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本次课程改革中运用最多、范围最广、效果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基础好的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基础差的,基础差的同学为了小组的荣誉也不甘落后,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合作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主体地位也得到体现,探索能力得到增强的同时,合作意识也得到培养。
一.基础知识——培养合作学习的摇篮
语文基础知识面广量大,我们教师如果不做出取舍,必然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的字词背诵、古诗词的默写、文言文的翻译,常常让学生苦不堪言,抄写、默写到深夜的现象屡见不鲜。每次测试后,教师满脸无奈、学生满眼含泪。新课程改革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产生,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过重的状况。学生相互合作学习,大大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在一篇文言文教学中,我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在一个班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翻译是教师讲解,然后学生整理背诵,一节课下来完全掌握的同学不足一半;而在另一个班,我让小组合作学习。每一节有不同的小组完成,让他们自己分工,有的学生查《古汉语词典》,弄清字词的含义;有的学生分析课文里句子的结构,寻找背诵的窍门;有的学生查找资料,整理一词多义。各组完成后,全班交流,分享合作成果。这样,人人参与,共同合作,一节课下来,有80℅以上同学牢牢掌握了课上的内容。这样学习,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摇篮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的桥梁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积极参与者。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勤于展示,大家畅所欲言,不再受时间限制,空间束缚,尽情展现自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寻找概括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培养。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桥梁。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师的接受信息的渠道不一定有学生广泛,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享学习成果,已经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事实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比如在理解法国作家布丰的作品《松鼠》一文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到松鼠的特征:漂亮、驯良、乖巧之后,我分小组让学生重点抓住其中的一个特征,集中分析。这样学生在分析时,各小组就分工协作,有的同学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的同学分析本部分的说明顺序;有的同学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有的同学分析说明方式(哪些地方运用生动说明),在这之后全班交流。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适时加以解难。大家共享研究的成果。这样,学生理解的速度,探究的质量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合作学习的桥梁,胜利到达了享受丰硕果实的彼岸。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精神的捷径
知识的迁移,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我在与初三同学一起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就曾有意作了这样的尝试,效果令人满意。在了解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之后,有同学提出:本文主人公到底是谁?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同学们的意见不尽相同。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探究价值,于是发动大家分工协作,组内阅读速度快的,读课文,寻依据;动手能力强的,查资料,找旁证;理解能力好的,综合各种信息,结合小说的有关常识,整理出确定谁是主人公的种种理由;写作水平高的,迅速编写提纲或整理成文,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同学们兴趣盎然,合作愉快。有的同学还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随时收集对方信息,有针对性地查证据、找理由,准备予以反驳。特别是后来的全班交流,正反两方展开唇枪舌战,场面之热烈、气氛之活跃、争辩之激烈,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令人心动。虽然结果是各方都有充足的理由,谁也不能说服谁,但通过那场辩论,大家对故事情节的结构理解得更清晰了,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得更准确了,对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的分析也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了。特别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各方主发言人慷慨陈词,力抒己见,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手头拥有的资料及时予以补充。有的还随时发现对方发言中的漏洞,立时予以反击。合作精神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突出、最有效的体现。
张健,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一.基础知识——培养合作学习的摇篮
语文基础知识面广量大,我们教师如果不做出取舍,必然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的字词背诵、古诗词的默写、文言文的翻译,常常让学生苦不堪言,抄写、默写到深夜的现象屡见不鲜。每次测试后,教师满脸无奈、学生满眼含泪。新课程改革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产生,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过重的状况。学生相互合作学习,大大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在一篇文言文教学中,我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在一个班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翻译是教师讲解,然后学生整理背诵,一节课下来完全掌握的同学不足一半;而在另一个班,我让小组合作学习。每一节有不同的小组完成,让他们自己分工,有的学生查《古汉语词典》,弄清字词的含义;有的学生分析课文里句子的结构,寻找背诵的窍门;有的学生查找资料,整理一词多义。各组完成后,全班交流,分享合作成果。这样,人人参与,共同合作,一节课下来,有80℅以上同学牢牢掌握了课上的内容。这样学习,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摇篮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的桥梁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积极参与者。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勤于展示,大家畅所欲言,不再受时间限制,空间束缚,尽情展现自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寻找概括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培养。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正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桥梁。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师的接受信息的渠道不一定有学生广泛,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享学习成果,已经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事实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比如在理解法国作家布丰的作品《松鼠》一文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到松鼠的特征:漂亮、驯良、乖巧之后,我分小组让学生重点抓住其中的一个特征,集中分析。这样学生在分析时,各小组就分工协作,有的同学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的同学分析本部分的说明顺序;有的同学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有的同学分析说明方式(哪些地方运用生动说明),在这之后全班交流。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适时加以解难。大家共享研究的成果。这样,学生理解的速度,探究的质量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合作学习的桥梁,胜利到达了享受丰硕果实的彼岸。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作精神的捷径
知识的迁移,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我在与初三同学一起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就曾有意作了这样的尝试,效果令人满意。在了解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之后,有同学提出:本文主人公到底是谁?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同学们的意见不尽相同。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探究价值,于是发动大家分工协作,组内阅读速度快的,读课文,寻依据;动手能力强的,查资料,找旁证;理解能力好的,综合各种信息,结合小说的有关常识,整理出确定谁是主人公的种种理由;写作水平高的,迅速编写提纲或整理成文,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同学们兴趣盎然,合作愉快。有的同学还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随时收集对方信息,有针对性地查证据、找理由,准备予以反驳。特别是后来的全班交流,正反两方展开唇枪舌战,场面之热烈、气氛之活跃、争辩之激烈,确实是前所未有的,令人心动。虽然结果是各方都有充足的理由,谁也不能说服谁,但通过那场辩论,大家对故事情节的结构理解得更清晰了,对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得更准确了,对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的分析也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了。特别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各方主发言人慷慨陈词,力抒己见,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手头拥有的资料及时予以补充。有的还随时发现对方发言中的漏洞,立时予以反击。合作精神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突出、最有效的体现。
张健,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