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有梦:马来西亚红学研究的引路人陈广才

来源 :红楼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ang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斯里陈广才自中学时期初识《红楼梦》,阅读《红楼梦》、收集红学书籍,与红学书刊为伍,更与世界各地的红学家结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陈广才致力于推动马来西亚红学的研究风气,促成《红楼梦》翻译成马来文,建立本土的《红楼梦》研究团队,筹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2017年,他把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红楼梦》版本及红学著作全数捐献给马来亚大学图书馆,倡建马来西亚首个《红楼梦》资料中心.2018年又于马大文学院内倡设《红楼梦》研究中心.其无偿捐献的《红楼梦》文献目前已达5千余册,成为学界一代佳话.
其他文献
尊敬的庆善会长、德平部长、子勇院长、新林会长,各位红学家、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rn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各位相聚在美丽的香山.今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开启百年新征程之际,很荣幸天津师范大学能与中国红楼梦学会联合举办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新红学诞生百年的纪念盛会.红学与为党庆生的脉搏同频共振.我代表天津师范大学师生员工,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代表、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期刊
尊敬的张庆善会长、胡德平会长、钟英华校长,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朋友们:rn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参加“纪念新红学100周年、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学术年会”.rn我认为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都很有纪念意义.从时间来看,20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100周年,而新红学也发展到了第100个年头.从地点来看,我们现在所在的香山,有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第一站——双清别墅,它见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程;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晚年也在西山生活过,这里留下了不少关于他的
期刊
用“口述体”纪录片的形式讲党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和有效举措.本文以地方广播电视台采编实践为例,从典型口述——挖掘“活史料”时代价值、多元口述——增进学史信服力、细节口述——传递情感力量、个性口述——升华人格魅力几方面,探究农村党史纪录片“口述”要素,为提高农村党史教育成效、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力量带来有益思考和启示.
如何以纪实影像的方式书写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党史文献片创作中如何实现内容结构、叙述表达的创新,实现长久的文化价值?如何利用影像实现大众对党史的形象认知与阅读?本文力求通过对个案的探析研究,结合文化记忆理论,完成对党史文献片创作与传播的思考.
中国古典小说写人首先得益于“赋比兴”诗法,继而经过“写物图貌,蔚似雕画”赋法滋润,再经过“传神写照”“气韵生动”画法沾溉,终于形成以华艳绮丽为笔调、以诗情画意为审美境界的写人传统与优势.许多小说常常遵循曹丕《典论·论文》所谓“诗赋欲丽”规范,在传承“丽以淫”的美女赋和歌舞赋之铺陈夸饰写法基础上,通过对女性“妍丽”形色与“色诱”神情描摹,传达出人物形神辉映、活灵活现的画面感和画境美.尽管有的小说文本因过于辞赋化而招致“文饰过繁”之讥,但大几经典化之作几乎无不追求恰如其分地借助传统辞赋的横向铺陈笔墨以创造带有
《红楼梦》创作主体文本结构方式,是对传统章回小说以虚拟故事为主要内容形态,与史传书写为主要文体形态之间的不相应性,进行反思的结果.《红楼梦》以虚实相间的叙事时空结构文本,采用双时空维度叠加的叙事架构,利用史传、诗文和俗讲混搭的杂糅文体,配制出最适宜文本“立意本旨”叙述的文本形态,为章回小说文体变革,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芳官唱[山花子][赏花时]两首曲,众人一拒一迎,反应一致,态度鲜明,其原因值得探讨.本文从两首曲本身的特点、观众的欣赏习惯以及曹雪芹对昆曲北曲的偏好等几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讨论四个问题:一,两首曲所属剧作的艺术特质不同;二,两首曲曲调特点相异;三,观众看戏听曲有偏重曲调和人声的倾向;四,将芳官唱曲情节与《红楼梦》中其他演戏情节以及《石头记》十六出甲戌残抄本中涉及北曲的脂评相联系,可看出曹雪芹对昆曲北曲的偏好.这一偏好对《红楼梦》中演戏、唱曲情节中剧目曲目的 选择以及观剧听曲场景的设置
2021年7月29日至31日,“纪念新红学100周年、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1年学术年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红楼梦学会、天津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26个省市地区的16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期刊
“柳絮词”是《红楼梦》第七十回里出现的一组小令,关于这组词的英译研究过去不太多见.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有几个方面,其中两个重点是预示人物命运走向和反映创作者特有的性格与心理,“柳絮词”也不例外.霍克思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译本里这五首词的英译,分别依据不同的底本,内容稍有区别;更重要的是,他们各自所译的英文内容对人称的选择、悲剧色彩的体现以及对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黛玉和宝钗两人的作品,在不同译笔里呈现出迥异的面貌,也体现出不同译者对人物形象与小说叙事方向的理解各有千秋.
瘟疫是人类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千百年来它被叙述和描绘、被诅咒和臆想,逐步形成了与个体生命、宗教信仰及社会政治密切关联的文本群.18世纪中西小说的瘟疫叙事因文化机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红楼梦》和《瘟疫年纪事》是该世纪最具代表性并凸显各自文化样貌的疫病书写作品,在素材遴选、叙事策略、哲学意蕴诸方面皆为后世的瘟疫叙事树立了难能可贵的典范.通过诞生于同一时间纬度的这两部作品的比较,还可一窥中西不同的宗教及生死观对瘟疫叙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