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兴词语“吃土”使用频率极高。本文以“吃土”这一词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吃土”这一词语的语法结构的特点。并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吃土语义泛化以及其构成的半自由单体流行语。最后,本文将简要的分析“吃土”能够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吃土;引申义;语义泛化
电商购物盛行,各路商家以各式各样购物节为契机,大玩营销策略,购物大潮纷纷强势来袭,“吃土”一词愈加走红。
人们对“吃”再熟悉不过。《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对“吃”的解释为:“把东西送进口中咽下,或依靠某种事物生活。”其实,“吃”字最初并非表示今天的“吃”的意义。《说文解字》:“吃,言蹇难也。从口,气声”[1]《玉篇·口部》:“吃,语难也。”可见“吃”是个形声字,本义是口吃,即说话结结巴巴不流利。《新书·耳痹》:“越王之穷,至乎吃山草。”才引申出把“东西送进口中咽下”的意思。“土”字是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属皆从土。”[2]以此描述“土”字的造字过程。“土”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解释为:“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吃土”较早见于南宋《古尊宿语录》:“大地雪深三尺。禽兽吃泥吃土。今年必定丰熟。”动物爱吃土,是由其生物属性决定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分解酶,它将动物吃掉的食物中大分子营养物质加速水解成易被动物体消化吸收的简单化合物。而人吃土似乎有悖逻辑。但是在自然灾害时期,由于缺少必要的食物,人们依靠吃土维持生命。例如莫言在《凶恶的吃相》中写道:“后来听说南洼里那种白色的土能吃,就去挖来吃。吃了拉不下来,憋死了一些人,于是就不再吃土。”[3]
吃土本身就蕴含着生活困难等意思,而过度消费之后造成的生活困难,正好也可以用“吃土”来指代。但是两者却有所不同。前者是真的穷到无物可吃,后者事实上仍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并非真的要去吃土。所以人们用“吃土”来形容对网络购物的一种疯狂态度,如:
(1)“‘剁手节’后穷到吃土”,这样的超前消费方式显然过头了。(《深圳特区报》2015年11月11日)
“吃土”是述宾结构,“吃”和“土”是施事与受事的关系。“吃”是施事者发出的动作,“土”是受事的客观对象。能够与“吃”搭配的词语有很多。例如起初的“吃饭”“吃水果”等,吃的都是实在的东西;随后出现了“吃亏”“吃力”,“亏”和“力”都不是客观物质却如何能吃?可见与“吃”搭配的词语,语义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过程。所以“吃亏”“吃力”中的“吃”这些词语本身已经不再重点强调“用嘴咀嚼然后咽下”这个客观动作,而是强调词语整体所蕴含的“受到损失或伤害”“劳累、费力”等义。“吃土”一词也有这一倾向。它的的色彩义在不断增强,有了调侃、戏谑的色彩。
“吃土”一词属于旧词新意。“吃土”本身是指实实在在的“吃土”这件事情,但是被流行事件激活,由此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通过认知机制的作用,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来凸显穷的程度:过度消费使人们穷到用食野菜啃树皮都不能表达尽意,只有吃土才能达到表达目的。由此可见“穷到吃土”是人们一种夸张的表达方法。而且该词在语境赋予特征基础上,生命力日渐增强,开始逐渐脱离其原始语境,有了语义泛化的特点。该词的原始语境是“自然灾害”等生活困难时期。如今该词出现的语境还包括物质资源充裕、电商行业快速发展时期。 一开始人们只把“双十一购物节”之类的网络消费造成生活困难的现象归为“吃土”。
(2)在“双十一”“双十二”当日,消费者和电商共同编织起一场盛大的狂欢。“买买买”“剁手”“吃土”等戏谑的说法逐渐变成人人趋之若鹜的风尚。(《人民代表报》2016年1月7日)
随后,人们对该词的使用语境不仅局限于“网络消费”。“借贷消费”“实体消费”“服务消费”等多种消费方式造成的生活困难都可用“吃土”来指代。例如:
(3)借贷消费后从“月光族”变成了“吃土族”等等,都讓贷出来的土豪显得有些灰头土脸(《人民日报》2016年3月23日)”
由此可见,该词具体语境赋予的特征义逐渐凸显,而其原始语境赋予的内涵逐渐减弱。新的语义通过语义泛化逐渐固定下来。“吃土”也在不断调整语义来适应各种语境。因为人们的广泛使用,“吃土”成为半自由单体流行语。
“吃土”火遍社交媒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旧词新用比创造新词更便捷,体现了汉语表意之丰富。此外,“吃土”多用于自嘲,表达幽默、文明。最主要的是,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促使电商行业的大力发展,直接推动该词的流行。
“穷到吃土”体现了电商购物受众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但是“剁手党”“吃土族”等词的出现,呼吁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4.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82.
