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学习古诗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和诗句表面意思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诗词背后所蕴藏的诗人的真情实感,关注诗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文以《渔歌子》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言韵之美,在想象中感悟言中之情,在意象中感知言外之意,在对比中感悟言法之妙,让学生的言语智慧在古诗词教学中成长。
关键词:言语智慧;古诗词教学;渔歌子
古诗词语言浓缩凝练,在寥寥数字中却表达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语言特征鲜明,精炼性、跳跃性、含蓄性都是其显著特征。教师解读古诗词时,要关注诗词的韵律、用词、意象、意境、留白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还不够明晰,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言语智慧”呢?
一、在朗读中感受言韵之美
很多古诗词都要求严格的格律,像平仄押韵、对仗工整等,这些要求使得古诗词在诵读时朗朗上口,别有韵味。学生学习古诗词,要从初读,到有节奏、有韵味地读,理解诗词内容,再带着感情和理解读,把“朗读”贯穿于这堂课的教学,同时细细体会古诗词遣词造句的妙处,进一步领会古诗词语言文字之美。
【片段1】
师:与文章的诵读不同,古代的诗歌都是唱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诵读诗歌的时候要注意把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融入其中。谁来试试?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詞的最后一个字“飞、肥、归”押韵。
师:押韵让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词有很强的音乐节奏和韵律,古代文人常常是这样来吟诵的(播放《渔歌子》吟诵音频),你听出了什么?
生:古人吟诵的时候,有些字音拖得特别长,有些字音却很短。
师:词的吟诵有一些规则,最基本的就是,遇到一声、二声的字,就把它读得绵延拉长,这叫“平”;遇到三声、四声的字就读得轻巧短促,这叫“仄”。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也可以学一学。
从有节奏地读,到师生合作读,学生陶醉于《渔歌子》的音乐韵律之美,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节奏感、押韵、平仄就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在想象诗词画面的基础上“带着想象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补充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一唱一和”地读,在声声呼唤中深入探讨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渔歌子》对比读,感受诗歌意境和诗人人生态度、志向的不同……朗读,让学生沉醉在诗词的意境之中,爱上诗词的韵律,爱上诗词的节奏,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在想象中感悟言中之情
古诗词内容跳跃,常省略了有关情节或细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体味诗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这篇经典之作《渔歌子》亦诗亦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想象融入课堂,带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春天江南水乡的生机勃勃和色彩斑斓,深入体会作者画面背后语言之中表达的感情。
【片段2】
师:词是一首歌,也是一幅画。快速浏览,看看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桃花、流水、白鹭、鳜鱼、蓑衣、细雨。
师:如果我们单看这每一个景和物,它是一个个独立的点,可是经过恰当的组合,就变成了一幅活的画。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跟随词人,一起走进这美丽的画卷。(师配乐诵读)展开想象,画里的景物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颜色?你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师:这画中的人,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你看到他的神情了吗?
生:在这样美的山水中,他脸上的神情是陶醉的,悠闲的……
在轻缓灵动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想象,仿佛能听到流水的欢唱和白鹭的鸣叫;看到粉红的桃花,青翠的山色,而自己则像是走进了江南的美景中,从而真切地体会到美景中的人——渔父,是那样的陶醉、悠闲、自在。此时,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入情入境地朗读,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课堂中,学生的想象思维得以有效激发,将诗词意境与脑海中的具体物像相结合,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在诗词语言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三、在意象中感知言外之意
古诗词语言含蓄且精练,言在此而意在彼,貌似写景,实则是抒情,咏物亦是言志。古诗词恰恰是借助对客观物象的描写进而来传达主观之情。学生在深入解读特殊意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对诗歌的内容有深刻的体悟。让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真情,与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感情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在解读诗歌时,关注古诗词的经典意象,感知经典意象所传达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借鉴、消化并学会运用。
【片段3】
师:西塞山前应该百花齐放,词人又为什么只写“桃花”?
