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里住在山区的人们,只要愿意带着锄头去竹林里寻觅,总会收获大自然丰厚的馈赠。晨间,或者小雨之后,是挖笋的大好机会,2016年的餐桌即将上演春笋淋漓尽致的美味。
立春一过,笋就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了,2月下旬到3月初期已经是所有与春笋相关的美食上桌的时节;如果是更为北边清冷一点的山区,则可能推迟到3月底或4月初;但在那个时候,春天早就已经正经八百地融入了百姓生活,伴随着柴米油盐,融合了春天的温度。
在中国传统的典籍中,笋与孝道是紧密相关的。《二十四孝经》中记载了一个哭竹生笋的故事。三国年间,江夏人孟宗少年时父亲去世,他的母亲体弱病重,医生叮嘱他用鲜竹笋做汤为妈妈调理身体。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寻找了很久仍然一无所获,绝望之际他扶着竹子大声哭泣。因为他的孝心感天动地,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之声,只见地上长出了很多春季的嫩笋。孟宗大喜,采回春笋做汤,母亲喝后果然病愈,后来孟宗本人官至司空,算是母子共荣的大好结局。故事一方面说明了春笋对于调理身体、增加营养的功效,还体现了冬笋与春笋的巨大差别。
和冬季的笋不同,春笋是欢快活泼的,它们并不会躲藏在泥土的深处,而是踊跃地探出头来,阳光好、雨水足的时候,春笋恨不得每一天都蹿出去一大截,头一天见到的笋第二天就增多了大约一寸的高度。春天里住在山区的人们,只要愿意带着锄头去竹林里寻觅,总会收获大自然丰厚的馈赠。晨间,或者小雨之后,更是挖笋的大好机会,2016年的餐桌即将上演春笋淋漓尽致的美味。
带我们一起去挖笋的朋友解说道,挖笋是要找笋壳嫩黄清脆、刚冒出地面三两寸的,这样笋的口感便已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感动味蕾了;但是笋的采挖并不能够以损伤竹鞭为代价。因为要保护竹林的有序生长,所以即便去采挖,也必须选择没有生长空间的春笋,就是要寻找那些没有机会长成竹子,或者是任其生长反而会破坏原有植株的笋。春笋生长的密度远大于冬笋,所以很容易判断是否需要采挖出来,经过两个小时的辛苦而有趣的工作,我们竟然挖出了三四袋笋,它们装在袋子里实在沉重,一般都是同行的男人们扛着下山。春笋是见风老的贵族,所以如果不着急食用也一定要及时处理并妥善保存。家里的女人们会烧起一锅开水,将笋衣剥净,稍微冲洗后立刻放进开水中汆一下,然后沥水取出,就可以新鲜食用,也可以待冷凉后放进冰箱保存。
鲜笋非常清脆可口,有淡淡的甜味,与荤素食材搭配都不会改变自己的风味,同时还会为菜品带来笋的清香,尤其与油具有亲昵的关系。春笋与各类肉食搭配更能提鲜,而且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口感,真是春天里的一等美味。清代诗人吴昌硕有云“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说春笋是这个季节最好的味道,即使与八珍相比较而言,春笋也应该是独占鳌头的。
春季的日常菜肴中若是有笋的身影,那定是满桌上最受欢迎的菜品了;认真回想春笋的常用做法,实在也是琳琅满目的,即使是家常菜就可以罗列出很多。春笋炒腊肉,腊肉的咸鲜味被春笋的回甘带出一丝清甜,完美糅合了春天与冬天的精华味道;韭菜春笋炒蚌肉,蚌肉的劲道与韭菜和春笋的青翠结合在唇齿间流连忘返,山水之间的两种极品搭配得恰到好处;四宝春笋,将春笋、胡萝卜、豌豆搭配了火腿提味,菜品的颜色鲜艳、味道清爽,每一口的滋味都诞生出许多传奇的感受;五花肉与春笋最搭,春笋红烧肉中富含胡萝卜素,食之可以散寒解表、消痰清热,是一客老少皆宜的菜式;而笔者最喜欢的却是更为简单的油焖春笋,需要上好的高汤,翻炒收汁后撒上葱花,起锅盛盘时满目清亮,口感清脆清甜甘爽,食后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江浙一带擅长制作笋干,更加易于收藏且全年均可食用。