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同时,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只有往更好的方向去改变,人们才会有动力、才会心甘情愿。”
“各地民众不论是在自己的家中或者在公司或社区,都应安装任何能买得起的、有效的小型发电设备,或实施改进能源效率措施。”
“应拒绝向化石燃料和核能公司投资,而要买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相关企业的股票。”
“富人需要少吃些肉。”
这些看似雷人的观点均来自一份能源报告,2月下旬,全球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发布了其历时2年的调研,写成的一份最新的报告《2050年,100%可再生能源》。在这份长达200多页的报告中,WWF指出,到2050年,世界上所有的能源需求都可以10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这在技术上完全可行。
根据WWF报告,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生产电力。
电力的主要来源将不再是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而变成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力。虽然风能、太阳能受天气影响,会有供电波动这个明显的缺点,但智能电网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电力有效地存储,并传送到城市的中心,或在需要的时候放电。
这样一来,到2050年,风能、太阳能产生的电力将占到总电量的60%;剩余的40%来自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地热电力等。
届时,世界上所有的小汽车、货车、火车都应使用电力。在有风、晴朗的日子,使用洗衣机的电费就会更加便宜。要是电力的供应量超过了需要,还可以用来给汽车电池充电、生产氢气燃料。人们会尽量地使用电能,而不是固态、液态燃料。
“报告勾勒的几乎是一个科幻世界。作为一个宏伟的目标提出,是可以的。但以现在的技术,不可能在这40年内实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
风能、太阳能的大量应用,有太多的技术难点。首先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必须把风能、太阳能的成本降低。即使成本降下来,要在生活中普及也不会很快。目前,风力、太阳能发电只能是一产出电力就要使用,因为储存这些电力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全世界都还没找到特别有效的办法。
“储存的难题今后有可能会解决。但‘今后’可能是5年、可能是10年、可能更长,起码现在还没有看到‘能行’的可能。”林伯强说,“现在,风电、太阳能只占整体的电力结构的1%多;要在2050年占到60%,我从来就没想过。”
“到2050年,进入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未来,意味着从根本上脱离现有的人类生活轨迹。这当然是一个宏伟的目标。”WWF方面认为,“这是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实现的目标。”
目前,核电虽然被很多人视为解决能源危机的办法之一。不过WWF向投资人建议,应该拒绝向核能公司投资。
因为核裂变所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在以后的几千年里,仍会有很高的毒性。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能将其安全地储存。美国环境保护署认为,这些废弃物对公共健康的威胁至少在1万年后才会显著降低。
“核能仍然存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这一点我赞同,但没有办法。选择了使用,也就选择了要承担它的风险。”林伯强告诉记者,现在,科学家们都在研究安全的处理办法。“其实,很多的问题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方面。核能是一种重要的、现实可行的能源;核电不仅经济,也比较容易实现。未来核能一定会有大发展。”
当然仅有电,还不能满足WWF报告中2050年的所有动力需求。在航空、海运、长途运输中,不可能用电、氢做动力。生物能源会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选择。
据WWF的报告预测,40年后要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需要2.5亿公顷的生物能源作物用地,这相当于全球总耕地面积的1/6。于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可能随之产生,即森林乱砍乱伐、食物和水资源短缺等。
如何才能既种出足够多的食物,满足全球人的需求;又有足够的土地,满足对生物燃料的潜在需求?
