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青岛开发区(黄岛区)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全市对台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海峡两岸加入WTO后给对台招商带来的新机遇,不断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合同利用台资和实际利用台资方面,连续几年均位居全市前列。为适应“构建青岛经济发展重心”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台资企业发展,进而促进青岛开发区与台湾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近期,区台办走访了区内部分台资企业,了解了台资企业的发展现状,报告如下:
一、 开发区台资企业的现状及特点
截止到2002年底,开发区共批准台资项目149个(含2000年以前保税区的台资企业),合同利用台资35239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4224万美元。仅2002年,全区新批准台资项目9个,合同利用台资6227.6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3646万美元,位居全市第三;今年1~2月份,全区新批准台资项目1个,合同台资242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037万美元,暂居全市第一。到目前,在开发区正常运转的台资企业有20家左右,主要涉及电子、化工、纺织等行业,产品以内销为主。从调查的情况分析,目前区内台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为现有区内大企业配套的项目居多。随着海尔、海信等大企业入驻开发区,带进来许多下游配套企业,如海晏电子有限公司、新龙王包装有限公司、威斯克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都是海尔、海信、澳柯玛、三美、松下电子等的配套企业。
二是投资规模扩大、层次提升趋势明显。近几年,来开发区的台商投资企业在总体投资规模上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仅2001年一年就引进了4个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2002年又引进了一个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其中,东昌隆纸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属于专利产品,其他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均是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大部分企业效益良好,发展潜力较大。近几年,不少台资企业经过合理经营,不断拓宽企业发展渠道,效益明显提高。像海晏电子有限公司、威斯克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产值和利税都逐年增加,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四是试探性的投资较多,扎根性企业少。许多台商反映,开发区的投资硬环境相当不错,但对开发区的软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心,因而投资多为“投石问路”,若企业发展好,再考虑增大投入,或者引进合作伙伴。
五是规模小,缺乏大、高、强项目支撑。表现在:总体投资规模小,虽然企业个数多,但投入资金少,质量高、具有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少。在25家注册台资企业中,注册资金在50万美元以下的有10家,占48%;注册资金在50万美元以上、300万美元以下的有7家,占28%。
二、开发区台资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些承诺得不到及时兑现,致使台商对开发区的信用和诚意产生怀疑。原来项目引进时所做的承诺如配套、土地价格、水电价格等没有得到及时兑现,影响了台商的投资热情和开发区的对外形象,不利于安商富商,更重要的是不利于以商引商,从而阻碍了招商引资的快速膨胀。
二是有些招商部门存在“重引进,轻服务”的问题。相对于前置审批来说,后续服务工作较差。有些职能部门项目来时“前呼后拥”,项目落户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企业在中期建设、后期发展中政府的职能部门很少过问,企业遇到困难时,不知找哪个部门来帮助协调解决,具体职能部门、具体办事人员服务措施跟不上,不能及时解决,影响了台资企业的正常工作和正常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具体到某个企业坐落的小区域,配套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是人力资源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开发区虽已构筑了人才高地,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但人才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要注重对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 几点建议
目前,祖国大陆是台湾经济前途的命脉所系:台湾制造业对外投资70%以上集中大陆;6万多家企业分布在大陆各省市;每年往返两岸的台胞已超过300万人次;两岸的年贸易额超过300多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主要的出超源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好这一机遇,争取在新一轮台商投资大陆热潮中争得主动。年后,开发区台办积极开展“挚友真情,服务到位” 活动,在走访台资企业过程中,与台商交朋友,对台资企业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向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同意,积极协调区有关职能部门,解决了有关台资企业的土地款、道路建设、土地征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走访,我们认为要促进本区台资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开发区的对台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要妥善解决现有台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安商、亲商、富商”,为“以台引台”、“以商招商”、引进更多的外资大项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扩大对台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突破方向,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台湾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开创引资新局面。
