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七十余次来到新疆,在这片土地上行走、写作、拍摄,用去人生最美好的二十年。熟悉她的读者通过这些年她出版的图书——《和田人》《刀郎》《南疆》《玉出昆仑》《风展如画》《沿河而居》《走读新疆》《西出阳关》,了解那些生活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和昆仑山北麓的居民生存状况。她——尚昌平不仅用笔,还用镜头为外界展示着新疆的丰富和多元,将她对这片土地和人群的热爱以及她对每一次与他们相守时间的珍爱,都倾注在她的作品之中。
昌平的摄影作品是她近20年在南疆和田地区拍摄的。和田,处在新疆南部,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踞昆仑山,特殊的地域条件、艰苦的生存环境,也造就了和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简单、质朴的性情。昌平的摄影侧重于昆仑山北麓和田地区的居民、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人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地带的原始村落。她为这里的居民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也记录了当地时代的变迁。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作者所拍摄的多幅当地人面容特写。无论那是沧桑还是纯真的面容,无论那上面布满皱纹还是充盈稚气,他们的眼神无一例外流露着真诚和友善。你无法确切地知道,在海拔2875米的阿热勒力克村,28岁的牧羊人吐逊托乎提·艾力是如何孤单地度过为村民牧羊维持生计的日子,却从他灿烂的笑容和从容的表情中,确信他对生活的热爱。你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在英阿瓦提村,一位弹奏热瓦甫的牧羊人,从何时开始与琴相伴,又多少次弹奏出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旋律,却从他轻揽热瓦甫在怀里,深邃的目光、娴熟自如的动作中,确信他对真美善的赞颂。你无法确切地知道,在海拔3100米的昆仑山区,一个名叫萨伊普古丽的女孩,一次次走过玉龙村的路口,上学、做家务之外,平静的生活都给予了她怎样的滋养,却从她5岁到13岁始终未变的透明双眸中,确信她对未来的期盼。你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在简陋的壁炉、灶台、馕坑前操持饭食的妇女们,她们是怎样一天天忙碌度日,承担家庭的压力,却从那专注的动作中,确信她们对现实生活的执着相守……这一帧帧静止的画面,静止的瞬间,却让时间悄然流动起来,让人无法如旁观者那样淡定,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也走进那镜头下的生活中,隨之而行,无始无终。昌平在拍摄中所抓取的瞬间,似乎让人感觉到她每按一次快门时的内心律动。图片只有黑白两种色调,却以不同层次灰度的质感呈现,当地人本真的生活状态,在镜头中无论是正面还是背影,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都被赋予了奇特的光泽。她通过这些质感深厚的光影效果,给读者更多的空间去安静审视。你无法确切地知道,那些将摄影者视如亲人时才能呈现的神态,她是怎样拍摄的?但你确信,她正是一直在回答着这个问题,或者她并不解答,只用照片默默展示——她与这片地域和人群的亲密与牵绊,完全来源于他们给予她的温暖、亲切,家一般的深情,这与他们给予脚下的大地、身后的家园、怀中的孩子、熟悉的村人是一样的。
她是这家园的守望者,亦是在与家园共同生息延续。对一片地域的观察和体验,离不开地理和人文的视角,这两者并非单一的厚在,而始终是以相互依存的形式在延续。所特别的是,山岳冰川、河流峡谷的形成与变化无以计量,在人的视角中地理的背景始终是静默停滞的,因此如果以人的时间概念来比对,就像你无法用一支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来测量火山溶岩的温度。同时,你也无法从高山的脊线和壑谷中远望到一枝野花的绽放。但在她的摄影作品中,当你看到队列整齐撒放在草场上的羊群,看到它们奔走于高崖或山野荡起的尘土,看到高天流云下如岩石般静坐守候的牧羊人时,你便也读懂了流云、牧草、羊群对山影的诠释。在她的摄影作品中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生活动态,甚至只是观察被集中排列于一页上的他们的特写,看到他们在沙漠的边缘收割,在工具前制作,在夜市上售卖,在村道上行走,在家院中休憩时,你便也能够品读出在高山、沙漠那些广袤的时空中的生活样貌。
在昌平拍摄的昆仑山高山区、阿拉玛斯玉矿、山前绿洲区、民间艺术、和田味道、沙漠腹地的婚礼、沙漠之水、人类文化遗迹等八个部分中,乌鲁克萨依牧场、坎库喀依那、苏帕玛勒、铁热克勒克萨依、喀尔达希亚、约尕勒克、巴什喀拉苏、阿克依来、普鲁、亚门——这像石头一样多而无法逐一记忆,却坚守不变的住居地;萨伊普古丽、肉孜汗、买提夏、苏莱曼、陈石林、郑祥山、买买提库尔班,以及失明的民间艺人图尔迪麦麦提·纳斯尔、农民画家阿卜力克木、艺人买提库尔班·热乎提、桑皮纸传承人托乎提·吐尔逊——这像野草一样多而无法辨识,却茂盛生长的村人。你无法确知,在她的生命中被一次次前来一次次深入所给予的,是摄影者厚重的责任感。她记得二十年来每一个停留的村落的名字,也记得每一个面对过的村人的名字。
