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的表现和心理特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违纪行为的成因,并提出了若干教育和挽救的措施与途径,旨在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4-019-02
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一些不良风气不断冲击着学校这片教书育人的圣洁之地,校园里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事件屡有出现,违纪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对学生违纪行为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校園违纪的心理特征
1.性格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或是性格内向、敏感、封闭,不善沟通,不愿与人交流,容易偏激;或是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容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尤其是“80后”、“90后”成长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心胸狭窄,处事易偏激;虚荣心强,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和批评,受不得半点委屈。同时这些青少年也表现出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倾向片面性和表面性,处理事情只顾眼前,道德观念较差等特点。
2.兴趣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对学习烦躁厌恶,兴趣发生偏移,喜欢盲目追求个人兴趣,甚至达到痴迷的状态,深陷其内不能自拔,进而放弃学业。也有人表现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的服饰,甚至把这些追求当成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更喜欢武打、言情,乃至暴力、色情的书刊、录相和网络,对于有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不愿参加,而对上网聊天、打电子游戏、溜冰、上舞厅等却非常感兴趣。
3.能力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在文化学习上能力较差,如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能力、作业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实际动脑动手的操作能力等。但是,他们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定的破坏能力却不小,在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超乎寻常,比如说运动天赋、玩游戏水平等。
二、对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生活的环境较为复杂,引发违纪行为的诱因多种多样,他们受到了来自主观和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导致出现违纪行为。
1.主观因素
(1)生理发育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性意识的出现,他们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容易兴奋和激动,一旦校园中的正常学习活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就有可能寻找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来宣泄,消耗过剩的精力;同时青少年心理稳定性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弱,难以忍受长时间的单调活动,容易在课堂上通过恶作剧等方式排遣不良感觉。另外随着性意识的萌发,个别学生渴望用一些超常的举动引起异性的关注和好感。
(2)心理成熟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是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生理基本发育成熟,但在理智、情感、道德与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未完全成熟,带着许多童年期的幼稚。其次是心理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社会,适应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心理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这个时期是一生中矛盾冲突发生最多的时期,如果认识和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违纪行为发生。
(3)学习困难的影响
主观上的不努力造成一些学生学习不适应,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学习障碍和困难,表现出上课听不懂,下课抄作业,考试作弊,早退、旷课等不良现象,进而引发消极的心理状态,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等,逐渐导致学生个性心理的变异,能力、气质、性格特征和个性倾向(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偏离学生群体的共同特征,致使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产生偏差,使其在行为上表现出违纪学生的心理特征。
2.客观因素
(1)学校教育因素
教学方法方面。一些地方“应试教育”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存在,学校只重视教科书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消极应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学习困难,而学习困难又会引发其他的校园违纪行为。
教育方法方面。青少年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生活技能,掌握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普遍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教育,致使学生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缺乏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加之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利用校园不良行为去解决问题。
管理制度和执法方面。学校的班主任大多忙于教学等繁杂事务,停留于日常管理和常规工作的层面,深入学生中发现问题不够。某些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处理违纪学生没有切实做到“违者必究,执法必严”及“校纪校规前人人平等”。近些年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学校效益,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软硬件的提升,个别学校甚至以牺牲管理制度来换取生源数量的增加。
(2)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经济的变化、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等都会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有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严重违纪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家庭环境问题,如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管教孩子;有的父母离异(或两地分居),孩子没人管,致使他们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庭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要么娇纵溺爱,要么粗暴生硬,要么放任自由。因此,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违纪学生心理行为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3)社会环境影响
青少年违纪虽然是以个体行为显现出来,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对社会各阶层的冲击十分猛烈。高消费意识、追求金钱物质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意志力较弱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非主流文化和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日韩文化乘虚而入,使得青少年的人生观处于较为严重的“后天失调”的环境中。尤为突出的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导致青少年价值失衡、理想失落、精神茫然等现象产生,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的教育挽救
1.紧抓校纪校规教育,加强前违纪行为的排查和疏导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现代教育理应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紧抓校纪校规教育,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抵制不良倾向的影响。学校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个别出现违纪苗头的学生要及时疏导,将潜藏的违纪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做好教育挽救的基础性工作。
2.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
依据学校实际调整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调动全员参与,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合力,是教育挽救学生的重要环节。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和检查;其次,全体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要发挥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再次,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联结和辅助作用。
3.违纪行为处理应将人文关怀与严格规范相结合
学生出现违纪行为、甚至触犯法律时,为教育本人,促其改过自新,应严格遵循“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把握标准,规范程序。但是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仍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学校应本着育人的目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处理过程中还要关注受处分学生的申辩、申诉的权利,公开、透明、公正,并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
4.加强违纪学生处理后的心理调适与教育
(1)关注违纪学生处理后的心理调适
处理一个违纪学生固然容易,但它意味着下一个教育阶段的开始,后期的教育转化工作更为艰巨,发生反复的现象也在所难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学生违纪后的心理状况,有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通常,学生违纪后会表现出后悔、矛盾、自卑、悲观、侥幸、抵触甚至无所谓等心理感受,我们应认真分析,适时开展心理调适,加强引导、鼓励、监督和防范。
(2)关注违纪学生处理后的监督和跟踪调查
关注违纪学生心理调适的同时,还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观察其改错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变化,深挖根源,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其纠错的方法、措施和效果,加强周围同学、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配合,总结经验,争取早日改过自新。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电邮:guoqiaoling@bfsu.edu.cn)
