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畅与谷岳,两位70后老男孩,从北京到德国柏林,用招手搭车的方式前进,共搭车88次(包括维族大爷的三轮车1次,伊拉克老农的拖拉机1次,吉普赛人的马车1次),途经13个亚洲与欧洲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耗时3个半月,行进16000多公里,最终抵达了德国柏林,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艰辛又浪漫的旅程。
曾有一度,刘畅感到生活单调而无趣,他每天奔波在拥挤的人群中,辛勤地拍摄一部又一部专题片、纪录片,而工作成果的审核标准却永远在客户手里。那种状态像戴上镣铐跳舞,用刘畅略显粗砺的言语形容,“很悲催”。那时他极想改变这种状态却总找不到适合的出口。恰在此时,好友谷岳来访。
谷岳,美籍华人,曾经在通用电气公司工作两年,因为厌倦了数据、报表而辞职,卖掉全部家当,环球旅行,成为了一名职业旅行家。2008年底,他的德国女友伊卡回到柏林,谷岳答应去看她。为了使这句承诺增加一些浪漫色彩,他决定用搭顺风车的方式奔赴柏林,于是找到刘畅,邀知己一起上路,纪录下这段刻骨铭心的旅程。
“我并没有把旅行当成一种职业,而是循环的封闭生活的一个突破口。”刘畅诚恳而坚定地说,他们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柏林之旅,不过是一次迟到的间隔年,也是他与谷岳迟到的成人礼——那年他俩都30岁。
起点设在北京后海,在后海,他们第一次竖起了大拇指,这个代表搭顺风车的手势,也象征着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念,自此一路挺进,直到柏林。
途径13个国家,路遇88个陌生司机,长达100天的未知旅行,绵延16000公里的搭车路途,这简直可以称作一次疯狂之旅!然而,正是这种疯狂,使得刘畅和谷岳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也让放空后的身心可以容纳得更高更广,“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刘畅笑着说。
一路走过,刘畅发现在经济繁荣的地方,搭车是一件奢侈的事;反倒是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譬如新疆,粗犷、豪迈的卡车司机多会慷慨地邀他们上车。
出发的第一天就不太顺利,遇上暴雨不说,还总是遭受过路司机的白眼,连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都下了逐客令。只有长途大巴偶尔会停下来告诉他们车去哪里,多少钱,给钱上车,没钱免谈。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打电话求助朋友把他们搭载到京石高速的窦店服务区,在这里他们又接连遭遇到30多次拒绝。
随着旅途的延展,视野的开阔,他们也越来越乐观,好心肠的司机车载斗量。在土耳其,他们遇见一个当地的小伙子,不仅爽快地答应把两人带到城里,晚上10点多还把两人送到他并不顺路的地方,半夜带着他们参观城市,还主动帮忙联系了个四星级宾馆,房费100多美元,小伙子豪迈地说:“你们坐了我的车,就是我的客人,酒店钱我已经付了。”
与陌生车主的交流和碰撞中,他们体会到世界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中国有句古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防备别人会使你的生活失去很多,你将不敢走出自己的安全圈子,不敢体验新东西和交新朋友,你失去的将比得到的更多。”刘畅说。
语言是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然而由于此次旅程过于漫长,他们不可能精通所有国家的语言,好在这并没有难倒他们。他俩用做手势以及友善的微笑,感染着周边的人们伸出帮助之手。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穆伊纳克市,他们遇到了一位守墓的老人。那个老人会一点俄语,他们就用自己仅有的几十个俄语单词并加以手势与之交流。老人由开始的戒备转为欢喜,与他们喝着啤酒,比划着手势,畅谈自己的人生。老人曾是一名水手,年轻时好勇斗狠,然而随着咸海的干涸,如锦的韶华去而不返,老人的心日益苍凉,好似大漠尽头的暮色。他现在背靠残舟,静静地守望着这片渔船墓地,孤独而倔强,犹如疲惫地拖曳着大马林鱼鱼骨的桑提亚哥,与残酷的现实做着最后的对决。
与老人聊天时,谷岳的手机里放着张震岳的歌《思念是一种病》:“我们总是在抱怨事与愿违,却不愿意回头看看自己。”的确,我们有的时候总是嗔怪命运不公,从而躲进小楼成一统,拒绝和这个世界诚恳地谈谈,最终失去了与世界交流的能力。其实,“只要我们肯想办法,我们能有办法,世界就会还每个人一方诗意的栖居地。”
