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诸多雕塑和画像关联了德国历史上丰富的人文历史,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文化符号象征意味。遗憾的是,课本中的相關注释未能准确地结合文史知识而让读者在“求知”上产生了误差,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勘误更正。
关键词:课文注释;老弗里茨;大选帝侯
作为一部带有明显现代主义创作特色的小说,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提及的诸多雕塑和画像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符号象征意味,也有不少的学者名师在著述中专门提及此类问题的探讨。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的解读,读者可较清晰地理清作者灌注其中的战争反思。如浙江省慈溪中学黄宏武老师的《一斑知全豹一沙见世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符号解读》一文将大选帝侯,希特勒画像,老弗里茨像和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等的胸像进行了符号意义合群,揭示出了小说中的学生在军国主义教育下的英雄情结和霸权野心。尽管这样,课文中却有两处涉及这些符号的注释值得我们质疑和求证。
一、关于“老弗里茨”的质疑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原文使用的是“des Alten Fritzen”一词,译为“老弗里茨”,其中的“des”为定冠词,意为“独一无二的”。由此可知,“老弗里茨”应为某一个人专属的称呼。黄宏武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论述:
老弗里茨即腓特烈大帝,面对强敌奥地利,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彻底动摇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威胁,并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矿藏,从而获得了“腓特烈大帝”的美名。
对于这个人名的注释,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课文是这样处理的:
[老弗里茨]指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又称“腓特烈大帝”。
其实,早在1895年,柏林出版社再版了CarlR?chling和RichardKn?tel合作完成的连环画《Der alte Fritz in 50 Bildernfür Jung und Alt》(意为“老少皆宜:以50张图片讲述老弗里茨”),全景地再现了腓特烈大帝(1740—1786年在位)波澜壮阔的一生,其中的第48张图片更是直接以“Der Alte Fritz”为题。因而,“老弗里茨”为“腓特烈大帝”应为公论。既然腓特烈大帝的王号是“腓特烈二世”,如此一来,课文注释的前半句中提到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究竟有无其人呢?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2月5日“宗教研究动态”中《汉字,莫非是上帝的语言?》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本保存完好的《字汇》,可是有一些来历。它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1657—1713)王家图书馆的藏品,而且在西方早期汉学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腓特烈一世的在位时间早于老弗里茨。进一步查阅《辞海》后,笔者发现腓特烈一世为老弗里茨的亲祖父。祖孙两人的名字均为Friedrich,可能教材的编者认为祖父应该更符合“老”的特质,因此,课文的注释是一处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应改为“[老弗里茨]指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又称‘腓特烈大帝’”。
二、关于“大选帝侯”的求证
伯尔的小说原文“vomGro?enKurfürstenbis Hitler”一句在课文中被翻译为“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按照单词义,“Gro?enKurfürsten”为“伟大的选帝侯”。选帝侯是神圣罗马帝国中参与选举皇帝的诸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七位诸侯世袭,也称为“七大选帝侯”。课文在此处的注释文字如下:
[大选帝侯]神圣罗马帝国中参与选举皇帝的诸侯。
然而,知网百科转引《麦克米伦百科全书》有如下描述:
勃兰登堡选帝侯(1640—1688),称大选帝侯。他继承德国最弱的选帝侯领地。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和下莱茵兰不断扩张王朝范围,为霍亨索伦家族创造了德国北部最强大的领地。推行改革,为18世纪普鲁士(Prussia)成为强国奠定了基础。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的《马恩全集》第六卷是这样写的:
谁都知道,所谓“大选帝侯”[注: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编者注](仿佛哪个“选帝侯”可能是“伟大”的!)如何对波兰干出了首次叛卖行为。
由此可见,“大选帝侯”一词也是一人专享的称号,而非其余选帝侯所能使用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是前文提及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父亲。众所周知,普鲁士王国在1871年通过普法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唯有普鲁士王国奠基者的画像才有可能成为二战时期德国中学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因此,课文中“[大选帝侯]神圣罗马帝国中参与选举皇帝的诸侯”这一注释也是不妥的,可调整成“[大选帝侯]指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选帝侯是神圣罗马帝国中参与选举皇帝的诸侯”为佳。
