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主力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速度。文章基于对35个乡镇420份调研数据,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学历水平、家庭收入、经营规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认知以及对培训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对参与培训意愿具有重要影响。针对调研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培训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9.197
1 研究背景
自2012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无一例外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旨在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问题。我国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农村劳动力缺失、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国家现代化进程发展中的重点。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近年来,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农民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农民为了获取专业知识积极响应,有些农民为了获取某些利益参加培训,有些农民碍于面子以“抓壮丁”的形式被迫接受培训。如何从新型职业农民的视角出发,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意愿由被动变主动,增强其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从事农业,让他们安心务农、专心务农,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入手,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
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课题组成员对绍兴市越城区范围内的3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资流通业以及农机服务等产业,了解其运行、人员结构、培训经历、认知情况等。课题组部分成员作为授课教师长期参与省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并在培训班中采取问卷发放与实际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普通成员、承办机构等分别进行调查,了解培训人员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培训意愿、培训评价,并获取部分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案例。课题组成员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16份,回收率为86%,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为81.4%,涉及绍兴市20个乡镇、丽水市遂昌县7个乡镇、乐山马边3个乡、江西上饶5个乡镇。
2.1 个体因素
(1)年龄层面。从调查样本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其中31~45岁年龄比例最高。年龄往往与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意愿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就越低,同时年龄偏大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内化能力较弱。但是有时候,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越丰富,他们对指导的渴求程度越强烈,因而更加愿意参加培训。
(2)性别层面。性别对培训意愿的影响不是特别清晰。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一般男性承担更多的生产劳动,维持家庭开支,他们接受的培训机会更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迅速,特别是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女性,更愿意参加培训。
(3)文化程度层面。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培训效果和培育意愿呈正相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分布:高中学历占比最高,此外,依次为大专、初中、本科及以上,小学学历占比最少。一般来说,学历越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对现代化农业技术、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加清晰,他们更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机会多了,他们接触和认识到的知识技术政策层面也就越高。
2.2 家庭因素
(1)家庭收入。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间接体现个人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的不同。从理论上来说,收入越低的人越想通过培训获取知识来改变现状,然而,收入水平越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反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高,对知识的渴望更加强烈。
(2)经营规模。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间接体现个人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的不同。从理论上来说,收入越低的人越想通过培训获取知识来改变现状。实际上,收入水平越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高,对知识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2.3 培训制度
(1)培训方式。新型职业农民的再教育培训不同于传统课堂,相对而言,课堂纪律性较差,培训方式需要考虑灵活多变,农民易于接受的模式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参与培训意愿的提升。一般而言,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现场指导和集中授课更易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能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种植养殖、营销运营等实际工作,是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重要指标。培训内容越接近实践,越易于掌握,他们参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調研结果显示: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等培训内容更受欢迎,他们对学历教育、农业政策法规以及证书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3)培训时间。对于培训持续时间,经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发现:培训时间越短,他们参与意愿越高。58.2%的新型职业农民选择1天集中培训,30.5%选择2~3天的持续培训,11.3%选择4~7天持续培训。他们希望培训时间避开农忙季节,过长的培训时间不便于他们正常农业生产和管理。
(4)培训地点。培训地点远近和交通便利度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一个关键要素。出于时间和经济成本考虑,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超过半数的新型职业农民选择在本村或本乡镇,选择在市区或县城进行培训的人数约占30%。对选择较远培训地点的人员,经过进一步访谈发现,他们一般希望去其他省或市开阔视野,学习更新的营销理念和生产运行模式。这个群体年纪较轻,家庭收入较高,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2.4 培训认知
新型职业农民个人的培训经历、对培训政策的了解程度与培训意愿呈正相关。具体而言,如果在上次培训中,获取了实用性比较强的新知识,他们更愿意参加下一次培训。另外,他们对培训政策了解越充分,就越能意识到参加培训对个人自身修养、人脉、收入、优惠政策、政府补贴以及信息获取的渠道密切相关,看到实际收益后,他们参加培训的意愿也将大大增加。
3 政策建议