WWF认为,许多人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比如,如果人们吃的肉少了,那么可用于种植粮食、生物燃料作物的土地就会更多。如果减少粮食等货运的距离、少坐飞机,就会减少运输对生物燃料的需求;那么,为运输而种植的农作物也可以少占土地。
对此,WWF主张,人们应该少坐飞机旅行、减少出行的次数和里程;采用更有效的交通,如徒步、短途骑自行车、坐公交车或合用轿车、乘火车。人们也许会选择更慢的旅行,或假日在家庭所在地附近活动。各国的富人应该少吃些肉,要减少对粮食的浪费。饭店、零售商应在当地寻找可持续生产的食物,使用当令的新鲜食品,减少冷藏的需求。
“适当地改变生活方式、改掉浪费能源的陋习是应该的,但解决能源的问题,关键还靠技术的进步。”清华大学新能源研究所教授李十中说。
李十中告诉记者,新的技术以甜高梁作为生物燃料。种甜高粱可以产高粱米,高粱杆可以用来发酵、制作乙醇,发酵之后的酒糟还可以喂牛、喂羊。
养一头奶牛,一年要7吨青储玉米,种植这些玉米大约占3亩地。如果这3亩地种甜高粱,那么除了可以养奶牛之外,还可以收获200公斤高粱米、产出1吨乙醇。这样制成的乙醇,热值是汽油的70%。
在巴西、美国,当地的甘蔗、玉米分别被用来做乙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30年间,它们的甘蔗、玉米产量都翻了一番。巴西的甘蔗亩产从3~4吨,增长到了6~7吨。美国的玉米亩产也达到了1吨,是中国的两倍。
更先进的技术可以用二氧化碳、海水培育海藻,从中提炼生物柴油。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合成的三甲基戊醇,能效已经接近汽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体现在这里。人们不必固守传统的思维和观念,刻意少吃肉,消极、被动地应对。”李十中介绍,国际能源组织REA曾在报告中指出,目前,玉米乙醇等第一代生物燃料可替代大约10%的石油,第三代纤维素乙醇则能替代更多,将来替代30%以上不成问题。
“我们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同时,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只有往更好的方向去改变,人们才会有动力、才会心甘情愿。”林伯强说。
以出行为例,为了节能而“限制出行”从来不是能源专家的原意,鼓励的是“更有效的出行”。在没有比飞机更高效的交通工具出现之前,“不坐飞机”意味着牺牲了效率和时间;如果没有其他的方式来弥补,那么“少坐飞机”也做不到。
“只要飞机仍然是一个有效的运输工具,它就一定会存在、一定会发展、壮大。这是人为改变不了的。”林伯强说,“生活中,我们有太多重要、迫切的问题还解决不了。北京的交通堵得那么厉害、有那么多没车的人想买车,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堵车就耗油,解决了堵车,就解决了一个能源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在很多方面都管理得更好一点、更有效一点,那这样的节能会比其他方式更现实也更经济。”
“各地民众不论是在自己的家中或者在公司或社区,都应安装任何能买得起的、有效的小型发电设备,或实施改进能源效率措施。”
“应拒绝向化石燃料和核能公司投资,而要买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相关企业的股票。”
“富人需要少吃些肉。”
这些看似雷人的观点均来自一份能源报告,2月下旬,全球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北京发布了其历时2年的调研,写成的一份最新的报告《2050年,100%可再生能源》。在这份长达200多页的报告中,WWF指出,到2050年,世界上所有的能源需求都可以10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这在技术上完全可行。
根据WWF报告,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生产电力。
电力的主要来源将不再是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而变成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力。虽然风能、太阳能受天气影响,会有供电波动这个明显的缺点,但智能电网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电力有效地存储,并传送到城市的中心,或在需要的时候放电。
这样一来,到2050年,风能、太阳能产生的电力将占到总电量的60%;剩余的40%来自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地热电力等。
届时,世界上所有的小汽车、货车、火车都应使用电力。在有风、晴朗的日子,使用洗衣机的电费就会更加便宜。要是电力的供应量超过了需要,还可以用来给汽车电池充电、生产氢气燃料。人们会尽量地使用电能,而不是固态、液态燃料。
“报告勾勒的几乎是一个科幻世界。作为一个宏伟的目标提出,是可以的。但以现在的技术,不可能在这40年内实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
风能、太阳能的大量应用,有太多的技术难点。首先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必须把风能、太阳能的成本降低。即使成本降下来,要在生活中普及也不会很快。目前,风力、太阳能发电只能是一产出电力就要使用,因为储存这些电力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全世界都还没找到特别有效的办法。
“储存的难题今后有可能会解决。但‘今后’可能是5年、可能是10年、可能更长,起码现在还没有看到‘能行’的可能。”林伯强说,“现在,风电、太阳能只占整体的电力结构的1%多;要在2050年占到60%,我从来就没想过。”
“到2050年,进入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未来,意味着从根本上脱离现有的人类生活轨迹。这当然是一个宏伟的目标。”WWF方面认为,“这是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实现的目标。”
目前,核电虽然被很多人视为解决能源危机的办法之一。不过WWF向投资人建议,应该拒绝向核能公司投资。
因为核裂变所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在以后的几千年里,仍会有很高的毒性。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能将其安全地储存。美国环境保护署认为,这些废弃物对公共健康的威胁至少在1万年后才会显著降低。
“核能仍然存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这一点我赞同,但没有办法。选择了使用,也就选择了要承担它的风险。”林伯强告诉记者,现在,科学家们都在研究安全的处理办法。“其实,很多的问题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方面。核能是一种重要的、现实可行的能源;核电不仅经济,也比较容易实现。未来核能一定会有大发展。”
当然仅有电,还不能满足WWF报告中2050年的所有动力需求。在航空、海运、长途运输中,不可能用电、氢做动力。生物能源会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选择。
据WWF的报告预测,40年后要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需要2.5亿公顷的生物能源作物用地,这相当于全球总耕地面积的1/6。于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可能随之产生,即森林乱砍乱伐、食物和水资源短缺等。
如何才能既种出足够多的食物,满足全球人的需求;又有足够的土地,满足对生物燃料的潜在需求?
