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德育课教改 力求最优化效果

来源 :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xio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职业学校德育课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启发式、质疑式和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要建立健全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综合考核制度。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为开展德育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关系到其内容的实施,功能的实现,学生的培养和健康发展。因此,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开展读书研讨活动,力求占领改革制高点
  研读学校统一配购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及其它与教改、德育学科、职业教育有关的理论读本,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等,并撰写心得体会,着力提升理论水平。同时,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走出去,请进来”活动中,多方学习、研讨,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理念。这些“务虚”举措,为扎实、有序、高效地开展德育课教改,做好有效铺垫,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力求从改革伊始即站在制高点。
  2.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明确方向与角色意识
  理念是教学的先导。通过读书研讨、理论和实践学习,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课程设置等方面把握其特点和要求,明确课改背景下德育课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及德育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即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换。增强实施新课程的意识,调整、更新理念,以生为本,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创造者,贴近学生、职业、社会,注重实践、体验、养成教育,避免单一、枯燥的“灌输式”,避免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容器”。
  3.聚焦课堂改进方法。紧抓教学改革“牛鼻子”
  为了使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要切实把课堂作为主阵地,解决德育课教学中的“顽疾”,构建适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1)探究不同教法课型。结合教材不同内容,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和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效组织,或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深入浅出;或设置情景,自编自演;或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或邀优秀毕业生进校、进班,去企业、人才市场等处观摩、体验;等等。多教法、多形式合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2)积累教改经验方法。在校内,听课评课研课:到校外,观摩学习研讨,不断拓展教改视野和思路。除课堂教学外,还可在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出卷与批改、质量分析、成绩评价、德育活动等环节进行教改探索、“演练”,努力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成效。
  (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现代教学手段,全体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对广大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设备应用的培训。
  4.注重学科内涵挖掘,展示外延延伸魅力
  在德育课教学上,我们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培育公民法制意识,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做有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特别针对职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德育课的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和德育功能,这也是德育课的题中之意和基本要求。
  近年来,我们还积极配合学校党支部、学生处、团委做好学生党校、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的工作,开设各种讲座,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不断提高,一大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涌现出来。他们又带动和促进了其他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了自身学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实现了良性循环。
  此外,我们还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反思与整理归纳,提高学习能力;注重学生评价,促进教学相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沟通以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使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了空间。
其他文献
韩冰推介词推介人:庄稼韩冰近些年来运用多元化的语言和媒介对今天中国所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出问题与挑战。他将童年时在乡村成长的记忆同他在北京刚刚进行艺术创作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