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岛地处“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的“十”字结点位置,以“港城协同发展、蓝色经济升级”的总体战略框架,以港兴城、产城促港、深化蓝色改革,推进港城一体化建设,在建立自贸区、港城联盟、物联网体系和组织政策保障等方面做出实际行动,以蓝色经济推动港城一体化进程,打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带一路”的综合枢纽城市。
关键词:一带一路;综合枢纽;战略思路
“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我国深入实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是我国推动大国崛起战略的新构想,是加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合作共赢的新思路。对于地处海陆丝绸之路“十”字结点位置的青岛,结合蓝色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重点打造综合型的枢纽城市,开展全方位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推动海陆统筹,实现联动发展。
一、优势条件
“交汇点”区位优越,青岛是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岸线经济与海洋经济的重要交汇点、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交汇点、亚太与亚欧两个板块的重要交汇点,海陆5条路线中有4条可以从青岛港始发,是东西南北全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港口实力较强,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青岛港作为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7位的大港口,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1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68亿吨、集装箱1658万标准箱,集装箱装卸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保持世界第一,较为雄厚的港口实力是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枢纽的重要保障。
外贸基础良好,青岛是山东省和华东地区的重要对外贸易城市之一,2014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800亿美元,占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近1/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413亿美元,占全青岛市的69%,向沿线国家投资项目27个,中方投资额5.3亿美元,为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枢纽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战略定位
“港城协同升级”:进一步推动港口建设的转型升级,青岛港的发展布局要与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布局、全市城镇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促进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同产业集群、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港兴城、以城带港,打造海陆双向窗口以实现“一带一路”的集散功能、转口功能,实现港城一体化发展。
“蓝色纽带联动”:以海洋科技为支撑,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以蓝色经济引领发展,形成海陆联接互动的蓝色紐带,构筑“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枢纽,实现青岛特有的价值功能、服务功能。
三、发展路径
(一)“以港兴城”推进港城融合。进一步推进青岛港向服务型、知识型转变,完善集疏运体系,扩大港口经济腹地,发挥港口对青岛市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效支撑。进一步探索创新“港城”空间有序开放、高效开发的模式,加快海陆联动布局,打造国内内陆港核心区,采取开通或加密海铁联运线路以及促进物流增量等方式,构筑横穿亚欧、点线结合、双向贯通的港城一体化发展体系。
(二)“产城促港”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适应“一带一路”对沿海枢纽城市的需求,在坚持制造业集群、扩大港口腹地等传统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临港产业沿信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依托集装箱码头和临港加工区,利用港口集散过程中形成的现代物流链,建立起以高效的物流传输、完善的配送功能所代表的国际性物流中心。
(三)“深化蓝改”营造双向和谐环境。进一步深化蓝色经济区的改革先行,推行“蓝色改革”,对蓝色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巩固、改善,强化科技引领支撑,推进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着力构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优良的海洋文化氛围,优化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宜居城市。
四、发展对策
(一)尽快争取青岛自贸区的批复。积极争取国家商务部支持将青岛列为中日韩自贸协定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城市,将青岛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中韩创新产业园列为中韩两国政府地方合作产业园区,将青岛保税港区与韩国釜山镇海经济自由区的合作纳入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计划,为自贸区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争取“启运港退税”、“国际航运税收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相关批复,建设“面向日韩、辐射东南亚、路连中亚欧”的特色性自贸区。
(二)加快建立国际化港城合作联盟。进一步扩大同“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港口的友好结盟或合作协议,定期举行联盟港口城市论坛(会议);完善联盟的合作机制,建立港口联盟城市智库和科研院所合作机制,促进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建立港口企业联盟,推进港口经营管理企业交流,探讨港城联盟间航线航班、航运定价、信息共享、港口共建等内容;建立港城政府之间的协商机制,推动联盟港城的政府部门、职能部门之间磋商交流,带动港口、产业、社会等全方位合作。
(三)全面建设海陆联动的物联网架构。持续促进信息化与生产、服务、管理各环节全过程融合,提升交汇点的延伸价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物联网为平台,实现金融、商务、设计、资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与港口枢纽业务的网络式交互,加快推进港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推进港口、航运、陆运信息交换,搭建综合性的跨境贸易电子物流商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通关、物流、数据交换、外贸协同、商务信息信用等综合服务,全面提升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与水平,形成“一带一路”的物联网枢纽。
(四)深入推动多元跨区运营一体化。以港口产业发展为纽带,以港口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相互融合为特征,通过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策略,开辟多元经营领域,加快港城一体化、海陆一体化进程。以临港产业集群为中心,以腹地经济走廊为辐射带,探索跨行政区产业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区域间合作的组织体系。注重基础设施之间的功能互补,增飞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班,增开同内陆城市的城际铁路,尽快完善城际交通线路。
(五)着力构建高效的保障体系。成立青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职组长,专门针对青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有关政策进行制定发布。建立青岛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库,召集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从事专项研究课题、发展规划等。对“一带一路”涉及的项目简化进出口手续,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根据项目性质给予相应的税费优惠或扶持。完善外贸投资法律法规制度,提升管理体制的灵活性,探索政府管制创新,政务公开透明,加强职能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5-ZZ-GL-02),2015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QDSKL150404)。
参考文献:
[1] 张国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港口转型升级之路[J].中国国情国力 2015.03:17-19
[2] 徐建平.青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4.06,30(2):6-9
[3] 李辉.青岛市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型城市的战略定位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04:32-36