一是加强对台招商引资服务工作的领导与协调。调整和完善区领导联系重点台资企业制度;各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负责对各自引进的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区台办通过深入落实《区台办关于加强对台资企业服务的制度》,与台资企业加强联系和沟通,每年召开1~2次台资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定期研究并督促协调各单位积极为台商服务。联系台资企业的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要定期研究解决台资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台资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促进区内台资企业发展。通过优质的服务,在台商中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为“以商招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抓好政策的落实和承诺的兑现,在外商中树立良好的信誉。“事事关投资信誉,人人是投资环境”。要有一种“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的作风和“招商引资无小事”的思想观念。工业区划、项目规划要尽量做到长期性、合理性、一致性的统一,尽量减少因政府方面造成的失信于投资商的事件发生。
三是提高对台资企业的后期服务水平。项目引进以后,后期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开发区投资软环境的一个标准。建议在积极发挥企业服务队作用的同时,设立专门的台资企业服务中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将有关政策传达到企业。通过安商、富商、亲商,让台资企业进得来、留得下、办得好。只有这样,处于试探性投资阶段的台商,才会在投资理念上日趋长期化,才能达到“以情招商”和“以商招商” 的目的。
四是想方设法解除台资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优先考虑台商的生活配套,解决好台商生活、娱乐、子女上学等问题,为台商营造优良的生活环境。只有真心实意地为台商服务,千方百计地让台商满意,才能换来台商主动当“红娘”、架“鹊桥”,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从而使“以商招商”的戏越唱越火。
五是积极推进赴台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台办职能,采取积极参加上级组团、区政府牵头组团、各街道办事处单独组团、企业单位组团等形式,拓展赴台交流渠道,争取每年促成3~5批赴台招商团组。支持市台办在台湾设立青岛办事处,并积极争取市台办的支持,派出开发区的专业招商人员长驻台湾办事处,丰富、扩大我们的关系网络,扩大项目信息和储备。
六是积极开展产业链和主题招商。紧紧围绕开发区现有的支柱产业和已确定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区内已有的海尔、海信、澳柯玛、颐中汽车等大型企业的优势,积极引进相关的上下游配套项目,逐步实施产业链招商,吸引台资企业入区设厂,为区内现有企业搞配套。抓好石化和港口两大主题招商,主动邀请、动员和吸引更多的台湾大企业来开发区考察,以引进台湾知名大企业为突破口,进而带动相当一批配套企业的跟进,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势头。
(作者系青岛市黄岛区政协副主席、区委统战部部长)
编辑/海岩
一、 开发区台资企业的现状及特点
截止到2002年底,开发区共批准台资项目149个(含2000年以前保税区的台资企业),合同利用台资35239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4224万美元。仅2002年,全区新批准台资项目9个,合同利用台资6227.6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3646万美元,位居全市第三;今年1~2月份,全区新批准台资项目1个,合同台资242万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037万美元,暂居全市第一。到目前,在开发区正常运转的台资企业有20家左右,主要涉及电子、化工、纺织等行业,产品以内销为主。从调查的情况分析,目前区内台资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为现有区内大企业配套的项目居多。随着海尔、海信等大企业入驻开发区,带进来许多下游配套企业,如海晏电子有限公司、新龙王包装有限公司、威斯克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都是海尔、海信、澳柯玛、三美、松下电子等的配套企业。
二是投资规模扩大、层次提升趋势明显。近几年,来开发区的台商投资企业在总体投资规模上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仅2001年一年就引进了4个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2002年又引进了一个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其中,东昌隆纸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属于专利产品,其他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均是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大部分企业效益良好,发展潜力较大。近几年,不少台资企业经过合理经营,不断拓宽企业发展渠道,效益明显提高。像海晏电子有限公司、威斯克精密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产值和利税都逐年增加,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四是试探性的投资较多,扎根性企业少。许多台商反映,开发区的投资硬环境相当不错,但对开发区的软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心,因而投资多为“投石问路”,若企业发展好,再考虑增大投入,或者引进合作伙伴。
五是规模小,缺乏大、高、强项目支撑。表现在:总体投资规模小,虽然企业个数多,但投入资金少,质量高、具有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少。在25家注册台资企业中,注册资金在50万美元以下的有10家,占48%;注册资金在50万美元以上、300万美元以下的有7家,占28%。
