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亮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用的意象,欣赏中国文学离不开对月亮的欣赏。张爱玲的世界中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而把月亮这一意象发展到顶峰,则当推《金锁记》。在这片小说中,共六次描写到月亮,有的一笔带过,有的浓墨重彩,汇成一条动人的月亮河。文中的月亮照耀着我们,使一切深刻的内涵都包蕴、贯穿在月亮之中。在小说情节的关键时刻、人物命运的重要关头,月亮的意象都会出现,与人物同喜同悲,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意象,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彻底性。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了月亮:“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作者用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眼中不同的月亮作比较,“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本没有变化,只不过是时间在流逝,三十年也许只是一个悲剧的轮回。三十年前悲剧开始,三十年后我们在这里追忆过往,那么下一个三十年呢,是否今天的青年人就是三十年后的那些老人呢?这场悲剧的轮回是否一致延续下去呢?今天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好奇,不屑于老人的往事,实际上他们的未来也只有雷同到烂熟的故事。月亮的永久的时空性,渲染了浓浓的悲凉气氛,突出了人生悲剧的深刻性,也暗含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三十年前的悲剧故事是这样的:叙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大户人家残废的二少爷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三十年。在财欲和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了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致死,还拆散了女儿的爱情。“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一个人得不到幸福,就拿身边的人的幸福做陪葬,女儿、儿子和儿媳都成了她的殉葬品。女儿长安是七巧畸形生活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用她满蘸着残忍的手策划了长安的人生悲剧。而在长安的悲剧中,又一次伴随着月亮这个重要的意象。长安进了学堂,刚刚和外界接触,并从新空气中得到一些孩童的快乐。“不上半年,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七巧对钱的极端护卫,到学堂胡搅蛮缠,断送了长安的求学生涯。在无奈退学的前一晚,长安爬下床来,半蹲半坐在地上,偷偷摸摸,竭力按捺着吹起了口琴……“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在长安的泪眼里,那天边的缺月就是她自己,残缺的、模糊的、不完整的。“缺月”正是长安非健全的人性和悲剧命运的写照。在漆黑的夜,璀璨的星只有几点,月也缺而模糊,她半夜坐在寒冷沉寂中独自吹忧伤的口琴,斑斓的少女梦幻,终被阴森苍凉的家庭所吞噬,只剩下残月在苟延残喘。“在母亲眼里,女儿是她的另一自己,却又是另外一个人;一方面对女儿过度亲密,另一方面又对女儿敌视;她将自己的命运缚在女儿身上,是一种骄傲的伸张自己女性之表现,却又是一种为自己报复的表现。”长安走不出母亲的阴影,走不出女性悲剧的命运。
芝寿也是七巧扭曲人性的受害者,七巧对她的折磨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在七巧的世界里,芝寿是一个自己闯进来的意外。她与长安不同。长安是生于斯,长于斯,在母亲的逼压下渐渐被同化了。芝寿的闯入,完全因为一场婚姻,她的出现对长白是一种诱惑,对七巧则是一种威胁。曹七巧对儿子长白有一种潜意识的占有欲,她牢牢控制了长白,她望着儿子长白,“这些年来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个人还抵不了半个——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不住——他娶了亲。”曹七巧一生没有幸福,也嫉妒别人的幸福。七巧让儿子整夜给自己烧烟,不让他和芝寿同房。半夜三更的烟塌上,母子对抽鸦片,讨论另外一个女子的隐私。七巧连接着让长白烧了两晚上的烟,芝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恍惚已不在人间。她知道婆婆又在那里盘问她丈夫,丈夫又在那里叙说一些什么事。周围的世界发了疯,可是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月亮那样圆满,但是月亮下的人呢?月亮的圆满反衬着芝寿的悲剧。月亮像白太阳,初看荒诞,再看就令人汗毛凛凛感到恐怖。身处月光下,被人窥探,本是隐私的夜晚,却变成昭然若揭的白天,月亮成为让人汗毛凛凛的白太阳。一切都是反常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却又是无法摆脱的。活人就在“白太阳”的炙烤下,失去意识,失去生命。
月光下的一切物体都是阴暗的。张爱玲无意间触摸到了人类命运的思考,即时间的必然流逝和个体的偶然经历,这二者矛盾所表现出来是月亮式的忧伤来揭示人类悲剧性命运,这也是这篇小說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之所在。正如小说结尾所写: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小说首尾呼应,一如神秘的命运怪圈。
