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能电网是当前各国电力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也会对电力营销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中,集中的影响体现在电力用户与电网的互动上。互动首先需要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与完善,之后是如何有效的加以利用,在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扩大电力营销的水平与市场。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营销;互动;电力用户;需求侧管理
作者简介:戴谦(1965-),女,河南驻马店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湘潭电业局,工程师。(湖南?湘潭?411104)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72-02智能电网成为当前各国电力系统研究和开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计划,成为我国电网公司规划的重点工作。而电力营销,则担负着需求侧管理、售电市场运营、电能计量管理、销售电价执行、供电服务以及对客户进行供电安全方面的职责,为社会经济提供可靠、高效的用电服务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对智能用电技术的利用和研究,要积极开展,并进行营销信息系统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并且建立强有力的双向互动平台以及支持平台,最终使得营销业务的智能化及营销管理的现代化得到充分利用,并促使电网与客户进行信息流、能量流以及业务流的互动,实现相互之间新型的供用电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综合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本文便以智能电网环境下智能用电的特征为基础,探讨现代电力营销体系以及智能电网框架下现代电力营销体系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的智能电网环境下智能用电的概念与特征
1.关于智能用电定义的诠释
智能用电采用高效控制、高级测量、快速储能以及高速通信的先进技术,并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坚强的电网,实现市场计量公正准确、响应迅速、多样的收费方式、对数据的及时采集,使服务便捷高效,从而使电网与客户进行信息流、能量流以及业务流的互动,实现相互之间新型的供用电之间的关系。
通过传感器对供电端到客户端之间的一切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信息与用电交互网络,然后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指导用户对用电的方式进行直接的调整,从而使电力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使客户的用电成本得到降低,提高用电的安全、可靠,使用户的用电效率得到提高。
2.智能用电的特征
智能用电的主要特征为:技术先进、经济高效、服务多样、灵活互动、友好开放。
技术先进:自主创新并消化吸收计量、控制、通信、储能、超导等新技术。
经济高效: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提高能源效率。
服务多样: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灵活互动:实现电能、信息和业务的双向交互。
友好开放:充分利用电网资源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二、智能电网下的现代电力营销体系
智能电网构架下的现代营销体系,是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坚实基础,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现代管理理念,以营销技术支持平台为可靠支撑,建立与完善双向互动营销平台,实现与客户进行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友好互动。
1.智能化客户服务
(1)用电方案优化制定:整合供配电资源,自动生成最优的客户业扩方案,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或定制服务选择。
(2)自动采集客户电能量数据、电能质量数据、各种电气和状态(事件)数据,对数据进行合理性检查、分析和存储管理,实现客户与电网企业间电能双向计量;互供电量、电费的自动结算;依托社会化资源和自助缴费渠道,方便客户多渠道缴费,实现电费收取多样便捷。
(3)客户用电信息实时监测,异常状态在线分析、动态跟踪和自动控制,帮助客户实现故障自动诊断、快速排除,自动寻找替代供电电源。
(4)利用智能电表或智能终端获取电网供需信息和用电价格,采用智能控制功能,通过功率定值控制、电量定值控制、费率定值控制、远方控制、电费催收辅助控制、预付费管理控制等手段,实现客户根据电价电费变化,远程对家用电器进行设置和控制,如低谷时开启用电设备。
2.智能化营销业务管理与决策
(1)远程监测客户侧电能质量(电压、无功、谐波等),自动进行信息发布;基于用电、配电、输电实时数据,完成电网分层、分级的实时线/变损自动分析。
(2)实现客户价值、信用等级、风险评价,与保险、信托、证券等业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3)自动完成购、售电市场分析与预测,为输配电网络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4)通过营销指标的统计、查询、分析,对业务处理、流程执行、工作时限、工作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为国家电价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信息,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智能化需求侧管理
(1)实现客户用电设备在线监测、停/投运控制,实现有序用电方案自动编制和优化、自动实施、过程跟踪、自动监测、效果评价,满足社会有序用电、客户经济用电的需要。