二、开发区台资企业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些承诺得不到及时兑现,致使台商对开发区的信用和诚意产生怀疑。原来项目引进时所做的承诺如配套、土地价格、水电价格等没有得到及时兑现,影响了台商的投资热情和开发区的对外形象,不利于安商富商,更重要的是不利于以商引商,从而阻碍了招商引资的快速膨胀。
二是有些招商部门存在“重引进,轻服务”的问题。相对于前置审批来说,后续服务工作较差。有些职能部门项目来时“前呼后拥”,项目落户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企业在中期建设、后期发展中政府的职能部门很少过问,企业遇到困难时,不知找哪个部门来帮助协调解决,具体职能部门、具体办事人员服务措施跟不上,不能及时解决,影响了台资企业的正常工作和正常发展。
三是基础设施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具体到某个企业坐落的小区域,配套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是人力资源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开发区虽已构筑了人才高地,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但人才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要注重对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 几点建议
目前,祖国大陆是台湾经济前途的命脉所系:台湾制造业对外投资70%以上集中大陆;6万多家企业分布在大陆各省市;每年往返两岸的台胞已超过300万人次;两岸的年贸易额超过300多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主要的出超源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好这一机遇,争取在新一轮台商投资大陆热潮中争得主动。年后,开发区台办积极开展“挚友真情,服务到位” 活动,在走访台资企业过程中,与台商交朋友,对台资企业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向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同意,积极协调区有关职能部门,解决了有关台资企业的土地款、道路建设、土地征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走访,我们认为要促进本区台资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开发区的对台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要妥善解决现有台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安商、亲商、富商”,为“以台引台”、“以商招商”、引进更多的外资大项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扩大对台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突破方向,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台湾企业前来投资建厂,开创引资新局面。
一是加强对台招商引资服务工作的领导与协调。调整和完善区领导联系重点台资企业制度;各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负责对各自引进的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区台办通过深入落实《区台办关于加强对台资企业服务的制度》,与台资企业加强联系和沟通,每年召开1~2次台资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定期研究并督促协调各单位积极为台商服务。联系台资企业的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要定期研究解决台资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为台资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促进区内台资企业发展。通过优质的服务,在台商中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为“以商招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抓好政策的落实和承诺的兑现,在外商中树立良好的信誉。“事事关投资信誉,人人是投资环境”。要有一种“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的作风和“招商引资无小事”的思想观念。工业区划、项目规划要尽量做到长期性、合理性、一致性的统一,尽量减少因政府方面造成的失信于投资商的事件发生。
三是提高对台资企业的后期服务水平。项目引进以后,后期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开发区投资软环境的一个标准。建议在积极发挥企业服务队作用的同时,设立专门的台资企业服务中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将有关政策传达到企业。通过安商、富商、亲商,让台资企业进得来、留得下、办得好。只有这样,处于试探性投资阶段的台商,才会在投资理念上日趋长期化,才能达到“以情招商”和“以商招商” 的目的。
四是想方设法解除台资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优先考虑台商的生活配套,解决好台商生活、娱乐、子女上学等问题,为台商营造优良的生活环境。只有真心实意地为台商服务,千方百计地让台商满意,才能换来台商主动当“红娘”、架“鹊桥”,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从而使“以商招商”的戏越唱越火。
五是积极推进赴台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台办职能,采取积极参加上级组团、区政府牵头组团、各街道办事处单独组团、企业单位组团等形式,拓展赴台交流渠道,争取每年促成3~5批赴台招商团组。支持市台办在台湾设立青岛办事处,并积极争取市台办的支持,派出开发区的专业招商人员长驻台湾办事处,丰富、扩大我们的关系网络,扩大项目信息和储备。
六是积极开展产业链和主题招商。紧紧围绕开发区现有的支柱产业和已确定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区内已有的海尔、海信、澳柯玛、颐中汽车等大型企业的优势,积极引进相关的上下游配套项目,逐步实施产业链招商,吸引台资企业入区设厂,为区内现有企业搞配套。抓好石化和港口两大主题招商,主动邀请、动员和吸引更多的台湾大企业来开发区考察,以引进台湾知名大企业为突破口,进而带动相当一批配套企业的跟进,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势头。
(作者系青岛市黄岛区政协副主席、区委统战部部长)
编辑/海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