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前方牵引器及下颌支抗颌间牵引两种方法矫正上颌切牙阻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患上颌中切牙埋伏倒置阻生的患者30例,经影像学诊断阻生程度相近的患牙30颗,随机分为A组(前方牵引器牵引组)和B组(和颌间牵引),每组15例,分别比较两组牵引时间与成功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A组牵引时间较B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上颌中切牙;倒置阻生;牵引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06-0063-03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牛是牙瘤、感染等导致,临床发病率为1%左右的咬合畸形,阻生方式多为牙冠方向朝上及唇侧的倒置阻生。因牙齿翻转角度较大,给矫正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既往临床多以拔除患牙为丰要的治疗方式,但前牙对于功能、牙槽发育等都至关重要,且拔除患牙有悖于保留自然牙齿及牙列完整的基本原则,所以尽量保留发育正常的患牙一直是临床努力尝试的治疗方式。随着正畸技术的日益进步、临床辅助诊断的不断完善及与口腔颌面外科的相互合作,采用开窗术后正畸牵引、自体牙移植等方法,使许多倒置阻生的上中切牙避免了拔除的厄运。采用外科开窗术后正畸牵引为保留此类阻生牙最常用的方法,其矫治过程中由于在颌骨内翻转角度较大,牵引时间较长,因此牵引方式对矫治的成败尤为重要。本研究对临床矫治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的两种牵引方式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选取我院口腔正畸科2010-2014年正畸牵引治疗的110例埋伏阻生牙患者中,选取30例患者(30颗埋伏倒置阻生上中切牙),埋伏牙牙冠形态基本正常,根弯曲较小,且根管口粗大,冠根比至少1:1,在三维CT片上的位置、三维方向和埋伏阻牛的程度均相似,即完全骨埋伏,倒置翻转角度1200~150。,无明显近远中向倾斜及扭转。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2.7±2.3)岁。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开拓间隙: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给予上颌阻生牙一定的生发空间。
1.2.2外科开窗术:两组均应用复位黏骨膜瓣法使牙冠暴露。
1.2.3 牵引术:前方牵引组用前方牵引器的可调节牵引钩提供牵引力,使用30:-60g轻力牵引,每天牵引12~14h;颌间牵引组则由下颌牙齿提供支抗,利用下颌固定矫治器行颌间牵引。静止状态牵引力30~60g。当牵引至牙齿基本翻转到正常角度,临床牙冠长度至少1/2,即粘结托槽,进行常规直丝弓矫治。
1.3 矫正有效的标准
①实施矫正术后使牙龈形态基本恢复正常;②给予矫正的牙冠的长度与正常对侧牙的牙冠长度基本相符,如两侧均为矫正牙,仍以对侧为参照标准;③矫正后阻牛牙的牙髓仍具有活力;④矫正后阻牛牙的牙周袋深度<3mm;⑤牙龈颜色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O软件包对两组属于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两组矫正牵引时间应用配对t检验,以P<0. 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矫正治疗后一般自然情况
A组中牙龈形态恢复正常,牙龈颜色无异常,且阻牛牙牙髓活力存在;B组中2颗阻生牙牙龈发生3mm退缩;3颗根尖发生1/3吸收;1颗牙龈颜色异常。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及治疗时间的比较
A组治疗成功率为100%;B组治疗成功率为60%;两组疗效p=O.0062,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时间为(11.8±3.8)个月,B组治疗时间为(8.1±2.5)个月,与B组比较,A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当今世界随着医疗技术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从缓解症状过度到即治疗疾患,同时也保留人体自然组织与结构的完整,这在临床口腔疾病的治疗中也得以体现。从解剖学角度而言前牙是保持牙弓、面型对称协训的重要牙齿,同时也参与咀嚼过程,并且前牙的完整性也关系到面部外形与美观,因此当患有前牙疾病时,应尽量保持其完整性,维持正常牙列形态。上颌中切牙倒置阻生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错牙合畸形。因伴有相邻牙齿解剖异常等多种因素,使其在治疗中存在一定困难。