在中亚几个“斯坦”国家,当地没有搭车习惯,语言又不通,刘畅灵机一动,举起一面牌子,用俄语写上四句话:“我们俩要从中国搭车一路到德国”;“如果方便的话您能带我们一路吗”;“不好意思,我们可能没有钱给你,但是有香烟和微笑”;“非常感谢”。被这几句简单而真诚的话语打动,许多司机欣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在罗马尼亚,情况却恰恰相反。在那里,搭车是一个传统,很多人在城市之间穿行,不光是旅游,旅行都是靠搭车来完成的,因此抢着搭车的人很多。一开始刘畅他们在路边的便道上举手搭车,结果后来周围抢搭车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抢先搭车,很多人已经走到马路中间,恨不得把路全堵上。两个孤独的搭车旅行者又好气又好笑,终于在异国他乡找到了许多同道中人。闲谈中,他们了解到,在欧洲,有特有的搭车定律:最容易搭车的是女孩,司机们一般都愿意停车让女孩上车,不仅因为女孩漂亮养眼,还因为单身女孩安全,不会对车主造成威胁。然后是一个男人,两个男人,三个人就几乎不可能搭到车。在罗马尼亚,他们曾经在路上站了两三个小时也没有搭上车,只能背着包一边举着手一边行走。
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他们感受了一回幽灵夜车,那晚,到达第比利斯已是夜里12点多,两人直奔最后一班的机场轻轨,上了车后发现,两节车厢中只有他们两个人。轻轨里没有液晶指示灯,也不报站名,就这么晃晃悠悠在黑暗中前行着。更神奇的是,车开到一个很像中央火车站的地方,仍然没有一个人上车,火车站有过街天桥,有站台,但就是没有人,两个人发憷了,到站赶紧跳下了车,走到街上,发现市中心全是老房子,三三两两的人,灯光依稀,异常昏暗,不时还有野狗窜过,刘畅形容很有“聊斋”的味道。转悠了半天,总算发现一辆出租车,两个人跟找到救星似的,急忙搭上出租车,没有讨价还价就跑路了。
还有一次飞车惊魂让刘畅至今难忘。那是在格鲁吉亚,从格瑞出发的路上,他们拦下一位老人的车。老人热情地答应愿意载一程,两个人乐呵呵的上了车。车开动以后,刘畅发现方向反了,于是开始告诉老人将车掉头,谁知掉头以后发现更不对了,老头开始狂踩油门,疯狂加速,山路稍微有点起伏,他的车就像在路上飞,不时听到轮胎摩擦地面的声音,超车时,他直接奔着前面的车就开过去了。每次都是马上要撞到前车,他才把方向盘打过去。 刘畅和谷岳开始大喊停车,中文的、英文的,还有一切他们想得到的语言,外加各种手势, 足喊了二十多分钟,老头压根儿不理他们。两人这才意识到上了醉汉的车,“我死盯着这个老头的车,速度表是零,表全都是坏的。我觉得车的时速起码到了90至100迈,而且有七八次眼看着要跟对面的车撞上了,那场景没有《头文字D》里那么悬乎,但是也差不多了。”
终于,老头撒够了酒疯,停下车来。两人赶紧下了车跑到路边上,老头回头还问他们,地点就在前方,要不要继续搭。两人吓得赶紧摆手:“不坐了,不坐了。”
这些只是三个半月旅途中的一点小插曲,大部分时间里,不管对方说什么语言,是什么身份,开的什么车,都是愉快的旅程。他们坐过奔驰、超豪华大众,司机中有大公司的老板,也有牧民、村民。每次都是一段愉快的经历。大家都像好朋友一样,下车时,两人都会与司机合影,互留电邮、电话,那一刻,每个人都真心希望跟对方保持联系。
旅行结束回国后,刘畅把经历写成书并拍成同名纪录片《搭车去柏林》,一下得到很多年轻人的关注。有很多人开始效仿他们,四处去搭车。
“旅程就是发现别人怎么生活,你会感觉到他们的努力,体会到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我不希望看到年轻人整天为金钱为物质奔波,去消耗自己的青春,损毁自己的梦想,这太可惜了。人们总觉得在外面不安全,在家里才是最安全的。外面会受有生命危险,会被人骗,可我这次搭车旅行中,碰到那么多在路上走的年轻人,他们也是孩子,他们并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既然别的国家的年轻人能做,我们也行。如果有时间有精力的话,不妨拿出自己很短暂的时间去实现人生中的一个目标,你会发现它能带给你巨大的收获。”刘畅说。
后记:
采访后不久,得知刘畅与好友谷岳又将上路了。这次他们的计划更加庞大,要做一次贯穿美洲大陆的旅行,大约33000公里,16个国家,180天,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用各种非主流旅行方式(搭车、蹭火车、徒步、皮艇等等)一直到南美洲阿根廷最南端城市。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篇著名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主题是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性。交叉,归于有限的结点;分岔,指向无限的向度。刘畅说:“搭车旅行最大的魅力正在于此,路上充满不可预知和变幻莫测的感觉,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会遇见谁,明天会怎么样,前方也许总会有惊喜在等待着你。”
