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阐述了牛栏山煤矿15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和III3标志层特征。同时,通过对影响煤层赋存状况较大的3号倾伏向斜、4号倾伏背斜、F14、F12断层等地质构造,以及钻孔和井巷揭露资料等综合研究分析,认为15号煤层在个别块段的稳定性较好,属局部可采煤层,具有一定的经济开采价值。
【关键词】煤层特征;煤层稳定性;煤层可采性;地质构造
1.概况
龙永煤田牛栏山井田位于福建省永定县抚市镇北部,根据1976年12月福建省197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交的《牛栏山井田地质勘探(最终)祥查报告》,牛栏山煤矿主要开采P1t3煤层,探明的可采煤层为3、7、10、22、25等五层。15煤层为极不稳定煤层,报告未计算储量。
牛栏山煤矿地质工作者在矿井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井巷工程揭露资料、井田内钻孔、槽探以及小煤开采收集的资料等进行认真对比、分析和研究已初步掌握了15煤层在各块段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在+285标高以上的三采区和+285标高以下的202采区15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等均相对较稳定,具有一定的可采性。
本文研究范围:东至F13断层,南至F1断层,北至+450标高,西至F10断层,即三采区和202采区。
2.地层及煤层特征
2.1地层
15煤层属童子岩组三段第三亚段地层(P1t33)。
2.2煤层
15煤层结构较简单,灰黑色,金钢光泽,贝壳状断口,粉粒状块煤。煤质较好,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半亮煤次之。煤层最小厚度为0米,最大厚度为2.21米,平均0.67米。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常含椭圆形铁质、泥质小结核和丰富的植物化石(如:单网羊、栉羊齿、苛达等);间接顶板为一套厚层状细砂岩,厚度3-6米,层面含丰富的白云母片,中部为一层厚度约0.60米的浅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煤层底板细粉砂岩,含根茎化石,有时变为簿层状砂岩,往下4-5米可见15下煤层,再往下为一层0.6-3.0米的深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
15煤层下距16煤层15米,上距10煤层46米。16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含丰富的瓣鳃类化石及立体裂齿蛤,煤层直接顶板含小个体舌形贝,该特征井田内很稳定,是15煤层的良好对比标志。
III3标志层:井田内15煤层顶板至16煤层顶板真厚度约20米岩性组合特征非常稳定,为III3标志层。
3.地质构造
牛栏山井田处于龙岩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西翼内侧,抚市向斜北翼,离弧顶较近,由于受到向南压力和侧压力的强烈挤压,致使井田内褶曲和断裂特别发育,破坏了地层的完整性和煤层稳定性。
3.1褶曲
井田内一级褶皱构造由1号、2号、3号、4号等四组向SSE倾伏的背向斜组成,他们控制了井田内煤层的赋存状态。3号背斜西翼后期由于受F10断层的破坏,形成更次一级小倒转褶曲,这些褶曲的轴面倾向基本与主褶曲一致。三采区及202采区15煤层主要赋存于F10斷层以东3号倾伏向斜与4号倾伏背斜之中。
1、3号倾伏向斜
3号倾伏向斜与3号倾伏背斜对应,幅度不大,宽度约250米,向SE倾伏,延伸长度约800米,下部受F2断层小切割,向斜轴部各煤层赋存情况较好。
因此,位于该区域的三采区及202采区15煤层及其他主采煤层有比较良好的赋存条件,相比其他采区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等均较稳定。
2、4号倾伏背斜
4号倾伏背斜和3号倾伏向斜相对应,幅度较大(约100-300米),宽度小,向SE方向倾伏,延伸长度约800米,两翼倾角上部陡立,有倒转现象,下部较缓,轴面扭曲,轴部受F2断层切割。由于受强烈挤压,轴部次一级褶曲特别发育,地层破碎,煤层普遍有变簿现象,煤层连续性和稳定性差。东翼上部受F13断层影响,导致该区域15煤层普遍变簿,煤层连续性较差。
3.2断层
15煤层主要受F14、F12等断层影响,其走向与褶曲轴向基本一致,多为高角度的正断层或逆冲断层,其次区域内由于断层发育及构造挤压,小断层、小褶曲多,造成岩性破碎,根据井下揭露的地质资料,平均每百米巷道可见4.06条断层,由于断层多,造成煤层缺失或煤层局部变厚、压簿等现象,破坏了原生煤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F14断层。F14为张性正断层,倾向2100左右,倾角约600,落差22-60米,延伸长度约700米,断层破碎带宽度1-4米,北部被F10断层切割,向南逐渐消失。
