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山水画从萌芽到分科独立,以至到发展成熟,期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五代至北宋初期,既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期,又是重要的历史变革期,其中以李成、郭熙为代表的“李、郭”画派,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的画坛角色,其具有典型特点的“卷云皴”“鬼面石”“蟹爪树”,技法独特,艺术特色鲜明,竖一代标杆,为百代师法。后世学“李、郭”画派者众多,余绪连绵至明清,影响卓著。本文根据自五代以来的各方画史资料,对“李、郭”画派的艺术作品进行集中解析,并就其余派作一简单考察,以此有助于后世研究者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李、郭”画派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郭”画派;卷云皴;鬼面石;蟹爪树
中国山水画进入五代末、北宋初,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除了主要描写南方平远山水的董源、巨然及描写北方崇山险川的荆浩、关仝之外,另有一人,他避世徙居,隐于山东营邱,即李成。此人常年生活于青州一带,熟悉齐鲁平原的周遭自然环境,其山水画主要以他所处的这种客观环境为描写对象,铺陈烟林平远的景色。就他的整个艺术特色与成就来说,“寓情于景、状貌自然”是一大亮点,观者一览,即知他以某地为师法对象。
李成的作品传世至今的极少,《读碑窠石图》(现藏日本,图中人物由王晓补写)描写的是文人墨客在荒寒旅途中怀古仰思的艺术情景。图中老树虬曲,风萧云清,古碑森然,荒草枯疏,一片萧索寒苦的景象。李成的绘画作品,“气象萧疏,烟林清况”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而《读碑窠石图》中老树的“蟹爪树”画法,则为这种鲜明的艺术特色奠定了技法基础。“蟹爪”(也可称“鸦爪”)画法,在描写瘦树枯枝时,能更好地传神,又不失生动,这在画史上是一创举。
除《读碑窠石图》之外,《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博物馆藏)亦被认为是世上留存仅有的李成一幅重要画作。《晴峦萧寺图》以立轴形式展现,主要描绘冬日山峦景色,画中群峰高耸兀立,飞瀑直泻而下,山丘上庭寺楼阁错落,整幅画作将自然之景、人等的刻划表现的非常周到。该作以经典的近景、中景及远景来表现,符合中国山水画由近及远的“卧游”功能:近景为两个赶路的旅人,挑担者行走在前,骑驴者随身其后,身份应为仆主二人。这两人,对整个画面起到了生动点缀的作用,跟随他们的足迹,可逐步游览此画的各个景点,这种手法设置,在中国山水画表现上很常见。在此二人前面,行不多远便有一座小木桥,架在由山上泉水汇集而成的溪流之上。走过桥去,屋舍排布错落有致,人群攒动,恍如一派避世的桃源生活。对于身在更朝换代极为频繁的五代乱世的人来说,这样安逸的生活场景格外值得向往与憧憬。村子里人员十数个,有人倚栏眺望,有人坐而酣饮,生活气息浓厚,其景致值观画者欣羡向往。村房建于一面临水、三面环山的场地上,山石雄伟奇绝,亦带几分秀美,其上皆是林木,虬曲盎然,于这晦明不定的山石中,有一路径呈“S”形曲向通往山中;中景山岗丛树后,庭寺耸立,布局严谨规整;远景山峰明晦有别,将整个画面的意境提升到更高层次。整观此图,其画面突出特点在于皴法运用较为充分,山石厚重感、体量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山石之上,“蟹爪”树的运用,特色尤为鲜明。
另外,《寒江钓艇图轴》(收藏地不详)同样也被认作是李成重要作品之一,该画同样以表现冬景为主,将渔猎、寒林、溪涧、湍泉、江河、瀑布及船夫等的刻画表现非常到位。李成作为“三家山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画山石的卷云皴技法、画树的“蟹爪”技法,为当时多数人所推崇。他的山水技法、风格影响甚广,其中受他影响且成就最大的是郭熙与王诜。
《宋学士集》有谓:“河阳郭熙以画山水、寒林得名,盖得李咸熙笔法。”
