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还在保持快速增长,而这一点让民众心态和社会秩序还能保持稳定。而在人们渴望变革的时候,任何一个微小的改进,都会增加秩序的正当性
站在2011年年初,展望新的一年,这不仅仅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2010年初,温家宝总理郑重地向中国人民做出承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这样的时刻,需要治国者依靠责任感,拿出富有想象力的治理方案,推动中国跨越目前的转型期。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依然是全球重要经济体中最为强劲的。年中有统计数据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以来政府通过连续的、高强度的政策所刺激的快速增长,促成了这次华丽的赶超。
不过,就在该数据公布之际,通货膨胀的阴影已经降临,关乎民生的种种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因此到了2010年年底,中央银行开始启用货币政策,政府各部门频繁出台行政性价格管控措施。
同时,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一大要素,似乎正在发生某种重大变化。一直被标上“剩余”二字的劳动力供需平衡,似乎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逆转。这一趋势与时隐时现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口,令人们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社会持有乐观心态的同时,不能不保持一份谨慎。
那么,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如何?政治高层早在年初就已经指出,中国经济处在“最矛盾、最复杂”的境况。这样的判断,恐怕适用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所以,在新年钟声将要敲起的前几天,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10年内的第二次加息,这说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步入比较正式的货币紧缩周期。
新年到来之际,最高决策层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已形成共识,以行政命令约束信贷投放,调控市场价格,抑制消费价格上涨。而此前,发改委称将强化民生价格监管遏制过度投机。
回顾2010年,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恐怕还是基层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而这种恶化与高增长策略直接相关。
在保增长的口号下,地方政府普遍制订了宏大的增长规划,增长的两大引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在现有体制下,这两者均取决于政府低价获取土地的能力。
本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制订已经启动,该条例也于2010年年初完成了向公众征求意见的程序,旧的拆迁制度似乎废除有望。但是,在地方政府保增长的压力下,该条例所传达的改革之意被忽视了。
还好,来自四川平原的改革,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这个地处西南的天府之国,虽然经济富裕,但其经济实力在中国城市排名并非一线(2009年GDP排名为12),而来自地方政府的最大勇气在于它能够自戒土地财政之瘾。
2010年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尽管这一稿与上一稿相比,好坏参半,但这一举措本身,则显示了高层在土地这一最为重要的资源之收益上,重建政府与民众分配机制的意图。
表明改革的意图,对于当下中国而言,至关重要。毫无疑问,中国现有的治理体系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经济增长、对外开放所释放出来的社会活力,需要妥善安放。民众的权利与政府的权力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架构。因此,中国注定了需要通过一场大转型来建立一套稳定而合理的治理秩序。只有通过这样的变革,中国才能在稳定的基础上保持活力。
应当说,眼下是良好的时机。中国经济还在保持快速增长,而这一点让民众心态和社会秩序还能保持稳定。而在人们渴望变革的时候,任何一个微小的改进,都会增加秩序的正当性。这样的大好时机,并不是随时都可以得到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人,尤其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们,是否具有足够的远见,是否有能力、有意愿,理性而冷静地规划和实施变革。这既包括经济结构调整,更包括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等。
2011年是中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100周年。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展望美好的明天,或可促使我们从更为长远的视野思考中国的命运、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
站在2011年年初,展望新的一年,这不仅仅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2010年初,温家宝总理郑重地向中国人民做出承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这样的时刻,需要治国者依靠责任感,拿出富有想象力的治理方案,推动中国跨越目前的转型期。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依然是全球重要经济体中最为强劲的。年中有统计数据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以来政府通过连续的、高强度的政策所刺激的快速增长,促成了这次华丽的赶超。
不过,就在该数据公布之际,通货膨胀的阴影已经降临,关乎民生的种种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因此到了2010年年底,中央银行开始启用货币政策,政府各部门频繁出台行政性价格管控措施。
同时,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一大要素,似乎正在发生某种重大变化。一直被标上“剩余”二字的劳动力供需平衡,似乎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逆转。这一趋势与时隐时现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口,令人们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社会持有乐观心态的同时,不能不保持一份谨慎。
那么,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如何?政治高层早在年初就已经指出,中国经济处在“最矛盾、最复杂”的境况。这样的判断,恐怕适用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所以,在新年钟声将要敲起的前几天,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2010年内的第二次加息,这说明,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步入比较正式的货币紧缩周期。
新年到来之际,最高决策层和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已形成共识,以行政命令约束信贷投放,调控市场价格,抑制消费价格上涨。而此前,发改委称将强化民生价格监管遏制过度投机。
回顾2010年,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恐怕还是基层治理状况的不尽人意。而这种恶化与高增长策略直接相关。
在保增长的口号下,地方政府普遍制订了宏大的增长规划,增长的两大引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在现有体制下,这两者均取决于政府低价获取土地的能力。
本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制订已经启动,该条例也于2010年年初完成了向公众征求意见的程序,旧的拆迁制度似乎废除有望。但是,在地方政府保增长的压力下,该条例所传达的改革之意被忽视了。
还好,来自四川平原的改革,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这个地处西南的天府之国,虽然经济富裕,但其经济实力在中国城市排名并非一线(2009年GDP排名为12),而来自地方政府的最大勇气在于它能够自戒土地财政之瘾。
2010年年底,国务院法制办发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尽管这一稿与上一稿相比,好坏参半,但这一举措本身,则显示了高层在土地这一最为重要的资源之收益上,重建政府与民众分配机制的意图。
表明改革的意图,对于当下中国而言,至关重要。毫无疑问,中国现有的治理体系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经济增长、对外开放所释放出来的社会活力,需要妥善安放。民众的权利与政府的权力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架构。因此,中国注定了需要通过一场大转型来建立一套稳定而合理的治理秩序。只有通过这样的变革,中国才能在稳定的基础上保持活力。
应当说,眼下是良好的时机。中国经济还在保持快速增长,而这一点让民众心态和社会秩序还能保持稳定。而在人们渴望变革的时候,任何一个微小的改进,都会增加秩序的正当性。这样的大好时机,并不是随时都可以得到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人,尤其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们,是否具有足够的远见,是否有能力、有意愿,理性而冷静地规划和实施变革。这既包括经济结构调整,更包括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等。
2011年是中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100周年。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展望美好的明天,或可促使我们从更为长远的视野思考中国的命运、中国的现实和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