(2)实时诊断客户用电设备健康状况,为客户提供安全用电服务;为客户用能系统提供能耗监测与能效诊断、能效项目实施效果验证等服务。
(3)对客户分布式能源上下网及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实现故障情况自动隔离。
三、现代电力营销体系的目标
现代电力营销体系的目标,是建立起和谐的智能电网,实现电网企业与用户的和谐相处,可以做到用户使用到更加稳定高效的电能,减少自身的电费支出,而电网可以减少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完成目标,有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便是结合电网状况与特点,使用户了解电网运行的困难,降低电网运行和维护的难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电力系统运行的突出特点是,电能难以大量存储,即用户使用的电能,是由发电厂产生、电网输送和分配、用户使用这些环节几乎在同时完成的。传统电网中,由于用户不了解电网的状况,不参与电网的管理,其电能使用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完全依据个人的需要,这就为电网的运行制造了巨大的困难。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电网需要根据事先估计的负荷情况,即电力负荷预测的结果,安排发电情况,运行方式等。为了满足用户的集中用电,电网需要建设大量的发电设备、电能传输设施等,用于保障用电峰值时的需求,而其他大量时间内,部分的设备却处于备用状态,这就是电网运行的峰谷状况。用电高峰时电能提供不足,用电谷底时大量电能浪费,成为了电网运行中的尴尬状况。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只有现代的电力营销体系,只有让用户参与到电网的管理中来。
首先,用户参与到电网的管理中来,可以使用户了解电网的困境,进而解决这一困难,对于电能使用时间并没有特别需要的用户,可以对自身用电情况进行调整,尽量在非用电高峰时间用电,以此来换取电网给予的优惠电价,实现电网的削峰平谷,用户的费用降低。其次,用户可以更好地了解电网的运行状况,在计划检修与电网故障时,可以获知并有计划的进行安排,避免和降低可能发生的损失。再次,电网对于用户的电能使用状况,不再是根据以往一段时间内的电能计量情况进行粗略的估计,而是根据实时和实际的电能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有目标的进行发电和电力调度,有效的降低电网传输中的电能损耗。
四、结语
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营销方面的关键问题,体现在电力用户与电网的互动上。互动首先需要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与完善,为此介绍了电力营销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技术,其次如何有效的加以利用,为此介绍了电力营销体系建设的目标。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才能有效的提高电力营销的水平,扩大电力营销的市场。
参考文献:
[1]于尔铿,刘广一,周京阳.能量管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吴鹏,单葆国,葛旭波,等.坚强智能电网——服务国家碳减排目标[J].能源技术经济,2010,22(6).
(责任编辑:刘丽娜)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营销;互动;电力用户;需求侧管理
作者简介:戴谦(1965-),女,河南驻马店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湘潭电业局,工程师。(湖南?湘潭?411104)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72-02智能电网成为当前各国电力系统研究和开展的一项重要课题,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计划,成为我国电网公司规划的重点工作。而电力营销,则担负着需求侧管理、售电市场运营、电能计量管理、销售电价执行、供电服务以及对客户进行供电安全方面的职责,为社会经济提供可靠、高效的用电服务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对智能用电技术的利用和研究,要积极开展,并进行营销信息系统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并且建立强有力的双向互动平台以及支持平台,最终使得营销业务的智能化及营销管理的现代化得到充分利用,并促使电网与客户进行信息流、能量流以及业务流的互动,实现相互之间新型的供用电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综合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本文便以智能电网环境下智能用电的特征为基础,探讨现代电力营销体系以及智能电网框架下现代电力营销体系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的智能电网环境下智能用电的概念与特征
1.关于智能用电定义的诠释
智能用电采用高效控制、高级测量、快速储能以及高速通信的先进技术,并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坚强的电网,实现市场计量公正准确、响应迅速、多样的收费方式、对数据的及时采集,使服务便捷高效,从而使电网与客户进行信息流、能量流以及业务流的互动,实现相互之间新型的供用电之间的关系。
通过传感器对供电端到客户端之间的一切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信息与用电交互网络,然后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指导用户对用电的方式进行直接的调整,从而使电力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使客户的用电成本得到降低,提高用电的安全、可靠,使用户的用电效率得到提高。
2.智能用电的特征
智能用电的主要特征为:技术先进、经济高效、服务多样、灵活互动、友好开放。
技术先进:自主创新并消化吸收计量、控制、通信、储能、超导等新技术。
经济高效: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提高能源效率。
