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年制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突破,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则是实现该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明确不同培养阶段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学分制、考核评价机制等保障措施的建设,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5+2’分段培养实践研究——以国贸专业为例”(项目编号:B-b/2013/03/029)
  作者简介:王佳,女,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负责人,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商直接投资、服务外包、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刘志娟,女,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商贸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国公司经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7-0001-05
  一、“5+2”分段衔接培养概述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的基础上,2012年,江苏省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整体部署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工作并启动了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5+2”分段衔接培养项目。
  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简称“5+2”分段培养)指由对口试点的五年制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协调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考核标准、选拔方式,合作开展分段教学。旨在探索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培养新机制,促进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同一专业一体化培养。
  江苏理工学院与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首批列入该试点项目的单位,双方就该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而课程体系的构建作为该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达到行业、企业的需求。为此,构建适应“5+2”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成为试点期间的重要任务。
  二、“5+2”分段衔接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五年制高职和本科两个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从教育结构层次上来看,五年制高职主要是职业基础教育,培养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其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体现基础性、实用性、职业性。本科则是在五年制高职的基础上,有效拓展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备较强职业意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体现专业性、应用性、创新性。而“5+2”分段衔接培养的人才定位既要高于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又要区别于普通的全日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将国贸专业“5+2”分段衔接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遵循“精专业+强实践”原则,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基本知识,具备国际贸易、进出口单证、商品检验与报关、企业管理、国际金融与结算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区域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实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国贸专业人才。[1]
  基于上述分析,在构建“5+2”分段衔接培养的课程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5+2”分段衔接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将五年制高职与本科阶段的课程进行叠加,而是需要在两个不同培养阶段按照职业能力进行不同课程的统筹安排。在安排时,既要避免两个不同阶段课程的重复,又要在本科阶段拓宽和加深课程的层次,以实现课程及其内容在衔接上的整合性、连续性和逻辑性。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5+2”分段衔接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更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的变换更新速度提高,其结果必然会使一次性学习和终身就业成为过去时。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5+2”分段衔接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任务为主线,通过分解工作任务,剖析职业能力,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再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与专业特点,设立对应的课程模块,将工作岗位与课程重新联系起来,并构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的结构能够更好地与工作任务相对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厚基础、活模块、重应用”为出发点构建课程体系
  “厚基础”是指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岗位,而是国贸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系统掌握国际贸易学的基础知识和通用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活模块”是指所学内容针对某一特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强化职业能力,并能够“多取证”(学生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重应用”是指所学内容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三)以“三融合”为主要目标设置课程体系
  所谓“三融合”,是指“课证融合、贸易与英语能力相融合、教学与实践相融合”。课证融合是指通过设置由1门或若干门课程组成的课程包与职业资格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就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以顺利实现“双证”或“多证”。贸易与英语能力相融合是指在课程的设置上,要将英语这个语言教学贯穿始终,除了基础英语的课程外,还要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与贸易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从而使学生在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的前提下,同样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沟通能力。教学与实践相融合是指在课程安排上,对于与岗位操作能力相对应的课程,要配以相应的实训课程,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5+2”分段衔接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设置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课程的有效衔接又是“5+2”分段衔接培养的一大难点。因此,在构建“5+2”分段衔接培养技能人才课程体系时,确立了图1所示基本框架。[2]
  (一)基础模块课程的构建
  基础模块由公共基础课程组成,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体能素质为主,又为学生继续参加应用型本科段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主要包括德育课与文化课。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安排上,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理论的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意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着重加强英语课程的课时比例。
  同时,为达到本科阶段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基础课的重要性,将高职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定为核心基础课。其中“公共基础课1”为五年制高职学生毕业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公共基础课2”则作为升入应用型本科阶段的入学衔接标准。而两年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则以更高更深的本科院校通用的文化基础课程为主,主要包含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二)、高等数学(二)等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素养、基本能力的教学,高职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后续的两年本科阶段学习积累最为基础和根本的知识和素质,而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学习,则是为学生今后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这样的安排,不仅能避免两个不同学习阶段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也能更好地衔接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职业模块课程的构建
  职业模块由专业课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在以职业岗位技能为导向的前提下,将整个模块细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训课、顶岗实习等小模块,充分体现了专业的基础性、工具性和通用性的职业能力要求。整个职业模块强调专业平台课与后期专业核心课的衔接;专业核心课则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专业实训课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强调以真实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强化真实工作情境。同时,还要注意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阶段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的延续性和衔接性,以避免重复,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1.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是以职业岗位(群)通用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主要划分为两块内容:一块是相关职业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块则是为学生奠定继续发展基础(包括学历提升和工作转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考虑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因此,在专业平台课程的设置上,对拓展性的课程采取了选修制度,使有不同学习需要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具有选择专业课程的机会。