根据课题组成员实地走访调研和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学历水平、培训经历、家庭收入、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培训的满意度以及经营规模等因素对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育意愿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整体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比较高,但仍有1/3的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突出培训实效。为实现培训效果的精准性,相关部门在设计培训计划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培训需求,并结合参训人员的个人特征、能力水平、文化程度、主营业务、生产类别、经营规模等进行分类型、分层次开展生产技能和经营理念培训,提高培训课程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具体而言,对于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养殖大户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带头人,重点从创新思维、运营模式、品牌策划、营销战略、管理理念等方面丰富培训内容,拓宽产业发展思路。
第二,建立培育考评激励机制,监督培育质量。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进一步规范培训管理工作,需从三个方面围绕培训目标制定具体考核细则。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将培训效果、服务质量纳入地方政府、承办单位、村镇绩效考核指标,增强他们对培育质量的重视程度。其次,长期跟踪参训人员并建立动态的培训考核体系,制定训后优惠政策。对参训的新型职业农民不定期进行考核评估,经考核合格获取积分,并兑换相应的优惠券,在信贷发放、生产经营、土地流转、示范基地创建、技术服务、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实行优先倾斜政策。对于优秀学员,为其提供充足的项目资金支持,在创业方面重点培养,生产经营方面免费指导,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设立农业扶植基金,并鼓励当地金融保险机构在贷款、利率、保险方面给予新型职业农民一定优惠幅度,如资金周转困难时给予相应的缓冲期。最后,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培训质量的优劣,需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甄选。培训教师的选聘需要做到多渠道多来源。以涉农院校、农科院、各农业政府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种植养殖能手、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为辅,建立培训教师资源库,为培训质量保驾护航,同时对培训教师进行动态监督,对培训效果不佳以及学员反馈不满意的教师及时更换。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培训环境。调查研究表明,对培训经历、培训政策、资金扶持等了解比较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普遍偏高。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影响,农民往往对培训信息获取渠道知之甚少。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正面引导农民对培训的认知,借助培训项目,建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乡镇—村委会多层面宣传渠道,让更多的农民知晓并参与到培训项目,并通过培训项目获取真实收益,提升认知感知水平,并激发周边人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何嵘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及其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营销,2019(3).
[2]郭永召.新型職业农民培训需求的意愿研究——石家庄市规模种植业农民为例的实证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8(10).
[3]傅雪梅,庄天慧.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及其效果影响因素[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1).
[4]朱奇彪,米松华,黄河啸.基于新型职业农民视角的浙江省农民培训需求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高校)“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CG295)。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培训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9.197
1 研究背景
自2012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无一例外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旨在解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问题。我国正处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农村劳动力缺失、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国家现代化进程发展中的重点。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近年来,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农民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农民为了获取专业知识积极响应,有些农民为了获取某些利益参加培训,有些农民碍于面子以“抓壮丁”的形式被迫接受培训。如何从新型职业农民的视角出发,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意愿由被动变主动,增强其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员从事农业,让他们安心务农、专心务农,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从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入手,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
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课题组成员对绍兴市越城区范围内的3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资流通业以及农机服务等产业,了解其运行、人员结构、培训经历、认知情况等。课题组部分成员作为授课教师长期参与省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并在培训班中采取问卷发放与实际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普通成员、承办机构等分别进行调查,了解培训人员的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培训意愿、培训评价,并获取部分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案例。课题组成员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16份,回收率为86%,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为81.4%,涉及绍兴市20个乡镇、丽水市遂昌县7个乡镇、乐山马边3个乡、江西上饶5个乡镇。
2.1 个体因素
(1)年龄层面。从调查样本来看,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其中31~45岁年龄比例最高。年龄往往与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意愿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就越低,同时年龄偏大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内化能力较弱。但是有时候,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越丰富,他们对指导的渴求程度越强烈,因而更加愿意参加培训。
(2)性别层面。性别对培训意愿的影响不是特别清晰。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一般男性承担更多的生产劳动,维持家庭开支,他们接受的培训机会更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迅速,特别是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女性,更愿意参加培训。
