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大块羊肉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走!
  吃什么?
  大块羊肉么!
  听到这样的话,你是什么感觉,是味蕾的富贵汩汩地沸腾,还是快活没来由地往上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是定边人的口头禅,听听,他们把吃排在了第一位,衣食住行,都在吃的后面。人养三顿饭,吃,这门生活学,他们领略到了骨子里。
  定边的早晨,是从大块羊肉开始的。
  灶台上支着一口大锅,羊汤在沸腾,羊肉在翻滚,香气在四溢。一早上的心情因为羊肉的味道便很快活。
  一碗羊汤,几块羊肉,肥的、瘦的、花的、肋骨、纯肉都是自己站在锅前选好的。肉烂、却又不绵软,筋道、入口即香,咀嚼即碎。纯瘦肉不腻,厚实,是女人和娃娃的最爱。男人不行,没有肥肉和油,吃不出羊肉的好和香,这个好和香是什么感觉?真是不好说,舌头、喉咙、胃、骨髓和血液,都是这味道,沁得服服帖帖的。鼻尖上冒着汗珠,低着头,不说话,整个嘴角都是油。骨头也要啃,咧着嘴,肉用牙一撕就烂,但是声音和吃法还是要夸张些,最好能发出吧唧吧唧声,才能把香气正确地表达出来。两只油手,哪一只也腾不开,胡乱扯张纸,在嘴上一抹,纸瞬间是透明的,沾满了油。做这些动作的时候,腮帮子还鼓鼓地动,嚼肉呢。大块羊肉的吃相不能文雅,要粗犷、俗气、蛮实才好,满脸地流汗最出境界。细嚼慢咽、樱桃小口,吃不痛快,也亵渎了羊肉的香气。
  肉吃好了,还要汤汤水水来一碗面。碗是海碗,汤还是炖肉的清汤,要多,要浓,要烫,热气腾腾地冒。面,当然是荞面最好,剁的长条或者抿的小节,都很筋道,很爽口。胃不好,白皮面也不影响味道的纯正。油汪汪的汤上,撒上香菜,吸溜吸溜,汤香,面香,汤和面混合生发的香,香香与共,一下子朝五脏六腑袭来。生活的热度和幸福就具体在汤水里了,具体在一碗面里了。这种味道,是欲望和回味,还没吃完这一回,就想着下一回。喝尽最后一口汤,抹一抹嘴,非常地享受,非常地满足。活在世上,肚子里有美食填充,就不亏,就知足,就没白活。达官贵人是怎么个活法,皇帝老子又是怎么个活法,也不一定能在早上太阳的光芒里,享受这一口美味。
  回头客不是吆喝出来的,也不是店铺选在显眼的位置就会爆满的。信誉和口碑是积累下来的,也能口传心授,但不是写在纸上,也不是具体在条条框框里,具体在一道一道秘而不宣的工序里,是吃出来的。你一口我一口,你一句我一句,口口相传,这一句一句的话,比圣旨条文還有威力,比刻在石头上和甲骨上还能耐得过时间。定边的几家馆子,无论在繁华热闹的街面还是隐蔽的小背巷,都是顾客盈门。换了门脸,移了地址,不要写通知,也不用发传单,吃惯了,闻着味儿就来了。根本不担心回头客会被抢走,吃惯了哪家的就是哪家的,赶也赶不走;不习惯,吃一回就不来了。这是多少年,手艺和味蕾形成的默契。这种默契,紧密、牢固、恒久。
  定边人爱吃羊肉,大块羊肉也是定边才有的吃法。这个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也说不清楚。或许是定边和内蒙接壤,受草原文化濡染,是从内蒙烤全羊、炖整羊的吃法中沿袭过来的。也或许是贫瘠的土地上,日月艰难,安抚饥寒的肠胃,在烟熏火燎的灶台上,在一大锅汤水和油肉的滋养里总结出来的。
  来了客人,定边人热情地招呼到羊肉馆里。刚坐定,肉端上来了,一口下去,就有了很深的回味和印象,说定边这个地方好啊,咋会有这么美味的吃食。从此,就记住了。如果在哪里碰见,知道你是定边人,马上说定边的大块羊肉真是天下一绝呢。人的胃口能背叛家乡。找到了合胃的吃食,把人安顿住了,把那一颗或远或近的心温软了,就不慌神了,就安稳了。世上的山珍海味再好,也抵不过实实在在的一碗大块羊肉呢!
