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生活的点滴,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能乐于写作的学生微乎其微,多数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了一种负担,只要老师提到写作文,学生们都会小声抱怨:又要写作文啊!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愿意写作文、乐于写作文,就成了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谈几点教学方法与同仁共享:
一、引领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习作提供条件
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写作文,是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素材,写不出作文。素材是作文的内容基础,写作离开了素材犹如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小学阶段,作文的内容无外乎是写人、记事。那么,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用日记、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必要时,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例如,在一次习作课上,我要求学生记述一次有趣的活动,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有事可写,课前,我精心组织了一次秋游。为了突出“有趣”二字,我还在活动中精心设计了几个游戏。活动结束后,在习作课上,我引导学生选取活动中认为最有趣的事情,有重点地写一两件。作文时,同学们一气呵成,一节课全部学生都完成了习作,连平时“谈文色变”的同学也写出了三四百字有血有肉的作文来。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但能帮助学生积累足量的好词、好句、好段,还能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特点,久而久之便会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还能够不断地接受文化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数量,解决学生课外读物少的难题,我组织学生自带图书,在班里开设小小图书角;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班内评选读书之星、故事大王等,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注重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和语文应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回忆筛选那些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有发自内心的体会、感悟。例如,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前,我上了一节班会课。课上要求学生回忆家庭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尤其是引导学生将细节说清楚,有的学生说到动情之处,流下了热泪。一件件小事看似平凡,却饱含着伟大的母爱。于是,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习作《母爱伴我成长》,学生习作时文思泉涌,一篇篇习作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四、充分挖掘教学文本,经常做到读写结合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知识,充分利用教学文本中形象直观的例子,引领学生学习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观察视角,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作文的真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就充分抓住教学文本的写作特点、文章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还认识到,写景的文章还能按照季节的顺序进行描写。学完课文后,我趁势布置了习作练习——《夸夸我美丽的家乡》。这篇习作,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都能按时完成写作内容,大多数学生还运用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琢始成金。”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一篇习作后,第一个读者应该是自己。刚完成的习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所以,不论是写作文还是写日记,我都会鼓励学生自己多读、多思、多改,修改习作中的错别字,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具体。学生一旦形成了自我修改习作的能力,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写作文了。
搞好作文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花心思、动脑筋,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多鼓励、多表扬,切不可过多地打击、批评。总之,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完成习作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使学生愿意写作文、乐于写作文。
(作者单位:新疆农六师共青团农场学校)
一、引领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习作提供条件
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写作文,是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素材,写不出作文。素材是作文的内容基础,写作离开了素材犹如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小学阶段,作文的内容无外乎是写人、记事。那么,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用日记、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必要时,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例如,在一次习作课上,我要求学生记述一次有趣的活动,为了让学生有话可写、有事可写,课前,我精心组织了一次秋游。为了突出“有趣”二字,我还在活动中精心设计了几个游戏。活动结束后,在习作课上,我引导学生选取活动中认为最有趣的事情,有重点地写一两件。作文时,同学们一气呵成,一节课全部学生都完成了习作,连平时“谈文色变”的同学也写出了三四百字有血有肉的作文来。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但能帮助学生积累足量的好词、好句、好段,还能使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特点,久而久之便会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还能够不断地接受文化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数量,解决学生课外读物少的难题,我组织学生自带图书,在班里开设小小图书角;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班内评选读书之星、故事大王等,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注重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和语文应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回忆筛选那些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有发自内心的体会、感悟。例如,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前,我上了一节班会课。课上要求学生回忆家庭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尤其是引导学生将细节说清楚,有的学生说到动情之处,流下了热泪。一件件小事看似平凡,却饱含着伟大的母爱。于是,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习作《母爱伴我成长》,学生习作时文思泉涌,一篇篇习作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四、充分挖掘教学文本,经常做到读写结合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知识,充分利用教学文本中形象直观的例子,引领学生学习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观察视角,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作文的真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就充分抓住教学文本的写作特点、文章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还认识到,写景的文章还能按照季节的顺序进行描写。学完课文后,我趁势布置了习作练习——《夸夸我美丽的家乡》。这篇习作,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都能按时完成写作内容,大多数学生还运用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琢始成金。”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一篇习作后,第一个读者应该是自己。刚完成的习作还存在很多不足,所以,不论是写作文还是写日记,我都会鼓励学生自己多读、多思、多改,修改习作中的错别字,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检查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内容是否具体。学生一旦形成了自我修改习作的能力,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写作文了。
搞好作文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花心思、动脑筋,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多鼓励、多表扬,切不可过多地打击、批评。总之,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完成习作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使学生愿意写作文、乐于写作文。
(作者单位:新疆农六师共青团农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