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我国公共外交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以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为目标,基于人民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较大发展。当前,我国公共外交正承担着国际合作倡导者、中国文化传播者、国家形象宣传者和国际舆论引导者的重要角色,这在胡锦涛2011年初的访美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我国公共外交还处在初级阶段,应在战略定位上,进一步提升公共外交的地位;在体系建构上,整合资源,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交流;在具体方法上,要讲究工作艺术,注重实效。
〔关键词〕胡锦涛,公共外交,政府外交
〔中图分类号〕D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2-0118-04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11年1月18日至21日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历时四天的访问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会谈及共同出席各种活动的时间超过十二个小时,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出席了近二十场活动,与美国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接触,可谓内容丰富、成果卓著、影响深远。其中政府外交的作用毋庸置疑,而胡锦涛访美活动中的公共外交也同样引人注目。胡锦涛在访美过程中明确提出“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人民广泛参与”,并将它作为中美伙伴合作关系的“四大支柱”(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迎挑战和人民广泛参与)之一,〔1 〕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在对外出访中第一次强调与公共外交有关的议题。公共外交在此次访问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外交理念的更新和进步。在胡锦涛访美活动中,公共外交主要扮演了国际合作倡导者、中国文化传播者、国家形象宣传者和国际舆论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公共外交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外交的创新和发展,仍将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一、我国公共外交的特点
公共外交是指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形式的、面对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的、意在提高外国公众对本国形象认知度的国际交流活动。〔2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在总体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公共外交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虽然“公共外交”一词2003年才传入我国,但是我国有关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却早已有之。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与西方国家的国际关系,毛泽东、周恩来就确立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非常重视民间外交,增强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和友谊;江泽民积极倡导相互尊重和和平共处,进一步拉近了我国与世界的距离。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遗余力地推进我国公共外交,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时期进一步开拓我国公共外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公共外交。本次胡锦涛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过程中,身体力行,通过访前接受美国主流媒体联合书面采访、访问期间与奥巴马总统共见记者、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宴会并发表重要演讲、与中美两国企业家和青少年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面向美国各界人士,全面阐述我国对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政策主张和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堪称新时期我国公共外交的范例。
公共外交是要提高国外公众对本国的认知,促使国际舆论接近本国的真实,其实质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3 〕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对外宣传中,我国官方的各种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介绍自己,其活动旨在拉近我国与世界的距离,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进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如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其主题就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
近年来,我国外交部在继续重视与外国公众的信息交流之外,开始重视与国内公众的沟通,非常重视激发国内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积极性。与本国公众沟通的直接目的在于争取公众对政府外交的理解,以此增强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扩大公众的公共外交力量,提升公共外交质量。因为在现代公共外交结构体系中,公众不仅仅是公共外交的受众,也是公共外交的主动承担者,因此,公众只有充分了解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公共外交的发展。例如,外交部经常举行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面对公众的“外交部开放日”以及外交官的公开演讲等等都有助于政府外交。在胡锦涛访美之前,外交部主动召开记者招待会,提前就相关情况向国内民众进行说明,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民众对政府外交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政府对本国民众开展公共外交的努力。
二、我国公共外交的角色承担
当前,我国公共外交承担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胡锦涛2011年初的访美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此次胡锦涛访美活动中,公共外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至少创造了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四个“第一次”:中国国家元首在出访中第一次公开强调与公共外交有关的议题,第一次访问海外的孔子学院,第一次参观美国中资企业,第一次以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形式让世界认知中国。可以说,胡锦涛访美活动将对中国的公共外交产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用。具体来说,当前我国公共外交至少承担着以下四个方面的角色:
(一)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冷战结束以后,在国际关系中,合作观念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各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国际经济往来与合作,提高本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而公共外交恰恰是营造合作气氛、培育合作观念的催化剂,已经成为各国在世界舞台上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合作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工具和战略资源。胡锦涛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于2011年1月17日接受《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联合书面采访时指出,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具有重要影响,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要不断扩大两国利益交汇点,使中美两国在更广泛领域成为合作伙伴。胡锦涛针对中美之间的一些分歧和敏感问题,强调双方应该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方向,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胡锦涛在访美前夕“主动出击”,在正式访问之前率先表态,通过国际媒体传达给美国及世界公众,无疑给这次访问预先定了“调子”,对国际舆论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这次访美的顺利进行。此外,胡锦涛在芝加哥参观美国中资企业展览,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企业公共外交,将为在美中资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公共外交是一种主动面向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交流方式,成功的公共外交策略能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国际舆论环境,为建立国际合作的长效机制提供可能。
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已经得到我国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而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不仅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4 〕胡锦涛在访美期间访问孔子学院就是推动文化公共外交的重要体现,这也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海外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截至2010年7月,在94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317所孔子学院,其中美国孔子学院的数量占全球总数的近四分之一,遍及44个州。各地孔子学院分别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的教学和文化活动,成为各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场所。胡锦涛访问的芝加哥孔子学院更是在美国汉语教学中声名远扬,是全球第一家设在中学的孔子学院,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胡锦涛在访问芝加哥孔子学院的过程中,详细询问学院的教学情况,赞赏芝加哥孔子学院的工作很有意义。事实证明,胡锦涛展开的文化公共外交后续效应明显,在胡锦涛访问之后,芝加哥孔子学院成为各界报道的热点,芝加哥地方官员更是表示将加大对孔子学院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可以说,孔子学院已经是普通美国人体验中国文化的窗口和课堂,已经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国家形象的宣传者。所谓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结构的外在形态,是国家传统、民族传统与文化传承在当代世界空间的特性化脉动的映象化张力,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形成的国家素质的总尺度” 〔5 〕 (P115 )。通俗地讲,国家形象就是国外民众对国家及国家行为、成果所给予的综合评价,是一种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家获取利益的战略资源。因此,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而公共外交恰巧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力的工具。公共外交是一种主要面向外国公众,以网络、电台和广播等现代传媒工具为载体,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的信息交流,现代传媒对普通公众影响很大,公众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在此次胡锦涛访美活动中,利用现代传媒工具积极宣传国家形象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一环。其中首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更是格外引人注目,该宣传片从2011年1月17日首播,一直播放至2011年2月14日,每小时播放15次,共计约8400次,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从17日开始分时段持续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纽约时代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汇集了大量的人群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说是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信息的集散地。通过国家形象宣传片让世界认识中国,有利于使美国普通公众了解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中国。
(四)国际舆论的引导者。国际舆论是指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某一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公共空间对公众感兴趣的问题所形成的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国际舆论越来越成为一种无形资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就国际舆论对某个国家来说,公共外交既可能成为富有积极意义的推动力量,也可能成为带来消极后果的反对力量。在当代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希望通过影响国际舆论来实现其预期目标。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公共外交日益被看成一种在国外培植信任、创造有利国际舆论的重要战略工具。对于我国来说,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利益冲突,一些国家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时有歪曲的成分,以致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中国还有很多误解,比如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民主,中国的崛起最终会损害他国利益,中国加强国防建设被认为是为霸权主义“铺路”,甚至我国对非洲的援助也被看成是新殖民主义,等等。对于这种误解,我们不能指望这些媒体主动去撇清事实,填平舆论鸿沟,只有靠自己。中国如何向世界说明自己,如何向世界展示一个合作开明的形象,将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在访美前接受美国知名媒体采访主动阐述中国观点,参观美国中资企业,访问芝加哥孔子学院与中学生亲切交流并互赠礼物,都是利用公共外交主动引导世界舆论的具体表现。
三、我国公共外交的进一步拓展
在此次胡锦涛访美活动中,公共外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应该看到,尽管中国公共外交在提升外国公众对中国认知、传播中华文化、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我们应该在不断加强传统政府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新型公共外交的潜力,开拓公共外交的新形式,在世界上逐步打造一个合作、友好、负责任的新兴大国形象。
(一)在战略定位上,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外交的地位。在对公共外交的战略定位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远。在西方国家,公共外交被看成是“美国外交的第四维度,德国外交的第三根支柱,英国总体外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6 〕面对这些在公共外交方面极为老练的国家,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有必要对公共外交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定位,把公共外交提升到中国对外政策的战略层面,进一步拓展中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家总体外交。首先,要明确我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我国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在于向世界公众展示自身全新的国家形象,心平气和地向世界说明自己,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其次,要加强有关公共外交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中央对公共外交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但是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公共外交的法律法规,法制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共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外交的法制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拓展公共外交的关键因素。最后,要加大财政投入,培养公共外交人才。虽然公共外交的实施主体和经费来源具有多元性,但是仍然需要国家在财政上的必要支持。此外,尽快培养一支掌握政策、熟悉业务的“高精尖”公共外交人才队伍是我国进一步拓展公共外交的重要保障。