  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五年制高职阶段以较为浅显的国际贸易基础课程为主,本科阶段以较深的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主。由于两个阶段基本没有重复性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学生所处的不同认知阶段,考虑不同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科学组织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以实现专业通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按照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的课程,分别对应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证书和核心岗位能力。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五年制高职阶段主要结合人才培养的方向分为三个考证课程包:单证、货物运输和BEC。通过将课程设置与证书考试科目相结合,将考试所需要的课程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实现“课证融合”。而本科阶段则以贸易、管理类核心岗位能力课程为主。在具体内容的设置上,应注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要提升本科阶段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五年制高职阶段的BEC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的外贸英语类课程会有重复,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当根据该类课程在两个不同阶段的知识能力要求,将不同的教学单元划分为不同的学历层次,然后,明确哪些是五年制高职必授的内容,哪些是应用型本科必授的内容。
  3.专业实训课程。专业实训课程是根据各个职业岗位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的职业技能,提炼出能反映职业特性的专业实践技能课程。主要是与专业核心课程配套开设的考证强化、相应软件操作和实战模拟演练的课程。五年制高职阶段主要通过配套的实训课程学习,帮助学生达到相应证书考核中操作部分的要求,并顺利通过证书考核;进行相关操作软件的实训,强化专业操作技能。本科阶段则以综合能力的应用为主,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项目加以灵活应用,强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4.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一方面,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交际能力、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在实习内容的设置上,五年制高职阶段主要以操作性实习内容为主,包括:外贸进出口流程操作、进出口单证的规范填制、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流程、仓储单据、运输单据和国际单据的填制使用、贸易纠纷的处理等。本科阶段则包括:外贸函电处理、报关报检业务处理、国际金融和结算等。
  (三)拓展模块课程的构建
  拓展模块由选修课组成,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设置,分为限选和任选两种形式。限选课可以结合专业拓展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来帮助学生掌握继续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知识;而任选课则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特长、强化技能、提高素质。
  具体来讲,限选课主要是本专业其他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类课程,任选课则是由学生按照继续发展的需要进行自由选择。五年制高职阶段的选修课主要是为学生今后转岗设置的跨专业跨行业的课程,以及学生升入本科阶段学习所需要的人文类和专业类的知识。本科阶段的选修课则是以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层次、开阔专业视野、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为主要目的而开设的一些专业领域较新、较为前沿的课程。具体如表1所示。
  总之,五年制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七年不间断的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课程体系也应该是一个七年不间断的相互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只有以工作岗位任务为主线,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进行两个不同培养阶段在七年间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环节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真正实现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才能构建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5+2”分段衔接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葛敏,刘志娟,吴吟颗.基于合作联盟的“5+2”人才分段培养实践体系架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3):15-18.
  [2]敬代和,尹存涛,周玉丰.关于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2(26):37-39.
  [责任编辑 盛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以深圳市某中职学校的758人中职生为被试,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研究中职生自尊水平。结果表明:中职生自尊水平中没有性别间的显著差异,但存在年级之间的差异,低年级自尊水平要高于高年级的;中职生自尊水平上还存在着专业之间的差异,幼儿教育专业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专业,财经类专业的自尊得分比机电专业的要高。因此,中职教育在思想认识上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自尊自
期刊
摘 要:20世纪以来,美国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与各种理论指导下经历了一系列更革,从20世纪初经验本位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发展为二战后能力本位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再优化升级为标准本位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优化与进化折射出职教教师自身的不断进步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经验;能力;标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专业发展的
期刊
摘 要:通过对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研究,阐述了行业背景和工程造价的建设思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毕业就上岗,上岗就顶用”的优秀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发展;建筑业  基金项目: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
期刊
摘 要:当前职业教育领域中盛行模式崇拜,体现了创新发展的急切诉求,但也映射出浮躁的职业心态。模式崇拜肇始并形成于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重新改造,在职业教育紧跟经济社会需求的发展取向中增大其影响力。模式崇拜已导致师生主体性的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制作化、方法的功利化。针对于模式崇拜的多重后果,实践自觉实现师生主体交往关系的重建,是对模式程序性的合理性反思,也是对培养模式全面谨慎的审视。因此,职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持续以及物质匮乏的经济时代的结束,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却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四方五段”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就业问题的阶段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使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大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问题扶持和引导,最终能够协同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  
期刊
摘 要:社区教育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区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终身学习倡导者和综合素质提升站,只有强化思想认识,优化政府、企业和社区内学校等制度环境,建立丰富的教育内容资源、多样的社区教育方式等资源平台,完善管理体制、运行经费、师资力量、教育活动、教育资源与设施等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区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社区教
期刊
摘 要:职业院校在蓬勃发展的情势下面临诸多发展重任,优化育人环境是其中重要使命之一。高职女校在优化育人环境方面既有特色、更有挑战,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境,因此,需要对优化育人环境的原则和路径进行深入探索,以促进优化育人环境的功效。  关键词:高职女校;育人环境;路径  基金项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2014年女性专项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XA201202)  作者简介:程凯,
期刊
摘 要:德育视导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德育视导作为德育评价的一种具体形式和手段,先天地具有德育评价的价值和功能。重新审视回归生活实践的德育视导,坚持回归生活实践的视导思想,建立富有活力的视导评价标准体系,利于更好地发挥视导的诊断、促进和导向作用,进而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质量。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视导;生活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林德华,男,南京市职
期刊
摘 要:统计表明:网络对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上,未接触过网络的中职生得分最高,而网龄5年以上者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律素质得分最低。在心理素质上,未接触过网络的学生得分却最低,但差异不显著。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体状况在性别之间、城乡之间、年级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中职生对网络的不同接触时间与这些差异有很大的联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
期刊
摘 要:就国土资源行业高技能人才的界定、评价的原则、评价的现状、标准和评价要素进行分析,并基于国土资源管理专业领域和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的视角,构建了国土资源行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的“四维”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计算高技能人才评价分值,并对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运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职教研究会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