师:大诗人李白也喜欢桃花,(出示李白《山中问答》)这桃花流水的地方,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师:这世外桃源啊,就在人间,又不似人间,它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片段中,教师聚焦“白鹭”“桃花”的意象,勾连相关古诗,点拨并丰富学生对同一意象的认知,引导学生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让学生感知“白鹭”纯洁、舒展、自由的形象,“桃花”代表世外桃源,把学生引入意境,让诗中的画面与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对接,使学生感知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生必然对“白鹭”“桃花”这两个意象在古诗词里所蕴含的语言密码印象深刻。
四、在对比中感验言法之妙
对古诗词的解读,长久以来都有“可解”与“不可解”的争辩,莫衷一是。仅仅从浅层次的对字词和句意的理解显然使古诗词的味道尽失;但是如果脱离字词,向纵深层面去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又进入了一个学生难以企及的误区。因此,有效的古诗词教学,要做到让学生“言”“意”兼得。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江雪》亦写渔翁垂钓,但与《渔歌子》相比风格迥异。同样是写垂钓环境,同样塑造一位“渔父”,两位诗人又是如何表现各自的人生追求的呢?
【片段4】
师:把《渔歌子》和《江雪》放在一起对比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渔歌子》里面青山绿水,桃花粉红,色彩明丽,而《江雪》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颜色单调清冷。
生:《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垂钓时悠闲、自在,而《江雪》的作者柳宗元垂钓时寂寞、孤独。
师:同样是垂钓,但不同的景物组合所组成的画面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看到满目的景,但我们为了表达心情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景物组合。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垂钓环境中同样都有山、鸟,但却迥然有异,一个生机盎然,一个萧条肃杀。同样是“渔父”,一个悠然自得,一个孤独寂寞。对比阅读,通过将相同“垂钓”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在同中求异,学生往往能获得深刻的阅读感悟,体会到诗中一景一物都是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投射,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独特语言魅力,体悟其言语表达形式,沉淀到学生的言语表达系统,让学生的言语智慧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断成长。
作者简介:吴叶(1983— ),江苏常州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关键词:言语智慧;古诗词教学;渔歌子
古诗词语言浓缩凝练,在寥寥数字中却表达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语言特征鲜明,精炼性、跳跃性、含蓄性都是其显著特征。教师解读古诗词时,要关注诗词的韵律、用词、意象、意境、留白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目标还不够明晰,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言语智慧”呢?
一、在朗读中感受言韵之美
很多古诗词都要求严格的格律,像平仄押韵、对仗工整等,这些要求使得古诗词在诵读时朗朗上口,别有韵味。学生学习古诗词,要从初读,到有节奏、有韵味地读,理解诗词内容,再带着感情和理解读,把“朗读”贯穿于这堂课的教学,同时细细体会古诗词遣词造句的妙处,进一步领会古诗词语言文字之美。
【片段1】
师:与文章的诵读不同,古代的诗歌都是唱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诵读诗歌的时候要注意把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融入其中。谁来试试?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詞的最后一个字“飞、肥、归”押韵。
师:押韵让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词有很强的音乐节奏和韵律,古代文人常常是这样来吟诵的(播放《渔歌子》吟诵音频),你听出了什么?
