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狐狸的名声不好,然而人工养殖狐狸却是名副其实的致富路。梁晓军,这位已过而立之年的普通农民。在当地开创了人工养殖狐狸的先河,而且还把他的养殖业发展到苏南,发展到祖国边陲的云南。他不仅荣获淮安市首届“十大青年致富能手”、淮安市“创富明星”、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江苏省“科技兴农带头人”、江苏省“十大养殖致富能手” 称号,还被评为全国“致富明星”。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栏目还特邀他为嘉宾,他成为苏北地区闻名遐迩的“养狐大王”。
梁晓军中学毕业后,养过罗斯鸡,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曾经损失惨重,家徒四壁,几乎到了穷途末路地步。面对失败,他苦苦思索徘徊……后来又养过鱼苗、珍珠,但仍不尽如人意。1996年初,梁晓军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饲养狐狸经济收入高,市场前景好。于是,他专程去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虚心向专家教授们求教。有关专家教授告诉他:狐狸皮是裘皮中的珍品,色泽艳丽、板质柔韧,既美丽又保温,狐狸皮是制裘工业的高档“原料”,号称“软黄金”,被誉为世界三大裘皮支柱之一,是出口创汇佳品。人工养殖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故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狐狸肉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低脂肪高蛋白,是宴席上高档珍品、专家们鼓励梁晓军走养狐狸的路子。
梁晓军知道饲养狐狸经济效益确实好,可是缺乏养殖技术,好在梁晓军是个勤奋好学的人,他坚信只要肯钻研就没有学不到的本领。他就像在沙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下了作战的决心。炎热的夏季,他冒着酷暑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到南京农业大学,虚心向专家教授们求教。当他初步掌握养狐狸的技术后,又先后二次上河北、二次到山东,一边向养殖能手学习实践经验,一边选购种狐狸。
养狐不仅是个苦活儿,还是个细活儿。狐狸是多胎繁殖,最多1胎可生小狐十七八只,这样狐“妈妈”的奶水就不够了,需要替小狐请“奶妈”。但狐狸排他性非常强,对非嫡亲的子子孙孙,它会毫不怜悯地把它们吃掉。怎么办呢?梁晓军想了个妙法:他根据狐狸喜欢利用嗅觉判断事物的特点,把需要寄养的幼狐放到“奶妈”排出的粪便里,让它打个滚,这招还真灵,“奶妈”狐嗅到幼狐身上有自己的气味,就确认是自己的后代,便心甘情愿地哺育起来。
“想要致富,就得吃苦”,这是梁晓军的深切体会,也是一个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民的深切体会。为了养好狐狸,梁晓军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每当母狐配种期间,梁晓军总是特别忙,既要加喂催情饲料,又要及时进行发情检查。有时为了确定某一只母狐是否真正发情,他常要蹲在狐舍窗外隐蔽处连续几小时不停地观察它的特征表现。母狐产仔后,为防止母狐叼仔狐,他总是及时进行分离和使用药物。为解决动物饲料不足的问题,他常到河塘里捕捉鱼虾。汗水浇出丰收果。在梁晓军的精心饲养下,梁晓军的家庭特种养殖场由小到大,不断发展。仅2004年狐狸群就发展到280只,出售种狐和狐皮收入达20万元。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扩大规模深加工,开创养殖先河,梁晓军将触角伸到外地。1998年以来,梁晓军提供良种狐狸,派驻技术人员,在江阴、无锡等地联办了狐狸养殖场,并形成削制皮张、服装加工一条龙服务。尤其是1999年,他用飞机空运40只种狐狸,在云南元谋县又开创了当地养狐的先河。
梁晓军发展特种养殖走上了富裕路,他的大名上了报纸,上了广播,上了电视,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安徽、云南、山东和本省的一些农民经常写信给他,向他求教养狐的技术。对此他有求必应,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他人。近年来,他用书信方式先后向省内外4000多位农民传授了养狐的经验和技术。对登门请教的外地农民,梁晓军不但不厌其烦地传授技术,还免费提供食宿,先后接待1800多人。对所有的残疾人,梁晓军不但无偿地报销所有差旅费,还免费报销种狐运输费。梁晓军的乡邻们得益则是更大,他们从梁晓军这里买到优惠的种狐,还能得到梁晓军的上门指导,许多农民因此而脱贫致富。一些原来说梁晓军“想吃天鹅肉”的人现在改变了看法,称梁晓军闯出了一条致富门路,是个能干实事的好小伙子。市、县领导多次来到梁晓军家表扬、鼓励,并希望梁晓军带出更多的富裕户。