(责任编辑:李益)
关键词:课文注释;老弗里茨;大选帝侯
作为一部带有明显现代主义创作特色的小说,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提及的诸多雕塑和画像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符号象征意味,也有不少的学者名师在著述中专门提及此类问题的探讨。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的解读,读者可较清晰地理清作者灌注其中的战争反思。如浙江省慈溪中学黄宏武老师的《一斑知全豹一沙见世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符号解读》一文将大选帝侯,希特勒画像,老弗里茨像和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等的胸像进行了符号意义合群,揭示出了小说中的学生在军国主义教育下的英雄情结和霸权野心。尽管这样,课文中却有两处涉及这些符号的注释值得我们质疑和求证。
一、关于“老弗里茨”的质疑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原文使用的是“des Alten Fritzen”一词,译为“老弗里茨”,其中的“des”为定冠词,意为“独一无二的”。由此可知,“老弗里茨”应为某一个人专属的称呼。黄宏武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论述:
老弗里茨即腓特烈大帝,面对强敌奥地利,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彻底动摇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威胁,并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矿藏,从而获得了“腓特烈大帝”的美名。
对于这个人名的注释,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课文是这样处理的:
[老弗里茨]指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又称“腓特烈大帝”。
其实,早在1895年,柏林出版社再版了CarlR?chling和RichardKn?tel合作完成的连环画《Der alte Fritz in 50 Bildernfür Jung und Alt》(意为“老少皆宜:以50张图片讲述老弗里茨”),全景地再现了腓特烈大帝(1740—1786年在位)波澜壮阔的一生,其中的第48张图片更是直接以“Der Alte Fritz”为题。因而,“老弗里茨”为“腓特烈大帝”应为公论。既然腓特烈大帝的王号是“腓特烈二世”,如此一来,课文注释的前半句中提到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究竟有无其人呢?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2月5日“宗教研究动态”中《汉字,莫非是上帝的语言?》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本保存完好的《字汇》,可是有一些来历。它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1657—1713)王家图书馆的藏品,而且在西方早期汉学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腓特烈一世的在位时间早于老弗里茨。进一步查阅《辞海》后,笔者发现腓特烈一世为老弗里茨的亲祖父。祖孙两人的名字均为Friedrich,可能教材的编者认为祖父应该更符合“老”的特质,因此,课文的注释是一处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应改为“[老弗里茨]指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又称‘腓特烈大帝’”。
二、关于“大选帝侯”的求证
伯尔的小说原文“vomGro?enKurfürstenbis Hitler”一句在课文中被翻译为“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按照单词义,“Gro?enKurfürsten”为“伟大的选帝侯”。选帝侯是神圣罗马帝国中参与选举皇帝的诸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七位诸侯世袭,也称为“七大选帝侯”。课文在此处的注释文字如下:
[大选帝侯]神圣罗马帝国中参与选举皇帝的诸侯。
然而,知网百科转引《麦克米伦百科全书》有如下描述:
勃兰登堡选帝侯(1640—1688),称大选帝侯。他继承德国最弱的选帝侯领地。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和下莱茵兰不断扩张王朝范围,为霍亨索伦家族创造了德国北部最强大的领地。推行改革,为18世纪普鲁士(Prussia)成为强国奠定了基础。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的《马恩全集》第六卷是这样写的:
谁都知道,所谓“大选帝侯”[注: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编者注](仿佛哪个“选帝侯”可能是“伟大”的!)如何对波兰干出了首次叛卖行为。
由此可见,“大选帝侯”一词也是一人专享的称号,而非其余选帝侯所能使用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是前文提及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父亲。众所周知,普鲁士王国在1871年通过普法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唯有普鲁士王国奠基者的画像才有可能成为二战时期德国中学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因此,课文中“[大选帝侯]神圣罗马帝国中参与选举皇帝的诸侯”这一注释也是不妥的,可调整成“[大选帝侯]指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里德里希-威廉。选帝侯是神圣罗马帝国中参与选举皇帝的诸侯”为佳。
(责任编辑: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