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游园不值》是国标苏教版第十册课本上的一首古诗,诗人叶绍翁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教学时,灵感顿现,我进一步明白了教学原来就应这样展开:
师:谁能说说“游园不值”的意思?
生:这个庭园不值得游玩。
师:(略停,继而接着问)到底值不值呢?我们还是先来读读诗句的内容吧。谁能说说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怕园外人进来踩坏青苔,叶绍翁敲了很长时间的柴门就是不开。
生:大概是主人怕客人踩坏园中的青苔,敲了很长时间的柴门,就是不开。
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叶绍翁想到园中寻找春色,但园的主人怕园内的青苔被踩坏,因此,叶绍翁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园的主人就是不开门。
师:作者想游园,结果敲了半天门就是进不去,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生:很扫兴。
生:很失望。
生:很懊恼。
师: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我们再来学习下面两句,看看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变化了。
生:变得开心了。
师:从哪里看得出?
生: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园子里满是春色,关也关不住,一朵粉红色的杏花已悄悄地探出头来。
生: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作者站在门外看到一枝红杏已探出头来。
师:这和心情变化有什么联系呢?
生:有联系,作者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春天,他觉得自己找到了。
生:有联系,作者此行感受到了春天的信息,找到了春天的足迹。
师:那我们该如何读这两句话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当时的快慰之情)
师:那作者的这次游园到底值不值呢?
生:值!
师:好,那我们再来体会诗题的意思。
生:老师,我们刚才的理解好像有问题,与作者表达的感情不符。
师:说得有道理。那应该怎么理解呢?
(学生们陷入沉思中)
生:老师,我刚才查了字典,诗中的“值”字还有遇到的意思。相比之下,用“遇到”比用“值得”更容易说得通。
师:那怎样理解诗题的意思呢?
生:游园的时候,遇到园中没人。
生:没有遇到园子的主人。
教学启示:
通过这节课我至少明白了学生错误中所包容的内涵。1.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出“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这句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启示大家,错误同时也是有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一种教学资源。2.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支点。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害怕学生出错,把这种教学现象看做是教学的失误,想方设法地回避学生的错误。其实,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底博农说:“要求事情在任何阶段、任何时间万无一失,也许是新思想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无须指责学生的错误,应彻底改变对学生错误的认识。教学时,要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地把学习中的错误充分暴露出来,不留“隐患”。学生的错误暴露得越充分,教学针对性就越强。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常常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机”。3.学生的错误是成功的起点。面对学生的错误,我没有直接给予回答或纠正,而是在学生出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体验作者的情绪变化,领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由此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我们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当成一笔难得的财富,以“欢迎”的姿态善待错误。在我看来,有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美丽的课堂。理解这种真实,对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是极为有益的。
《游园不值》是国标苏教版第十册课本上的一首古诗,诗人叶绍翁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教学时,灵感顿现,我进一步明白了教学原来就应这样展开:
师:谁能说说“游园不值”的意思?
生:这个庭园不值得游玩。
师:(略停,继而接着问)到底值不值呢?我们还是先来读读诗句的内容吧。谁能说说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怕园外人进来踩坏青苔,叶绍翁敲了很长时间的柴门就是不开。
生:大概是主人怕客人踩坏园中的青苔,敲了很长时间的柴门,就是不开。
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叶绍翁想到园中寻找春色,但园的主人怕园内的青苔被踩坏,因此,叶绍翁敲了很长时间的门,园的主人就是不开门。
师:作者想游园,结果敲了半天门就是进不去,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生:很扫兴。
生:很失望。
生:很懊恼。
师: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我们再来学习下面两句,看看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变化了。
生:变得开心了。
师:从哪里看得出?
生: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园子里满是春色,关也关不住,一朵粉红色的杏花已悄悄地探出头来。
生: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作者站在门外看到一枝红杏已探出头来。
师:这和心情变化有什么联系呢?
生:有联系,作者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春天,他觉得自己找到了。
生:有联系,作者此行感受到了春天的信息,找到了春天的足迹。
师:那我们该如何读这两句话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当时的快慰之情)
师:那作者的这次游园到底值不值呢?
生:值!
师:好,那我们再来体会诗题的意思。
生:老师,我们刚才的理解好像有问题,与作者表达的感情不符。
师:说得有道理。那应该怎么理解呢?
(学生们陷入沉思中)
生:老师,我刚才查了字典,诗中的“值”字还有遇到的意思。相比之下,用“遇到”比用“值得”更容易说得通。
师:那怎样理解诗题的意思呢?
生:游园的时候,遇到园中没人。
生:没有遇到园子的主人。
教学启示:
通过这节课我至少明白了学生错误中所包容的内涵。1.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出“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这句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启示大家,错误同时也是有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一种教学资源。2.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支点。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害怕学生出错,把这种教学现象看做是教学的失误,想方设法地回避学生的错误。其实,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底博农说:“要求事情在任何阶段、任何时间万无一失,也许是新思想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无须指责学生的错误,应彻底改变对学生错误的认识。教学时,要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地把学习中的错误充分暴露出来,不留“隐患”。学生的错误暴露得越充分,教学针对性就越强。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常常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机”。3.学生的错误是成功的起点。面对学生的错误,我没有直接给予回答或纠正,而是在学生出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体验作者的情绪变化,领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由此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我们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当成一笔难得的财富,以“欢迎”的姿态善待错误。在我看来,有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美丽的课堂。理解这种真实,对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是极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