2、F12等断层。F12为张扭性正断层,倾向1000-1600左右,倾角约450-550,落差35-100米,延伸长度大于1000米,破碎带宽度1-5米,被F4、F7、F10断层切割。
4.煤层稳定性及可采性分析
煤层稳定性是指煤层厚度变化,结构变化及可采程度的总合。根据《矿井地质规程》第七条煤层稳定性的评定“簿煤层以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r)为辅”的规定,对15煤层稳定性评述如下:
(一)全矿井
(二)三采区及202采区
另外,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附录D:《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类型划分及钻探工程基本线距》规定: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1、稳定煤层:煤导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结构简单至较简单;煤类单一,煤质变化很小。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2、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较明显,结构简单至复杂;有两个煤类,煤质变化中等。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可采范围内厚度及煤质变化不大。
3、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无明显规律,结构复杂至极复杂;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煤类,煤质变化大。包括:
煤层厚度变化很大,具突然增厚、变薄现象,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煤层呈串珠状、藕节状,一般连续,局部可采,可采边界不规则;难以进行分层对比,但可进行层组对比的复煤层。
4、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分布零星;或为无法进行煤分层对比,且层组对比也有困难的复煤层;煤质变化很大,且无明显规律。
5.结论
综上所述,15煤层在全矿范围内属不稳定-极不稳定煤层,但位于F10断层以东,3号倾伏向斜与4号倾伏背斜之间的三采区及202采区15煤层稳定性及可采性较好,煤厚变异系数小,具有较高的经济开采价值。
【关键词】煤层特征;煤层稳定性;煤层可采性;地质构造
1.概况
龙永煤田牛栏山井田位于福建省永定县抚市镇北部,根据1976年12月福建省197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交的《牛栏山井田地质勘探(最终)祥查报告》,牛栏山煤矿主要开采P1t3煤层,探明的可采煤层为3、7、10、22、25等五层。15煤层为极不稳定煤层,报告未计算储量。
牛栏山煤矿地质工作者在矿井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井巷工程揭露资料、井田内钻孔、槽探以及小煤开采收集的资料等进行认真对比、分析和研究已初步掌握了15煤层在各块段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在+285标高以上的三采区和+285标高以下的202采区15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等均相对较稳定,具有一定的可采性。
本文研究范围:东至F13断层,南至F1断层,北至+450标高,西至F10断层,即三采区和202采区。
2.地层及煤层特征
2.1地层
15煤层属童子岩组三段第三亚段地层(P1t33)。
2.2煤层
15煤层结构较简单,灰黑色,金钢光泽,贝壳状断口,粉粒状块煤。煤质较好,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半亮煤次之。煤层最小厚度为0米,最大厚度为2.21米,平均0.67米。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常含椭圆形铁质、泥质小结核和丰富的植物化石(如:单网羊、栉羊齿、苛达等);间接顶板为一套厚层状细砂岩,厚度3-6米,层面含丰富的白云母片,中部为一层厚度约0.60米的浅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煤层底板细粉砂岩,含根茎化石,有时变为簿层状砂岩,往下4-5米可见15下煤层,再往下为一层0.6-3.0米的深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