3.1 开拓间隙
当中切牙发生倒置埋伏阻生时,相邻牙齿会在不同程度上向缺牙间隙迁移,使阻生牙的生发空间进一步缩小。因此临床治疗前应尽可能扩大阻生牙的生发空间,使其在矫正牵引时具备萌发条件,且有利于阻生牙向正确的方向萌发并更好的与牙龈区域附着。具体治疗中,可以对侧牙为参照,估测阻生牙可能的生发空间,采用开拓间隙、拔牙等措施。
3.2 外科开窗术
目前,临床上根据阻生牙位置与牙龈情况常采用直接翻瓣、根向转移瓣及粘骨膜复位瓣法进行暴露患牙牙冠。直接翻瓣法:此方法适用于可直接触摸的、无骨组织覆盖,且患牙与生发空间距离较近的阻生牙。根向转移瓣:当患牙牙冠与侧切牙龈联合距离较近时应采用本法。粘骨膜复位瓣法:所以牙冠位置较高的患牙均采用本法进行开窗。为减少矫正牵引时骨组织产生的阻力,应将牙冠切缘和其附近表面的骨质完全清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的是不宜将患牙牙冠过度暴露,适当的暴露牙冠才会使患牙被牵引萌发后与牙龈更好的附着,因此以暴露的牙冠可与矫正装置连接并与牙切缘相近为宜。在粘骨膜瓣复位术中,为促进创口止血,应贴近骨面进行缝合。
3.3 矫正牵引
矫正治疗中应以30--60g进行牵引,此方法有利于牙周组织产生适当的张力,且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与牙周骨组织重建,可使患牙萌发后与牙龈正常附着,保持形态自然,最大程度避免黏膜损伤及牙龈形态异常。而过大的牵引力可使牙髓受到过度刺激,引发一系列牙周炎症,导致牙龈退缩等不良情况。埋伏倒置阻生牙的翻转移动是以旋转中心为支点,使冠根绕支点进行转动,冠下移、根上移完成的,牵引方向应尽量与牙长轴垂直。本次研究中B组中3颗患牙经牵引后发牛根尖1/3吸收,其原因可能是颌间牵引时支抗为下部牙列,矫正牵引的早期牵引力与牙长轴形成锐角,使牙根受到向下的压力,此外较大的张口运动也可形成重力而导致牙根吸收。而牙龈退缩的原因可能与颌间牵引的可校正空间较小有关。
本研究中A组治疗成功率为100%,且无牙龈退缩、根尖吸收等情况发生,这可能与前方牵引使牙列支抗受到保护,且牵引钩的可调控性使引导患牙萌发的牵引力在适当范围内,与牙长轴保持垂直,使牙冠受到的下压力减少。但每天佩戴牵引器的时间必须在12~14h内,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牵引力的作用时间,破坏了牵引力的延续性,因此A组治疗时间明显长于B组。
综上所述,前方牵引器矫正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阻牛安全有效,可减少牙龈退缩、根尖吸引等不良情况的发牛,但疗程较长,需患者积极配合。因可收集的患者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因此矫正后患牙牙髓活力、牙龈形态是否发牛变化以及牙根的形成等,都有待进一步观察,后续将增大样本量与观察时间继续深入研究。
【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06-0063-03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牛是牙瘤、感染等导致,临床发病率为1%左右的咬合畸形,阻生方式多为牙冠方向朝上及唇侧的倒置阻生。因牙齿翻转角度较大,给矫正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既往临床多以拔除患牙为丰要的治疗方式,但前牙对于功能、牙槽发育等都至关重要,且拔除患牙有悖于保留自然牙齿及牙列完整的基本原则,所以尽量保留发育正常的患牙一直是临床努力尝试的治疗方式。随着正畸技术的日益进步、临床辅助诊断的不断完善及与口腔颌面外科的相互合作,采用开窗术后正畸牵引、自体牙移植等方法,使许多倒置阻生的上中切牙避免了拔除的厄运。采用外科开窗术后正畸牵引为保留此类阻生牙最常用的方法,其矫治过程中由于在颌骨内翻转角度较大,牵引时间较长,因此牵引方式对矫治的成败尤为重要。本研究对临床矫治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的两种牵引方式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选取我院口腔正畸科2010-2014年正畸牵引治疗的110例埋伏阻生牙患者中,选取30例患者(30颗埋伏倒置阻生上中切牙),埋伏牙牙冠形态基本正常,根弯曲较小,且根管口粗大,冠根比至少1:1,在三维CT片上的位置、三维方向和埋伏阻牛的程度均相似,即完全骨埋伏,倒置翻转角度1200~150。,无明显近远中向倾斜及扭转。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2.7±2.3)岁。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开拓间隙: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给予上颌阻生牙一定的生发空间。
1.2.2外科开窗术:两组均应用复位黏骨膜瓣法使牙冠暴露。