在她的镜头背后,无数人与故事,一如往常,生生延续,漫漫不息。(本文撰于2017年6月)
作者简介:骆娟,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审,作家。著有《火焰中的翡翠》《黄金天堂》《月色走廊》《影像新疆》《南麓山野》等。
昌平的摄影作品是她近20年在南疆和田地区拍摄的。和田,处在新疆南部,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踞昆仑山,特殊的地域条件、艰苦的生存环境,也造就了和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简单、质朴的性情。昌平的摄影侧重于昆仑山北麓和田地区的居民、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人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地带的原始村落。她为这里的居民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也记录了当地时代的变迁。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作者所拍摄的多幅当地人面容特写。无论那是沧桑还是纯真的面容,无论那上面布满皱纹还是充盈稚气,他们的眼神无一例外流露着真诚和友善。你无法确切地知道,在海拔2875米的阿热勒力克村,28岁的牧羊人吐逊托乎提·艾力是如何孤单地度过为村民牧羊维持生计的日子,却从他灿烂的笑容和从容的表情中,确信他对生活的热爱。你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在英阿瓦提村,一位弹奏热瓦甫的牧羊人,从何时开始与琴相伴,又多少次弹奏出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旋律,却从他轻揽热瓦甫在怀里,深邃的目光、娴熟自如的动作中,确信他对真美善的赞颂。你无法确切地知道,在海拔3100米的昆仑山区,一个名叫萨伊普古丽的女孩,一次次走过玉龙村的路口,上学、做家务之外,平静的生活都给予了她怎样的滋养,却从她5岁到13岁始终未变的透明双眸中,确信她对未来的期盼。你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在简陋的壁炉、灶台、馕坑前操持饭食的妇女们,她们是怎样一天天忙碌度日,承担家庭的压力,却从那专注的动作中,确信她们对现实生活的执着相守……这一帧帧静止的画面,静止的瞬间,却让时间悄然流动起来,让人无法如旁观者那样淡定,总是会不由自主地也走进那镜头下的生活中,隨之而行,无始无终。昌平在拍摄中所抓取的瞬间,似乎让人感觉到她每按一次快门时的内心律动。图片只有黑白两种色调,却以不同层次灰度的质感呈现,当地人本真的生活状态,在镜头中无论是正面还是背影,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都被赋予了奇特的光泽。她通过这些质感深厚的光影效果,给读者更多的空间去安静审视。你无法确切地知道,那些将摄影者视如亲人时才能呈现的神态,她是怎样拍摄的?但你确信,她正是一直在回答着这个问题,或者她并不解答,只用照片默默展示——她与这片地域和人群的亲密与牵绊,完全来源于他们给予她的温暖、亲切,家一般的深情,这与他们给予脚下的大地、身后的家园、怀中的孩子、熟悉的村人是一样的。
她是这家园的守望者,亦是在与家园共同生息延续。对一片地域的观察和体验,离不开地理和人文的视角,这两者并非单一的厚在,而始终是以相互依存的形式在延续。所特别的是,山岳冰川、河流峡谷的形成与变化无以计量,在人的视角中地理的背景始终是静默停滞的,因此如果以人的时间概念来比对,就像你无法用一支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来测量火山溶岩的温度。同时,你也无法从高山的脊线和壑谷中远望到一枝野花的绽放。但在她的摄影作品中,当你看到队列整齐撒放在草场上的羊群,看到它们奔走于高崖或山野荡起的尘土,看到高天流云下如岩石般静坐守候的牧羊人时,你便也读懂了流云、牧草、羊群对山影的诠释。在她的摄影作品中仔细观察每个人的生活动态,甚至只是观察被集中排列于一页上的他们的特写,看到他们在沙漠的边缘收割,在工具前制作,在夜市上售卖,在村道上行走,在家院中休憩时,你便也能够品读出在高山、沙漠那些广袤的时空中的生活样貌。
在昌平拍摄的昆仑山高山区、阿拉玛斯玉矿、山前绿洲区、民间艺术、和田味道、沙漠腹地的婚礼、沙漠之水、人类文化遗迹等八个部分中,乌鲁克萨依牧场、坎库喀依那、苏帕玛勒、铁热克勒克萨依、喀尔达希亚、约尕勒克、巴什喀拉苏、阿克依来、普鲁、亚门——这像石头一样多而无法逐一记忆,却坚守不变的住居地;萨伊普古丽、肉孜汗、买提夏、苏莱曼、陈石林、郑祥山、买买提库尔班,以及失明的民间艺人图尔迪麦麦提·纳斯尔、农民画家阿卜力克木、艺人买提库尔班·热乎提、桑皮纸传承人托乎提·吐尔逊——这像野草一样多而无法辨识,却茂盛生长的村人。你无法确知,在她的生命中被一次次前来一次次深入所给予的,是摄影者厚重的责任感。她记得二十年来每一个停留的村落的名字,也记得每一个面对过的村人的名字。
在她的镜头背后,无数人与故事,一如往常,生生延续,漫漫不息。(本文撰于2017年6月)
作者简介:骆娟,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编审,作家。著有《火焰中的翡翠》《黄金天堂》《月色走廊》《影像新疆》《南麓山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