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村村通工程,不仅打通了山村与外面的世界,还改变了村容村貌,丰富了农村人的生活,缩小了城乡差距。”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段建国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村村通工程为山村农民插上了致富的翅膀,对贫困落后地区致富奔小康增添了无限活力,对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山西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大山深处的广大农民,出行困难、生产不便、生活艰难。道路建设,成为制约山西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均衡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大农村交通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继“十一五”末实现了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和通客车两个“全覆盖”之后,“十二五”集中两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作为山西省新“五个全覆盖”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全省上下坚持“政府发动、政策调动、舆论推动、典型带动”的四轮驱动方针,以“资金不足精神补,水泥不足石头补,机械不足力气补”的三补精神,创新“硬化、净化、绿化、美化、文化”五位一体的推进方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坚持程序、公开招标、领导包村、细化责任、强化监督、确保质量,完成27881个行政村(18787个非重点推进村,9094个重点推进村)149972公里(街道93383公里,巷道47063公里,户道9526公里),完成投资265.23亿元,超计划完成13123公里(街道9568公里,巷道3155公里,户道400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了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
山西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点多、面广、线长,山区自然条件差,对资金需求也非常大。在资金筹措上,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规划设计、招投标指导意见》明确街巷硬化建设资金按照6:3:1比例,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在工程推进上,按照“覆盖面广、标准适中、规范运作、节约资金”的要求,由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农业厅配合,省财政厅负责资金筹措工作,市负总责,市县政府统筹推进,各级交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工程设计、质量监督;各地工程量由市、县交通、发展改革部门共同认定。
右所村位于五寨县的东大门,村民们以运输、商业和加工业为主。记者在走访右所村时看到,3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900平方米体育场,1060米的排水渠道,1665米的硬化人行道,420米的排洪渠。“街道打通后,赌博酗酒的人少了,谈生意忙赚钱的人多了 ”当地村民说道。
道路的质量决定山村农民的生活质量,群众的生活质量决定省域经济的发展质量——
惠民路狠抓质量根本
山西省为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五个全覆盖”全面告捷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五个全覆盖”(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是新“五个全覆盖”中任务最重、投资最多、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对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工程质量是这项工程的“重中之重”。
交通运输部门作为技术指导和行业管理部门,先后制定了三个管理办法,从实施原则和职责、工作目标、技术标准、工程和质量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均作了明确规定,做到了“一村一图,按图索路”,使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建设有章可循。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规范建设程序,明确建设标准。二是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建立了四大监督网络(建设程序网、指导宣传网、巡回检查网、验收监督网),采取“专群结合”的方式进行质量监督,尤其是对重点环节和关键工序要加强监管,严格把好“五关”:把好“原材料”关;把好“机械设备”关;把好“施工工艺”关;把好“检验检测”关;把好“资料完善”关,做到质量监督“全覆盖”。三是成立了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巡查和质量监督工作领导组,通过这种“政府监管、行业监理、社会参与”的监督模式,使农村街巷硬化工程质量得到了保障,合格率达到96%以上。
在曲沃县,采取发现质量问题一追到底的做法,彻底打破了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幻想。仅一年时间,全县完成农村街巷硬化809公里,实现了“全覆盖”。
道路建设是单项工程,新农村建设是综合工程,注入文化元素的村村通工程彻底改变了山村落后面貌——
旧山村变身美丽城镇
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的实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状。农村出现了只在城市里才有的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场、便民商店,街道两旁竖起了街灯、种上了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街巷硬化的同时,还不忘与当地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结合,全面提升了街巷硬化工程的品味,赋予了街巷硬化工程新的时代内涵。
在黎城县,围绕打造“中国硅都、世界红山、宜居古城”的战略目标,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街巷硬化中将旅游区内的180多个行政村规划为民俗文化村,结合当地民俗风貌与生态环境,把河滩边、山坡边、矿区边等过去无人问津的河卵石、红石板、青石条等废弃石材,作为工程实施的主要材料,专门从文化部门抽调20多名专业人员,作为街巷硬化工程的图案设计师,负责景观设计工作。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与硬化相融合,把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古黎文化作为工程实施的灵魂,将该县的许由洗耳、女娲补天等历史传说和黄崖洞保卫战、中共北方局高干会等红色文化,以及增收致富、优生优育、休闲保健等现代特色文化,共同融入到街巷硬化工程中,设计、砌筑成精美的图案。一村一主题,一街一景观,一巷一图案,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太原市则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邀请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前期街巷硬化进行了高标准设计,将绿化和排水等配套设施统筹考虑,并在完成较好的晋源区进行了现场参观和交流,通过信息发到全市各县(市、区),带动了全市街巷硬化工作的全面开展。