是一位用生命和真爱来写作的作家,清新的文笔使真情娓娓道出,作为资深教育者,杜梅以十多年的一线经验始终在试图为我们诠释并身体力行着一个道理——好家庭就是好学校,这部作品也是这样一种理念的积极倡导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