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和发展,是目前摆在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阳泉郊区无疑走出了一条探索发展之路
编者按
在中国的版图上,面积只有610平方公里的山西阳泉郊区却是全国四大耐火材料基地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凭借得天独厚的耐火和煤炭资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曾跻身全省十强县区,一度被称做“中国荫营耐火城”。
尽管如此,但与昔日的伙伴们相比,差距已不在一个数量级。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转型崛起、富民强区?成为阳泉郊区上下必须回答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一区情,阳泉郊区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现代城郊强区”的“五大战略”,把郊区建设成山城的“后花园”与“会客厅”,勾勒出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风向标杆谁来引领?下千亩坪、汉河沟、桃林沟、枣园、义东沟、上千亩坪、李家庄村、固庄村等“红旗村”就是样板。
建区30年,郊区再出发。
转型和发展,是目前摆在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阳泉郊区无疑走出了一条探索发展之路。近日,本刊记者与阳泉日报记者安旭共同对山西阳泉郊区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梳理并见证了其在新常态下转型,崛起的繁荣景象。
红旗村给郊区送来了什么?
走进“红旗村”清风扑面而来。
产业如何强区?置身于下千这个耐火王国,能处处感受到下千人对耐火的热爱与尊敬。他们用匠人精神,成为耐火行业的“常青树”。产品远销海内外十几个国家。耐火事业的红红火火,造福了一方百姓,截止2015年底,一个村办企业累计已向国家上交2亿多元税金。
综改如何活区?说起桃林沟,阳泉人并不陌生。因为它的每一次跳跃总能摸准全市人民的脉搏,从桃花节、滑雪场、大型游乐场、元宵灯展到即将上演的小吃一条街,桃林沟正是通过打“综改”这张牌,盘活了矿产、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了“地下变地上,黑色变绿色”、从“富口袋”到“富精神”的转型。
民生如何安区?从十五年前一穷二白、举债200多万元修路、村民挤在祖辈留下的窑洞里苦盼苦熬,到今天全村人整体搬入楼房。汉河沟村民享受着城里人一样的小区绿化、物业服务、健身休闲,而且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养老金,衣食无忧。文化广场、山地公园、休闲采摘园、晋阳府老陈醋……汉河沟“民生”这个蛋糕越做越大。
“实干兴区”看枣园。地处阳泉西部的枣园村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但十几年来,“宁可苦干决不苦熬”,靠山吃山造林绿化,终于修得正果,实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拓城如何靓区?义东沟的实践更具代表性。义东沟用好用足了毗邻市区的优越性,不但建起了义东沟建材装饰城,还进行了旧村改造等民生工程。天时地利再加人和,顺利完成了转型升级。
生态宜居怎么看?固庄村用八年时间,完成了村民自治,让民作主。“六议两公开”在这里开花结果。走进固庄村,整洁而宁静,十二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牌匾随处可见,村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民生得到了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风尚在这里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红旗村送来了什么?是谋事干事的正能量,是求富求变的创新精神,是郊区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现代城郊强区”的生动实践。
正风肃纪吏治给郊区带来了什么?