清徐县围绕打造葡萄之乡的发展理念,在新硬化的街巷道路两旁搭建了葡萄架,种植了葡萄苗,不仅美化了环境,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一到秋季,茂密的葡萄架挂满了丰硕的果实,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吕梁市部分县(市、区)结合农村“三项整治”,同步配套了排水设施,开展了绿化、亮化、美化,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孝义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将有条件的行政村进行了整村移民,建起了一幢幢崭新的楼房,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村村通工程缩短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门路,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品味——
康庄道福泽三晋大地
通过两年的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建设,达到惠民、便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城乡均衡发展,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改善干群关系、安定和谐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方便了农民出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街巷硬化工程实施后,村里坑坑洼洼的土路都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农民出行更加方便,彻底告别了下雨不能出门的尴尬境地。同时,平整的街巷道成为了孩子玩耍打闹的游乐场,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聊家常的休闲广场,农民朋友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二是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促进了城乡均衡发展。道路修通后,农民出行鞋不沾泥了,村里的卫生环境也好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三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过去由于交通不畅,许多农村的农副产品常常因运不出去而烂掉,农民增产不增收,村里老百姓日子很穷,被人戏称“山好水好空气好,只见哥哥不见嫂”。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实施后,收购车辆直接开进了村,大大激发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有的村发展起生态游和农家乐,现在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开的饭店、旅店、商店到处都是,老百姓的日子眼看着一天天红火起来了。
四是改善了干群关系。在这项全民工程中,很多乡村两级干部带头参与,融洽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地方的和谐。
五是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许多村庄街道两旁种上了树木、亮起了路灯,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农业生产技术、科技书籍、文化节目及时送进了山村,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许多藏在深山的农村,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三晋大地拨地而起,全省2000多万农民正跨步迈向新明天。
山西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大山深处的广大农民,出行困难、生产不便、生活艰难。道路建设,成为制约山西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均衡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大农村交通投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继“十一五”末实现了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和通客车两个“全覆盖”之后,“十二五”集中两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作为山西省新“五个全覆盖”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全省上下坚持“政府发动、政策调动、舆论推动、典型带动”的四轮驱动方针,以“资金不足精神补,水泥不足石头补,机械不足力气补”的三补精神,创新“硬化、净化、绿化、美化、文化”五位一体的推进方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坚持程序、公开招标、领导包村、细化责任、强化监督、确保质量,完成27881个行政村(18787个非重点推进村,9094个重点推进村)149972公里(街道93383公里,巷道47063公里,户道9526公里),完成投资265.23亿元,超计划完成13123公里(街道9568公里,巷道3155公里,户道400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了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
山西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点多、面广、线长,山区自然条件差,对资金需求也非常大。在资金筹措上,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规划设计、招投标指导意见》明确街巷硬化建设资金按照6:3:1比例,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在工程推进上,按照“覆盖面广、标准适中、规范运作、节约资金”的要求,由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农业厅配合,省财政厅负责资金筹措工作,市负总责,市县政府统筹推进,各级交通部门负责技术指导、工程设计、质量监督;各地工程量由市、县交通、发展改革部门共同认定。
右所村位于五寨县的东大门,村民们以运输、商业和加工业为主。记者在走访右所村时看到,3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900平方米体育场,1060米的排水渠道,1665米的硬化人行道,420米的排洪渠。“街道打通后,赌博酗酒的人少了,谈生意忙赚钱的人多了 ”当地村民说道。
道路的质量决定山村农民的生活质量,群众的生活质量决定省域经济的发展质量——
惠民路狠抓质量根本
山西省为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五个全覆盖”全面告捷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五个全覆盖”(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是新“五个全覆盖”中任务最重、投资最多、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对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工程质量是这项工程的“重中之重”。