《画鉴》云:“营丘李成……宋复古,李公麟、王诜、陈用志皆宗师之,得其遗意,亦著名一世。郭熙,其弟子中最著者也。”
关于郭熙代表作,有《早春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三幅,画面呈卷云头状的山石十分明显,类似“鬼面”。丛树的枝杈弯曲欹侧,近于“蟹爪”,继承了李成山水画的余韵。《早春图》,轴/绢本/浅设色画,为郭熙于北宋神宗年间作。全图主要表现早春时节的山林晨景,群山兀立,重峦叠嶂,一幅春景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深山寒林,雾霭层层,有如缕缕轻纱;山石深处,流水潺潺,焕发勃勃生机。郭熙对自然山水景象观察细致入微,并且认识独到,其曾云: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镜而如妆,东山惨淡而如睡。的确,《早春图》中对初春的细致描绘,将郭熙“淡冶而如笑”的审美观进行了尽情地表达,深得春景之神韵。《窠石平远图》为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属于郭熙晚年宏幅巨制之作。郭熙一生及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于一体,此作将其“真山水”的理论表述传达得恰到好处。是幅描绘北方初冬时期田野萧疏清旷的自然景色,近景为寒林冬树窠石清溪,远方山峰若隐若现,作品的上部大片留白,展现出一派气象萧疏的自然风光。此图取“三远”中的“平远”之法,以运墨的浓淡,来尽可能拉开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近景,数块不规则的岩石肆意裸露躺卧,间有溪水潺潺,丛岩上杂树疏密不等,枝干虬曲,有的叶落殆尽,露出荒老枯枝,“蟹爪”意味独特,有的仍残挂老叶,以淡墨稍作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辽阔,群山横列舒缓,较好地刻画出初冬惨淡之景。《幽谷图》为绢本墨笔,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构图极为独特新颖,将狭长的画幅与险峻的山谷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这一布置,更加突出了山谷的逼仄与深幽。岩石深处,有荒树数株,石罅中有清泉从中直泻而下,画家以淡墨点山,以重墨写树,境界清幽,笔法简致而更显景色壮阔。
作为北宋驸马的王诜, 其代表作《渔村小雪图》中关于树的画法及整体艺术面貌,都继承了李成的艺术成就。宋画注重于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此作主要描写隆冬季节小雪初霁的渔村寒林景色。图中雪山奇石,湖岸鱼艇,山川秀致,峰回路转,整个画面气象萧疏,呈现出一片空灵、静寂的雪后氛围之中。与画面整体沉寂的画面气氛相对应,图中有少数渔夫正冒着严寒,为了生计艰苦捕鱼,从这一方面审视,画面又具备风俗画的特质。图中为了刻画积雪场景,除山峦之处留白以外,作者还在山顶、树梢等处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日光,作者又于树头、苇稍等处施以金粉,属于极具创造性的实践。从目前这一作品的成就来看,王诜以其师法李成的笔法,奠定了他在画史上的地位。
“李、郭”画派的艺术成就巨大,元代时期,这一画派的后学阵容也相当可观,其中成就最大、传世作品较多的,有唐棣、朱德润及曹知白三人。
及至明代,李在、朱端等画家上追北宋诸画家,一定程度汲取了李成、郭熙等人笔法及艺术特色,并加以丰富与变革,其馀绪久远。
参考文献
[1]朱佳慧 朱超群.浅析郭熙之三远法[J].艺术时尚,2014(4).
[2]王顺 钟国胜.谈郭熙林泉高致绘画创作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郑海文.郭熙作品的若干问题考述—以《早春图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4(18).
[4]韩佳敏.试论郭熙的《林泉高致》[J].艺术品鉴,2015(1).
[5]刘莹莹.论郭熙的山水画观[J].安徽文学,2009(6).
