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进行创造性阅读首先要超越文本,即在鉴赏阅读中超越文本,在动态阅读中超越文本,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在发展阅读中超越文本。其次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即指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指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鸣。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 超越文本 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1.超越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1.1 在鉴赏阅读中超越文本。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即学生以课文提供的形象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阅读的再创造。如此,不仅能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进一步深化,而且也能使自己的认识得到理性的领悟和感情上的反映。由于鉴赏性阅读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往往会产生不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学生的这种极具个性的评价和赏析,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产生出“超文本”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拘泥于统一认识。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1.2 在动态阅读中超越文本。在阅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于无字处探寻作者的思想,这种利用文本的“空白”处阅读,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也往往能体现出“超文本”的阅读效果。
课文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这种空白有多种形式,如结构上的分节分段换行是空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空白;借用修辞手段象征、影射、双关、反语是空白;置疑不答、无可奉告是空白;主次有别,说这不说那也是空白……这些“空白”,或者是言外存意,让读者猜想;或者是言此意彼,让学生琢磨;或者是迂回的反衬;或者是委婉的曲笔。对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会十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同学们发现,作者在刻画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时,特别描写人物语言,而且,分别运用了很多的省略号。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省略的内容与情境,为理解人物、把握主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3 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一般地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内容既会有赞同的吸纳,又含有批判的否定。这就是存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极其主动的阅读心态,通过对读物的批判和评论,不仅可以更深地理解读物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辨别力。
1.4 在发展阅读中超越文本。由作者精心写作、编者严谨挑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意蕴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学生若能以自己新的创意去发展课文,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效果。这种发展性阅读与传统的接受性阅读有较大的区别,后者关注的是课文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的,然后全盘接受;而前者不仅关注课文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更考虑到如何在加入读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后去发展故事,超越文本,产生新的意义,给人们以新的启示。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2.1 指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
2.2 指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从不同的方向研读分析,往往会得出多种合理而又新颖的看法,这便是发散思维的结果。比如1995年高考作文题目是首先阅读一篇寓言诗《鸟的评说》,大多数考生只会提炼出“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这样的简单观点。掌握了发散思维的考生则挖掘出“要懂得尊重别人,与人为善”、“看问题不能绝对化、片面化”、“对别人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观点,写出的文章也就容易做到新、深而不落俗套了。这里首先要求的便是会读,读得不好,则接下来的写也就可想而知了。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会使人思路开阔。平时教学如果多加训练,则学生的见解会变得更有独创性和新颖性。
2.3 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应该说,人人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不过情感丰富的人想象力也更加丰富,更富有创造性。在情感的推动下,想象力往往使触及的一切事物都产生陌生的新奇效果。为此,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求创造出新的形象和境界。
2.4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往往可以从平淡中看出新奇,从平凡中看出伟大,从习以为常的认识中提出新的认识,从传统的旧思想、旧观念中提出新的主张,从而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人们常说的“伯乐相马”的故事,按照常人的观念,选拔人才的主动权应操在“伯乐”(领导者)的手里,然而为什么只能“伯乐相马”呢?有才能的人为什么不能主动考查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单位呢?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诸葛亮却不轻易见刘备,一再考查刘备的为人。可见,在语文阅读中应常常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开拓其思路,以得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2.5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鸣。争鸣能激发人们去独立思考,辩驳异说,提出新知。语文课堂应闪烁着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以照亮真理的道路。独立思考是追求真理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表明他们已开始具备探求真理的勇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思考的独创性往往在争鸣中迸发出灿烂的火花,而争鸣反过来又促进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日益呼喚“人”的回归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品质也日益迫切,而这,正是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的。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 超越文本 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1.超越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1.1 在鉴赏阅读中超越文本。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即学生以课文提供的形象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阅读的再创造。如此,不仅能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进一步深化,而且也能使自己的认识得到理性的领悟和感情上的反映。由于鉴赏性阅读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因此,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往往会产生不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学生的这种极具个性的评价和赏析,有时会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产生出“超文本”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拘泥于统一认识。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1.2 在动态阅读中超越文本。在阅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于无字处探寻作者的思想,这种利用文本的“空白”处阅读,动态地把握课文整体,也往往能体现出“超文本”的阅读效果。
课文作者的思想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这种空白有多种形式,如结构上的分节分段换行是空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空白;借用修辞手段象征、影射、双关、反语是空白;置疑不答、无可奉告是空白;主次有别,说这不说那也是空白……这些“空白”,或者是言外存意,让读者猜想;或者是言此意彼,让学生琢磨;或者是迂回的反衬;或者是委婉的曲笔。对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会十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同学们发现,作者在刻画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时,特别描写人物语言,而且,分别运用了很多的省略号。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省略的内容与情境,为理解人物、把握主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3 在批判阅读中超越文本。一般地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内容既会有赞同的吸纳,又含有批判的否定。这就是存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极其主动的阅读心态,通过对读物的批判和评论,不仅可以更深地理解读物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辨别力。
1.4 在发展阅读中超越文本。由作者精心写作、编者严谨挑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意蕴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学生若能以自己新的创意去发展课文,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效果。这种发展性阅读与传统的接受性阅读有较大的区别,后者关注的是课文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的,然后全盘接受;而前者不仅关注课文提出了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更考虑到如何在加入读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后去发展故事,超越文本,产生新的意义,给人们以新的启示。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2.1 指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
2.2 指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从不同的方向研读分析,往往会得出多种合理而又新颖的看法,这便是发散思维的结果。比如1995年高考作文题目是首先阅读一篇寓言诗《鸟的评说》,大多数考生只会提炼出“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这样的简单观点。掌握了发散思维的考生则挖掘出“要懂得尊重别人,与人为善”、“看问题不能绝对化、片面化”、“对别人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观点,写出的文章也就容易做到新、深而不落俗套了。这里首先要求的便是会读,读得不好,则接下来的写也就可想而知了。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会使人思路开阔。平时教学如果多加训练,则学生的见解会变得更有独创性和新颖性。
2.3 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应该说,人人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不过情感丰富的人想象力也更加丰富,更富有创造性。在情感的推动下,想象力往往使触及的一切事物都产生陌生的新奇效果。为此,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求创造出新的形象和境界。
2.4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往往可以从平淡中看出新奇,从平凡中看出伟大,从习以为常的认识中提出新的认识,从传统的旧思想、旧观念中提出新的主张,从而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人们常说的“伯乐相马”的故事,按照常人的观念,选拔人才的主动权应操在“伯乐”(领导者)的手里,然而为什么只能“伯乐相马”呢?有才能的人为什么不能主动考查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单位呢?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诸葛亮却不轻易见刘备,一再考查刘备的为人。可见,在语文阅读中应常常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开拓其思路,以得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2.5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鸣。争鸣能激发人们去独立思考,辩驳异说,提出新知。语文课堂应闪烁着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以照亮真理的道路。独立思考是追求真理的起点,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看法,表明他们已开始具备探求真理的勇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思考的独创性往往在争鸣中迸发出灿烂的火花,而争鸣反过来又促进创造性阅读品质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日益呼喚“人”的回归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品质也日益迫切,而这,正是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