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思想灵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开拓了其发展的境界,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它们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概融为一体,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指导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88-02
引言: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兴衰是与民族精神高扬同步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和接受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人类认识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历史找到了一条既科学又光明的道路,民族精神在现当代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指导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期间受到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和东方文化优越论的文化保守主义、鼓吹西方文化优越于中国文化的全盘花思潮这两种文化思潮的阻挠和反对。但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只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主流,最根本的原因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在思想内涵上有着高度的契合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起源相似。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它不是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独立产生的,而是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密切联系起来而诞生的。中华民族精神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紧密融合而产生的,它虽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也吸纳了国外的优秀思想文化,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思想成果的结晶。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在思想上本质是相同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表现出人类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的先进性和积极性,因此二者的思想本质一致的。再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目标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的最终解放和自由,但首要强调的就是实现每个民族的自身解放。中华民族精神以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因此,与马克思主义有个相同的思想指向和追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在思想内涵上有着高度的契合,这样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以后,迅速融入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发展点、生长点,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更好地发展壮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始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提出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首要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马克思主义要想实现其中国化,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从总体看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时间来看,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起点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开始在现当代发展的起点。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当代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它们都要适应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在时代的演进中不断地联系与融合,在这个同步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要想实现中国化,必须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认同和接纳,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先进的文明成果,必须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发挥出强大的包容性和接纳性,才有可能吸纳马克思主义,使其真正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入中国大地之后,随之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就完整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体现了思想上、精神上的开放性和追求性。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接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追求进步、自强不息和宽容的民族精神。在接纳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求实发展变革精神。自马克思主义传入到中国以来,毛泽东就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领导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的进程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中国不断变化发展的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由此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求实发展变革精神也进一步得到了弘扬。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平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在此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中华民族现当代历史进程中,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拓创新精神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造出来的。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变革和改造,用有了发展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培养和教育,内涵上更加充实丰富多彩。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和条件,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培育离不开它的巨大推动,这种程度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
三、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当代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的精神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华民族步入了民族精神现当代发展的新进程就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它在运用过程中不断的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开始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指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科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民族环境相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深刻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绝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的实践成果来看,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发展和创新,依次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中国实际的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又充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思想灵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开拓了其发展的境界,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它们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概融为一体,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方向指引。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引导,也为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进而加快了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当代的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陈一(1985— ),女,河南平顶山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8.
[3]毛澤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67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指导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88-02
引言: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兴衰是与民族精神高扬同步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和接受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人类认识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历史找到了一条既科学又光明的道路,民族精神在现当代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指导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期间受到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和东方文化优越论的文化保守主义、鼓吹西方文化优越于中国文化的全盘花思潮这两种文化思潮的阻挠和反对。但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只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主流,最根本的原因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在思想内涵上有着高度的契合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起源相似。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它不是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独立产生的,而是与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密切联系起来而诞生的。中华民族精神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紧密融合而产生的,它虽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也吸纳了国外的优秀思想文化,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思想成果的结晶。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在思想上本质是相同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表现出人类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的先进性和积极性,因此二者的思想本质一致的。再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目标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的最终解放和自由,但首要强调的就是实现每个民族的自身解放。中华民族精神以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因此,与马克思主义有个相同的思想指向和追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在思想内涵上有着高度的契合,这样才使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以后,迅速融入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发展点、生长点,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更好地发展壮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始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提出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首要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马克思主义要想实现其中国化,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从总体看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时间来看,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起点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开始在现当代发展的起点。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当代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它们都要适应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在时代的演进中不断地联系与融合,在这个同步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要想实现中国化,必须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认同和接纳,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先进的文明成果,必须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发挥出强大的包容性和接纳性,才有可能吸纳马克思主义,使其真正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入中国大地之后,随之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就完整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进步、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体现了思想上、精神上的开放性和追求性。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接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追求进步、自强不息和宽容的民族精神。在接纳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求实发展变革精神。自马克思主义传入到中国以来,毛泽东就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领导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的进程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中国不断变化发展的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由此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求实发展变革精神也进一步得到了弘扬。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平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在此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中华民族现当代历史进程中,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拓创新精神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造出来的。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变革和改造,用有了发展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培养和教育,内涵上更加充实丰富多彩。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和条件,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培育离不开它的巨大推动,这种程度的发展是史无前例的。
三、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当代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的精神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华民族步入了民族精神现当代发展的新进程就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它在运用过程中不断的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开始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指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科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民族环境相结合的问题。毛泽东深刻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绝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的实践成果来看,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发展和创新,依次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中国实际的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扬,又充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思想灵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开拓了其发展的境界,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它们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概融为一体,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和方向指引。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引导,也为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进而加快了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当代的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陈一(1985— ),女,河南平顶山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8.
[3]毛澤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3.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