新鲜春笋剥皮清洗切片,放盐后煮熟,口感略咸为佳,捞出来放在有眼的框中,上面用大石块压至出水,一天之后取出然后在筛子上平铺,阳光下暴晒,笋慢慢干燥变黄变硬,收缩起来后可以密封保存,任意时间取出来泡发,可以炒菜或者煲汤,味道与鲜笋一样可口。用干笋泡发后与排骨、鸡鸭炖汤,都是绝佳的风味,口感爽滑且易于消化吸收。值得注意的是,春笋具有益气和胃、清热利水等多种药用功效,但因为富含纤维的特点,虽然有助于消化,但是不宜一次吃得太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
元宵之后上班族纷纷从故乡出发,回归城市的生活节奏,若是亲戚们偶有从故乡过来,又刚好赶上春笋上市的季节,那一定是会捎带几根尝鲜的,虽然只是桌上添了一碟菜蔬一副碗筷,却是真正故乡的味道。银亮的油光散开在春笋的薄片上,夹一片春笋,齿间伴随清脆的声音而缓慢地散发出耐人寻味的甘甜清美,心尖就伴随着咀嚼满满溢出思念故乡的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句话说,“美食是故乡的信使,也是人们超越困境的精神慰藉”,可能果真如此。故乡的春笋裹挟着家的味道,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却依然亲切温馨,在餐桌上陈列出浓郁的烟火气息传达整个家庭曾经的生活方式。每每此时,眼前都会浮现出竹林的翠绿、春笋的踊跃、孩子的欢叫、大人的憨笑,一切在脑海中升腾起来,那画面遥远而又清晰,温暖而又温柔,于是那盘春笋又何止是春笋,还是家,还是故乡,还是整个春天。
若是乐意在山间继续寻觅,我们还会找到蜷曲着叶尖的蕨菜和肥壮的苦菜,更有叶尖附着浅白色的灰灰菜和清甜的茅针;去向田野,那是更为广阔的天地。随处都是迎风招摇没来得及开花的荠菜,刚出四五片叶子绿油油的马兰头,口感香美身材细瘦的菊花菜,枝条上红红绿绿刚刚冒出头来的香椿,正面绿色背面紫色软滑的白背三七,都是人间三四月天最美好的味道。这些美好的食物仿佛把我们往春天的路上带,所以我们一次次翻涌起故乡的情怀,因为它们就是家的温度,就是记忆里最靠近美好的地方。
立春一过,笋就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了,2月下旬到3月初期已经是所有与春笋相关的美食上桌的时节;如果是更为北边清冷一点的山区,则可能推迟到3月底或4月初;但在那个时候,春天早就已经正经八百地融入了百姓生活,伴随着柴米油盐,融合了春天的温度。
在中国传统的典籍中,笋与孝道是紧密相关的。《二十四孝经》中记载了一个哭竹生笋的故事。三国年间,江夏人孟宗少年时父亲去世,他的母亲体弱病重,医生叮嘱他用鲜竹笋做汤为妈妈调理身体。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寻找了很久仍然一无所获,绝望之际他扶着竹子大声哭泣。因为他的孝心感天动地,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之声,只见地上长出了很多春季的嫩笋。孟宗大喜,采回春笋做汤,母亲喝后果然病愈,后来孟宗本人官至司空,算是母子共荣的大好结局。故事一方面说明了春笋对于调理身体、增加营养的功效,还体现了冬笋与春笋的巨大差别。
和冬季的笋不同,春笋是欢快活泼的,它们并不会躲藏在泥土的深处,而是踊跃地探出头来,阳光好、雨水足的时候,春笋恨不得每一天都蹿出去一大截,头一天见到的笋第二天就增多了大约一寸的高度。春天里住在山区的人们,只要愿意带着锄头去竹林里寻觅,总会收获大自然丰厚的馈赠。晨间,或者小雨之后,更是挖笋的大好机会,2016年的餐桌即将上演春笋淋漓尽致的美味。