(二)在体系建构上,整合资源,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交流。公共外交推出的是国家的整体形象,涉及面非常宽,因此具体实施经常由不同的机构分头进行。目前,中国公共外交的实施主体主要包括全国政协、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宣部、中联部等党政机关,也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海外部等非政府部门。总体来看,我国公共外交实施部门不少,但是各部门之间明显缺乏协调和交流,各个公共外交部门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和协调公共外交的机构①,尽快制定总体战略,整合资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这是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大势所趋。此外,还有必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民间公共外交资源,比如社会精英、NGO、普通民众等,形成一个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参与的多层次、成体系的公共外交结构。
(三)在具体方法上,要讲究工作艺术,注重实效。公共外交非常讲究方法艺术。首先,要将公共外交与传统宣传相区别。宣传的英语单词是“propaganda”,贬义色彩较浓,往往给人以强行灌输的感觉,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我国开展公共外交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采取外国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产生亲近感。其次,要加强信息收集、沟通和交流。要深入了解公共外交受众,进行准确的信息收集;还要注意向公共外交受众及时、充足和真实地传达信息,确保公共外交受众正确地理解这些信息。就政府在公共外交中传达信息的作用而言,既要对公共外交进行支持和引导,又不宜时时出面、事事包办,“最有效的一些公共外交的案例是在政府退居幕后或授权他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实现的”。〔7 〕因此,我国应尽量通过独立于政府机构的网络、大学、科研院所、协会等实施公共外交,这样的公共外交常常不留痕迹,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胡锦涛此次访美活动中,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中美两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了两国交流,加强了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沟通协调,开创了两国伙伴合作新局面。其中,公共外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公共外交还处在“搭台唱戏”的初级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推动公共外交的创新和发展,仍将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注释:
①中国外交部在2004年成立了“公众外交处”,隶属于新闻司,现在已经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但是它的权限非常有限,只是局限于向国内外民众宣传和解释国家的对外政策,从权限上讲还不能统一协调全国的公共外交事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DB/OL〕.新华网,2011-01-19.
〔2〕赵启正.全球对话网络〔J〕.公共外交季刊,2010,(4).
〔3〕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DB/OL〕.中国日报网,2010-11-09.
〔4〕杨雪兰.为中美文化交流搭建桥梁〔J〕.中外大传播,2006,(10).
〔5〕王家福,徐萍.国际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
〔7〕〔美〕尼古拉斯·卡尔.公共外交: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J〕.国际新闻界,2010,(7).
责任编辑周荣
〔关键词〕胡锦涛,公共外交,政府外交
〔中图分类号〕D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2-0118-04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11年1月18日至21日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历时四天的访问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会谈及共同出席各种活动的时间超过十二个小时,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出席了近二十场活动,与美国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接触,可谓内容丰富、成果卓著、影响深远。其中政府外交的作用毋庸置疑,而胡锦涛访美活动中的公共外交也同样引人注目。胡锦涛在访美过程中明确提出“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人民广泛参与”,并将它作为中美伙伴合作关系的“四大支柱”(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迎挑战和人民广泛参与)之一,〔1 〕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在对外出访中第一次强调与公共外交有关的议题。公共外交在此次访问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外交理念的更新和进步。在胡锦涛访美活动中,公共外交主要扮演了国际合作倡导者、中国文化传播者、国家形象宣传者和国际舆论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公共外交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外交的创新和发展,仍将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一、我国公共外交的特点
公共外交是指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形式的、面对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的、意在提高外国公众对本国形象认知度的国际交流活动。〔2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在总体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公共外交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虽然“公共外交”一词2003年才传入我国,但是我国有关公共外交的实践活动却早已有之。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与西方国家的国际关系,毛泽东、周恩来就确立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非常重视民间外交,增强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和友谊;江泽民积极倡导相互尊重和和平共处,进一步拉近了我国与世界的距离。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遗余力地推进我国公共外交,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新时期进一步开拓我国公共外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公共外交。本次胡锦涛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过程中,身体力行,通过访前接受美国主流媒体联合书面采访、访问期间与奥巴马总统共见记者、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宴会并发表重要演讲、与中美两国企业家和青少年进行面对面交流等方式,面向美国各界人士,全面阐述我国对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政策主张和我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堪称新时期我国公共外交的范例。