红旗村的富民强村生动实践给郊区179个村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如何让更多的村子成为红旗村,郊区酝酿着一场变革。
郊区开出了“三个药方”,提出了两个“工作法”。
第一个药方针对机关干部。被称作“硬杠杠和一把尺”。“硬杠杠”是让所有机关干部包乡包村,同时选派一百名优秀机关干部到各个村子挂职。“一把尺”是根据基层表现让百姓打分,凭政绩说话。
第二个药方针对乡镇干部。变“飞鸽”为“永久”。就是要求各个乡镇干部变“走读”为“住读”,长期驻村并恢复了以前“入户吃派饭”制度。
“住读”制度实施后,解决了乡镇班子成员与百姓生活存在“时间差”问题,干群之间的沟通、“磨合”进一步加强,更有了向群众“取经”、“充电”的机会。
第三个药方针对村干部。“政从正出”。 从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入手,郊区连续出台了多项举措,给村干部戴上了“紧箍咒”。《村干部管理二十条》管住了村干部的拍板决策“一言堂”,村务花钱“一支笔”。《村干部日常行为规范》管住了有些村干部纹身带金链、剔光头牵藏獒等村干部形象问题。《九项承诺》管住了村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
这些制度的创新在于变事后告知为事前承诺,划出了纪律的红线,让干部上任前就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原村委会主任上任一个月后,因违法被公安机关采取措施,乡党委了解后,根据《九项承诺》,须当事人引咎辞职。并在当天村里就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宣布了这一决定。以前,想处理个村干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弄不好还会激化各种矛盾。”长岭村的一位村民说。
“六带”工作法直指党员干部“庸政懒政”、“不作为、慢作为”。
选派到段家庄的档案局干部董燕军感触最深,刚进村子时,两委班子涣散,村民意见很大。但是通过“六带”工作法,“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情况回来;带着政策下去、带着政绩回来”,扎下身子深入到105户村民家中走访发现,主要矛盾是干群缺少沟通,诉求没有回应。
找到问题根源后,向村民发放问卷和办事卡,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满意度测评,带领村干部对通村公路两侧进行清理整治、积极回应村民关注的水泵款发放、核桃苗收费问题……驻村一年后走时,全村百姓都恋恋不舍要把他留下来。
“六议两公开”工作法要解决的是村干部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村民“被代表被决策”。 在“四议两公开”的基础上增加的“动议”、“民议”。
“动议”指的是村支两委所做的决策要“于法有据”,依据是村情民意、上级工作安排和年初工作计划。而不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民议”是指村支两委所做的决策要让老百姓全程参与和监督,村民不能“被代表”。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
办事效率咋就提高了?“大西庄村在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动迁选址’重大民生问题上,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两委班子挨家挨户争求意见,整个过程阳光公开,并请村民参与和监督,三个月顺利地完成了:征地496亩、搬迁了856座坟和两个大型企业;争取到投资3.6亿元的棚户区改造、17栋楼破土动工。”
“公开透明有什么不好”?李家庄乡书记王永平激动地说,“这在以前,这么繁重的任务三年都不见得能完成。”
好事咋就办好了?没有暗箱操作,在阳光下运行,让老百姓全程参与,尊重百姓的意见,尤其是反对的声音。瀑里村的王小同就是个例子。“原来王小同是上访专业户,村里大小事看不惯,但六议两公开实施后,公开透明办公。两委班子凡重大决策都上门征求老百姓的意见。2015年在分房中尽管他没有分到房子,但他心服口服。”
“六议两公开说到底是公开公正,讲规矩,让老百姓全程参与和监督,所以并没有束缚住干部的手脚,相反更激发出干部干事谋事的激情。”宣传部的魏志清说。
“三副药”和“两个工作法”的效果得到了显现,2014年底郊区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村支两委换届,这确确实实创造了“郊区速度”。
正风肃纪吏治给郊区带来了作风的转变、精神状态的提升,带来了干部的规矩,纪律的“红线”,带来了干净干事、阳光用权的好风气。
转型发展给郊区注入了什么?
郊区因资源而兴,又因资源而困。新常态下,要想破局,必须转型。
对于转型,上下形成的共识是“围绕一条主线,实现两个转型”。
一条主线是发展旅游业。2015年2月6日,郊区小河村正式登上央视4套的“走进乡愁”栏目。把郊区的旅游也推上了高潮,继大阳泉村、官沟村、小河村、辛庄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后,桃林沟成功申报了国家4A级景区,上千村、小河村、咀子上村入选“山西最美旅游村”……媒体的高频次聚焦。郊区的转型率先在旅游上爆发出来。2015年来郊区旅游突破了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8%。
转型发展更多的是通过旅游这条主线,找到新的经济引擎。如桃林沟的“桃花节”、翠枫山的“红叶节”、咀子上的“山楂节”、汉河沟的“采摘节”、西南舁的“苹果节”……让更多的乡村搭上了郊区旅游这列快车,共享旅游带来的“红利”。
桃林沟的“桃花节”声名鹊起。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到不少客商合作,到桃林沟投资游乐业的福建商人陈学富直言不讳地讲,“招商引资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之所以把这个项目放在桃林沟,就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充足、交通便利、政通人和。”
上千亩坪村和固庄村“筑巢引凤”。在民生改善和居住环境提高后,分别吸引了投资达1.5亿的金翰福养老项目和投资13.67亿的中旭新源养老项目。
产业发展向传统产业转型
“红旗村”汉河沟超前决策回归传统产业。“晋阳府”老陈醋名满山城。在连续两届的农产品博览会上受到热捧,订单满满。如今山城人看望外地的亲朋好友,老陈醋是首选的礼品。
