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无论政府内部还是社会公众对财政支出的效率均产生了极大关注。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我国财政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和探索,但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存在着若干不足,不能有效地评价财政支出。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并结合实际对其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背景;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财政支出亦有了飞跃式增长,无论政府内部还是社会公众对财政支出的效率均产生了极大关注,各有关单位也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开展了初步探索。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作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政府配置资源、使用公共资金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科学评判,也是政府组织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必要措施。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加强了财政支出的效率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从经过上级机关批复的预算出发,对实际支出情况进行比对,对支出行为过程进行监督,对支出成本进行测算,对最终效果进行评价的管理体系,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系统。有利于提升财政支出效益,降低支出风险,加强政府调控能力,促进财政资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加强了财政支出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能增加政府使用资金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其参与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监督资金的流向,防范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其可以增加财政部门或财务部门对相关业务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解决财务管理者与资金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有效规避高风险项目及面子工程等短期行为。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开始时间还比较短,财政部曾先后发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号,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2011年重新修订并发布的《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对所有之前试行、试点情况进行了梳理与优化,同时宣告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正式开始全面实行。
在试行的几年中,我国财政部门和各级预算单位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并初步取得成效,但许多不足之处也依然存在,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模式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一)缺乏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统一的法律保障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得到立法支持,并且不断加强制度化、经常化,不能“搞运动、搞突击”。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或条例,所有工作仅由财政部的部门规章指导,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致使个别单位、个别地区工作推行困难。《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均侧重对财政支出资金投入的管理和监督,而对资金产生的投资效益缺乏管理标准与管理手段。
(二)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横向标准
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模式是“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因而同一项工作被分散在众多部门、众多单位、众多地区,难以形成同一的、全面的绩效评价标准。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并缺乏可比性,无法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三)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组织开展这项工作的首要步骤就是建立规范统一的评价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和公正的评价标准。目前各有关单位或部门的绩效评价更侧重于技术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而忽视了支出后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能性评价。如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仅仅关注预算拨款或者对现行规章制度的遵守,那么将会纵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维模式,将会纵容“只管要钱,不管花钱”的错误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可能滋长官僚主义思维,并且和审计工作职能重叠,损害社会的真正效率。
(四)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应用手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存在,绩效评价结果很难对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发挥作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有着明显的影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容易流于形式。
(五)缺乏绩效预算观念
目前在预算编报过程中,部分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没有制定绩效目标,造成的后果就是项目本身的设立就是无效率或者低效率的,而在中后期强加上绩效评价工作也只能是走過场。
三、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使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
中央应在全国层面上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加快立法进程,对相关问题予以规范。对财政部门、业务部门、地方政府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加以法定,尽量减少“擦边球”及“三不管地带”。
(二)多层次开展教育培训,使绩效观念深入人心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开展不久,对许多单位的领导甚至是经办人员而言都是项新工作,没有成熟的工作方法和套路可循。财政部门应加强本项工作的教育培训,向财政资金的使用单位做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尤其要普及绩效评价和审计,和财政检查的区别,争取各方面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另一方面也应该做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绩效评价是一门综合学科,除了财务知识外,还对相关的许多理工类或经管类学科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搞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就需要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
(三)推动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标准化进程,便于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
目前由于我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实施主体分散,造成了评价指标多样,评价方法各有不同,评价标准差异较大,直接导致不同项目主体之间的评价结果无法互相比较,甚至同一单位承担的不同项目之间也互相无法比较。哪些项目更有效率,哪些项目缺乏效率,就无法通过绩效评价结果来对比,开展绩效评价的作用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甚至走上了形式主义的误区。
例如,在2011年修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中,虽然设置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但是并没有对评分标准予以规定,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高标准,严要求”的项目单位获评分反而低于“低标准,宽要求”的项目单位。
因此,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作用,建立起科学的、统一的、标准化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就至关重要。
(四)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实用效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想落到实处,其评价结果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应用机制。
首先应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建立财政支出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对评价结果优良的,视情况在下年度安排预算时要优先考虑、予以侧重;对评价结果差的,除进行通报外,在下年度安排预算时要从紧考虑甚至取消项目,把预算项目与事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挂钩,从源头上控制无效率和低效率的财政支出。当前文件中已有此种表述,但关键是一定要落实。
其次应把绩效评价与人事管理相结合。近年来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外,政府绩效管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因为政府的績效完成一定是建立在财政支出基础上的,政府绩效是财政支出绩效的表现形式。所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可以进一步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单位关键绩效指标结合起来,与干部的考核任用晋升等人事管理结合起来,互相提供基础资料,结果共享。
(五)重视绩效评价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开拓绩效评价的新方法、新局面
当前专业从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科学研究的人员并不多,并且往往是从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各自的领域着眼,缺乏学科的交叉性与全局性。这种局面不利于学科的理论发展,不利于创新出与时俱进的实践方法,不利于学科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因此,我国在不断推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体工作的同时,也一定要注重加强其科学研究,做到实践与理论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朱志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王敏.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原理和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
[3]张新.关于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3.