公共外交是要提高国外公众对本国的认知,促使国际舆论接近本国的真实,其实质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3 〕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对外宣传中,我国官方的各种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介绍自己,其活动旨在拉近我国与世界的距离,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进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如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其主题就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
近年来,我国外交部在继续重视与外国公众的信息交流之外,开始重视与国内公众的沟通,非常重视激发国内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积极性。与本国公众沟通的直接目的在于争取公众对政府外交的理解,以此增强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扩大公众的公共外交力量,提升公共外交质量。因为在现代公共外交结构体系中,公众不仅仅是公共外交的受众,也是公共外交的主动承担者,因此,公众只有充分了解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公共外交的发展。例如,外交部经常举行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面对公众的“外交部开放日”以及外交官的公开演讲等等都有助于政府外交。在胡锦涛访美之前,外交部主动召开记者招待会,提前就相关情况向国内民众进行说明,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民众对政府外交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政府对本国民众开展公共外交的努力。
二、我国公共外交的角色承担
当前,我国公共外交承担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在胡锦涛2011年初的访美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此次胡锦涛访美活动中,公共外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至少创造了中国对美公共外交的四个“第一次”:中国国家元首在出访中第一次公开强调与公共外交有关的议题,第一次访问海外的孔子学院,第一次参观美国中资企业,第一次以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形式让世界认知中国。可以说,胡锦涛访美活动将对中国的公共外交产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用。具体来说,当前我国公共外交至少承担着以下四个方面的角色:
(一)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冷战结束以后,在国际关系中,合作观念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各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国际经济往来与合作,提高本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而公共外交恰恰是营造合作气氛、培育合作观念的催化剂,已经成为各国在世界舞台上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合作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工具和战略资源。胡锦涛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于2011年1月17日接受《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联合书面采访时指出,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都具有重要影响,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要不断扩大两国利益交汇点,使中美两国在更广泛领域成为合作伙伴。胡锦涛针对中美之间的一些分歧和敏感问题,强调双方应该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方向,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胡锦涛在访美前夕“主动出击”,在正式访问之前率先表态,通过国际媒体传达给美国及世界公众,无疑给这次访问预先定了“调子”,对国际舆论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这次访美的顺利进行。此外,胡锦涛在芝加哥参观美国中资企业展览,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企业公共外交,将为在美中资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公共外交是一种主动面向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交流方式,成功的公共外交策略能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国际舆论环境,为建立国际合作的长效机制提供可能。
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已经得到我国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而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不仅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4 〕胡锦涛在访美期间访问孔子学院就是推动文化公共外交的重要体现,这也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海外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截至2010年7月,在94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317所孔子学院,其中美国孔子学院的数量占全球总数的近四分之一,遍及44个州。各地孔子学院分别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的教学和文化活动,成为各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场所。胡锦涛访问的芝加哥孔子学院更是在美国汉语教学中声名远扬,是全球第一家设在中学的孔子学院,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胡锦涛在访问芝加哥孔子学院的过程中,详细询问学院的教学情况,赞赏芝加哥孔子学院的工作很有意义。事实证明,胡锦涛展开的文化公共外交后续效应明显,在胡锦涛访问之后,芝加哥孔子学院成为各界报道的热点,芝加哥地方官员更是表示将加大对孔子学院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可以说,孔子学院已经是普通美国人体验中国文化的窗口和课堂,已经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国家形象的宣传者。所谓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结构的外在形态,是国家传统、民族传统与文化传承在当代世界空间的特性化脉动的映象化张力,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形成的国家素质的总尺度” 〔5 〕 (P115 )。通俗地讲,国家形象就是国外民众对国家及国家行为、成果所给予的综合评价,是一种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家获取利益的战略资源。因此,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而公共外交恰巧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力的工具。公共外交是一种主要面向外国公众,以网络、电台和广播等现代传媒工具为载体,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的信息交流,现代传媒对普通公众影响很大,公众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在此次胡锦涛访美活动中,利用现代传媒工具积极宣传国家形象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一环。其中首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更是格外引人注目,该宣传片从2011年1月17日首播,一直播放至2011年2月14日,每小时播放15次,共计约8400次,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从17日开始分时段持续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纽约时代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汇集了大量的人群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说是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信息的集散地。通过国家形象宣传片让世界认识中国,有利于使美国普通公众了解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中国。