责任编辑:陈思
曾有一度,刘畅感到生活单调而无趣,他每天奔波在拥挤的人群中,辛勤地拍摄一部又一部专题片、纪录片,而工作成果的审核标准却永远在客户手里。那种状态像戴上镣铐跳舞,用刘畅略显粗砺的言语形容,“很悲催”。那时他极想改变这种状态却总找不到适合的出口。恰在此时,好友谷岳来访。
谷岳,美籍华人,曾经在通用电气公司工作两年,因为厌倦了数据、报表而辞职,卖掉全部家当,环球旅行,成为了一名职业旅行家。2008年底,他的德国女友伊卡回到柏林,谷岳答应去看她。为了使这句承诺增加一些浪漫色彩,他决定用搭顺风车的方式奔赴柏林,于是找到刘畅,邀知己一起上路,纪录下这段刻骨铭心的旅程。
“我并没有把旅行当成一种职业,而是循环的封闭生活的一个突破口。”刘畅诚恳而坚定地说,他们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柏林之旅,不过是一次迟到的间隔年,也是他与谷岳迟到的成人礼——那年他俩都30岁。
起点设在北京后海,在后海,他们第一次竖起了大拇指,这个代表搭顺风车的手势,也象征着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念,自此一路挺进,直到柏林。
途径13个国家,路遇88个陌生司机,长达100天的未知旅行,绵延16000公里的搭车路途,这简直可以称作一次疯狂之旅!然而,正是这种疯狂,使得刘畅和谷岳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也让放空后的身心可以容纳得更高更广,“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刘畅笑着说。
一路走过,刘畅发现在经济繁荣的地方,搭车是一件奢侈的事;反倒是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譬如新疆,粗犷、豪迈的卡车司机多会慷慨地邀他们上车。
出发的第一天就不太顺利,遇上暴雨不说,还总是遭受过路司机的白眼,连收费站的工作人员都下了逐客令。只有长途大巴偶尔会停下来告诉他们车去哪里,多少钱,给钱上车,没钱免谈。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打电话求助朋友把他们搭载到京石高速的窦店服务区,在这里他们又接连遭遇到30多次拒绝。
随着旅途的延展,视野的开阔,他们也越来越乐观,好心肠的司机车载斗量。在土耳其,他们遇见一个当地的小伙子,不仅爽快地答应把两人带到城里,晚上10点多还把两人送到他并不顺路的地方,半夜带着他们参观城市,还主动帮忙联系了个四星级宾馆,房费100多美元,小伙子豪迈地说:“你们坐了我的车,就是我的客人,酒店钱我已经付了。”
与陌生车主的交流和碰撞中,他们体会到世界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中国有句古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防备别人会使你的生活失去很多,你将不敢走出自己的安全圈子,不敢体验新东西和交新朋友,你失去的将比得到的更多。”刘畅说。
语言是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然而由于此次旅程过于漫长,他们不可能精通所有国家的语言,好在这并没有难倒他们。他俩用做手势以及友善的微笑,感染着周边的人们伸出帮助之手。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穆伊纳克市,他们遇到了一位守墓的老人。那个老人会一点俄语,他们就用自己仅有的几十个俄语单词并加以手势与之交流。老人由开始的戒备转为欢喜,与他们喝着啤酒,比划着手势,畅谈自己的人生。老人曾是一名水手,年轻时好勇斗狠,然而随着咸海的干涸,如锦的韶华去而不返,老人的心日益苍凉,好似大漠尽头的暮色。他现在背靠残舟,静静地守望着这片渔船墓地,孤独而倔强,犹如疲惫地拖曳着大马林鱼鱼骨的桑提亚哥,与残酷的现实做着最后的对决。
与老人聊天时,谷岳的手机里放着张震岳的歌《思念是一种病》:“我们总是在抱怨事与愿违,却不愿意回头看看自己。”的确,我们有的时候总是嗔怪命运不公,从而躲进小楼成一统,拒绝和这个世界诚恳地谈谈,最终失去了与世界交流的能力。其实,“只要我们肯想办法,我们能有办法,世界就会还每个人一方诗意的栖居地。”