[3]莫言.凶恶的吃相[J].档案天地,2011,12:60.
关键词:吃土;引申义;语义泛化
电商购物盛行,各路商家以各式各样购物节为契机,大玩营销策略,购物大潮纷纷强势来袭,“吃土”一词愈加走红。
人们对“吃”再熟悉不过。《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对“吃”的解释为:“把东西送进口中咽下,或依靠某种事物生活。”其实,“吃”字最初并非表示今天的“吃”的意义。《说文解字》:“吃,言蹇难也。从口,气声”[1]《玉篇·口部》:“吃,语难也。”可见“吃”是个形声字,本义是口吃,即说话结结巴巴不流利。《新书·耳痹》:“越王之穷,至乎吃山草。”才引申出把“东西送进口中咽下”的意思。“土”字是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凡土之属皆从土。”[2]以此描述“土”字的造字过程。“土”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解释为:“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吃土”较早见于南宋《古尊宿语录》:“大地雪深三尺。禽兽吃泥吃土。今年必定丰熟。”动物爱吃土,是由其生物属性决定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分解酶,它将动物吃掉的食物中大分子营养物质加速水解成易被动物体消化吸收的简单化合物。而人吃土似乎有悖逻辑。但是在自然灾害时期,由于缺少必要的食物,人们依靠吃土维持生命。例如莫言在《凶恶的吃相》中写道:“后来听说南洼里那种白色的土能吃,就去挖来吃。吃了拉不下来,憋死了一些人,于是就不再吃土。”[3]
吃土本身就蕴含着生活困难等意思,而过度消费之后造成的生活困难,正好也可以用“吃土”来指代。但是两者却有所不同。前者是真的穷到无物可吃,后者事实上仍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并非真的要去吃土。所以人们用“吃土”来形容对网络购物的一种疯狂态度,如:
(1)“‘剁手节’后穷到吃土”,这样的超前消费方式显然过头了。(《深圳特区报》2015年11月11日)
“吃土”是述宾结构,“吃”和“土”是施事与受事的关系。“吃”是施事者发出的动作,“土”是受事的客观对象。能够与“吃”搭配的词语有很多。例如起初的“吃饭”“吃水果”等,吃的都是实在的东西;随后出现了“吃亏”“吃力”,“亏”和“力”都不是客观物质却如何能吃?可见与“吃”搭配的词语,语义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过程。所以“吃亏”“吃力”中的“吃”这些词语本身已经不再重点强调“用嘴咀嚼然后咽下”这个客观动作,而是强调词语整体所蕴含的“受到损失或伤害”“劳累、费力”等义。“吃土”一词也有这一倾向。它的的色彩义在不断增强,有了调侃、戏谑的色彩。
“吃土”一词属于旧词新意。“吃土”本身是指实实在在的“吃土”这件事情,但是被流行事件激活,由此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通过认知机制的作用,它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来凸显穷的程度:过度消费使人们穷到用食野菜啃树皮都不能表达尽意,只有吃土才能达到表达目的。由此可见“穷到吃土”是人们一种夸张的表达方法。而且该词在语境赋予特征基础上,生命力日渐增强,开始逐渐脱离其原始语境,有了语义泛化的特点。该词的原始语境是“自然灾害”等生活困难时期。如今该词出现的语境还包括物质资源充裕、电商行业快速发展时期。 一开始人们只把“双十一购物节”之类的网络消费造成生活困难的现象归为“吃土”。
(2)在“双十一”“双十二”当日,消费者和电商共同编织起一场盛大的狂欢。“买买买”“剁手”“吃土”等戏谑的说法逐渐变成人人趋之若鹜的风尚。(《人民代表报》2016年1月7日)
随后,人们对该词的使用语境不仅局限于“网络消费”。“借贷消费”“实体消费”“服务消费”等多种消费方式造成的生活困难都可用“吃土”来指代。例如:
(3)借贷消费后从“月光族”变成了“吃土族”等等,都讓贷出来的土豪显得有些灰头土脸(《人民日报》2016年3月23日)”
由此可见,该词具体语境赋予的特征义逐渐凸显,而其原始语境赋予的内涵逐渐减弱。新的语义通过语义泛化逐渐固定下来。“吃土”也在不断调整语义来适应各种语境。因为人们的广泛使用,“吃土”成为半自由单体流行语。
“吃土”火遍社交媒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旧词新用比创造新词更便捷,体现了汉语表意之丰富。此外,“吃土”多用于自嘲,表达幽默、文明。最主要的是,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促使电商行业的大力发展,直接推动该词的流行。
“穷到吃土”体现了电商购物受众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但是“剁手党”“吃土族”等词的出现,呼吁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4.
[2]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82.
[3]莫言.凶恶的吃相[J].档案天地,2011,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