“红旗村”桃林沟看准机遇,重拾旧梦。开垦的千亩桃花园,桃花时节落英缤纷,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采摘。“桃林沟”的桃,美名不胫而走,带着桃林沟的商标走进千家万户。
互联网 改变了时代,让郊区更多的传统产业焕发了生机,积聚能量蓄势待发。
小西庄的砂锅、任家峪的铁锅、西南舁的苹果、三泉村的珐花瓷、黑陶、面塑、剪纸……就像深埋在地下的“钻石”,期待遇到真正的“识宝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红旗村的转型引领、吏治的“风清气正”,厘清了政府、民生与服务的关系,激发出谋事干事的激情。
政府职能向服务转型。平坦镇的“联村党委”、旧街乡的“民事代办”、西南舁的“助保贷”等,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联村党委”:奏响了共享发展的乐章。郊区桃林沟村与魏家峪、甘河、富山、龙凤沟、官沟等5个村组建“联村党委”后,突破了地域的框框,真正实现了富村帮穷村,不但以前的地域矛盾迎刃而解,而且桃林沟村可利用的地域面积由不足2平方公里扩大到11平方公里。
民事代办:找到了普通百姓的痛点。民事代办,是一项针对偏远山村交通不便、办事难等问题,政府为百姓提供服务的惠民举措。现已形成以区行政服务中心为轴心、8个乡镇民事代办服务中心为主体、96个村级民事代办服务点为基础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仅2014年一年就为群众代办实事5200余件。
助保贷:激活了企业提质换档的“服务器”。助保贷就是政府出少量资金靠信用担保,帮助企业贷款,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目前我们已经帮助50多家企业解决了9620万元贷款”。财政局的张建生说,“创新服务,帮助实体经济在转型换档期渡过‘寒冬’,体现的正是政府的‘主动作为、服务转型’”。
转型发展给郊区注入了什么?给郊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氧气,注入了绿色发展和协调共赢的理念,注入了活力与希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郊区的求富求变探索实践、正风肃纪吏治、绿色转型发展,贡献给我们更多的是建设小康的正能量。我们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郊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听到的是富民强区的时代强音。
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百姓安。
编者按
在中国的版图上,面积只有610平方公里的山西阳泉郊区却是全国四大耐火材料基地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凭借得天独厚的耐火和煤炭资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曾跻身全省十强县区,一度被称做“中国荫营耐火城”。
尽管如此,但与昔日的伙伴们相比,差距已不在一个数量级。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转型崛起、富民强区?成为阳泉郊区上下必须回答的问题。
正是基于这一区情,阳泉郊区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现代城郊强区”的“五大战略”,把郊区建设成山城的“后花园”与“会客厅”,勾勒出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风向标杆谁来引领?下千亩坪、汉河沟、桃林沟、枣园、义东沟、上千亩坪、李家庄村、固庄村等“红旗村”就是样板。
建区30年,郊区再出发。
转型和发展,是目前摆在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阳泉郊区无疑走出了一条探索发展之路。近日,本刊记者与阳泉日报记者安旭共同对山西阳泉郊区的发展之路进行了梳理并见证了其在新常态下转型,崛起的繁荣景象。
红旗村给郊区送来了什么?
走进“红旗村”清风扑面而来。
产业如何强区?置身于下千这个耐火王国,能处处感受到下千人对耐火的热爱与尊敬。他们用匠人精神,成为耐火行业的“常青树”。产品远销海内外十几个国家。耐火事业的红红火火,造福了一方百姓,截止2015年底,一个村办企业累计已向国家上交2亿多元税金。
综改如何活区?说起桃林沟,阳泉人并不陌生。因为它的每一次跳跃总能摸准全市人民的脉搏,从桃花节、滑雪场、大型游乐场、元宵灯展到即将上演的小吃一条街,桃林沟正是通过打“综改”这张牌,盘活了矿产、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了“地下变地上,黑色变绿色”、从“富口袋”到“富精神”的转型。
民生如何安区?从十五年前一穷二白、举债200多万元修路、村民挤在祖辈留下的窑洞里苦盼苦熬,到今天全村人整体搬入楼房。汉河沟村民享受着城里人一样的小区绿化、物业服务、健身休闲,而且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养老金,衣食无忧。文化广场、山地公园、休闲采摘园、晋阳府老陈醋……汉河沟“民生”这个蛋糕越做越大。
“实干兴区”看枣园。地处阳泉西部的枣园村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但十几年来,“宁可苦干决不苦熬”,靠山吃山造林绿化,终于修得正果,实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拓城如何靓区?义东沟的实践更具代表性。义东沟用好用足了毗邻市区的优越性,不但建起了义东沟建材装饰城,还进行了旧村改造等民生工程。天时地利再加人和,顺利完成了转型升级。
生态宜居怎么看?固庄村用八年时间,完成了村民自治,让民作主。“六议两公开”在这里开花结果。走进固庄村,整洁而宁静,十二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牌匾随处可见,村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民生得到了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风尚在这里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红旗村送来了什么?是谋事干事的正能量,是求富求变的创新精神,是郊区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现代城郊强区”的生动实践。
正风肃纪吏治给郊区带来了什么?