WWF认为,许多人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比如,如果人们吃的肉少了,那么可用于种植粮食、生物燃料作物的土地就会更多。如果减少粮食等货运的距离、少坐飞机,就会减少运输对生物燃料的需求;那么,为运输而种植的农作物也可以少占土地。
对此,WWF主张,人们应该少坐飞机旅行、减少出行的次数和里程;采用更有效的交通,如徒步、短途骑自行车、坐公交车或合用轿车、乘火车。人们也许会选择更慢的旅行,或假日在家庭所在地附近活动。各国的富人应该少吃些肉,要减少对粮食的浪费。饭店、零售商应在当地寻找可持续生产的食物,使用当令的新鲜食品,减少冷藏的需求。
“适当地改变生活方式、改掉浪费能源的陋习是应该的,但解决能源的问题,关键还靠技术的进步。”清华大学新能源研究所教授李十中说。
李十中告诉记者,新的技术以甜高梁作为生物燃料。种甜高粱可以产高粱米,高粱杆可以用来发酵、制作乙醇,发酵之后的酒糟还可以喂牛、喂羊。
养一头奶牛,一年要7吨青储玉米,种植这些玉米大约占3亩地。如果这3亩地种甜高粱,那么除了可以养奶牛之外,还可以收获200公斤高粱米、产出1吨乙醇。这样制成的乙醇,热值是汽油的70%。
在巴西、美国,当地的甘蔗、玉米分别被用来做乙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30年间,它们的甘蔗、玉米产量都翻了一番。巴西的甘蔗亩产从3~4吨,增长到了6~7吨。美国的玉米亩产也达到了1吨,是中国的两倍。
更先进的技术可以用二氧化碳、海水培育海藻,从中提炼生物柴油。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合成的三甲基戊醇,能效已经接近汽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体现在这里。人们不必固守传统的思维和观念,刻意少吃肉,消极、被动地应对。”李十中介绍,国际能源组织REA曾在报告中指出,目前,玉米乙醇等第一代生物燃料可替代大约10%的石油,第三代纤维素乙醇则能替代更多,将来替代30%以上不成问题。
“我们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同时,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只有往更好的方向去改变,人们才会有动力、才会心甘情愿。”林伯强说。
以出行为例,为了节能而“限制出行”从来不是能源专家的原意,鼓励的是“更有效的出行”。在没有比飞机更高效的交通工具出现之前,“不坐飞机”意味着牺牲了效率和时间;如果没有其他的方式来弥补,那么“少坐飞机”也做不到。
“只要飞机仍然是一个有效的运输工具,它就一定会存在、一定会发展、壮大。这是人为改变不了的。”林伯强说,“生活中,我们有太多重要、迫切的问题还解决不了。北京的交通堵得那么厉害、有那么多没车的人想买车,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堵车就耗油,解决了堵车,就解决了一个能源的大问题。如果我们在很多方面都管理得更好一点、更有效一点,那这样的节能会比其他方式更现实也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