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不是说传统文学就不给人爽的感受,但如今许多网络文学确以“爽”为重要特点不爽,就没人读了。对“爽文”来说,作品的点击率是成功的首要评判标准。
我认真阅读过某平台首页热推的网络小说,严格来说,这些小说的文本不算精妙,比喻不算贴切,人物塑造也略嫌模糊……但它呈现的是什么呢?是故事前半部分的铺垫,是气氛的营造,是当章节接近尾声,年轻侠客“剑气”横扫,方圆几里的敌人瞬间被团灭。酝酿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读者感到了“爽”,而作品也会继续得到付费订阅。就这样,曾被认为是消遣之物的网文,已拥有4.55亿中国读者和3193.5万海外受众。
人们为什么那么需要爽?社会的高速发展难免会造成对人的撕扯与异化,人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饱受工作、学业、社交的各种挤压,便格外需要在闲暇时进行精神和情感的修复。这样的修复无需谈论逻辑性、神圣性,“爽文”就是一支对症的、低成本的药剂,让人不费力地自我娱乐,感受到自由与“人性”。甚至还有学者将“爽文”称为“全民疗伤机制”。
我采访过《甄嬛传》作者流潋紫,她说:“我不过是个将绝佳素材进行切配、烹饪的‘厨师’而已。”有了这样的“烹调”,揪着一颗心坐在荧幕前的观众,每夜都不会失望,从不寒而栗到慢慢悟出真相后流淌出一身冷汗,精神释放变得轻松易得。
“爽文”是文学吗?难以简单定论。“爽”本身是人性的需求。在古代西方,尽管有艺术性很高的戏剧,但最让人畅快的无疑还是马戏与角斗等消遣:从惊悚到释然、开怀大笑等等,这些娱乐方式对主题、结构、艺术性和意义不甚在意,而后者却是决定一部作品是否是真正艺术作品的标准。
当然,“爽”是一种中立的取向,但如果过度商业化,形成泛滥之势,则让人的精神生活偏离应有的轨道。何谓过度商业化?当你在网上购入一篇“爽文”,会被提供一个“喜欢此书的人也喜欢”的选项,接着就是看到非常贴合心意的书单这是大数据布下的美味迷魂阵,它的用户体验好到让人难以置信,但问题也在这里。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早在《网络共和国》一書中预言:“未来某时,科技将能极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过滤他们的所读所看所听。”如果人们被自己喜爱之物组成的高墙封锁了,如果更有价值的文学名著被“过滤”掉了,则可能会使人的精神文化浮于表面、感性过剩,难有向下扎根的力量。
“爽文”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让它不仅占领了媒介,还占领了人们线上与线下的话题。所以,“爽文”可能让人们的阅读处于一种比例失当的精神布局而不自知,正如少量的油炸食品让人垂涎,但如果全天吃,就等于只摄入垃圾食品。而再好吃的食物吃多了也会腻,“爽文”的治愈功效是否也会有边际递减效应呢?届时平台的生存与读者的精神疗愈又将如何继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强健有效的出版、评论与奖励机制,来构建一个更全面的文化图景。内容创作者要意识到读者需要成长,也终究会成长;而读者也要明白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爽”。正如游戏的乐趣在于打怪晋级,读书的乐趣同样在于逐步提升品位,能够体会到好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才是终极的“爽”。
我认真阅读过某平台首页热推的网络小说,严格来说,这些小说的文本不算精妙,比喻不算贴切,人物塑造也略嫌模糊……但它呈现的是什么呢?是故事前半部分的铺垫,是气氛的营造,是当章节接近尾声,年轻侠客“剑气”横扫,方圆几里的敌人瞬间被团灭。酝酿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读者感到了“爽”,而作品也会继续得到付费订阅。就这样,曾被认为是消遣之物的网文,已拥有4.55亿中国读者和3193.5万海外受众。
人们为什么那么需要爽?社会的高速发展难免会造成对人的撕扯与异化,人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饱受工作、学业、社交的各种挤压,便格外需要在闲暇时进行精神和情感的修复。这样的修复无需谈论逻辑性、神圣性,“爽文”就是一支对症的、低成本的药剂,让人不费力地自我娱乐,感受到自由与“人性”。甚至还有学者将“爽文”称为“全民疗伤机制”。
我采访过《甄嬛传》作者流潋紫,她说:“我不过是个将绝佳素材进行切配、烹饪的‘厨师’而已。”有了这样的“烹调”,揪着一颗心坐在荧幕前的观众,每夜都不会失望,从不寒而栗到慢慢悟出真相后流淌出一身冷汗,精神释放变得轻松易得。
“爽文”是文学吗?难以简单定论。“爽”本身是人性的需求。在古代西方,尽管有艺术性很高的戏剧,但最让人畅快的无疑还是马戏与角斗等消遣:从惊悚到释然、开怀大笑等等,这些娱乐方式对主题、结构、艺术性和意义不甚在意,而后者却是决定一部作品是否是真正艺术作品的标准。
当然,“爽”是一种中立的取向,但如果过度商业化,形成泛滥之势,则让人的精神生活偏离应有的轨道。何谓过度商业化?当你在网上购入一篇“爽文”,会被提供一个“喜欢此书的人也喜欢”的选项,接着就是看到非常贴合心意的书单这是大数据布下的美味迷魂阵,它的用户体验好到让人难以置信,但问题也在这里。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早在《网络共和国》一書中预言:“未来某时,科技将能极大程度上帮助人们过滤他们的所读所看所听。”如果人们被自己喜爱之物组成的高墙封锁了,如果更有价值的文学名著被“过滤”掉了,则可能会使人的精神文化浮于表面、感性过剩,难有向下扎根的力量。
“爽文”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让它不仅占领了媒介,还占领了人们线上与线下的话题。所以,“爽文”可能让人们的阅读处于一种比例失当的精神布局而不自知,正如少量的油炸食品让人垂涎,但如果全天吃,就等于只摄入垃圾食品。而再好吃的食物吃多了也会腻,“爽文”的治愈功效是否也会有边际递减效应呢?届时平台的生存与读者的精神疗愈又将如何继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强健有效的出版、评论与奖励机制,来构建一个更全面的文化图景。内容创作者要意识到读者需要成长,也终究会成长;而读者也要明白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爽”。正如游戏的乐趣在于打怪晋级,读书的乐趣同样在于逐步提升品位,能够体会到好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才是终极的“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