红旗村的富民强村生动实践给郊区179个村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如何让更多的村子成为红旗村,郊区酝酿着一场变革。
郊区开出了“三个药方”,提出了两个“工作法”。
第一个药方针对机关干部。被称作“硬杠杠和一把尺”。“硬杠杠”是让所有机关干部包乡包村,同时选派一百名优秀机关干部到各个村子挂职。“一把尺”是根据基层表现让百姓打分,凭政绩说话。
第二个药方针对乡镇干部。变“飞鸽”为“永久”。就是要求各个乡镇干部变“走读”为“住读”,长期驻村并恢复了以前“入户吃派饭”制度。
“住读”制度实施后,解决了乡镇班子成员与百姓生活存在“时间差”问题,干群之间的沟通、“磨合”进一步加强,更有了向群众“取经”、“充电”的机会。
第三个药方针对村干部。“政从正出”。 从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入手,郊区连续出台了多项举措,给村干部戴上了“紧箍咒”。《村干部管理二十条》管住了村干部的拍板决策“一言堂”,村务花钱“一支笔”。《村干部日常行为规范》管住了有些村干部纹身带金链、剔光头牵藏獒等村干部形象问题。《九项承诺》管住了村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
这些制度的创新在于变事后告知为事前承诺,划出了纪律的红线,让干部上任前就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原村委会主任上任一个月后,因违法被公安机关采取措施,乡党委了解后,根据《九项承诺》,须当事人引咎辞职。并在当天村里就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宣布了这一决定。以前,想处理个村干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弄不好还会激化各种矛盾。”长岭村的一位村民说。
“六带”工作法直指党员干部“庸政懒政”、“不作为、慢作为”。
选派到段家庄的档案局干部董燕军感触最深,刚进村子时,两委班子涣散,村民意见很大。但是通过“六带”工作法,“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情况回来;带着政策下去、带着政绩回来”,扎下身子深入到105户村民家中走访发现,主要矛盾是干群缺少沟通,诉求没有回应。
找到问题根源后,向村民发放问卷和办事卡,对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满意度测评,带领村干部对通村公路两侧进行清理整治、积极回应村民关注的水泵款发放、核桃苗收费问题……驻村一年后走时,全村百姓都恋恋不舍要把他留下来。
“六议两公开”工作法要解决的是村干部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村民“被代表被决策”。 在“四议两公开”的基础上增加的“动议”、“民议”。
“动议”指的是村支两委所做的决策要“于法有据”,依据是村情民意、上级工作安排和年初工作计划。而不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民议”是指村支两委所做的决策要让老百姓全程参与和监督,村民不能“被代表”。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
办事效率咋就提高了?“大西庄村在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动迁选址’重大民生问题上,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两委班子挨家挨户争求意见,整个过程阳光公开,并请村民参与和监督,三个月顺利地完成了:征地496亩、搬迁了856座坟和两个大型企业;争取到投资3.6亿元的棚户区改造、17栋楼破土动工。”
“公开透明有什么不好”?李家庄乡书记王永平激动地说,“这在以前,这么繁重的任务三年都不见得能完成。”
好事咋就办好了?没有暗箱操作,在阳光下运行,让老百姓全程参与,尊重百姓的意见,尤其是反对的声音。瀑里村的王小同就是个例子。“原来王小同是上访专业户,村里大小事看不惯,但六议两公开实施后,公开透明办公。两委班子凡重大决策都上门征求老百姓的意见。2015年在分房中尽管他没有分到房子,但他心服口服。”
“六议两公开说到底是公开公正,讲规矩,让老百姓全程参与和监督,所以并没有束缚住干部的手脚,相反更激发出干部干事谋事的激情。”宣传部的魏志清说。
“三副药”和“两个工作法”的效果得到了显现,2014年底郊区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村支两委换届,这确确实实创造了“郊区速度”。
正风肃纪吏治给郊区带来了作风的转变、精神状态的提升,带来了干部的规矩,纪律的“红线”,带来了干净干事、阳光用权的好风气。
转型发展给郊区注入了什么?
