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只是每个人的认识和做法不尽相同,最终效果也就不完全一样。现在的中学生活泼好动,根据专家结论,中小学生一般只能保持思想集中二十分钟左右,这段时间听课效果也最好,那么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导入,对一节课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把学生导到“柳暗花明”的境地呢?本文就中学数学导入教学分四个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整式的加减”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又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是180度”,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实验去证实这一定理.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最后告诉学生:原来我们也可以发现并证实定理,可见同学们是非常聪明的,只要同学们用心思考就一定有更多的收获。通过这种导入,把前人总结的定理先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把证实这一定理当作自己的责任,学生带着这一责任去学习,就一定能使这一节课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能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可采用开门见山导入法。
2 故事导入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心理状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导入的趣闻性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关键。各种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在数学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编排下,都可以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体,成为引用抽象数学问题的导线。讲点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或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先以下面的数学故事导入: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李白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李白的壶中原来就有酒,每次遇到酒店便将壶中的酒增加一倍;李白赏花时就要喝酒做诗,每次喝掉一斗酒(斗是古代装酒的器皿)。这样反复经过三次,最后將壶中的酒全部喝光。问李白原来壶中有多少酒?
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教师可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很多学生都想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计算,但发现很复杂,此时教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
又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先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服务职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难分上下,暂时无法定下来,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要他们就地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小伙子在林中散步,偶然听到几个盗贼在探讨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几多?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答的吗?
实际上,有很多关于数学的故事,数学诗,数学典故,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介绍,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 动手操作导入
实践出真知。有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可巧设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从而导入新课。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结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主动地探索问题,掌握规律。运用此法时,一要注意实验的设计必须巧妙新颖,具有针对性。二是善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设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索。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中指出“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并从活动中抽释出数学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正方体等,上课开始,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地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学生也能很快地接受新课的知识。动手操作的效果是学生通过实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场实验下来,内容可以掌握80%;动手能力差的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习的理解力。同时,在今后的知识运用中,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错误。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4 悬念导入
在课堂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地建构学习。首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这就是要求教师站在学科体系的高度,切合学生的学识水平,从学生数学现实出发提出富有思考和想象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投入课堂的学习之中。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一章时先启发学生:“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怎样测手机发射塔的高度呢?”通过创设带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胆的猜想,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忱,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驱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新课导入的类型和方法还有很多。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导入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各种方法一般都可交叉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求来主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0
1 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整式的加减”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又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是180度”,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实验去证实这一定理.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最后告诉学生:原来我们也可以发现并证实定理,可见同学们是非常聪明的,只要同学们用心思考就一定有更多的收获。通过这种导入,把前人总结的定理先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把证实这一定理当作自己的责任,学生带着这一责任去学习,就一定能使这一节课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能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可采用开门见山导入法。
2 故事导入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心理状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导入的趣闻性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关键。各种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在数学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编排下,都可以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体,成为引用抽象数学问题的导线。讲点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或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先以下面的数学故事导入: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李白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李白的壶中原来就有酒,每次遇到酒店便将壶中的酒增加一倍;李白赏花时就要喝酒做诗,每次喝掉一斗酒(斗是古代装酒的器皿)。这样反复经过三次,最后將壶中的酒全部喝光。问李白原来壶中有多少酒?
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教师可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很多学生都想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计算,但发现很复杂,此时教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
又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先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服务职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难分上下,暂时无法定下来,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要他们就地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小伙子在林中散步,偶然听到几个盗贼在探讨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几多?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答的吗?
实际上,有很多关于数学的故事,数学诗,数学典故,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介绍,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 动手操作导入
实践出真知。有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可巧设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从而导入新课。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结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主动地探索问题,掌握规律。运用此法时,一要注意实验的设计必须巧妙新颖,具有针对性。二是善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设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索。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中指出“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并从活动中抽释出数学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正方体等,上课开始,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地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学生也能很快地接受新课的知识。动手操作的效果是学生通过实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一场实验下来,内容可以掌握80%;动手能力差的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习的理解力。同时,在今后的知识运用中,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错误。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4 悬念导入
在课堂中,要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地建构学习。首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这就是要求教师站在学科体系的高度,切合学生的学识水平,从学生数学现实出发提出富有思考和想象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投入课堂的学习之中。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一章时先启发学生:“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怎样测手机发射塔的高度呢?”通过创设带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胆的猜想,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忱,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驱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新课导入的类型和方法还有很多。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导入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各种方法一般都可交叉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求来主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