带我们一起去挖笋的朋友解说道,挖笋是要找笋壳嫩黄清脆、刚冒出地面三两寸的,这样笋的口感便已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感动味蕾了;但是笋的采挖并不能够以损伤竹鞭为代价。因为要保护竹林的有序生长,所以即便去采挖,也必须选择没有生长空间的春笋,就是要寻找那些没有机会长成竹子,或者是任其生长反而会破坏原有植株的笋。春笋生长的密度远大于冬笋,所以很容易判断是否需要采挖出来,经过两个小时的辛苦而有趣的工作,我们竟然挖出了三四袋笋,它们装在袋子里实在沉重,一般都是同行的男人们扛着下山。春笋是见风老的贵族,所以如果不着急食用也一定要及时处理并妥善保存。家里的女人们会烧起一锅开水,将笋衣剥净,稍微冲洗后立刻放进开水中汆一下,然后沥水取出,就可以新鲜食用,也可以待冷凉后放进冰箱保存。
鲜笋非常清脆可口,有淡淡的甜味,与荤素食材搭配都不会改变自己的风味,同时还会为菜品带来笋的清香,尤其与油具有亲昵的关系。春笋与各类肉食搭配更能提鲜,而且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口感,真是春天里的一等美味。清代诗人吴昌硕有云“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说春笋是这个季节最好的味道,即使与八珍相比较而言,春笋也应该是独占鳌头的。
春季的日常菜肴中若是有笋的身影,那定是满桌上最受欢迎的菜品了;认真回想春笋的常用做法,实在也是琳琅满目的,即使是家常菜就可以罗列出很多。春笋炒腊肉,腊肉的咸鲜味被春笋的回甘带出一丝清甜,完美糅合了春天与冬天的精华味道;韭菜春笋炒蚌肉,蚌肉的劲道与韭菜和春笋的青翠结合在唇齿间流连忘返,山水之间的两种极品搭配得恰到好处;四宝春笋,将春笋、胡萝卜、豌豆搭配了火腿提味,菜品的颜色鲜艳、味道清爽,每一口的滋味都诞生出许多传奇的感受;五花肉与春笋最搭,春笋红烧肉中富含胡萝卜素,食之可以散寒解表、消痰清热,是一客老少皆宜的菜式;而笔者最喜欢的却是更为简单的油焖春笋,需要上好的高汤,翻炒收汁后撒上葱花,起锅盛盘时满目清亮,口感清脆清甜甘爽,食后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江浙一带擅长制作笋干,更加易于收藏且全年均可食用。新鲜春笋剥皮清洗切片,放盐后煮熟,口感略咸为佳,捞出来放在有眼的框中,上面用大石块压至出水,一天之后取出然后在筛子上平铺,阳光下暴晒,笋慢慢干燥变黄变硬,收缩起来后可以密封保存,任意时间取出来泡发,可以炒菜或者煲汤,味道与鲜笋一样可口。用干笋泡发后与排骨、鸡鸭炖汤,都是绝佳的风味,口感爽滑且易于消化吸收。值得注意的是,春笋具有益气和胃、清热利水等多种药用功效,但因为富含纤维的特点,虽然有助于消化,但是不宜一次吃得太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
元宵之后上班族纷纷从故乡出发,回归城市的生活节奏,若是亲戚们偶有从故乡过来,又刚好赶上春笋上市的季节,那一定是会捎带几根尝鲜的,虽然只是桌上添了一碟菜蔬一副碗筷,却是真正故乡的味道。银亮的油光散开在春笋的薄片上,夹一片春笋,齿间伴随清脆的声音而缓慢地散发出耐人寻味的甘甜清美,心尖就伴随着咀嚼满满溢出思念故乡的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句话说,“美食是故乡的信使,也是人们超越困境的精神慰藉”,可能果真如此。故乡的春笋裹挟着家的味道,虽然远离我们的生活却依然亲切温馨,在餐桌上陈列出浓郁的烟火气息传达整个家庭曾经的生活方式。每每此时,眼前都会浮现出竹林的翠绿、春笋的踊跃、孩子的欢叫、大人的憨笑,一切在脑海中升腾起来,那画面遥远而又清晰,温暖而又温柔,于是那盘春笋又何止是春笋,还是家,还是故乡,还是整个春天。
若是乐意在山间继续寻觅,我们还会找到蜷曲着叶尖的蕨菜和肥壮的苦菜,更有叶尖附着浅白色的灰灰菜和清甜的茅针;去向田野,那是更为广阔的天地。随处都是迎风招摇没来得及开花的荠菜,刚出四五片叶子绿油油的马兰头,口感香美身材细瘦的菊花菜,枝条上红红绿绿刚刚冒出头来的香椿,正面绿色背面紫色软滑的白背三七,都是人间三四月天最美好的味道。这些美好的食物仿佛把我们往春天的路上带,所以我们一次次翻涌起故乡的情怀,因为它们就是家的温度,就是记忆里最靠近美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