交通运输部门作为技术指导和行业管理部门,先后制定了三个管理办法,从实施原则和职责、工作目标、技术标准、工程和质量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均作了明确规定,做到了“一村一图,按图索路”,使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建设有章可循。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规范建设程序,明确建设标准。二是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建立了四大监督网络(建设程序网、指导宣传网、巡回检查网、验收监督网),采取“专群结合”的方式进行质量监督,尤其是对重点环节和关键工序要加强监管,严格把好“五关”:把好“原材料”关;把好“机械设备”关;把好“施工工艺”关;把好“检验检测”关;把好“资料完善”关,做到质量监督“全覆盖”。三是成立了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巡查和质量监督工作领导组,通过这种“政府监管、行业监理、社会参与”的监督模式,使农村街巷硬化工程质量得到了保障,合格率达到96%以上。
在曲沃县,采取发现质量问题一追到底的做法,彻底打破了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的幻想。仅一年时间,全县完成农村街巷硬化809公里,实现了“全覆盖”。
道路建设是单项工程,新农村建设是综合工程,注入文化元素的村村通工程彻底改变了山村落后面貌——
旧山村变身美丽城镇
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的实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状。农村出现了只在城市里才有的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场、便民商店,街道两旁竖起了街灯、种上了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在街巷硬化的同时,还不忘与当地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结合,全面提升了街巷硬化工程的品味,赋予了街巷硬化工程新的时代内涵。
在黎城县,围绕打造“中国硅都、世界红山、宜居古城”的战略目标,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街巷硬化中将旅游区内的180多个行政村规划为民俗文化村,结合当地民俗风貌与生态环境,把河滩边、山坡边、矿区边等过去无人问津的河卵石、红石板、青石条等废弃石材,作为工程实施的主要材料,专门从文化部门抽调20多名专业人员,作为街巷硬化工程的图案设计师,负责景观设计工作。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与硬化相融合,把五千多年积淀下来的古黎文化作为工程实施的灵魂,将该县的许由洗耳、女娲补天等历史传说和黄崖洞保卫战、中共北方局高干会等红色文化,以及增收致富、优生优育、休闲保健等现代特色文化,共同融入到街巷硬化工程中,设计、砌筑成精美的图案。一村一主题,一街一景观,一巷一图案,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太原市则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邀请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前期街巷硬化进行了高标准设计,将绿化和排水等配套设施统筹考虑,并在完成较好的晋源区进行了现场参观和交流,通过信息发到全市各县(市、区),带动了全市街巷硬化工作的全面开展。清徐县围绕打造葡萄之乡的发展理念,在新硬化的街巷道路两旁搭建了葡萄架,种植了葡萄苗,不仅美化了环境,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一到秋季,茂密的葡萄架挂满了丰硕的果实,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吕梁市部分县(市、区)结合农村“三项整治”,同步配套了排水设施,开展了绿化、亮化、美化,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孝义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将有条件的行政村进行了整村移民,建起了一幢幢崭新的楼房,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村村通工程缩短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拓宽了农民致富的门路,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品味——
康庄道福泽三晋大地
通过两年的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建设,达到惠民、便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城乡均衡发展,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改善干群关系、安定和谐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方便了农民出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街巷硬化工程实施后,村里坑坑洼洼的土路都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农民出行更加方便,彻底告别了下雨不能出门的尴尬境地。同时,平整的街巷道成为了孩子玩耍打闹的游乐场,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聊家常的休闲广场,农民朋友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二是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促进了城乡均衡发展。道路修通后,农民出行鞋不沾泥了,村里的卫生环境也好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三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过去由于交通不畅,许多农村的农副产品常常因运不出去而烂掉,农民增产不增收,村里老百姓日子很穷,被人戏称“山好水好空气好,只见哥哥不见嫂”。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实施后,收购车辆直接开进了村,大大激发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有的村发展起生态游和农家乐,现在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开的饭店、旅店、商店到处都是,老百姓的日子眼看着一天天红火起来了。
四是改善了干群关系。在这项全民工程中,很多乡村两级干部带头参与,融洽了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地方的和谐。
五是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许多村庄街道两旁种上了树木、亮起了路灯,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农业生产技术、科技书籍、文化节目及时送进了山村,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许多藏在深山的农村,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三晋大地拨地而起,全省2000多万农民正跨步迈向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