15煤层下距16煤层15米,上距10煤层46米。16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含丰富的瓣鳃类化石及立体裂齿蛤,煤层直接顶板含小个体舌形贝,该特征井田内很稳定,是15煤层的良好对比标志。
III3标志层:井田内15煤层顶板至16煤层顶板真厚度约20米岩性组合特征非常稳定,为III3标志层。
3.地质构造
牛栏山井田处于龙岩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西翼内侧,抚市向斜北翼,离弧顶较近,由于受到向南压力和侧压力的强烈挤压,致使井田内褶曲和断裂特别发育,破坏了地层的完整性和煤层稳定性。
3.1褶曲
井田内一级褶皱构造由1号、2号、3号、4号等四组向SSE倾伏的背向斜组成,他们控制了井田内煤层的赋存状态。3号背斜西翼后期由于受F10断层的破坏,形成更次一级小倒转褶曲,这些褶曲的轴面倾向基本与主褶曲一致。三采区及202采区15煤层主要赋存于F10斷层以东3号倾伏向斜与4号倾伏背斜之中。
1、3号倾伏向斜
3号倾伏向斜与3号倾伏背斜对应,幅度不大,宽度约250米,向SE倾伏,延伸长度约800米,下部受F2断层小切割,向斜轴部各煤层赋存情况较好。
因此,位于该区域的三采区及202采区15煤层及其他主采煤层有比较良好的赋存条件,相比其他采区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等均较稳定。
2、4号倾伏背斜
4号倾伏背斜和3号倾伏向斜相对应,幅度较大(约100-300米),宽度小,向SE方向倾伏,延伸长度约800米,两翼倾角上部陡立,有倒转现象,下部较缓,轴面扭曲,轴部受F2断层切割。由于受强烈挤压,轴部次一级褶曲特别发育,地层破碎,煤层普遍有变簿现象,煤层连续性和稳定性差。东翼上部受F13断层影响,导致该区域15煤层普遍变簿,煤层连续性较差。
3.2断层
15煤层主要受F14、F12等断层影响,其走向与褶曲轴向基本一致,多为高角度的正断层或逆冲断层,其次区域内由于断层发育及构造挤压,小断层、小褶曲多,造成岩性破碎,根据井下揭露的地质资料,平均每百米巷道可见4.06条断层,由于断层多,造成煤层缺失或煤层局部变厚、压簿等现象,破坏了原生煤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F14断层。F14为张性正断层,倾向2100左右,倾角约600,落差22-60米,延伸长度约700米,断层破碎带宽度1-4米,北部被F10断层切割,向南逐渐消失。
2、F12等断层。F12为张扭性正断层,倾向1000-1600左右,倾角约450-550,落差35-100米,延伸长度大于1000米,破碎带宽度1-5米,被F4、F7、F10断层切割。
4.煤层稳定性及可采性分析
煤层稳定性是指煤层厚度变化,结构变化及可采程度的总合。根据《矿井地质规程》第七条煤层稳定性的评定“簿煤层以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r)为辅”的规定,对15煤层稳定性评述如下:
(一)全矿井
(二)三采区及202采区
另外,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附录D:《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类型划分及钻探工程基本线距》规定: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1、稳定煤层:煤导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结构简单至较简单;煤类单一,煤质变化很小。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2、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较明显,结构简单至复杂;有两个煤类,煤质变化中等。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可采范围内厚度及煤质变化不大。
3、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无明显规律,结构复杂至极复杂;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煤类,煤质变化大。包括:
煤层厚度变化很大,具突然增厚、变薄现象,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煤层呈串珠状、藕节状,一般连续,局部可采,可采边界不规则;难以进行分层对比,但可进行层组对比的复煤层。
4、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分布零星;或为无法进行煤分层对比,且层组对比也有困难的复煤层;煤质变化很大,且无明显规律。
5.结论
综上所述,15煤层在全矿范围内属不稳定-极不稳定煤层,但位于F10断层以东,3号倾伏向斜与4号倾伏背斜之间的三采区及202采区15煤层稳定性及可采性较好,煤厚变异系数小,具有较高的经济开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