服务多样: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灵活互动:实现电能、信息和业务的双向交互。
友好开放:充分利用电网资源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二、智能电网下的现代电力营销体系
智能电网构架下的现代营销体系,是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坚实基础,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现代管理理念,以营销技术支持平台为可靠支撑,建立与完善双向互动营销平台,实现与客户进行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友好互动。
1.智能化客户服务
(1)用电方案优化制定:整合供配电资源,自动生成最优的客户业扩方案,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或定制服务选择。
(2)自动采集客户电能量数据、电能质量数据、各种电气和状态(事件)数据,对数据进行合理性检查、分析和存储管理,实现客户与电网企业间电能双向计量;互供电量、电费的自动结算;依托社会化资源和自助缴费渠道,方便客户多渠道缴费,实现电费收取多样便捷。
(3)客户用电信息实时监测,异常状态在线分析、动态跟踪和自动控制,帮助客户实现故障自动诊断、快速排除,自动寻找替代供电电源。
(4)利用智能电表或智能终端获取电网供需信息和用电价格,采用智能控制功能,通过功率定值控制、电量定值控制、费率定值控制、远方控制、电费催收辅助控制、预付费管理控制等手段,实现客户根据电价电费变化,远程对家用电器进行设置和控制,如低谷时开启用电设备。
2.智能化营销业务管理与决策
(1)远程监测客户侧电能质量(电压、无功、谐波等),自动进行信息发布;基于用电、配电、输电实时数据,完成电网分层、分级的实时线/变损自动分析。
(2)实现客户价值、信用等级、风险评价,与保险、信托、证券等业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3)自动完成购、售电市场分析与预测,为输配电网络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4)通过营销指标的统计、查询、分析,对业务处理、流程执行、工作时限、工作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为国家电价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信息,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智能化需求侧管理
(1)实现客户用电设备在线监测、停/投运控制,实现有序用电方案自动编制和优化、自动实施、过程跟踪、自动监测、效果评价,满足社会有序用电、客户经济用电的需要。
(2)实时诊断客户用电设备健康状况,为客户提供安全用电服务;为客户用能系统提供能耗监测与能效诊断、能效项目实施效果验证等服务。
(3)对客户分布式能源上下网及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实现故障情况自动隔离。
三、现代电力营销体系的目标
现代电力营销体系的目标,是建立起和谐的智能电网,实现电网企业与用户的和谐相处,可以做到用户使用到更加稳定高效的电能,减少自身的电费支出,而电网可以减少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完成目标,有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便是结合电网状况与特点,使用户了解电网运行的困难,降低电网运行和维护的难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电力系统运行的突出特点是,电能难以大量存储,即用户使用的电能,是由发电厂产生、电网输送和分配、用户使用这些环节几乎在同时完成的。传统电网中,由于用户不了解电网的状况,不参与电网的管理,其电能使用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完全依据个人的需要,这就为电网的运行制造了巨大的困难。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电网需要根据事先估计的负荷情况,即电力负荷预测的结果,安排发电情况,运行方式等。为了满足用户的集中用电,电网需要建设大量的发电设备、电能传输设施等,用于保障用电峰值时的需求,而其他大量时间内,部分的设备却处于备用状态,这就是电网运行的峰谷状况。用电高峰时电能提供不足,用电谷底时大量电能浪费,成为了电网运行中的尴尬状况。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只有现代的电力营销体系,只有让用户参与到电网的管理中来。
首先,用户参与到电网的管理中来,可以使用户了解电网的困境,进而解决这一困难,对于电能使用时间并没有特别需要的用户,可以对自身用电情况进行调整,尽量在非用电高峰时间用电,以此来换取电网给予的优惠电价,实现电网的削峰平谷,用户的费用降低。其次,用户可以更好地了解电网的运行状况,在计划检修与电网故障时,可以获知并有计划的进行安排,避免和降低可能发生的损失。再次,电网对于用户的电能使用状况,不再是根据以往一段时间内的电能计量情况进行粗略的估计,而是根据实时和实际的电能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更有目标的进行发电和电力调度,有效的降低电网传输中的电能损耗。
四、结语
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营销方面的关键问题,体现在电力用户与电网的互动上。互动首先需要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支撑与完善,为此介绍了电力营销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技术,其次如何有效的加以利用,为此介绍了电力营销体系建设的目标。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才能有效的提高电力营销的水平,扩大电力营销的市场。
参考文献:
[1]于尔铿,刘广一,周京阳.能量管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吴鹏,单葆国,葛旭波,等.坚强智能电网——服务国家碳减排目标[J].能源技术经济,2010,22(6).
(责任编辑: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