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以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4095为产生菌,建立小规模发酵培养及分离纯化制备原黄醇酮C的方法。方法HPLC测定原黄醇酮C发酵效价;利用改进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4095进行固态发酵培养,经乙酸乙酯提取、正相硅胶色谱柱和反相ODS色谱柱分离纯化制备原黄醇酮C。结果采用改进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葡萄糖4 g/L,麦芽提取物25 g/L,酵母提取物4 g/L,黄豆饼粉6 g/L,琼脂粉15 g/L,pH自然),原黄醇酮C发酵效价达到30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卫健委抗生素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902000),国家微生物资源基础平台(NIMR-2018-3),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16-I2M-3-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4095为产生菌,建立小规模发酵培养及分离纯化制备原黄醇酮C的方法。方法HPLC测定原黄醇酮C发酵效价;利用改进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4095进行固态发酵培养,经乙酸乙酯提取、正相硅胶色谱柱和反相ODS色谱柱分离纯化制备原黄醇酮C。结果采用改进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葡萄糖4 g/L,麦芽提取物25 g/L,酵母提取物4 g/L,黄豆饼粉6 g/L,琼脂粉15 g/L,pH自然),原黄醇酮C发酵效价达到30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并分析2017-2019年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120例医院感染患者为A组,2018年1-12月109例医院感染患者为B组,2019年1-12月93例医院感染患者为C组。比较三组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结果:A组共检出126株病原菌,B组共检出116株病原菌,C组共检出101株病原菌。A组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为55.56%(70/126),革兰阳性菌检出率为40.48%(51/126),真菌检出率为3.97%(5/126)。B组革兰阴性菌检出
目的:探究氟康唑口服联合克霉唑栓及乳酸杆菌阴道用药治疗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抗菌肽LL-37、防御素5(HD5)的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9月到本院就诊的VVC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给予对照组氟康唑片口服及克霉唑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停药2、4周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停药2、4周时的症状体征评分、阴道微生态环境(乳杆菌分级)及阴道分泌物中相关因子(抗菌肽L
关于肿瘤治疗现状,一直引发着社会广泛关注,在医务人员群体中更是引起了非常激烈的讨论,其中很多的问题也引发各个层面的反思。跨适应症用药,新药的选择,循证医学证据前的经验治疗,“伪”知情同意……每一个点都在触动社会敏感的神经,不乏涉及伦理的争议。其中,最关注的就是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以及知情同意的问题,其实也是所有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
鱼鱼妹(化名)是一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她前后经历了三次移植,现在即将上幼儿园了,这期间小小的孩子和这个家庭经历了什么?一次、两次……多少个孩子和家庭能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移植失败的打击?其中的煎熬与绝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鱼鱼妹,一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二次移植失败后,她的父母并没有放弃,毅然决然地带她进行了第三次尝试。可这一次的路途更加艰辛,因为面对两次移植失败的患儿,很多医院是不敢接收的。“生命短暂,时机易逝;冒险试验,判断有瑕”——希波克拉底的“警示”犹在耳畔。
自古以来,通过求学实现人生跃迁是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天经地义”.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家境困难、学业优异的姑娘却果断放弃了当时工分更高的教师工作,转而选择做一名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大量输血时不同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输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本院的228例产后出血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依据不同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悬浮红细胞(RBC)比例将228例患者分为三组,每组76例。研究1组输注比例为2.5︰1;研究2组输注比例为1︰1;研究3组输注比例为1︰1.5。比较三组输注血制品情况和住院情况及输血前后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结果:三组24 h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红细胞输注量、住
◎ 传承国史文化 医德基地传大爱rn铭记历史、传承精神rn为了纪念赤脚医生的贡献,弘扬中国医学精神,传承国史文化,徐州医科大学建设了中国第一家赤脚医生博物馆.赤脚医生博物
在医科院校读书,免不了去临床实习,而我去的第一个科室就是手术室。 带我的张老师是护理团队里为数不多的男护士,他年长我几岁,却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好几年。刚进科室的时候,我还不适应周围的环境,张老师耐心地给我讲解日常工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帮我渐渐熟悉了手术室的环境。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开始尝试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手术室工作繁忙,我经常在工作结束后,双腿酸困,疲惫不堪,张老师却笑称自己早已被磨炼成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