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中国的特殊群体。一个人吃,一个人想,一个人默默地成长,一个人一个家。在甘肃偏远的一个乡村教学点,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数共63人,其中留守儿童就占38%。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父母离异,孩子随父或随母生活。(2)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随老人或其他亲属生活。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外部情绪喜怒无常,遇到事情更是不知所措,是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
如今,他们的名字不再是静静地躺在表格里,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都变成文字记录在老师们的日记里。
2017年4月29日 “运动会上的明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只要给他们提供平台,就一定会有鲜花盛开。在春季运动会的闭幕式上,薛××同学成了师生注意的焦点。“100米短跑一等奖获得者——薛××”“定点投篮一等奖获得者——薛××”“男子乒乓球单打一等奖获得者——薛××”……他一共获得了6张奖状。
孩子在竞技场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脸上露出了舒展的笑容,还有同学们羡慕的眼神,这种满足促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为以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供内在的动力。
2017年5月19日 “怎么办?”
薛××是一名留守儿童,上小学四年级,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星期二的大课间活动,同学们都去外面玩耍,突然一个学生急急忙忙地跑来向我报告:“老师,不好了,安×同学的胳膊摔坏了!”我急忙冲到教室,一面了解事情的经过,一面联系安×的父母尽快把孩子送去医院就诊。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薛××和蔡×在教室走道里玩打手掌的游戏,薛××为了躲避蔡×就往后退了一步,这时安×正好从后面走过来,脚绊到了薛××的脚上就摔倒了,一只胳膊着地就骨折了。后来据薛××的奶奶说:“那天孩子回到家就悄悄地坐在沙发里,什么也不干,问他怎么了,孩子就使劲地哭,什么也不说。”
亲子关系的疏远,导致孩子在遇到自认为闯了大祸时不知道该对谁说,也不敢说,于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他们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继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
2017年5月31日 “委屈的小孩儿”
早晨刚到学校上班,就有学生跑来说:“老师,薛××和高年级的同学打架呢,谁都拉不开,你快去看看吧。”两个壮实的男孩子纠在一起,小脸憋得通红,谁也不肯松手。原来是高年级的男孩子抢走了薛××的扫帚,还骂他是没人管的孩子。小家伙生气了,冲上去就揍。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尊心的增强,留守儿童心理抵御能力弱,本身自制力较差,极容易与同伴出现矛盾,使其在面对现实时常会遭遇挫折,由于要维护精神独立的自尊,常常让自己陷入孤立无助的状态。
2017年8月10日 “懂事的孩子”
假期翻看手机微信,发现在班级微信群里有几张照片,是薛××同学端着炒好的菜乐呵呵地站在厨房里,还发了一段文字:“我是薛××,这是我炒的菜,是我妈妈教的。”看来孩子有了一位新妈妈。后来与孩子发照片的微信号聊天,交谈中得知,假期薛××去了外地,和爸爸新妈妈一起生活,他们还约定,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满足他的一个愿望,给他买一台电脑。但是新妈妈很担心,孩子在没有父母的监管下,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逃避现实中遇到的困难。
缺失父母之爱的孩子都渴望有人理解他们,关心他们。谁对他好,孩子就会加倍地爱他。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们成长的需要,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父亲和母亲的责任。
2017年9月3日 “奇怪的孩子”
开学快两个星期了,薛××同学上课时经常发呆,课堂作业书写潦草,家庭作业一字不写。同学们叫他去玩也不参与,下课后常常在老师办公室门前徘徊。你问他有什么事,他嘿嘿一笑就跑了。这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聊天,问了一些问题,他只是点头或摇头也不說话,问他和父母通过电话没有,他说只是不想说话而已。从那天起,我就找时间和他经常聊天。
孩子需要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需要确定有人在关注他的生存发展。他自感不足,更以为别人也都对他更无好感,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都源于自我体验,将自己的心境都投射到别人身上。
农村留守儿童,一旦放学离校,就步入了无人监管的真空,父母远在他乡,情感上缺失,思想道德教育爱莫能助。而在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里,通过一些主题教育,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发现,家庭在孩子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行为规范与道德情操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家长在外务工,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对孩子期望很高,但教育观念落后,忽略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一方面,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综合素质较低,无法为孩子提供辅导与心理支撑。另一方面,家庭收入限制,不能满足子女教育需求,学习资源匮乏。这与他们对子女有较高的学业关注程度与学业期望形成了鲜明落差。
注:本文属于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内容。
编辑 赵飞飞
如今,他们的名字不再是静静地躺在表格里,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都变成文字记录在老师们的日记里。
2017年4月29日 “运动会上的明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只要给他们提供平台,就一定会有鲜花盛开。在春季运动会的闭幕式上,薛××同学成了师生注意的焦点。“100米短跑一等奖获得者——薛××”“定点投篮一等奖获得者——薛××”“男子乒乓球单打一等奖获得者——薛××”……他一共获得了6张奖状。
孩子在竞技场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脸上露出了舒展的笑容,还有同学们羡慕的眼神,这种满足促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为以后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供内在的动力。
2017年5月19日 “怎么办?”