在中亚几个“斯坦”国家,当地没有搭车习惯,语言又不通,刘畅灵机一动,举起一面牌子,用俄语写上四句话:“我们俩要从中国搭车一路到德国”;“如果方便的话您能带我们一路吗”;“不好意思,我们可能没有钱给你,但是有香烟和微笑”;“非常感谢”。被这几句简单而真诚的话语打动,许多司机欣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在罗马尼亚,情况却恰恰相反。在那里,搭车是一个传统,很多人在城市之间穿行,不光是旅游,旅行都是靠搭车来完成的,因此抢着搭车的人很多。一开始刘畅他们在路边的便道上举手搭车,结果后来周围抢搭车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抢先搭车,很多人已经走到马路中间,恨不得把路全堵上。两个孤独的搭车旅行者又好气又好笑,终于在异国他乡找到了许多同道中人。闲谈中,他们了解到,在欧洲,有特有的搭车定律:最容易搭车的是女孩,司机们一般都愿意停车让女孩上车,不仅因为女孩漂亮养眼,还因为单身女孩安全,不会对车主造成威胁。然后是一个男人,两个男人,三个人就几乎不可能搭到车。在罗马尼亚,他们曾经在路上站了两三个小时也没有搭上车,只能背着包一边举着手一边行走。
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他们感受了一回幽灵夜车,那晚,到达第比利斯已是夜里12点多,两人直奔最后一班的机场轻轨,上了车后发现,两节车厢中只有他们两个人。轻轨里没有液晶指示灯,也不报站名,就这么晃晃悠悠在黑暗中前行着。更神奇的是,车开到一个很像中央火车站的地方,仍然没有一个人上车,火车站有过街天桥,有站台,但就是没有人,两个人发憷了,到站赶紧跳下了车,走到街上,发现市中心全是老房子,三三两两的人,灯光依稀,异常昏暗,不时还有野狗窜过,刘畅形容很有“聊斋”的味道。转悠了半天,总算发现一辆出租车,两个人跟找到救星似的,急忙搭上出租车,没有讨价还价就跑路了。
还有一次飞车惊魂让刘畅至今难忘。那是在格鲁吉亚,从格瑞出发的路上,他们拦下一位老人的车。老人热情地答应愿意载一程,两个人乐呵呵的上了车。车开动以后,刘畅发现方向反了,于是开始告诉老人将车掉头,谁知掉头以后发现更不对了,老头开始狂踩油门,疯狂加速,山路稍微有点起伏,他的车就像在路上飞,不时听到轮胎摩擦地面的声音,超车时,他直接奔着前面的车就开过去了。每次都是马上要撞到前车,他才把方向盘打过去。 刘畅和谷岳开始大喊停车,中文的、英文的,还有一切他们想得到的语言,外加各种手势, 足喊了二十多分钟,老头压根儿不理他们。两人这才意识到上了醉汉的车,“我死盯着这个老头的车,速度表是零,表全都是坏的。我觉得车的时速起码到了90至100迈,而且有七八次眼看着要跟对面的车撞上了,那场景没有《头文字D》里那么悬乎,但是也差不多了。”
终于,老头撒够了酒疯,停下车来。两人赶紧下了车跑到路边上,老头回头还问他们,地点就在前方,要不要继续搭。两人吓得赶紧摆手:“不坐了,不坐了。”
这些只是三个半月旅途中的一点小插曲,大部分时间里,不管对方说什么语言,是什么身份,开的什么车,都是愉快的旅程。他们坐过奔驰、超豪华大众,司机中有大公司的老板,也有牧民、村民。每次都是一段愉快的经历。大家都像好朋友一样,下车时,两人都会与司机合影,互留电邮、电话,那一刻,每个人都真心希望跟对方保持联系。
旅行结束回国后,刘畅把经历写成书并拍成同名纪录片《搭车去柏林》,一下得到很多年轻人的关注。有很多人开始效仿他们,四处去搭车。
“旅程就是发现别人怎么生活,你会感觉到他们的努力,体会到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我不希望看到年轻人整天为金钱为物质奔波,去消耗自己的青春,损毁自己的梦想,这太可惜了。人们总觉得在外面不安全,在家里才是最安全的。外面会受有生命危险,会被人骗,可我这次搭车旅行中,碰到那么多在路上走的年轻人,他们也是孩子,他们并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既然别的国家的年轻人能做,我们也行。如果有时间有精力的话,不妨拿出自己很短暂的时间去实现人生中的一个目标,你会发现它能带给你巨大的收获。”刘畅说。
后记:
采访后不久,得知刘畅与好友谷岳又将上路了。这次他们的计划更加庞大,要做一次贯穿美洲大陆的旅行,大约33000公里,16个国家,180天,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用各种非主流旅行方式(搭车、蹭火车、徒步、皮艇等等)一直到南美洲阿根廷最南端城市。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篇著名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主题是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性。交叉,归于有限的结点;分岔,指向无限的向度。刘畅说:“搭车旅行最大的魅力正在于此,路上充满不可预知和变幻莫测的感觉,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会遇见谁,明天会怎么样,前方也许总会有惊喜在等待着你。”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