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幼儿建立安全感,喜欢集体生活
每當幼儿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面对周围都是不熟悉的小伙伴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恐惧心理。教师应该帮助幼儿消除这样的恐惧感,在幼儿心理建立起安全感,使孩子之间相处更加融洽,更加友好。
首先,每个孩子对新的环境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个特点,用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大型游乐玩具来吸引孩子,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对幼儿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带着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大型游乐器具上自由玩乐,同时可以让孩子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这样可以消除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让孩子逐渐熟悉幼儿园,从而喜欢上这个环境。同时在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游戏中,教师适时地提及活动的规则和要求,让孩子慢慢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集体制度这个概念。
其次,允许孩子带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孩子在玩自己玩具的时候会有一种亲切感,这些玩具都有家庭生活的痕迹,因此能适当减轻孩子对于新环境的紧张感和焦虑。也可以让孩子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玩具成了促进大家互相认识的工具,让大家彼此熟悉,有利于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第三,在平时教师要及时注意到孩子在情绪上的不同,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安抚,让孩子感受到亲切感,每天当孩子来到幼儿园的时候教师要第一时间迎上去接过孩子,这时可以摸摸孩子的小手或者脸蛋,然后说一些愉悦的话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夸奖孩子今天的穿着或者表现,及时表扬,让孩子在离开亲人的时候能瞬间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爱护,让孩子和教师间建立起信任感。
第四,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幼儿彼此间的依恋感。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座位和床铺,选择和谁坐在一块或者和谁睡在一起,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组合,这样孩子能更快交到好朋友,既让孩子有安全感,又稳定了孩子的情绪。
建立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模式
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要趋于良好就必须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在平时做游戏的时候教会孩子认识身边的小朋友,认识教师,认识属于自己的东西,教师可以把一些做事情的顺序编成小口诀教给孩子,比如洗手、檫桌子等,并且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玩的玩具》《认识你真高兴》《我是小帮手》等活动,使幼儿了解在集体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般行为规范。
另外,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把孩子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而应该变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解放幼儿手脚的行为指南。集体生活的制度常常阻碍着孩子们的某些行动,而这些行动又是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我常常给予孩子一定的满足。当孩子们想跑想叫时,我把他们带到室外操场,让他们在允许的活动范围内自由跑跳,孩子们都无比兴奋,大喊大叫,尽情嬉闹,一个个都如脱缰的野马。每天都给孩子安排这样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既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在进入下个游戏的时候也能尽快地平复心情,并且很好地遵守各项规定。
摆脱“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心中有他人
年龄小的孩子,由于在“大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存在着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他们只希望别人关心自己,而很少想到自己去关心别人。为了使孩子从“自我为中心”中解脱出来,要用我们的自身的行为感染他们,使他们学会如何与周围的人和物相处。
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自然角,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有各种形态的昆虫标本,还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这些动植物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耐心等朴实情感的活道具。每天早上和下午,教师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带着孩子们一起照顾这些动植物,时间一长,在教师的感染下,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主动去照料这些动植物,还可以让孩子带来一些小动物一起照料,比如小鱼、小乌龟、小螃蟹等等。每天当孩子来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然角的动植物们是否还好好地生长着,经过一晚上的时间是否有什么变化,随着一天天过去,这些动植物们也在不断长大,自然而然地孩子们就能从关心这些动植物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物,比如吃东西时能主动地与他人分享;同伴跌倒了,能主动把他扶起来;同伴病后来幼儿园,能关心和爱护他。
孩子们对身边事物开始有所关心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交到别的班级的同龄小朋友们。大家在互相访问、做客,赠送礼物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就成了好朋友。继而,我们又以“大带小”的联谊活动,和中、大班的孩子建立了友好联系。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进行创新性游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主题进行游戏,制定相关的规定,比如在玩《娃娃家》时,起初孩子只会抱着娃娃喂饭和讲故事,慢慢地他们已经无法满足于这样的玩法,他们会想着给娃娃做饭,带娃娃出去看病、逛街。基于孩子的这些想法,关于《娃娃家》游戏中出现了《菜场》《医院》《点心店》《超市》等各式各样的主题,不同的主题游戏也不同,同时对于各个主题孩子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容。如《超市》游戏,开始幼儿仅仅满足于自己去超市选东西、付钱,现在他们增加了服务项目——送货上门,我们就提供了小推车、服务牌,及时增加了送货人员的角色。
其次,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交往的可能性,让孩子们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该如何来玩耍。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和自己一起进行游戏合作的小朋友,教师在分发玩具的时候尽可能地避免一人一份,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进行组合游戏。一开始,当孩子拿到玩具的时候不会和小朋友合作游戏,而是自己抱上一堆东西自己玩自己的,你搭你的大桥,我搭我的九曲桥,我就引导他们把两座桥合起来搭,果然半小时后,一座像九曲桥一样又大又好看的桥搭好了。幼儿在互相合作的游戏中体验到了乐趣,以后也就逐渐习惯跟其他孩子合作一起建造物体了。
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制定游戏的规则,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制定出游戏规则,这样孩子们也能玩得更尽兴。比如,玩具要放在桌子中间方便大家拿取方便;合作搭好完成的物体没有经过允许不能让别人碰到;如果这个游戏人数已经满了,那就自动参加到下一个游戏当中去等等。这些游戏规则的制定让孩子们更加懂得了集体这个概念,孩子们之间相处更加融洽,矛盾也就自然就少了。
在对幼儿进行社会化教育中,我们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喜人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幼儿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他们对集体的依恋感特别强,对同伴具有同情心,乐于和同伴一起分享快乐,这些将为幼儿逐渐成长为健全的人以及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