[4] 安然.青岛:6年建成海陆丝绸之路综合枢纽城市[N].中国经济导报,2014.4.8(A02)
[5] 李红兵,佟东.荷兰鹿特丹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4.11:70-72
关键词:一带一路;综合枢纽;战略思路
“一带一路”战略是当前我国深入实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是我国推动大国崛起战略的新构想,是加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合作共赢的新思路。对于地处海陆丝绸之路“十”字结点位置的青岛,结合蓝色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重点打造综合型的枢纽城市,开展全方位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推动海陆统筹,实现联动发展。
一、优势条件
“交汇点”区位优越,青岛是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岸线经济与海洋经济的重要交汇点、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交汇点、亚太与亚欧两个板块的重要交汇点,海陆5条路线中有4条可以从青岛港始发,是东西南北全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港口实力较强,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青岛港作为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7位的大港口,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1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68亿吨、集装箱1658万标准箱,集装箱装卸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保持世界第一,较为雄厚的港口实力是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枢纽的重要保障。
外贸基础良好,青岛是山东省和华东地区的重要对外贸易城市之一,2014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800亿美元,占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近1/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413亿美元,占全青岛市的69%,向沿线国家投资项目27个,中方投资额5.3亿美元,为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枢纽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战略定位
“港城协同升级”:进一步推动港口建设的转型升级,青岛港的发展布局要与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布局、全市城镇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促进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同产业集群、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港兴城、以城带港,打造海陆双向窗口以实现“一带一路”的集散功能、转口功能,实现港城一体化发展。
“蓝色纽带联动”:以海洋科技为支撑,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以蓝色经济引领发展,形成海陆联接互动的蓝色紐带,构筑“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枢纽,实现青岛特有的价值功能、服务功能。
三、发展路径
(一)“以港兴城”推进港城融合。进一步推进青岛港向服务型、知识型转变,完善集疏运体系,扩大港口经济腹地,发挥港口对青岛市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效支撑。进一步探索创新“港城”空间有序开放、高效开发的模式,加快海陆联动布局,打造国内内陆港核心区,采取开通或加密海铁联运线路以及促进物流增量等方式,构筑横穿亚欧、点线结合、双向贯通的港城一体化发展体系。
(二)“产城促港”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适应“一带一路”对沿海枢纽城市的需求,在坚持制造业集群、扩大港口腹地等传统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临港产业沿信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依托集装箱码头和临港加工区,利用港口集散过程中形成的现代物流链,建立起以高效的物流传输、完善的配送功能所代表的国际性物流中心。
(三)“深化蓝改”营造双向和谐环境。进一步深化蓝色经济区的改革先行,推行“蓝色改革”,对蓝色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巩固、改善,强化科技引领支撑,推进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着力构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优良的海洋文化氛围,优化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宜居城市。
四、发展对策
(一)尽快争取青岛自贸区的批复。积极争取国家商务部支持将青岛列为中日韩自贸协定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城市,将青岛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中韩创新产业园列为中韩两国政府地方合作产业园区,将青岛保税港区与韩国釜山镇海经济自由区的合作纳入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计划,为自贸区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争取“启运港退税”、“国际航运税收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相关批复,建设“面向日韩、辐射东南亚、路连中亚欧”的特色性自贸区。
(二)加快建立国际化港城合作联盟。进一步扩大同“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港口的友好结盟或合作协议,定期举行联盟港口城市论坛(会议);完善联盟的合作机制,建立港口联盟城市智库和科研院所合作机制,促进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建立港口企业联盟,推进港口经营管理企业交流,探讨港城联盟间航线航班、航运定价、信息共享、港口共建等内容;建立港城政府之间的协商机制,推动联盟港城的政府部门、职能部门之间磋商交流,带动港口、产业、社会等全方位合作。
(三)全面建设海陆联动的物联网架构。持续促进信息化与生产、服务、管理各环节全过程融合,提升交汇点的延伸价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物联网为平台,实现金融、商务、设计、资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与港口枢纽业务的网络式交互,加快推进港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推进港口、航运、陆运信息交换,搭建综合性的跨境贸易电子物流商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通关、物流、数据交换、外贸协同、商务信息信用等综合服务,全面提升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与水平,形成“一带一路”的物联网枢纽。
(四)深入推动多元跨区运营一体化。以港口产业发展为纽带,以港口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相互融合为特征,通过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策略,开辟多元经营领域,加快港城一体化、海陆一体化进程。以临港产业集群为中心,以腹地经济走廊为辐射带,探索跨行政区产业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区域间合作的组织体系。注重基础设施之间的功能互补,增飞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班,增开同内陆城市的城际铁路,尽快完善城际交通线路。
(五)着力构建高效的保障体系。成立青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职组长,专门针对青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有关政策进行制定发布。建立青岛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库,召集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从事专项研究课题、发展规划等。对“一带一路”涉及的项目简化进出口手续,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根据项目性质给予相应的税费优惠或扶持。完善外贸投资法律法规制度,提升管理体制的灵活性,探索政府管制创新,政务公开透明,加强职能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基金项目:2015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5-ZZ-GL-02),2015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QDSKL150404)。
参考文献:
[1] 张国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港口转型升级之路[J].中国国情国力 2015.03:17-19
[2] 徐建平.青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4.06,30(2):6-9
[3] 李辉.青岛市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型城市的战略定位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04:32-36
[4] 安然.青岛:6年建成海陆丝绸之路综合枢纽城市[N].中国经济导报,2014.4.8(A02)
[5] 李红兵,佟东.荷兰鹿特丹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4.1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