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運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主要是硕士论文和期刊)。了解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应的影响,总结出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效应影响优点和不足,对于今后在体育锻炼和心理效应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 体育 中学生 心理效应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人们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身体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身体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也就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课题心理健康是现代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各国学者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年)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体育从其本质功能是强身健心,通过体育活动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结构改善其机能, 但由于心理是生理的功能表现,所以对生理的改造必然导致心理的发展,因为无论是在运动中还是在运动后,体内都会发生一系列生化方面的变化, 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心理是脑的功能。
然而,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体和心理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心理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各国专家和教育家的重视,如何更好地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慢慢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的课题。
二、结果与分析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1.体育锻炼对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表明:以有氧代谢为标准的中距离和长距离慢速跑、变速跑,能够松弛紧张的情绪、消除过度的精神紧张和疏导被压抑的精神负担;集体项目,如各种球类活动,通过培养人们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来抑制焦虑;健美操、有氧韵律操等对焦虑有明显的作用;举重训练也可以降低焦虑的水平;2.体育锻炼对应激的影响。通过体育锻炼有意识的训练还可以调节应激的水平,使人们的应激水平提高或降低,以适应社会应激的要求;3.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 发展人的智力;4.体育锻炼对意志品质的影响。长期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人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5.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参加体育锻炼,既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能达到实现自我的心理满足,这种心态可以增强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自我概念。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关系更和谐,更有助于产生亲近感,消除孤独、恐惧的心理等。
青少年运动员处在运动成绩的最佳上升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练员不仅加强其身体训练,还要充分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发展,注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必不可少的。青少年运动员还正处于体质和思想发展的突变期,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训练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其顽强拼搏的体育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是人的特有的生存方式,人活着就要进行各式各样的选择,而道德选择是人生选择中最基本的选择。在体育情境中,从道德判断到道德意向再到道德行为要形成高度自动化,因为在激烈的体育情境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行为结果的对与错。
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心里指标,反应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前者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后者是指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认知评价,即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1.主观性,是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来评估,每个人可能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他们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2.稳定性,是以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反应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情感丰富却易冲动等。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锻炼与自我意识;体育锻炼与幸福感;体育锻炼与压力应激;体育锻炼与心境。
总之,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在自我意识、幸福感、应激、心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三、建议
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开发,增大体育锻炼的时间与质量。政策上要给予支持。作为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同时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地补充自己,也可以发挥大脑潜能创作一些适合学生练习的游戏或体育活动。作为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是体育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玉晨,安雅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0(3).
[2] 宋亨国.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
[3] 高虹.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评述[J].体育学刊.2005.12(6).
[4]马行风,江宇.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6).
[5]杨云.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摘 要 運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主要是硕士论文和期刊)。了解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应的影响,总结出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效应影响优点和不足,对于今后在体育锻炼和心理效应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 体育 中学生 心理效应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人们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身体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身体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也就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课题心理健康是现代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各国学者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的重要内容。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年)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体育从其本质功能是强身健心,通过体育活动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结构改善其机能, 但由于心理是生理的功能表现,所以对生理的改造必然导致心理的发展,因为无论是在运动中还是在运动后,体内都会发生一系列生化方面的变化, 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心理是脑的功能。
然而,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身体和心理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心理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各国专家和教育家的重视,如何更好地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慢慢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的课题。
二、结果与分析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1.体育锻炼对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表明:以有氧代谢为标准的中距离和长距离慢速跑、变速跑,能够松弛紧张的情绪、消除过度的精神紧张和疏导被压抑的精神负担;集体项目,如各种球类活动,通过培养人们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来抑制焦虑;健美操、有氧韵律操等对焦虑有明显的作用;举重训练也可以降低焦虑的水平;2.体育锻炼对应激的影响。通过体育锻炼有意识的训练还可以调节应激的水平,使人们的应激水平提高或降低,以适应社会应激的要求;3.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的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 发展人的智力;4.体育锻炼对意志品质的影响。长期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人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5.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参加体育锻炼,既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能达到实现自我的心理满足,这种心态可以增强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自我概念。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关系更和谐,更有助于产生亲近感,消除孤独、恐惧的心理等。
青少年运动员处在运动成绩的最佳上升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练员不仅加强其身体训练,还要充分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发展,注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必不可少的。青少年运动员还正处于体质和思想发展的突变期,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训练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其顽强拼搏的体育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是人的特有的生存方式,人活着就要进行各式各样的选择,而道德选择是人生选择中最基本的选择。在体育情境中,从道德判断到道德意向再到道德行为要形成高度自动化,因为在激烈的体育情境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行为结果的对与错。
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心里指标,反应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前者是指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后者是指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认知评价,即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1.主观性,是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来评估,每个人可能有同等程度的幸福,但他们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2.稳定性,是以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他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反应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情感丰富却易冲动等。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锻炼与自我意识;体育锻炼与幸福感;体育锻炼与压力应激;体育锻炼与心境。
总之,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在自我意识、幸福感、应激、心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三、建议
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开发,增大体育锻炼的时间与质量。政策上要给予支持。作为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同时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地补充自己,也可以发挥大脑潜能创作一些适合学生练习的游戏或体育活动。作为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是体育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玉晨,安雅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0(3).
[2] 宋亨国.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
[3] 高虹.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评述[J].体育学刊.2005.12(6).
[4]马行风,江宇.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6).
[5]杨云.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