每當幼儿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面对周围都是不熟悉的小伙伴时难免会产生一些恐惧心理。教师应该帮助幼儿消除这样的恐惧感,在幼儿心理建立起安全感,使孩子之间相处更加融洽,更加友好。
首先,每个孩子对新的环境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个特点,用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大型游乐玩具来吸引孩子,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对幼儿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带着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大型游乐器具上自由玩乐,同时可以让孩子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这样可以消除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让孩子逐渐熟悉幼儿园,从而喜欢上这个环境。同时在孩子比较感兴趣的游戏中,教师适时地提及活动的规则和要求,让孩子慢慢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集体制度这个概念。
其次,允许孩子带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孩子在玩自己玩具的时候会有一种亲切感,这些玩具都有家庭生活的痕迹,因此能适当减轻孩子对于新环境的紧张感和焦虑。也可以让孩子和小朋友分享玩具,玩具成了促进大家互相认识的工具,让大家彼此熟悉,有利于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第三,在平时教师要及时注意到孩子在情绪上的不同,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安抚,让孩子感受到亲切感,每天当孩子来到幼儿园的时候教师要第一时间迎上去接过孩子,这时可以摸摸孩子的小手或者脸蛋,然后说一些愉悦的话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夸奖孩子今天的穿着或者表现,及时表扬,让孩子在离开亲人的时候能瞬间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和爱护,让孩子和教师间建立起信任感。
第四,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幼儿彼此间的依恋感。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座位和床铺,选择和谁坐在一块或者和谁睡在一起,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组合,这样孩子能更快交到好朋友,既让孩子有安全感,又稳定了孩子的情绪。
建立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模式
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要趋于良好就必须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在平时做游戏的时候教会孩子认识身边的小朋友,认识教师,认识属于自己的东西,教师可以把一些做事情的顺序编成小口诀教给孩子,比如洗手、檫桌子等,并且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玩的玩具》《认识你真高兴》《我是小帮手》等活动,使幼儿了解在集体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般行为规范。
另外,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把孩子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而应该变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解放幼儿手脚的行为指南。集体生活的制度常常阻碍着孩子们的某些行动,而这些行动又是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我常常给予孩子一定的满足。当孩子们想跑想叫时,我把他们带到室外操场,让他们在允许的活动范围内自由跑跳,孩子们都无比兴奋,大喊大叫,尽情嬉闹,一个个都如脱缰的野马。每天都给孩子安排这样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既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在进入下个游戏的时候也能尽快地平复心情,并且很好地遵守各项规定。
摆脱“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心中有他人
年龄小的孩子,由于在“大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存在着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他们只希望别人关心自己,而很少想到自己去关心别人。为了使孩子从“自我为中心”中解脱出来,要用我们的自身的行为感染他们,使他们学会如何与周围的人和物相处。
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自然角,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有各种形态的昆虫标本,还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这些动植物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耐心等朴实情感的活道具。每天早上和下午,教师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带着孩子们一起照顾这些动植物,时间一长,在教师的感染下,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主动去照料这些动植物,还可以让孩子带来一些小动物一起照料,比如小鱼、小乌龟、小螃蟹等等。每天当孩子来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然角的动植物们是否还好好地生长着,经过一晚上的时间是否有什么变化,随着一天天过去,这些动植物们也在不断长大,自然而然地孩子们就能从关心这些动植物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物,比如吃东西时能主动地与他人分享;同伴跌倒了,能主动把他扶起来;同伴病后来幼儿园,能关心和爱护他。
孩子们对身边事物开始有所关心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交到别的班级的同龄小朋友们。大家在互相访问、做客,赠送礼物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就成了好朋友。继而,我们又以“大带小”的联谊活动,和中、大班的孩子建立了友好联系。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进行创新性游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主题进行游戏,制定相关的规定,比如在玩《娃娃家》时,起初孩子只会抱着娃娃喂饭和讲故事,慢慢地他们已经无法满足于这样的玩法,他们会想着给娃娃做饭,带娃娃出去看病、逛街。基于孩子的这些想法,关于《娃娃家》游戏中出现了《菜场》《医院》《点心店》《超市》等各式各样的主题,不同的主题游戏也不同,同时对于各个主题孩子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容。如《超市》游戏,开始幼儿仅仅满足于自己去超市选东西、付钱,现在他们增加了服务项目——送货上门,我们就提供了小推车、服务牌,及时增加了送货人员的角色。
其次,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交往的可能性,让孩子们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该如何来玩耍。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想要和自己一起进行游戏合作的小朋友,教师在分发玩具的时候尽可能地避免一人一份,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进行组合游戏。一开始,当孩子拿到玩具的时候不会和小朋友合作游戏,而是自己抱上一堆东西自己玩自己的,你搭你的大桥,我搭我的九曲桥,我就引导他们把两座桥合起来搭,果然半小时后,一座像九曲桥一样又大又好看的桥搭好了。幼儿在互相合作的游戏中体验到了乐趣,以后也就逐渐习惯跟其他孩子合作一起建造物体了。
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制定游戏的规则,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制定出游戏规则,这样孩子们也能玩得更尽兴。比如,玩具要放在桌子中间方便大家拿取方便;合作搭好完成的物体没有经过允许不能让别人碰到;如果这个游戏人数已经满了,那就自动参加到下一个游戏当中去等等。这些游戏规则的制定让孩子们更加懂得了集体这个概念,孩子们之间相处更加融洽,矛盾也就自然就少了。
在对幼儿进行社会化教育中,我们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喜人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幼儿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他们对集体的依恋感特别强,对同伴具有同情心,乐于和同伴一起分享快乐,这些将为幼儿逐渐成长为健全的人以及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