编辑/何 妍 终校/李益倩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4-019-02
随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一些不良风气不断冲击着学校这片教书育人的圣洁之地,校园里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事件屡有出现,违纪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对学生违纪行为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青少年校園违纪的心理特征
1.性格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或是性格内向、敏感、封闭,不善沟通,不愿与人交流,容易偏激;或是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容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尤其是“80后”、“90后”成长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心胸狭窄,处事易偏激;虚荣心强,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和批评,受不得半点委屈。同时这些青少年也表现出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倾向片面性和表面性,处理事情只顾眼前,道德观念较差等特点。
2.兴趣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对学习烦躁厌恶,兴趣发生偏移,喜欢盲目追求个人兴趣,甚至达到痴迷的状态,深陷其内不能自拔,进而放弃学业。也有人表现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的服饰,甚至把这些追求当成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更喜欢武打、言情,乃至暴力、色情的书刊、录相和网络,对于有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不愿参加,而对上网聊天、打电子游戏、溜冰、上舞厅等却非常感兴趣。
3.能力特征。违纪青少年大多在文化学习上能力较差,如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能力、作业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实际动脑动手的操作能力等。但是,他们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定的破坏能力却不小,在其他一些方面的能力可以说超乎寻常,比如说运动天赋、玩游戏水平等。
二、对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生活的环境较为复杂,引发违纪行为的诱因多种多样,他们受到了来自主观和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导致出现违纪行为。
1.主观因素
(1)生理发育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性意识的出现,他们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容易兴奋和激动,一旦校园中的正常学习活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时,就有可能寻找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来宣泄,消耗过剩的精力;同时青少年心理稳定性较差,自我控制能力弱,难以忍受长时间的单调活动,容易在课堂上通过恶作剧等方式排遣不良感觉。另外随着性意识的萌发,个别学生渴望用一些超常的举动引起异性的关注和好感。
(2)心理成熟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是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生理基本发育成熟,但在理智、情感、道德与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未完全成熟,带着许多童年期的幼稚。其次是心理发展与社会关系方面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社会,适应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心理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因此这个时期是一生中矛盾冲突发生最多的时期,如果认识和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违纪行为发生。
(3)学习困难的影响
主观上的不努力造成一些学生学习不适应,丧失学习兴趣,出现学习障碍和困难,表现出上课听不懂,下课抄作业,考试作弊,早退、旷课等不良现象,进而引发消极的心理状态,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等,逐渐导致学生个性心理的变异,能力、气质、性格特征和个性倾向(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偏离学生群体的共同特征,致使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产生偏差,使其在行为上表现出违纪学生的心理特征。
2.客观因素
(1)学校教育因素
教学方法方面。一些地方“应试教育”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依然存在,学校只重视教科书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消极应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学习困难,而学习困难又会引发其他的校园违纪行为。
教育方法方面。青少年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生活技能,掌握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普遍忽视了这些方面的教育,致使学生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缺乏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加之个别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利用校园不良行为去解决问题。
管理制度和执法方面。学校的班主任大多忙于教学等繁杂事务,停留于日常管理和常规工作的层面,深入学生中发现问题不够。某些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处理违纪学生没有切实做到“违者必究,执法必严”及“校纪校规前人人平等”。近些年一些学校盲目追求学校效益,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软硬件的提升,个别学校甚至以牺牲管理制度来换取生源数量的增加。
(2)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经济的变化、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等都会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有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严重违纪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家庭环境问题,如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低,不会管教孩子;有的父母离异(或两地分居),孩子没人管,致使他们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庭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要么娇纵溺爱,要么粗暴生硬,要么放任自由。因此,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违纪学生心理行为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3)社会环境影响
青少年违纪虽然是以个体行为显现出来,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对社会各阶层的冲击十分猛烈。高消费意识、追求金钱物质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意志力较弱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非主流文化和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日韩文化乘虚而入,使得青少年的人生观处于较为严重的“后天失调”的环境中。尤为突出的是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导致青少年价值失衡、理想失落、精神茫然等现象产生,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青少年校园违纪行为的教育挽救
1.紧抓校纪校规教育,加强前违纪行为的排查和疏导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现代教育理应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紧抓校纪校规教育,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抵制不良倾向的影响。学校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个别出现违纪苗头的学生要及时疏导,将潜藏的违纪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做好教育挽救的基础性工作。
2.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体系
依据学校实际调整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调动全员参与,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合力,是教育挽救学生的重要环节。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和检查;其次,全体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要发挥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再次,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联结和辅助作用。
3.违纪行为处理应将人文关怀与严格规范相结合
学生出现违纪行为、甚至触犯法律时,为教育本人,促其改过自新,应严格遵循“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把握标准,规范程序。但是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仍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学校应本着育人的目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处理过程中还要关注受处分学生的申辩、申诉的权利,公开、透明、公正,并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
4.加强违纪学生处理后的心理调适与教育
(1)关注违纪学生处理后的心理调适
处理一个违纪学生固然容易,但它意味着下一个教育阶段的开始,后期的教育转化工作更为艰巨,发生反复的现象也在所难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学生违纪后的心理状况,有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通常,学生违纪后会表现出后悔、矛盾、自卑、悲观、侥幸、抵触甚至无所谓等心理感受,我们应认真分析,适时开展心理调适,加强引导、鼓励、监督和防范。
(2)关注违纪学生处理后的监督和跟踪调查
关注违纪学生心理调适的同时,还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观察其改错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变化,深挖根源,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其纠错的方法、措施和效果,加强周围同学、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和配合,总结经验,争取早日改过自新。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电邮:guoqiaoling@bfsu.edu.cn)
编辑/何 妍 终校/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