[6]沈迈士.王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7]徐习文.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观念[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02).
[8]王万发.心灵的栖园 郭熙绘画美学引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02).
[9]徐建融.宋代繪画研究十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02).
作者简介
龙军(1987~),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非遗理论。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关键词:“李、郭”画派;卷云皴;鬼面石;蟹爪树
中国山水画进入五代末、北宋初,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除了主要描写南方平远山水的董源、巨然及描写北方崇山险川的荆浩、关仝之外,另有一人,他避世徙居,隐于山东营邱,即李成。此人常年生活于青州一带,熟悉齐鲁平原的周遭自然环境,其山水画主要以他所处的这种客观环境为描写对象,铺陈烟林平远的景色。就他的整个艺术特色与成就来说,“寓情于景、状貌自然”是一大亮点,观者一览,即知他以某地为师法对象。
李成的作品传世至今的极少,《读碑窠石图》(现藏日本,图中人物由王晓补写)描写的是文人墨客在荒寒旅途中怀古仰思的艺术情景。图中老树虬曲,风萧云清,古碑森然,荒草枯疏,一片萧索寒苦的景象。李成的绘画作品,“气象萧疏,烟林清况”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而《读碑窠石图》中老树的“蟹爪树”画法,则为这种鲜明的艺术特色奠定了技法基础。“蟹爪”(也可称“鸦爪”)画法,在描写瘦树枯枝时,能更好地传神,又不失生动,这在画史上是一创举。
除《读碑窠石图》之外,《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博物馆藏)亦被认为是世上留存仅有的李成一幅重要画作。《晴峦萧寺图》以立轴形式展现,主要描绘冬日山峦景色,画中群峰高耸兀立,飞瀑直泻而下,山丘上庭寺楼阁错落,整幅画作将自然之景、人等的刻划表现的非常周到。该作以经典的近景、中景及远景来表现,符合中国山水画由近及远的“卧游”功能:近景为两个赶路的旅人,挑担者行走在前,骑驴者随身其后,身份应为仆主二人。这两人,对整个画面起到了生动点缀的作用,跟随他们的足迹,可逐步游览此画的各个景点,这种手法设置,在中国山水画表现上很常见。在此二人前面,行不多远便有一座小木桥,架在由山上泉水汇集而成的溪流之上。走过桥去,屋舍排布错落有致,人群攒动,恍如一派避世的桃源生活。对于身在更朝换代极为频繁的五代乱世的人来说,这样安逸的生活场景格外值得向往与憧憬。村子里人员十数个,有人倚栏眺望,有人坐而酣饮,生活气息浓厚,其景致值观画者欣羡向往。村房建于一面临水、三面环山的场地上,山石雄伟奇绝,亦带几分秀美,其上皆是林木,虬曲盎然,于这晦明不定的山石中,有一路径呈“S”形曲向通往山中;中景山岗丛树后,庭寺耸立,布局严谨规整;远景山峰明晦有别,将整个画面的意境提升到更高层次。整观此图,其画面突出特点在于皴法运用较为充分,山石厚重感、体量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山石之上,“蟹爪”树的运用,特色尤为鲜明。
另外,《寒江钓艇图轴》(收藏地不详)同样也被认作是李成重要作品之一,该画同样以表现冬景为主,将渔猎、寒林、溪涧、湍泉、江河、瀑布及船夫等的刻画表现非常到位。李成作为“三家山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画山石的卷云皴技法、画树的“蟹爪”技法,为当时多数人所推崇。他的山水技法、风格影响甚广,其中受他影响且成就最大的是郭熙与王诜。
《宋学士集》有谓:“河阳郭熙以画山水、寒林得名,盖得李咸熙笔法。”
《画鉴》云:“营丘李成……宋复古,李公麟、王诜、陈用志皆宗师之,得其遗意,亦著名一世。郭熙,其弟子中最著者也。”
