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的劳动与技术教学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只有通过高效的劳动教学,将劳动光荣的观念贯彻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兼具的人才,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劳动实践能力,养成勤劳肯干等优良品德,助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智力和体力初步成长的阶段,他们的劳动观点不甚明晰,劳动技能也不成熟。特别是在特定学科推行劳动教育,要考虑学科知识的串联,更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状态。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注重提高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一、知识传授,观念导入
将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首先就要考虑到语文的学科特色,选择正确的切入点进行导入。语文知识传授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加入适当的有关劳动的话题,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相关内容学习。
例如,在识字课堂上,老师可以以劳动为主题,讲解一些和劳动有关的字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劳动的内涵,劳动涉及的一些话题等。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标准的“劳”字,然后给它注音,让学生跟读一遍,再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词吗?在哪见过呢?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可以用这个字组词吗?学生在思考之后作答,会给出“劳动”“疲劳”“功劳”“慰劳”等词语,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这些词的意思,大家在讨论这些意思的时候实际也就基本厘清了“劳”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出劳动这个最基本的词汇,用劳动造句,如“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人平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劳动”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结构、含义分析,学生也可以间接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句词的理解能力。
二、口语交际,积极探讨
口语交际的很多主题都源自生活,都是从生活中加工提取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更多知识,也潜移默化接受了很多生活的指导。此外,生活中的很多劳动话题都可以成为口语交际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劳动的趣味性、丰富性。
如翻转课堂这一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站上讲台讲课,学生身份转换成为讲演者,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口语交际不应仅仅是教师给定一个情境,学生同样可以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比如,口语交际课堂上,教师拟定了一个“大扫除”的情境:班上有四个同学一起负责课后班级清扫。教师让学生角色扮演,几个人组成一队,自由发挥。然后选出几组上台展示,台下的学生进行评价、比较,表演的各小组也进行互评。这样,大家都可以基本掌握这一主题的语言规范,在互动中也可以营造更轻松自由的交流氛围。
三、快乐日记,及时记录
劳动是一件光荣、自由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干脏活累活,它首先是人的一项必备生活技能,非常考查劳动者的耐力、体力和智力,劳动其实透露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而这种劳动智慧是在反复的劳动中积淀下来的,无法一蹴而就,更没法不经过劳动体验和真切的劳动感受去谈对劳动的热爱。因此,及时激发劳动的智慧、善于总结经验非常重要,教师要动员学生及时记录(最好是每天)自己的劳动经验,以记日记、写作文等形式体会劳动过程中心态、状态的变化,总结出劳动的益处。
劳动记录不是流水账式的“簡笔画”,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记录时,要遵循“详略得当”的原则,即突出重点,而又不忽略重要细节。比如,亮亮辛苦了一天,擦了桌子、扫了地、帮妈妈淘了米,还给爷爷捶了背。事情比较琐碎,但这往往是生活的常态,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就可以列个大纲进行记录,简洁明了即可。但如果亮亮再度回顾今天的家务活动情况,又能发现有很多新增的细节,比方说这一次煮米与上次相比,水量更加适合,自己通过几次淘米淘出了经验;再比方说他发现天天擦桌子很麻烦,一次性桌布又会产生塑料垃圾,他想到隔壁小米家的环保桌垫易护理,就琢磨告诉妈妈这个事情。这种问题和发现,不及时记录可能很快就会忘记,记录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记录方式。有详有略的记录方式,其实就是意在让学生对自己负责,可以自由、真实、准确地进行记录,真正对自己有帮助,这是外界都无法直接干预的。
劳动教育和语文等诸多学科的融合,正是出于广泛推广劳动理念,创设劳动新风的目标,这一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汪昌德,邓才容.浅析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J].时代教育,2017(8):220.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GH20717)。
作者简介:司振辉,男,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人,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智力和体力初步成长的阶段,他们的劳动观点不甚明晰,劳动技能也不成熟。特别是在特定学科推行劳动教育,要考虑学科知识的串联,更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状态。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注重提高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一、知识传授,观念导入
将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首先就要考虑到语文的学科特色,选择正确的切入点进行导入。语文知识传授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加入适当的有关劳动的话题,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相关内容学习。
例如,在识字课堂上,老师可以以劳动为主题,讲解一些和劳动有关的字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劳动的内涵,劳动涉及的一些话题等。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标准的“劳”字,然后给它注音,让学生跟读一遍,再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词吗?在哪见过呢?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可以用这个字组词吗?学生在思考之后作答,会给出“劳动”“疲劳”“功劳”“慰劳”等词语,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这些词的意思,大家在讨论这些意思的时候实际也就基本厘清了“劳”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出劳动这个最基本的词汇,用劳动造句,如“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人平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劳动”等,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结构、含义分析,学生也可以间接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句词的理解能力。
二、口语交际,积极探讨
口语交际的很多主题都源自生活,都是从生活中加工提取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更多知识,也潜移默化接受了很多生活的指导。此外,生活中的很多劳动话题都可以成为口语交际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劳动的趣味性、丰富性。
如翻转课堂这一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站上讲台讲课,学生身份转换成为讲演者,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口语交际不应仅仅是教师给定一个情境,学生同样可以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比如,口语交际课堂上,教师拟定了一个“大扫除”的情境:班上有四个同学一起负责课后班级清扫。教师让学生角色扮演,几个人组成一队,自由发挥。然后选出几组上台展示,台下的学生进行评价、比较,表演的各小组也进行互评。这样,大家都可以基本掌握这一主题的语言规范,在互动中也可以营造更轻松自由的交流氛围。
三、快乐日记,及时记录
劳动是一件光荣、自由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干脏活累活,它首先是人的一项必备生活技能,非常考查劳动者的耐力、体力和智力,劳动其实透露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而这种劳动智慧是在反复的劳动中积淀下来的,无法一蹴而就,更没法不经过劳动体验和真切的劳动感受去谈对劳动的热爱。因此,及时激发劳动的智慧、善于总结经验非常重要,教师要动员学生及时记录(最好是每天)自己的劳动经验,以记日记、写作文等形式体会劳动过程中心态、状态的变化,总结出劳动的益处。
劳动记录不是流水账式的“簡笔画”,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记录时,要遵循“详略得当”的原则,即突出重点,而又不忽略重要细节。比如,亮亮辛苦了一天,擦了桌子、扫了地、帮妈妈淘了米,还给爷爷捶了背。事情比较琐碎,但这往往是生活的常态,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就可以列个大纲进行记录,简洁明了即可。但如果亮亮再度回顾今天的家务活动情况,又能发现有很多新增的细节,比方说这一次煮米与上次相比,水量更加适合,自己通过几次淘米淘出了经验;再比方说他发现天天擦桌子很麻烦,一次性桌布又会产生塑料垃圾,他想到隔壁小米家的环保桌垫易护理,就琢磨告诉妈妈这个事情。这种问题和发现,不及时记录可能很快就会忘记,记录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记录方式。有详有略的记录方式,其实就是意在让学生对自己负责,可以自由、真实、准确地进行记录,真正对自己有帮助,这是外界都无法直接干预的。
劳动教育和语文等诸多学科的融合,正是出于广泛推广劳动理念,创设劳动新风的目标,这一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汪昌德,邓才容.浅析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J].时代教育,2017(8):220.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GH20717)。
作者简介:司振辉,男,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人,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