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数理化解题研究·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保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需要用心、用智去建构问题及问题链,让学生把握问题导向性和指导性,并以此引领学生的思维生长,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落地.为此,笔者结合高中数学课堂内容,借此拙文抛砖引玉.
  关键词:问题;导学;思维;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0-0002-02
  问题导学法指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让问题贯穿于教学始终,指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向,且以问题为载体增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促进互动式课堂的形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可有效运用问题导学法,吸引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思考、讨论与教学中,使其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提高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效果.
  一、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不仅是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要想有效运用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计一系列趣味性、启发性或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关注与思考,使其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浓厚兴趣,同时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学时,因为这是高中数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先随机挑选部分同学作自我介绍,介绍家庭情况、原毕业学校、现班级、男生或女生等,借机设置问题:像“家庭”、“学校”、“男生”、“班级”、“女生”等概念有什么共同特征?學生结合个人认知自由讨论,让他们初步认识“集合”.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罗列一些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如:书包内的书、口袋中的纸币、文具袋中的笔、班内男生、学校所有班级等,使其分析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在一定范围内,按一定标准对所讨论的事物进行分类,分类后用“集合”这一术语描述,概括出集合与元素的概念,让他们了解到元素与集合是“从属”关系,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法顺利导入新课,带领学生初步认识集合的定义,使其体会到数学同生活存在着紧密联系,激起他们的求知渴望与思维活力,调动能力锻炼与思维发展.
  二、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发挥问题导学作用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时,由于导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需紧密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满足其实际学习需求,真正发挥出问题的导学作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等情况,据此设计相应的问题,同时控制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教学实践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学习过有关概率的基础性知识,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随机事件也有所了解.课堂上,教师先要求学生判断以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有可能发生?如:煤炭燃烧产生热量;明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将实心铁块丢入水中,铁块漂浮;在标准大气压0℃以下雪会融化;今天晚上下雨;购买1张彩票中奖等等,使其结合生活实际与个人认知判断与讨论,引导他们提炼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随机事件的概念.之后,教师设问:“随机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那么如何从数学视角刻画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带领学生从频数、频率切入,组织他们通过掷骰子的实验来研究.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知识基础与认知发展规律始终问题,让问题导学法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使其思考与探究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引导他们高效的学习.
  三、围绕重点难点设问,促使学生深度思考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环节一般呈现的都是基础性自主,通过提问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能为他们接下来学习重点与难点做铺垫,然后可以围绕这些知识要点集中讲解,使其突破重难点.这时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围绕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部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探究与思考,鼓励他们积极交流与互动,使其能够理解重点、掌握难点.
  例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时,教师先询问:“用(r,α)与坐标(x,y)都能够表示圆周上的点P,那么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学生运用数学模型来刻画,激活他们的思维,借机揭示课题.”接着,教师围绕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初中时期是如何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如何将锐角三角函数推广至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引领学生回忆初中阶段的三角函数相关知识,使其顺利过渡至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研究中,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进一步认识正弦、余弦与正切.之后,教师设置问题:“正弦、余弦、正切三类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什么?”提示学生结合函数相关知识思考与回答,且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研究角的问题,吸引他们深度思考.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始终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置问题,提高学生思考行为与学习兴趣的目的性,使其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体会函数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
  四、精心设计层次问题,维系学生学习兴致
  在高中教育阶段,数学同其他学科相比,知识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同初中阶段的相比难度、深度均有所提升,学生很难长时间的保持学习兴趣,他们的注意力极易分散.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时,可精心设计一系列层次性问题,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带来引人入胜的感觉,使其始终保持思维活力,维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致.
  例如,在《函数的概念和图像》教学中,教师先设置浅层提问:“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该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分别是什么?”在初中,大家曾认识利用函数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函数?常见的函数模型有哪些?引领学生回忆旧知识,让他们不自觉的进入到新课学习中.接着,教师提升问题层次:“如何用集合的语言阐述课本21页中三个问题?”指引学生描述和交流,随后继续提升问题层次:“在这三个例子中,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为什么?怎么用集合的观点来阐述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函数的概念?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使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归纳结论,指导他们建构出函数的定义.   上述案例,教师由旧及新的引出课题,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使其在课堂中的注意力能够长时间集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五、鼓励學生自主发问,加深数学知识印象
  在问题导学法中,教师的提问是开端,或者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出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发问,使其全身心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他们不断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提倡他们大胆发现与提出问题,使其敢于质疑,促使问题导向法体现出应有的作用与功效.
  例如,在《向量的概念与表示》教学中,教师谈话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量,如面积、质量、速度和位移等,这些量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比较后发现面积和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速度与位移则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使其发现问题:两个数量可以比较大小,两个向量也能比较大小吗?”他们讨论后发现数量可以,向量不可以.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自主提出问题:“向量该如何表示?有向线段和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分别可以表示向量的什么?长度为零的向量叫什么向量?长度为1呢?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向量相等?单位向量是相等向量吗?有一组向量,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这组向量有什么关系?”等引导他们在问题驱动下深入研究向量的相关知识.
  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先通过提问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再鼓励学生发现与提出更多有关向量的问题,使其注意力更为集中和专注,全面提升他们的问答能力、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应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一教学方法,不断汲取优秀的实践教学经验,科学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积极学习与深入思考,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巧凤.“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思考[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08):20.
  [2]唐剑.浅谈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01):35-36.
  [责任编辑:李璟]
  作者简介:陈俊丹(1983-),女,江苏省南通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