(3)文化程度层面。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培训效果和培育意愿呈正相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分布:高中学历占比最高,此外,依次为大专、初中、本科及以上,小学学历占比最少。一般来说,学历越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对现代化农业技术、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加清晰,他们更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机会多了,他们接触和认识到的知识技术政策层面也就越高。
2.2 家庭因素
(1)家庭收入。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间接体现个人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的不同。从理论上来说,收入越低的人越想通过培训获取知识来改变现状,然而,收入水平越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反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高,对知识的渴望更加强烈。
(2)经营规模。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间接体现个人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的不同。从理论上来说,收入越低的人越想通过培训获取知识来改变现状。实际上,收入水平越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高,对知识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2.3 培训制度
(1)培训方式。新型职业农民的再教育培训不同于传统课堂,相对而言,课堂纪律性较差,培训方式需要考虑灵活多变,农民易于接受的模式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参与培训意愿的提升。一般而言,实践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现场指导和集中授课更易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能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种植养殖、营销运营等实际工作,是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重要指标。培训内容越接近实践,越易于掌握,他们参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調研结果显示: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技能培训等培训内容更受欢迎,他们对学历教育、农业政策法规以及证书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3)培训时间。对于培训持续时间,经过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发现:培训时间越短,他们参与意愿越高。58.2%的新型职业农民选择1天集中培训,30.5%选择2~3天的持续培训,11.3%选择4~7天持续培训。他们希望培训时间避开农忙季节,过长的培训时间不便于他们正常农业生产和管理。
(4)培训地点。培训地点远近和交通便利度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一个关键要素。出于时间和经济成本考虑,在培训地点的选择上,超过半数的新型职业农民选择在本村或本乡镇,选择在市区或县城进行培训的人数约占30%。对选择较远培训地点的人员,经过进一步访谈发现,他们一般希望去其他省或市开阔视野,学习更新的营销理念和生产运行模式。这个群体年纪较轻,家庭收入较高,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2.4 培训认知
新型职业农民个人的培训经历、对培训政策的了解程度与培训意愿呈正相关。具体而言,如果在上次培训中,获取了实用性比较强的新知识,他们更愿意参加下一次培训。另外,他们对培训政策了解越充分,就越能意识到参加培训对个人自身修养、人脉、收入、优惠政策、政府补贴以及信息获取的渠道密切相关,看到实际收益后,他们参加培训的意愿也将大大增加。
3 政策建议
根据课题组成员实地走访调研和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学历水平、培训经历、家庭收入、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培训的满意度以及经营规模等因素对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育意愿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整体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比较高,但仍有1/3的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突出培训实效。为实现培训效果的精准性,相关部门在设计培训计划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培训需求,并结合参训人员的个人特征、能力水平、文化程度、主营业务、生产类别、经营规模等进行分类型、分层次开展生产技能和经营理念培训,提高培训课程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具体而言,对于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养殖大户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带头人,重点从创新思维、运营模式、品牌策划、营销战略、管理理念等方面丰富培训内容,拓宽产业发展思路。
第二,建立培育考评激励机制,监督培育质量。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进一步规范培训管理工作,需从三个方面围绕培训目标制定具体考核细则。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将培训效果、服务质量纳入地方政府、承办单位、村镇绩效考核指标,增强他们对培育质量的重视程度。其次,长期跟踪参训人员并建立动态的培训考核体系,制定训后优惠政策。对参训的新型职业农民不定期进行考核评估,经考核合格获取积分,并兑换相应的优惠券,在信贷发放、生产经营、土地流转、示范基地创建、技术服务、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实行优先倾斜政策。对于优秀学员,为其提供充足的项目资金支持,在创业方面重点培养,生产经营方面免费指导,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设立农业扶植基金,并鼓励当地金融保险机构在贷款、利率、保险方面给予新型职业农民一定优惠幅度,如资金周转困难时给予相应的缓冲期。最后,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培训质量的优劣,需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甄选。培训教师的选聘需要做到多渠道多来源。以涉农院校、农科院、各农业政府机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种植养殖能手、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为辅,建立培训教师资源库,为培训质量保驾护航,同时对培训教师进行动态监督,对培训效果不佳以及学员反馈不满意的教师及时更换。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培训环境。调查研究表明,对培训经历、培训政策、资金扶持等了解比较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普遍偏高。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影响,农民往往对培训信息获取渠道知之甚少。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正面引导农民对培训的认知,借助培训项目,建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乡镇—村委会多层面宣传渠道,让更多的农民知晓并参与到培训项目,并通过培训项目获取真实收益,提升认知感知水平,并激发周边人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何嵘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及其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营销,2019(3).
[2]郭永召.新型職业农民培训需求的意愿研究——石家庄市规模种植业农民为例的实证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8(10).
[3]傅雪梅,庄天慧.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及其效果影响因素[J].贵州农业科学,2016,44(1).
[4]朱奇彪,米松华,黄河啸.基于新型职业农民视角的浙江省农民培训需求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高校)“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CG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