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合理的提问,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
(一)空洞浮泛,使学生一头雾水。问题大而无边,抽象空洞,让学生茫然无措,提问后课堂一片哑然,冷场司空见惯。
(二)形式主义,让学生厌倦抗拒。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就是演课、作秀,提问完全是形式,连问哪个学生答都已提前定位,这种提问根本无生成可言。
(三)浮光掠影,让学生浅尝辄止。教师从头到尾,一问到底,问题无深度,学生回答不假思索,一问一答,教师不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在哪里。高耗低效,没有必要。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三适原则”
(一)适度原则。适度原则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想一想,能解决。要回避“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无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也要避免难度过大、过于宽泛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过于困难,会压抑孩子的答题兴趣。所以,问题一定要难度适中,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
(二)适量原则。适量原则就是繁简得当。一课下来,设计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说来,导入新课,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把学生快速带入情境;教学中段的提问,能把学生带入自主实践;结尾提问能深化思维或检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三)适时原则。课堂提问及时,把握好最佳的提问时机,这样的问题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适时提问的时机一般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盲点、疑点,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答疑解惑。
三、小语课堂提问常用策略举隅
(一)提问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转向、总结处更要沿着学生思路精心设计,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助推器”。如《狼和鹿》(见苏教版小语第六册)教学提问片断:
1.导入提问:小朋友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生1:狼是一种狡猾、奸诈的动物,《小红帽》中狼假扮外婆把小姑娘吃了。
生2:狼是一种讲集体的动物,我在《动物世界》里看过……
2.课中提问:为什么说是狼是功臣?鹿是祸首?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
生1:有狼时草原生机勃勃,没狼时萧条无比……
生2:没狼时,动物濒临灭绝,疾病缠身……
3.结课提问:通过《狼和鹿》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问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二要尊重文本主旨,将阅读提问变成一个充满创造和体验的活动。
(二)提问要创设畅所欲言的交流场面。学生思维的碰撞,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学生之间一起讨论,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合作与竞争。学生间热烈交流的局面一旦形成,每个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以及语言表达、个性形成等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如《三袋麦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提问设计:
提问1:小猪、小牛和小猴,你认为谁做得好?
生:小猴做得好,它最聪明,懂得把粮食种下地,以后就有吃不完的麦子了。
提问2:那你们觉得小猪和小牛怎么样呢?
生1:我认为小猪虽然很贪吃,但是它很能干,能做出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来。
生2:我认为小牛的做法也是对的,小牛很勤劳,把麦子保存得很好。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真正做到了不拘泥于课本,不寻求唯一答案,思维得到了发散,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提问要促使学生在质疑辨疑中体验成功。质疑主要指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辨疑是指教师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部分知识后,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字、词、句、段、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争论辨析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掌握知识并体验成功。如:《秦兵马俑》提问片断:
提问:通过两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我想知道秦兵马俑是谁第一个发现的?
生2:秦兵马俑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生3:……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资料但不很全,请看图片,你现在能解答几个问题了?查资料是个很好的方法,大家回去查一查,课间也可到台前电脑上上网搜一搜。两周后,我们开个“发布会”。
(四)提问要把握好时间。小学一堂课40分钟,如何准确地把握和合理分配四十分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学生好动、好奇,但持续时间不很长。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便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课堂提问,但要科学地利用时间,一方面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讨论的时间。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一节课中也不能都进行提问,提得多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教师不应当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
(一)空洞浮泛,使学生一头雾水。问题大而无边,抽象空洞,让学生茫然无措,提问后课堂一片哑然,冷场司空见惯。
(二)形式主义,让学生厌倦抗拒。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就是演课、作秀,提问完全是形式,连问哪个学生答都已提前定位,这种提问根本无生成可言。
(三)浮光掠影,让学生浅尝辄止。教师从头到尾,一问到底,问题无深度,学生回答不假思索,一问一答,教师不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在哪里。高耗低效,没有必要。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三适原则”
(一)适度原则。适度原则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想一想,能解决。要回避“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无思考价值的简单问题,也要避免难度过大、过于宽泛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过于困难,会压抑孩子的答题兴趣。所以,问题一定要难度适中,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
(二)适量原则。适量原则就是繁简得当。一课下来,设计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说来,导入新课,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把学生快速带入情境;教学中段的提问,能把学生带入自主实践;结尾提问能深化思维或检测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三)适时原则。课堂提问及时,把握好最佳的提问时机,这样的问题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适时提问的时机一般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盲点、疑点,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答疑解惑。
三、小语课堂提问常用策略举隅
(一)提问成为学生思维的助推器。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转向、总结处更要沿着学生思路精心设计,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助推器”。如《狼和鹿》(见苏教版小语第六册)教学提问片断:
1.导入提问:小朋友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生1:狼是一种狡猾、奸诈的动物,《小红帽》中狼假扮外婆把小姑娘吃了。
生2:狼是一种讲集体的动物,我在《动物世界》里看过……
2.课中提问:为什么说是狼是功臣?鹿是祸首?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
生1:有狼时草原生机勃勃,没狼时萧条无比……
生2:没狼时,动物濒临灭绝,疾病缠身……
3.结课提问:通过《狼和鹿》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问一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二要尊重文本主旨,将阅读提问变成一个充满创造和体验的活动。
(二)提问要创设畅所欲言的交流场面。学生思维的碰撞,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学生之间一起讨论,相互倾听,相互评价,相互合作与竞争。学生间热烈交流的局面一旦形成,每个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以及语言表达、个性形成等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如《三袋麦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提问设计:
提问1:小猪、小牛和小猴,你认为谁做得好?
生:小猴做得好,它最聪明,懂得把粮食种下地,以后就有吃不完的麦子了。
提问2:那你们觉得小猪和小牛怎么样呢?
生1:我认为小猪虽然很贪吃,但是它很能干,能做出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来。
生2:我认为小牛的做法也是对的,小牛很勤劳,把麦子保存得很好。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真正做到了不拘泥于课本,不寻求唯一答案,思维得到了发散,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提问要促使学生在质疑辨疑中体验成功。质疑主要指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辨疑是指教师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部分知识后,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字、词、句、段、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争论辨析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掌握知识并体验成功。如:《秦兵马俑》提问片断:
提问:通过两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我想知道秦兵马俑是谁第一个发现的?
生2:秦兵马俑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生3:……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资料但不很全,请看图片,你现在能解答几个问题了?查资料是个很好的方法,大家回去查一查,课间也可到台前电脑上上网搜一搜。两周后,我们开个“发布会”。
(四)提问要把握好时间。小学一堂课40分钟,如何准确地把握和合理分配四十分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学生好动、好奇,但持续时间不很长。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便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课堂提问,但要科学地利用时间,一方面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讨论的时间。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一节课中也不能都进行提问,提得多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教师不应当用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