曹七巧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然而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金锁记》这篇小说从月亮开始,又以月亮结束,月亮这个意象始终贯穿着全篇,加深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故事完了,但是月亮仍然存在。张爱玲以其幽深的笔触及独特的构思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迂回含蓄的意境,构筑了一曲绵延悠长的永恒的“月光曲”。这月亮构筑的永恒悲剧,不但是女性的悲剧,而且是轮回的人生悲剧。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了月亮:“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作者用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眼中不同的月亮作比较,“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本没有变化,只不过是时间在流逝,三十年也许只是一个悲剧的轮回。三十年前悲剧开始,三十年后我们在这里追忆过往,那么下一个三十年呢,是否今天的青年人就是三十年后的那些老人呢?这场悲剧的轮回是否一致延续下去呢?今天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好奇,不屑于老人的往事,实际上他们的未来也只有雷同到烂熟的故事。月亮的永久的时空性,渲染了浓浓的悲凉气氛,突出了人生悲剧的深刻性,也暗含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三十年前的悲剧故事是这样的:叙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大户人家残废的二少爷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三十年。在财欲和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了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致死,还拆散了女儿的爱情。“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一个人得不到幸福,就拿身边的人的幸福做陪葬,女儿、儿子和儿媳都成了她的殉葬品。女儿长安是七巧畸形生活的第一个牺牲品,七巧用她满蘸着残忍的手策划了长安的人生悲剧。而在长安的悲剧中,又一次伴随着月亮这个重要的意象。长安进了学堂,刚刚和外界接触,并从新空气中得到一些孩童的快乐。“不上半年,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七巧对钱的极端护卫,到学堂胡搅蛮缠,断送了长安的求学生涯。在无奈退学的前一晚,长安爬下床来,半蹲半坐在地上,偷偷摸摸,竭力按捺着吹起了口琴……“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在长安的泪眼里,那天边的缺月就是她自己,残缺的、模糊的、不完整的。“缺月”正是长安非健全的人性和悲剧命运的写照。在漆黑的夜,璀璨的星只有几点,月也缺而模糊,她半夜坐在寒冷沉寂中独自吹忧伤的口琴,斑斓的少女梦幻,终被阴森苍凉的家庭所吞噬,只剩下残月在苟延残喘。“在母亲眼里,女儿是她的另一自己,却又是另外一个人;一方面对女儿过度亲密,另一方面又对女儿敌视;她将自己的命运缚在女儿身上,是一种骄傲的伸张自己女性之表现,却又是一种为自己报复的表现。”长安走不出母亲的阴影,走不出女性悲剧的命运。
芝寿也是七巧扭曲人性的受害者,七巧对她的折磨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在七巧的世界里,芝寿是一个自己闯进来的意外。她与长安不同。长安是生于斯,长于斯,在母亲的逼压下渐渐被同化了。芝寿的闯入,完全因为一场婚姻,她的出现对长白是一种诱惑,对七巧则是一种威胁。曹七巧对儿子长白有一种潜意识的占有欲,她牢牢控制了长白,她望着儿子长白,“这些年来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个人还抵不了半个——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不住——他娶了亲。”曹七巧一生没有幸福,也嫉妒别人的幸福。七巧让儿子整夜给自己烧烟,不让他和芝寿同房。半夜三更的烟塌上,母子对抽鸦片,讨论另外一个女子的隐私。七巧连接着让长白烧了两晚上的烟,芝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恍惚已不在人间。她知道婆婆又在那里盘问她丈夫,丈夫又在那里叙说一些什么事。周围的世界发了疯,可是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月亮那样圆满,但是月亮下的人呢?月亮的圆满反衬着芝寿的悲剧。月亮像白太阳,初看荒诞,再看就令人汗毛凛凛感到恐怖。身处月光下,被人窥探,本是隐私的夜晚,却变成昭然若揭的白天,月亮成为让人汗毛凛凛的白太阳。一切都是反常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却又是无法摆脱的。活人就在“白太阳”的炙烤下,失去意识,失去生命。
月光下的一切物体都是阴暗的。张爱玲无意间触摸到了人类命运的思考,即时间的必然流逝和个体的偶然经历,这二者矛盾所表现出来是月亮式的忧伤来揭示人类悲剧性命运,这也是这篇小說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之所在。正如小说结尾所写: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小说首尾呼应,一如神秘的命运怪圈。
曹七巧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然而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金锁记》这篇小说从月亮开始,又以月亮结束,月亮这个意象始终贯穿着全篇,加深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故事完了,但是月亮仍然存在。张爱玲以其幽深的笔触及独特的构思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迂回含蓄的意境,构筑了一曲绵延悠长的永恒的“月光曲”。这月亮构筑的永恒悲剧,不但是女性的悲剧,而且是轮回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