薛××是一名留守儿童,上小学四年级,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星期二的大课间活动,同学们都去外面玩耍,突然一个学生急急忙忙地跑来向我报告:“老师,不好了,安×同学的胳膊摔坏了!”我急忙冲到教室,一面了解事情的经过,一面联系安×的父母尽快把孩子送去医院就诊。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薛××和蔡×在教室走道里玩打手掌的游戏,薛××为了躲避蔡×就往后退了一步,这时安×正好从后面走过来,脚绊到了薛××的脚上就摔倒了,一只胳膊着地就骨折了。后来据薛××的奶奶说:“那天孩子回到家就悄悄地坐在沙发里,什么也不干,问他怎么了,孩子就使劲地哭,什么也不说。”
亲子关系的疏远,导致孩子在遇到自认为闯了大祸时不知道该对谁说,也不敢说,于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他们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继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
2017年5月31日 “委屈的小孩儿”
早晨刚到学校上班,就有学生跑来说:“老师,薛××和高年级的同学打架呢,谁都拉不开,你快去看看吧。”两个壮实的男孩子纠在一起,小脸憋得通红,谁也不肯松手。原来是高年级的男孩子抢走了薛××的扫帚,还骂他是没人管的孩子。小家伙生气了,冲上去就揍。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尊心的增强,留守儿童心理抵御能力弱,本身自制力较差,极容易与同伴出现矛盾,使其在面对现实时常会遭遇挫折,由于要维护精神独立的自尊,常常让自己陷入孤立无助的状态。
2017年8月10日 “懂事的孩子”
假期翻看手机微信,发现在班级微信群里有几张照片,是薛××同学端着炒好的菜乐呵呵地站在厨房里,还发了一段文字:“我是薛××,这是我炒的菜,是我妈妈教的。”看来孩子有了一位新妈妈。后来与孩子发照片的微信号聊天,交谈中得知,假期薛××去了外地,和爸爸新妈妈一起生活,他们还约定,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满足他的一个愿望,给他买一台电脑。但是新妈妈很担心,孩子在没有父母的监管下,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逃避现实中遇到的困难。
缺失父母之爱的孩子都渴望有人理解他们,关心他们。谁对他好,孩子就会加倍地爱他。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们成长的需要,尽心尽责地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父亲和母亲的责任。
2017年9月3日 “奇怪的孩子”
开学快两个星期了,薛××同学上课时经常发呆,课堂作业书写潦草,家庭作业一字不写。同学们叫他去玩也不参与,下课后常常在老师办公室门前徘徊。你问他有什么事,他嘿嘿一笑就跑了。这天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聊天,问了一些问题,他只是点头或摇头也不說话,问他和父母通过电话没有,他说只是不想说话而已。从那天起,我就找时间和他经常聊天。
孩子需要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需要确定有人在关注他的生存发展。他自感不足,更以为别人也都对他更无好感,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都源于自我体验,将自己的心境都投射到别人身上。
农村留守儿童,一旦放学离校,就步入了无人监管的真空,父母远在他乡,情感上缺失,思想道德教育爱莫能助。而在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里,通过一些主题教育,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发现,家庭在孩子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行为规范与道德情操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家长在外务工,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对孩子期望很高,但教育观念落后,忽略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一方面,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综合素质较低,无法为孩子提供辅导与心理支撑。另一方面,家庭收入限制,不能满足子女教育需求,学习资源匮乏。这与他们对子女有较高的学业关注程度与学业期望形成了鲜明落差。
注:本文属于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内容。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