关于郭熙代表作,有《早春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三幅,画面呈卷云头状的山石十分明显,类似“鬼面”。丛树的枝杈弯曲欹侧,近于“蟹爪”,继承了李成山水画的余韵。《早春图》,轴/绢本/浅设色画,为郭熙于北宋神宗年间作。全图主要表现早春时节的山林晨景,群山兀立,重峦叠嶂,一幅春景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深山寒林,雾霭层层,有如缕缕轻纱;山石深处,流水潺潺,焕发勃勃生机。郭熙对自然山水景象观察细致入微,并且认识独到,其曾云: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镜而如妆,东山惨淡而如睡。的确,《早春图》中对初春的细致描绘,将郭熙“淡冶而如笑”的审美观进行了尽情地表达,深得春景之神韵。《窠石平远图》为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属于郭熙晚年宏幅巨制之作。郭熙一生及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于一体,此作将其“真山水”的理论表述传达得恰到好处。是幅描绘北方初冬时期田野萧疏清旷的自然景色,近景为寒林冬树窠石清溪,远方山峰若隐若现,作品的上部大片留白,展现出一派气象萧疏的自然风光。此图取“三远”中的“平远”之法,以运墨的浓淡,来尽可能拉开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近景,数块不规则的岩石肆意裸露躺卧,间有溪水潺潺,丛岩上杂树疏密不等,枝干虬曲,有的叶落殆尽,露出荒老枯枝,“蟹爪”意味独特,有的仍残挂老叶,以淡墨稍作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辽阔,群山横列舒缓,较好地刻画出初冬惨淡之景。《幽谷图》为绢本墨笔,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构图极为独特新颖,将狭长的画幅与险峻的山谷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这一布置,更加突出了山谷的逼仄与深幽。岩石深处,有荒树数株,石罅中有清泉从中直泻而下,画家以淡墨点山,以重墨写树,境界清幽,笔法简致而更显景色壮阔。
作为北宋驸马的王诜, 其代表作《渔村小雪图》中关于树的画法及整体艺术面貌,都继承了李成的艺术成就。宋画注重于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此作主要描写隆冬季节小雪初霁的渔村寒林景色。图中雪山奇石,湖岸鱼艇,山川秀致,峰回路转,整个画面气象萧疏,呈现出一片空灵、静寂的雪后氛围之中。与画面整体沉寂的画面气氛相对应,图中有少数渔夫正冒着严寒,为了生计艰苦捕鱼,从这一方面审视,画面又具备风俗画的特质。图中为了刻画积雪场景,除山峦之处留白以外,作者还在山顶、树梢等处施以白粉。为了表现雪后日光,作者又于树头、苇稍等处施以金粉,属于极具创造性的实践。从目前这一作品的成就来看,王诜以其师法李成的笔法,奠定了他在画史上的地位。
“李、郭”画派的艺术成就巨大,元代时期,这一画派的后学阵容也相当可观,其中成就最大、传世作品较多的,有唐棣、朱德润及曹知白三人。
及至明代,李在、朱端等画家上追北宋诸画家,一定程度汲取了李成、郭熙等人笔法及艺术特色,并加以丰富与变革,其馀绪久远。
参考文献
[1]朱佳慧 朱超群.浅析郭熙之三远法[J].艺术时尚,2014(4).
[2]王顺 钟国胜.谈郭熙林泉高致绘画创作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郑海文.郭熙作品的若干问题考述—以《早春图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4(18).
[4]韩佳敏.试论郭熙的《林泉高致》[J].艺术品鉴,2015(1).
[5]刘莹莹.论郭熙的山水画观[J].安徽文学,2009(6).
[6]沈迈士.王诜[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7]徐习文.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观念[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02).
[8]王万发.心灵的栖园 郭熙绘画美学引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02).
[9]徐建融.宋代繪画研究十论[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02).
作者简介
龙军(1987~),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非遗理论。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