[4]杨玉霞.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邴志刚.政府理财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背景;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财政支出亦有了飞跃式增长,无论政府内部还是社会公众对财政支出的效率均产生了极大关注,各有关单位也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开展了初步探索。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作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政府配置资源、使用公共资金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科学评判,也是政府组织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必要措施。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加强了财政支出的效率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从经过上级机关批复的预算出发,对实际支出情况进行比对,对支出行为过程进行监督,对支出成本进行测算,对最终效果进行评价的管理体系,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系统。有利于提升财政支出效益,降低支出风险,加强政府调控能力,促进财政资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加强了财政支出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能增加政府使用资金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其参与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监督资金的流向,防范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其可以增加财政部门或财务部门对相关业务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解决财务管理者与资金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有效规避高风险项目及面子工程等短期行为。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开始时间还比较短,财政部曾先后发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号,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2011年重新修订并发布的《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对所有之前试行、试点情况进行了梳理与优化,同时宣告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正式开始全面实行。
在试行的几年中,我国财政部门和各级预算单位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并初步取得成效,但许多不足之处也依然存在,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模式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一)缺乏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统一的法律保障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得到立法支持,并且不断加强制度化、经常化,不能“搞运动、搞突击”。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或条例,所有工作仅由财政部的部门规章指导,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致使个别单位、个别地区工作推行困难。《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均侧重对财政支出资金投入的管理和监督,而对资金产生的投资效益缺乏管理标准与管理手段。
(二)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横向标准
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模式是“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因而同一项工作被分散在众多部门、众多单位、众多地区,难以形成同一的、全面的绩效评价标准。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并缺乏可比性,无法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三)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组织开展这项工作的首要步骤就是建立规范统一的评价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和公正的评价标准。目前各有关单位或部门的绩效评价更侧重于技术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而忽视了支出后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能性评价。如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仅仅关注预算拨款或者对现行规章制度的遵守,那么将会纵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维模式,将会纵容“只管要钱,不管花钱”的错误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可能滋长官僚主义思维,并且和审计工作职能重叠,损害社会的真正效率。
(四)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应用手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存在,绩效评价结果很难对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发挥作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有着明显的影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容易流于形式。
(五)缺乏绩效预算观念
目前在预算编报过程中,部分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没有制定绩效目标,造成的后果就是项目本身的设立就是无效率或者低效率的,而在中后期强加上绩效评价工作也只能是走過场。
三、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使绩效评价工作有法可依
中央应在全国层面上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加快立法进程,对相关问题予以规范。对财政部门、业务部门、地方政府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加以法定,尽量减少“擦边球”及“三不管地带”。
(二)多层次开展教育培训,使绩效观念深入人心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国开展不久,对许多单位的领导甚至是经办人员而言都是项新工作,没有成熟的工作方法和套路可循。财政部门应加强本项工作的教育培训,向财政资金的使用单位做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尤其要普及绩效评价和审计,和财政检查的区别,争取各方面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另一方面也应该做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绩效评价是一门综合学科,除了财务知识外,还对相关的许多理工类或经管类学科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搞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就需要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
(三)推动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标准化进程,便于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
目前由于我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实施主体分散,造成了评价指标多样,评价方法各有不同,评价标准差异较大,直接导致不同项目主体之间的评价结果无法互相比较,甚至同一单位承担的不同项目之间也互相无法比较。哪些项目更有效率,哪些项目缺乏效率,就无法通过绩效评价结果来对比,开展绩效评价的作用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甚至走上了形式主义的误区。
例如,在2011年修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中,虽然设置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但是并没有对评分标准予以规定,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高标准,严要求”的项目单位获评分反而低于“低标准,宽要求”的项目单位。
因此,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作用,建立起科学的、统一的、标准化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就至关重要。
(四)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实用效率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想落到实处,其评价结果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应用机制。
首先应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建立财政支出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对评价结果优良的,视情况在下年度安排预算时要优先考虑、予以侧重;对评价结果差的,除进行通报外,在下年度安排预算时要从紧考虑甚至取消项目,把预算项目与事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挂钩,从源头上控制无效率和低效率的财政支出。当前文件中已有此种表述,但关键是一定要落实。
其次应把绩效评价与人事管理相结合。近年来除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外,政府绩效管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因为政府的績效完成一定是建立在财政支出基础上的,政府绩效是财政支出绩效的表现形式。所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可以进一步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单位关键绩效指标结合起来,与干部的考核任用晋升等人事管理结合起来,互相提供基础资料,结果共享。
(五)重视绩效评价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开拓绩效评价的新方法、新局面
当前专业从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科学研究的人员并不多,并且往往是从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各自的领域着眼,缺乏学科的交叉性与全局性。这种局面不利于学科的理论发展,不利于创新出与时俱进的实践方法,不利于学科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因此,我国在不断推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体工作的同时,也一定要注重加强其科学研究,做到实践与理论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朱志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王敏.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原理和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
[3]张新.关于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3.
[4]杨玉霞.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邴志刚.政府理财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