(四)国际舆论的引导者。国际舆论是指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某一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公共空间对公众感兴趣的问题所形成的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国际舆论越来越成为一种无形资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就国际舆论对某个国家来说,公共外交既可能成为富有积极意义的推动力量,也可能成为带来消极后果的反对力量。在当代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希望通过影响国际舆论来实现其预期目标。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公共外交日益被看成一种在国外培植信任、创造有利国际舆论的重要战略工具。对于我国来说,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利益冲突,一些国家的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时有歪曲的成分,以致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中国还有很多误解,比如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民主,中国的崛起最终会损害他国利益,中国加强国防建设被认为是为霸权主义“铺路”,甚至我国对非洲的援助也被看成是新殖民主义,等等。对于这种误解,我们不能指望这些媒体主动去撇清事实,填平舆论鸿沟,只有靠自己。中国如何向世界说明自己,如何向世界展示一个合作开明的形象,将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在访美前接受美国知名媒体采访主动阐述中国观点,参观美国中资企业,访问芝加哥孔子学院与中学生亲切交流并互赠礼物,都是利用公共外交主动引导世界舆论的具体表现。
三、我国公共外交的进一步拓展
在此次胡锦涛访美活动中,公共外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应该看到,尽管中国公共外交在提升外国公众对中国认知、传播中华文化、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我们应该在不断加强传统政府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新型公共外交的潜力,开拓公共外交的新形式,在世界上逐步打造一个合作、友好、负责任的新兴大国形象。
(一)在战略定位上,有必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外交的地位。在对公共外交的战略定位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远。在西方国家,公共外交被看成是“美国外交的第四维度,德国外交的第三根支柱,英国总体外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6 〕面对这些在公共外交方面极为老练的国家,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有必要对公共外交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和定位,把公共外交提升到中国对外政策的战略层面,进一步拓展中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家总体外交。首先,要明确我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我国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在于向世界公众展示自身全新的国家形象,心平气和地向世界说明自己,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其次,要加强有关公共外交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中央对公共外交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但是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公共外交的法律法规,法制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共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外交的法制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拓展公共外交的关键因素。最后,要加大财政投入,培养公共外交人才。虽然公共外交的实施主体和经费来源具有多元性,但是仍然需要国家在财政上的必要支持。此外,尽快培养一支掌握政策、熟悉业务的“高精尖”公共外交人才队伍是我国进一步拓展公共外交的重要保障。
(二)在体系建构上,整合资源,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交流。公共外交推出的是国家的整体形象,涉及面非常宽,因此具体实施经常由不同的机构分头进行。目前,中国公共外交的实施主体主要包括全国政协、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宣部、中联部等党政机关,也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海外部等非政府部门。总体来看,我国公共外交实施部门不少,但是各部门之间明显缺乏协调和交流,各个公共外交部门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和协调公共外交的机构①,尽快制定总体战略,整合资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这是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大势所趋。此外,还有必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民间公共外交资源,比如社会精英、NGO、普通民众等,形成一个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参与的多层次、成体系的公共外交结构。
(三)在具体方法上,要讲究工作艺术,注重实效。公共外交非常讲究方法艺术。首先,要将公共外交与传统宣传相区别。宣传的英语单词是“propaganda”,贬义色彩较浓,往往给人以强行灌输的感觉,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我国开展公共外交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采取外国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产生亲近感。其次,要加强信息收集、沟通和交流。要深入了解公共外交受众,进行准确的信息收集;还要注意向公共外交受众及时、充足和真实地传达信息,确保公共外交受众正确地理解这些信息。就政府在公共外交中传达信息的作用而言,既要对公共外交进行支持和引导,又不宜时时出面、事事包办,“最有效的一些公共外交的案例是在政府退居幕后或授权他人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实现的”。〔7 〕因此,我国应尽量通过独立于政府机构的网络、大学、科研院所、协会等实施公共外交,这样的公共外交常常不留痕迹,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胡锦涛此次访美活动中,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中美两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扩大了两国交流,加强了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沟通协调,开创了两国伙伴合作新局面。其中,公共外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公共外交还处在“搭台唱戏”的初级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推动公共外交的创新和发展,仍将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注释:
①中国外交部在2004年成立了“公众外交处”,隶属于新闻司,现在已经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但是它的权限非常有限,只是局限于向国内外民众宣传和解释国家的对外政策,从权限上讲还不能统一协调全国的公共外交事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DB/OL〕.新华网,2011-01-19.
〔2〕赵启正.全球对话网络〔J〕.公共外交季刊,2010,(4).
〔3〕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DB/OL〕.中国日报网,2010-11-09.
〔4〕杨雪兰.为中美文化交流搭建桥梁〔J〕.中外大传播,2006,(10).
〔5〕王家福,徐萍.国际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
〔7〕〔美〕尼古拉斯·卡尔.公共外交: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J〕.国际新闻界,2010,(7).
责任编辑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