生:古人吟诵的时候,有些字音拖得特别长,有些字音却很短。
师:词的吟诵有一些规则,最基本的就是,遇到一声、二声的字,就把它读得绵延拉长,这叫“平”;遇到三声、四声的字就读得轻巧短促,这叫“仄”。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也可以学一学。
从有节奏地读,到师生合作读,学生陶醉于《渔歌子》的音乐韵律之美,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节奏感、押韵、平仄就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在想象诗词画面的基础上“带着想象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补充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一唱一和”地读,在声声呼唤中深入探讨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渔歌子》对比读,感受诗歌意境和诗人人生态度、志向的不同……朗读,让学生沉醉在诗词的意境之中,爱上诗词的韵律,爱上诗词的节奏,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在想象中感悟言中之情
古诗词内容跳跃,常省略了有关情节或细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体味诗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这篇经典之作《渔歌子》亦诗亦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想象融入课堂,带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春天江南水乡的生机勃勃和色彩斑斓,深入体会作者画面背后语言之中表达的感情。
【片段2】
师:词是一首歌,也是一幅画。快速浏览,看看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桃花、流水、白鹭、鳜鱼、蓑衣、细雨。
师:如果我们单看这每一个景和物,它是一个个独立的点,可是经过恰当的组合,就变成了一幅活的画。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跟随词人,一起走进这美丽的画卷。(师配乐诵读)展开想象,画里的景物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颜色?你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师:这画中的人,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你看到他的神情了吗?
生:在这样美的山水中,他脸上的神情是陶醉的,悠闲的……
在轻缓灵动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想象,仿佛能听到流水的欢唱和白鹭的鸣叫;看到粉红的桃花,青翠的山色,而自己则像是走进了江南的美景中,从而真切地体会到美景中的人——渔父,是那样的陶醉、悠闲、自在。此时,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入情入境地朗读,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课堂中,学生的想象思维得以有效激发,将诗词意境与脑海中的具体物像相结合,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在诗词语言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三、在意象中感知言外之意
古诗词语言含蓄且精练,言在此而意在彼,貌似写景,实则是抒情,咏物亦是言志。古诗词恰恰是借助对客观物象的描写进而来传达主观之情。学生在深入解读特殊意象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对诗歌的内容有深刻的体悟。让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真情,与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感情产生共鸣,需要教师在解读诗歌时,关注古诗词的经典意象,感知经典意象所传达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借鉴、消化并学会运用。
【片段3】
师:西塞山前应该百花齐放,词人又为什么只写“桃花”?
师:大诗人李白也喜欢桃花,(出示李白《山中问答》)这桃花流水的地方,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师:这世外桃源啊,就在人间,又不似人间,它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片段中,教师聚焦“白鹭”“桃花”的意象,勾连相关古诗,点拨并丰富学生对同一意象的认知,引导学生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让学生感知“白鹭”纯洁、舒展、自由的形象,“桃花”代表世外桃源,把学生引入意境,让诗中的画面与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对接,使学生感知诗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学生必然对“白鹭”“桃花”这两个意象在古诗词里所蕴含的语言密码印象深刻。
四、在对比中感验言法之妙
对古诗词的解读,长久以来都有“可解”与“不可解”的争辩,莫衷一是。仅仅从浅层次的对字词和句意的理解显然使古诗词的味道尽失;但是如果脱离字词,向纵深层面去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又进入了一个学生难以企及的误区。因此,有效的古诗词教学,要做到让学生“言”“意”兼得。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江雪》亦写渔翁垂钓,但与《渔歌子》相比风格迥异。同样是写垂钓环境,同样塑造一位“渔父”,两位诗人又是如何表现各自的人生追求的呢?
【片段4】
师:把《渔歌子》和《江雪》放在一起对比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渔歌子》里面青山绿水,桃花粉红,色彩明丽,而《江雪》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颜色单调清冷。
生:《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垂钓时悠闲、自在,而《江雪》的作者柳宗元垂钓时寂寞、孤独。
师:同样是垂钓,但不同的景物组合所组成的画面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看到满目的景,但我们为了表达心情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景物组合。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垂钓环境中同样都有山、鸟,但却迥然有异,一个生机盎然,一个萧条肃杀。同样是“渔父”,一个悠然自得,一个孤独寂寞。对比阅读,通过将相同“垂钓”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在同中求异,学生往往能获得深刻的阅读感悟,体会到诗中一景一物都是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投射,从而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独特语言魅力,体悟其言语表达形式,沉淀到学生的言语表达系统,让学生的言语智慧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断成长。
作者简介:吴叶(1983— ),江苏常州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