1.2.3 牵引术:前方牵引组用前方牵引器的可调节牵引钩提供牵引力,使用30:-60g轻力牵引,每天牵引12~14h;颌间牵引组则由下颌牙齿提供支抗,利用下颌固定矫治器行颌间牵引。静止状态牵引力30~60g。当牵引至牙齿基本翻转到正常角度,临床牙冠长度至少1/2,即粘结托槽,进行常规直丝弓矫治。
1.3 矫正有效的标准
①实施矫正术后使牙龈形态基本恢复正常;②给予矫正的牙冠的长度与正常对侧牙的牙冠长度基本相符,如两侧均为矫正牙,仍以对侧为参照标准;③矫正后阻牛牙的牙髓仍具有活力;④矫正后阻牛牙的牙周袋深度<3mm;⑤牙龈颜色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O软件包对两组属于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两组矫正牵引时间应用配对t检验,以P<0. 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矫正治疗后一般自然情况
A组中牙龈形态恢复正常,牙龈颜色无异常,且阻牛牙牙髓活力存在;B组中2颗阻生牙牙龈发生3mm退缩;3颗根尖发生1/3吸收;1颗牙龈颜色异常。
2.2 两组治疗后疗效及治疗时间的比较
A组治疗成功率为100%;B组治疗成功率为60%;两组疗效p=O.0062,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时间为(11.8±3.8)个月,B组治疗时间为(8.1±2.5)个月,与B组比较,A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当今世界随着医疗技术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从缓解症状过度到即治疗疾患,同时也保留人体自然组织与结构的完整,这在临床口腔疾病的治疗中也得以体现。从解剖学角度而言前牙是保持牙弓、面型对称协训的重要牙齿,同时也参与咀嚼过程,并且前牙的完整性也关系到面部外形与美观,因此当患有前牙疾病时,应尽量保持其完整性,维持正常牙列形态。上颌中切牙倒置阻生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错牙合畸形。因伴有相邻牙齿解剖异常等多种因素,使其在治疗中存在一定困难。
3.1 开拓间隙
当中切牙发生倒置埋伏阻生时,相邻牙齿会在不同程度上向缺牙间隙迁移,使阻生牙的生发空间进一步缩小。因此临床治疗前应尽可能扩大阻生牙的生发空间,使其在矫正牵引时具备萌发条件,且有利于阻生牙向正确的方向萌发并更好的与牙龈区域附着。具体治疗中,可以对侧牙为参照,估测阻生牙可能的生发空间,采用开拓间隙、拔牙等措施。
3.2 外科开窗术
目前,临床上根据阻生牙位置与牙龈情况常采用直接翻瓣、根向转移瓣及粘骨膜复位瓣法进行暴露患牙牙冠。直接翻瓣法:此方法适用于可直接触摸的、无骨组织覆盖,且患牙与生发空间距离较近的阻生牙。根向转移瓣:当患牙牙冠与侧切牙龈联合距离较近时应采用本法。粘骨膜复位瓣法:所以牙冠位置较高的患牙均采用本法进行开窗。为减少矫正牵引时骨组织产生的阻力,应将牙冠切缘和其附近表面的骨质完全清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的是不宜将患牙牙冠过度暴露,适当的暴露牙冠才会使患牙被牵引萌发后与牙龈更好的附着,因此以暴露的牙冠可与矫正装置连接并与牙切缘相近为宜。在粘骨膜瓣复位术中,为促进创口止血,应贴近骨面进行缝合。
3.3 矫正牵引
矫正治疗中应以30--60g进行牵引,此方法有利于牙周组织产生适当的张力,且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与牙周骨组织重建,可使患牙萌发后与牙龈正常附着,保持形态自然,最大程度避免黏膜损伤及牙龈形态异常。而过大的牵引力可使牙髓受到过度刺激,引发一系列牙周炎症,导致牙龈退缩等不良情况。埋伏倒置阻生牙的翻转移动是以旋转中心为支点,使冠根绕支点进行转动,冠下移、根上移完成的,牵引方向应尽量与牙长轴垂直。本次研究中B组中3颗患牙经牵引后发牛根尖1/3吸收,其原因可能是颌间牵引时支抗为下部牙列,矫正牵引的早期牵引力与牙长轴形成锐角,使牙根受到向下的压力,此外较大的张口运动也可形成重力而导致牙根吸收。而牙龈退缩的原因可能与颌间牵引的可校正空间较小有关。
本研究中A组治疗成功率为100%,且无牙龈退缩、根尖吸收等情况发生,这可能与前方牵引使牙列支抗受到保护,且牵引钩的可调控性使引导患牙萌发的牵引力在适当范围内,与牙长轴保持垂直,使牙冠受到的下压力减少。但每天佩戴牵引器的时间必须在12~14h内,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牵引力的作用时间,破坏了牵引力的延续性,因此A组治疗时间明显长于B组。
综上所述,前方牵引器矫正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阻牛安全有效,可减少牙龈退缩、根尖吸引等不良情况的发牛,但疗程较长,需患者积极配合。因可收集的患者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因此矫正后患牙牙髓活力、牙龈形态是否发牛变化以及牙根的形成等,都有待进一步观察,后续将增大样本量与观察时间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