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是小学语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低年级语文就有写话训练了,从让学生写一、两句话逐渐过渡到一段比较有条理的话,而三年级则开始要求有头有尾的整篇作文了。至此,拦路虎来了,本来只写那么几句话,学生都感觉不难啊,可现在要写的是数百字,半数以上的学生怕了:“我从哪去搞来这么多字啊!”,最后结果出来了,学生作文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内容空洞。 这不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利,而且使作文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 兴趣 作文
作文是最让人头疼了的,一提写作文,很多学生就怨声载道,大叫难写、不会写;而一提批阅作文,很多老师也是力不从心,深感费时、费力、费神!结果一个被迫写,一个被迫看,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反倒使得学生更不愿写,老师不大愿看,如此恶性循环,学生的作文水平何时才能提升?
学生对作文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不外乎学生大脑里储存的美词、美句、美文较少,写作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像U盘,里面一片空白,怎能向人展示出好的内容。另外,是学生的懒惰思想在作怪,写之前先怵头,写作文时又怕吃苦,怕动脑子。而对于老师来说,因为作文教学没有现成的模式,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无力。这其实也是学生不愿作文的原因之一。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作文,愿意动笔表达自己充沛的感情,这成了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经过无数次失败与挫折,终于有了一定收获,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解除负担
现在的小学生一谈起写作文就发愁,因为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心中无数,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有的写得很多,但像流水账,有的一堂课就挤二三十个字,简直比挤牙膏还难,时间一长就把写作文当成了老大难,产生厌恶心理,提起作文就头疼,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这就给作为外因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如何发挥作为内因的学生的积极作用。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先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要多表扬少批评,通过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步步诱导,激发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从而让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二、循序渐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
面对低年级、小年龄的学生,要从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字开始抓起,注重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培养小学生的组词能力、造句能力,自觉地进行词语的积累和训练、词语接龙等。只有这样不断地学习,才能一步一步地使小学生养成熟练运用各种句子的能力。
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书本教材中的每一篇优秀作文、每一篇好的范例。在注重学生词语掌握积累、情感渗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总结每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分析课文的突出的写作方法。用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点、思想情感、写作方法、主题内涵等情感交融地、“润物细无声”地点化小学生的“灵气”,点化他们的写作能力,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三、养就慧眼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就一双慧眼,仔细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在生活中、学习中,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走进生活,养成亲身实践、留心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多写日记,积累作文素材,这样就可以克服没有事情写、头上一句脚下一句、空话连篇等困难因素,还能使学生或许能够因为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情而感动,进一步产生写作的激情,达到今天我遇到了什么事情我得把她写下来否则心里不舒服的地步。在教师的激发下,当学生渴望拿起自己手中的笔,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一切,抒发自己的情感时,就说明学生对作文已经产生了兴趣。
四、让作文课融入生活
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是训练记叙文,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注入真情实感。生活材料的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讲只是第一阶段的任务,怎样将材料组织得合情合理,怎样才能写出感人的文字,就需要学生在整合素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感情认识和心理体验。如果说,材料对于写作是一个人的骨架的话,那么感情就是一个人的血肉。只有将骨架和血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一篇生动的、富有活力的文章。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一般都是停留在表面的“看”上,如果要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从感情的角度加深,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情爆发的瞬间,顺势将这种感情引入到写作中来。
小学生的感情都是异常丰富而纯洁的,与此同时,也免不了过于幼稚的毛病。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孩子发达的情感,并且要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对于生活中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中,同样也在积累对于问题的思考,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写出自己的特色。
五、多读好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教师、家长要从小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在培养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文章中的优秀词句、语言的表达形式,文章的写作手法、主题思想内涵等。
除了读书,可以让学生仿照例文或者教师单独出个作文题目,让小学生逐步练习,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学生肯定会受到良好的启发,再加上教师的热情鼓励和表扬,必然会增强小学生的写作信心,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只要教师能够激发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为未来的“莫言”!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0页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0-80页
[3]袁浩:《小学生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7页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 兴趣 作文
作文是最让人头疼了的,一提写作文,很多学生就怨声载道,大叫难写、不会写;而一提批阅作文,很多老师也是力不从心,深感费时、费力、费神!结果一个被迫写,一个被迫看,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反倒使得学生更不愿写,老师不大愿看,如此恶性循环,学生的作文水平何时才能提升?
学生对作文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不外乎学生大脑里储存的美词、美句、美文较少,写作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像U盘,里面一片空白,怎能向人展示出好的内容。另外,是学生的懒惰思想在作怪,写之前先怵头,写作文时又怕吃苦,怕动脑子。而对于老师来说,因为作文教学没有现成的模式,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无力。这其实也是学生不愿作文的原因之一。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作文,愿意动笔表达自己充沛的感情,这成了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经过无数次失败与挫折,终于有了一定收获,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解除负担
现在的小学生一谈起写作文就发愁,因为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心中无数,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有的写得很多,但像流水账,有的一堂课就挤二三十个字,简直比挤牙膏还难,时间一长就把写作文当成了老大难,产生厌恶心理,提起作文就头疼,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这就给作为外因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如何发挥作为内因的学生的积极作用。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先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要多表扬少批评,通过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步步诱导,激发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从而让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二、循序渐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
面对低年级、小年龄的学生,要从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字开始抓起,注重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培养小学生的组词能力、造句能力,自觉地进行词语的积累和训练、词语接龙等。只有这样不断地学习,才能一步一步地使小学生养成熟练运用各种句子的能力。
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书本教材中的每一篇优秀作文、每一篇好的范例。在注重学生词语掌握积累、情感渗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总结每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分析课文的突出的写作方法。用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点、思想情感、写作方法、主题内涵等情感交融地、“润物细无声”地点化小学生的“灵气”,点化他们的写作能力,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三、养就慧眼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就一双慧眼,仔细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在生活中、学习中,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走进生活,养成亲身实践、留心观察、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多写日记,积累作文素材,这样就可以克服没有事情写、头上一句脚下一句、空话连篇等困难因素,还能使学生或许能够因为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情而感动,进一步产生写作的激情,达到今天我遇到了什么事情我得把她写下来否则心里不舒服的地步。在教师的激发下,当学生渴望拿起自己手中的笔,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一切,抒发自己的情感时,就说明学生对作文已经产生了兴趣。
四、让作文课融入生活
小学作文教学主要是训练记叙文,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注入真情实感。生活材料的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讲只是第一阶段的任务,怎样将材料组织得合情合理,怎样才能写出感人的文字,就需要学生在整合素材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感情认识和心理体验。如果说,材料对于写作是一个人的骨架的话,那么感情就是一个人的血肉。只有将骨架和血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构成一篇生动的、富有活力的文章。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一般都是停留在表面的“看”上,如果要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从感情的角度加深,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感情爆发的瞬间,顺势将这种感情引入到写作中来。
小学生的感情都是异常丰富而纯洁的,与此同时,也免不了过于幼稚的毛病。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孩子发达的情感,并且要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对于生活中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中,同样也在积累对于问题的思考,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写出自己的特色。
五、多读好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教师、家长要从小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在培养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文章中的优秀词句、语言的表达形式,文章的写作手法、主题思想内涵等。
除了读书,可以让学生仿照例文或者教师单独出个作文题目,让小学生逐步练习,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学生肯定会受到良好的启发,再加上教师的热情鼓励和表扬,必然会增强小学生的写作信心,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只要教师能够激发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为未来的“莫言”!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0页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0-80页
[3]袁浩:《小学生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