郊区因资源而兴,又因资源而困。新常态下,要想破局,必须转型。
对于转型,上下形成的共识是“围绕一条主线,实现两个转型”。
一条主线是发展旅游业。2015年2月6日,郊区小河村正式登上央视4套的“走进乡愁”栏目。把郊区的旅游也推上了高潮,继大阳泉村、官沟村、小河村、辛庄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后,桃林沟成功申报了国家4A级景区,上千村、小河村、咀子上村入选“山西最美旅游村”……媒体的高频次聚焦。郊区的转型率先在旅游上爆发出来。2015年来郊区旅游突破了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8%。
转型发展更多的是通过旅游这条主线,找到新的经济引擎。如桃林沟的“桃花节”、翠枫山的“红叶节”、咀子上的“山楂节”、汉河沟的“采摘节”、西南舁的“苹果节”……让更多的乡村搭上了郊区旅游这列快车,共享旅游带来的“红利”。
桃林沟的“桃花节”声名鹊起。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到不少客商合作,到桃林沟投资游乐业的福建商人陈学富直言不讳地讲,“招商引资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之所以把这个项目放在桃林沟,就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旅游资源充足、交通便利、政通人和。”
上千亩坪村和固庄村“筑巢引凤”。在民生改善和居住环境提高后,分别吸引了投资达1.5亿的金翰福养老项目和投资13.67亿的中旭新源养老项目。
产业发展向传统产业转型
“红旗村”汉河沟超前决策回归传统产业。“晋阳府”老陈醋名满山城。在连续两届的农产品博览会上受到热捧,订单满满。如今山城人看望外地的亲朋好友,老陈醋是首选的礼品。
“红旗村”桃林沟看准机遇,重拾旧梦。开垦的千亩桃花园,桃花时节落英缤纷,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采摘。“桃林沟”的桃,美名不胫而走,带着桃林沟的商标走进千家万户。
互联网 改变了时代,让郊区更多的传统产业焕发了生机,积聚能量蓄势待发。
小西庄的砂锅、任家峪的铁锅、西南舁的苹果、三泉村的珐花瓷、黑陶、面塑、剪纸……就像深埋在地下的“钻石”,期待遇到真正的“识宝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红旗村的转型引领、吏治的“风清气正”,厘清了政府、民生与服务的关系,激发出谋事干事的激情。
政府职能向服务转型。平坦镇的“联村党委”、旧街乡的“民事代办”、西南舁的“助保贷”等,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联村党委”:奏响了共享发展的乐章。郊区桃林沟村与魏家峪、甘河、富山、龙凤沟、官沟等5个村组建“联村党委”后,突破了地域的框框,真正实现了富村帮穷村,不但以前的地域矛盾迎刃而解,而且桃林沟村可利用的地域面积由不足2平方公里扩大到11平方公里。
民事代办:找到了普通百姓的痛点。民事代办,是一项针对偏远山村交通不便、办事难等问题,政府为百姓提供服务的惠民举措。现已形成以区行政服务中心为轴心、8个乡镇民事代办服务中心为主体、96个村级民事代办服务点为基础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仅2014年一年就为群众代办实事5200余件。
助保贷:激活了企业提质换档的“服务器”。助保贷就是政府出少量资金靠信用担保,帮助企业贷款,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目前我们已经帮助50多家企业解决了9620万元贷款”。财政局的张建生说,“创新服务,帮助实体经济在转型换档期渡过‘寒冬’,体现的正是政府的‘主动作为、服务转型’”。
转型发展给郊区注入了什么?给郊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氧气,注入了绿色发展和协调共赢的理念,注入了活力与希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郊区的求富求变探索实践、正风肃纪吏治、绿色转型发展,贡献给我们更多的是建设小康的正能量。我们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郊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听到的是富民强区的时代强音。
郡县治,天下安。乡村治,百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