为了养狐业步入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梁晓军聘请了二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的专家作为技术后盾,还在当地电信部门的支持下,于2004年10月18日开通全国首条养狐热线,狐狸养殖市场前景分析和养殖技术。24小时有人热情周到地为养狐户解答,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目标。
梁晓军中学毕业后,养过罗斯鸡,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曾经损失惨重,家徒四壁,几乎到了穷途末路地步。面对失败,他苦苦思索徘徊……后来又养过鱼苗、珍珠,但仍不尽如人意。1996年初,梁晓军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饲养狐狸经济收入高,市场前景好。于是,他专程去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虚心向专家教授们求教。有关专家教授告诉他:狐狸皮是裘皮中的珍品,色泽艳丽、板质柔韧,既美丽又保温,狐狸皮是制裘工业的高档“原料”,号称“软黄金”,被誉为世界三大裘皮支柱之一,是出口创汇佳品。人工养殖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故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狐狸肉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低脂肪高蛋白,是宴席上高档珍品、专家们鼓励梁晓军走养狐狸的路子。
梁晓军知道饲养狐狸经济效益确实好,可是缺乏养殖技术,好在梁晓军是个勤奋好学的人,他坚信只要肯钻研就没有学不到的本领。他就像在沙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下了作战的决心。炎热的夏季,他冒着酷暑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到南京农业大学,虚心向专家教授们求教。当他初步掌握养狐狸的技术后,又先后二次上河北、二次到山东,一边向养殖能手学习实践经验,一边选购种狐狸。
养狐不仅是个苦活儿,还是个细活儿。狐狸是多胎繁殖,最多1胎可生小狐十七八只,这样狐“妈妈”的奶水就不够了,需要替小狐请“奶妈”。但狐狸排他性非常强,对非嫡亲的子子孙孙,它会毫不怜悯地把它们吃掉。怎么办呢?梁晓军想了个妙法:他根据狐狸喜欢利用嗅觉判断事物的特点,把需要寄养的幼狐放到“奶妈”排出的粪便里,让它打个滚,这招还真灵,“奶妈”狐嗅到幼狐身上有自己的气味,就确认是自己的后代,便心甘情愿地哺育起来。
“想要致富,就得吃苦”,这是梁晓军的深切体会,也是一个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民的深切体会。为了养好狐狸,梁晓军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每当母狐配种期间,梁晓军总是特别忙,既要加喂催情饲料,又要及时进行发情检查。有时为了确定某一只母狐是否真正发情,他常要蹲在狐舍窗外隐蔽处连续几小时不停地观察它的特征表现。母狐产仔后,为防止母狐叼仔狐,他总是及时进行分离和使用药物。为解决动物饲料不足的问题,他常到河塘里捕捉鱼虾。汗水浇出丰收果。在梁晓军的精心饲养下,梁晓军的家庭特种养殖场由小到大,不断发展。仅2004年狐狸群就发展到280只,出售种狐和狐皮收入达20万元。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扩大规模深加工,开创养殖先河,梁晓军将触角伸到外地。1998年以来,梁晓军提供良种狐狸,派驻技术人员,在江阴、无锡等地联办了狐狸养殖场,并形成削制皮张、服装加工一条龙服务。尤其是1999年,他用飞机空运40只种狐狸,在云南元谋县又开创了当地养狐的先河。
梁晓军发展特种养殖走上了富裕路,他的大名上了报纸,上了广播,上了电视,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安徽、云南、山东和本省的一些农民经常写信给他,向他求教养狐的技术。对此他有求必应,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他人。近年来,他用书信方式先后向省内外4000多位农民传授了养狐的经验和技术。对登门请教的外地农民,梁晓军不但不厌其烦地传授技术,还免费提供食宿,先后接待1800多人。对所有的残疾人,梁晓军不但无偿地报销所有差旅费,还免费报销种狐运输费。梁晓军的乡邻们得益则是更大,他们从梁晓军这里买到优惠的种狐,还能得到梁晓军的上门指导,许多农民因此而脱贫致富。一些原来说梁晓军“想吃天鹅肉”的人现在改变了看法,称梁晓军闯出了一条致富门路,是个能干实事的好小伙子。市、县领导多次来到梁晓军家表扬、鼓励,并希望梁晓军带出更多的富裕户。
为了养狐业步入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梁晓军聘请了二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的专家作为技术后盾,还在当地电信部门的支持下,于2004年10月18日开通全国首条养狐热线,狐狸养殖市场前景分析和养殖技术。24小时有人热情周到地为养狐户解答,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