  定边的羊、内蒙的羊、宁夏的羊和全天下的羊一样,乖巧、绵软、柔顺,却终究免不了一刀子的结局,免不了浑身上下、五脏六腑都成为人腹中餐的宿命。定边人说,羊就是一盘走动的菜。羊生在定边,真是又悲苦又无奈。杀羊的时候,这个人拿起刀子,狠狠心,说对不住了,下辈子就转羊吧。是啊,下辈子是下辈子的事,要么变为青草,被羊吃,要么变为羊,让吃在肚子里的羊转为人,被他们在脖子上捅一刀,再被他们吃。今生,生在定边,睡眼惺忪,穿起衣服,能吃上大块羊肉这无可替代的硬早点,就再无渴念,真就在俗世里圆满了。你不相信没关系,你不认可我写得没关系,只要你来定边,站在这热气腾腾的锅灶前,吃上几块肉,喝上一碗汤,再来上几撮面,你就会说,大块羊肉的美,你没写地道,没写入味,没写尽啊。
其他文献
惊蛰  禾节里金黄的通道  阳气开始蠕动  一片光阴的复活  始于淡淡的忧伤  现在是爬,所以多足  万物都渴望在太阳下一搏  所以那飞蛾蹈火  才是对翅膀的最佳珍重  想想这大好节气  真该钻出那苇管似的长廊  在雨里或是风里  展开双臂  飞向虹的拱门  饺子,或者天鹅之歌  圆月做皮,繁星做馅  我们被命运捏合到一起  并注定要为水火相容而赴汤蹈火  这些天鹅,这些星星月亮做成的精灵  仿佛
期刊
残冬  跑前跑后,检查取药治疗  照顾婆婆,她耗尽了力气  此时,高大的她  像一件外套,将瘦小的婆母裹住  车窗外,白雪将残冬覆盖  车窗里,她漂亮的眼皮  将白雪覆盖  智慧的脂肪  像土地一样厚重而沉稳  像土豆一样饱满而慈祥  他不生产粮食,他生产诗  一首首悟性极高的诗  被他,像土地生产土豆一样  生产出来  他说,我要用这些食粮  喂养你们的灵魂,他所言不虚  他的食粮也够多  他写
期刊
天下叫石峁的地方很多,但出名的不多,陕西神木市高家堡镇的石峁现在不但出名,而且名震寰宇,举世皆知。就是因为这里发现了四千三百年至三千八百年前先民修筑的石城遗址。该遗址被誉为“龙山晚期到夏代早起规模最大的城址”“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对此,近年来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五湖四海的历史学家考古学者慕名而来,各路文人墨客挥毫宣扬。  戊戌深秋,有幸受邀加入陕西省现代文学学会陕
期刊
时常会想起那个靠在墙角的洋瓷盆。那是外公外婆的洗脸盆,白色,红边,盆底是一幅画,两只喜鹊站在枝头“嘎嘎”地欢叫,非常喜庆。  从地里干活回来,外公将白羊肚手巾搭在肩头,端起洋瓷脸盆,到厨房,拿起马勺,从水缸里舀半勺水。然后将脸盆靠在院子的墙角,蹲下身子,双手掬起水洗脸;再将羊肚手巾放到脸盆里搓洗几下,拧干,擦洗脖子、后脑勺。等他再次搓洗毛巾的时候,脸盆里少得可怜的水,已经变成了黑色。每次洗完脸,外
期刊
花津河书  可惜睡莲成熟的太早,风化的绿叶缺少   空隙  花津河长久地等待我投掷石块,在灰色   的房屋前  我战栗,度过一阵喇叭的号角声  看一朵又一朵露出水面的荷花,摆弄阴影  重复播放左右相似的画面  在疏于打理的黑天鹅之间  迟钝的味觉翻涌起白水的腥气  拉回远在西方的金线,缝制被雨抖落的   话语  凝结光波扬起的颗粒,金黄  包裹住鲤鱼的眼,就像  我再也不相信快速可以让我赶上时间 
期刊
当清风拂面而过,带来一丝柳芽的芬芳与香甜,春天,便来了。  什么是春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心中的春天。但是,每个人的春天都充满了希冀,充满了生机,尽管春天是经过严冬的摧残。不是吗?我心中的春天是种一园格桑花,盼它发芽,等它出苗,守它长高,看它开花。喜欢格桑花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缘于藏族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第二个原因是它坚韧不屈的精神,它不
期刊
春天说来就来,搭眼望去,村东小河两岸的柳树枝梢,似乎一夜间就上了色,淡淡的、黄黄的,河里也响起了汩汩的流水声。  春一到,庄稼人便忙开了,蛰伏了一冬的小麦起了身,锄草、施肥、浇水、灭虫,各种农活一桩接着一桩。抽穗、扬花,南风一起便麦浪滚滚,“算黄算割”鸟儿又飞了回来,不停地在浓密的树叶间鸣叫着,庄稼人没黑没明,收割碾打,龙口夺食。这边挥镰割倒了麦子,那边又吆牛犁开麦茬地,施肥、耱平,撒下苞谷、谷子
期刊
昨晚,又梦到了童年的老院子。  这些年,梦里最多出现的都是这个老院子,仿佛童年那极少的记忆在整个一生之中成了生命夜空最亮的星星,时不时会特意在疲惫的人生旅途眨眨眼。  老院子如今早已夷为平坦的庄稼地,连一点点住过人的痕迹都没有留下。高大的土院墙、猪圈旁边那棵分叉的老柳树和靠着院墙那一排高大的柳树,以及盛夏柳树下生长着好吃的蒿瓜都不见了;西边起起伏伏一个又一个沙梁变成了平坦的庄稼地,春天和秋天漫天飞
期刊
我的家乡有座很高很高的山,家乡人称它高圪垯山。高圪垯山座落在秦晋两省四县交界的黄河岸边,及陕西的清涧、绥德,山西的柳林和石楼,历有“鼓击震两省,鸡鸣惊四县”之谓。  清晨,当你登上高圪垯山顶峰瞩目四望,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气派。它周围群山起伏拱绕,沟壑纵横交错,森林层叠密布。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大地顿时镀上一层橙黄的色彩,天地间是那么温馨恬谧。蝉翼似的晨雾,笼罩着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山峦,给人一
期刊
四十岁,当然不算老,也不算年轻。“人过三十日过午”,四十岁,就是偏西的太阳了。  二十岁在求学,一心想着怎么学习,怎么毕业,毕业了怎么找工作,想得单纯。三十岁刚参加工作不久,初入社会,涉世未深,还用学校里的一套处世哲学应付社会上的事情,难免要栽跟头,犯错误。处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没有经验,想得简单,对未来的发展缺乏周全的思想和理智的判断,看似一个正确的选择,往往是走了弯路,入了错路。  到了四十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