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了“基于目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本次活动由教科室牵头,校长亲自主持,并由我校数学组全体老师承担本次课堂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了观常所不察,发现了偶然中的必然,记录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找出了平时教学中的弊端。观察后进行深刻反思,洞察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出解决办法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活动主题】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案例片段的微研究。
【实施过程】
第一次教学现象描述:
教学片段一:课件出示天平
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一大杯果汁,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右边应怎么放?”
课件出示3小杯果汁。
问:“每个大杯果汁和每个小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从中导出“假设”这个概念。)
问:“想一想,根据上面的这个依据;①1个大杯;②6个小杯;③1个大杯和3个小杯,分别可以怎样假设?”
对③进行重点提问:“假设前后,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学片段二:出示例题,学生自己读题,教师接着用课件出示6个小杯和1个大杯,共720克。
问:“一共7个杯子,求每个杯子的重量,能不能直接用720÷7来解答呢?”
问:“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策略把不一样大小的杯子变得一样呢?”
学生想一想,与同桌交流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两种方法:①全部假设成大杯。②全部假设成小杯。
问:“想法既然已经有了,现在你能不能把每个大杯和小杯的重量算出来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完成后,结合课件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自我反思:首先,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难度较大,所以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片段一导入部分问题数量过多,导致前松后紧,以至于后面的练习不能在常规时间内完成,很是遗憾。此外,下面的环节中教师引导过多过细,师生一问一答,课堂中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很少,缺乏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和讨论,缺少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其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假设的方法使原本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策略的过程中,感受到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但是从导入时的天平开始,一直到后面的教授和练习,问题的设计仅仅只关注了“解决问题”这前四个字,停留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层面上,一直是在我的“强压”下用假设的策略去解决问题,而忽视了“策略”这一核心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假设这一策略的体会,忽视了对本质的深层挖掘。
新的教学方案:
教学片段一:
导入:(1)欣赏动画故事片《曹冲称象》。
(2)提问:故事中大家在称象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曹冲又是怎么解决的?
生1:“因为大象太重了,所以没有秤能称得起。”
生2:“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通过石头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小结:曹冲真是太聪明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问题。
教学片段二:(1)出示例题,学生自己读题,教师接着用课件出示6个小杯和1个大杯,大杯的重量是小杯的3倍,共720克,每个大杯和小杯各多少克?学生想一想,与同桌交流讨论,全班一起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两种方法:①全部换成大杯。②全部换成小杯。
问:“想法既然已经有了,现在你能不能把每个大杯和小杯的重量算出来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当了一回曹冲,学习他的方法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假设。
(2)对比:出示杯子的图片和假设的依据,以及假设的两种方法。
问:“不管用了方法1还是2,对比假设的前后,什么变了?变化的目的是什么?你能找出变化中的不变吗?”
第二次课后反思及研究:
自我反思:几节探讨课下来,我对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感受颇深。首先,提问语言要精练,指向明确。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应把握提问的时机,诱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出的问题又具有挑战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其次,提问应难易适度,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实际水平,太难或太深,没有学生能回答,那问题本身就缺乏实际意义,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了。
最后,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教师的提问技巧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展开,进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把自己的提问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
【活动反思】通过本次课堂观察,我们发现:
(1)指向更清晰的目标。基于目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历时一个月,通过团队阶段性跟踪观察的方式进行的课堂观察研究活动顺利完成。一路走来,经历了从相对模糊到相对清晰,从困惑到渐渐明朗的过程。主题明确的课堂观察改变了数学组老师原先兵分几路,各自为战的评课模式。对此,课堂中原先有些内容改了又改,正因为有了 “基于目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的主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出发点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就不一样,学生在这个环节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才是重点。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教学行为从教师主体走向了学生主体,目标建构也有了新的出发点,变得更清晰,更有目的性!
(2)指向更明确的描述。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要思考什么?做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都有一致的认识,原来设计的问题都是教师从教的角度来描述的,具有强制性甚至是命令式的,而且每一个提问也不能让学生非常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具体指向是什么?比如数学组沈老师就钮老师课堂中的一个问题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当学生说把1个大杯假设成3个小杯的时候,钮老师问有没有把大杯和小杯交换?这个问题问下去学生都一脸茫然,好像没弄懂老师的提问是什么意思。其实,钮老师的目的是想说明大杯和小杯并没有真正的替换掉,而是把大杯看做小杯。这样的问题就有必要斟酌如何表述。有时提问时,表述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差之千里,这也是我们这次课堂观察的意图之一。
(3)指向更系统的达成。聚焦基于目标的提问有效设计以后,在此次课堂观察中我们还发现:虽然是不同的提问却在课堂教学中成了重复的提问。于是我们感觉到我们的各个教学目标常常是孤立存在于教案之中,纵向来看,提问的设计也是这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标就设计什么问题,而不是整节课系统地梳理后,再有层次、有梯度,前后连贯呼应地根据教学目标确立和设计提问。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认为这样根据更系统的目标确立而紧密融合提问设计也是教学内容的梳理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有明显改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
【活动主题】苏教版第十一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案例片段的微研究。
【实施过程】
第一次教学现象描述:
教学片段一:课件出示天平
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一大杯果汁,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右边应怎么放?”
课件出示3小杯果汁。
问:“每个大杯果汁和每个小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从中导出“假设”这个概念。)
问:“想一想,根据上面的这个依据;①1个大杯;②6个小杯;③1个大杯和3个小杯,分别可以怎样假设?”
对③进行重点提问:“假设前后,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学片段二:出示例题,学生自己读题,教师接着用课件出示6个小杯和1个大杯,共720克。
问:“一共7个杯子,求每个杯子的重量,能不能直接用720÷7来解答呢?”
问:“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策略把不一样大小的杯子变得一样呢?”
学生想一想,与同桌交流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两种方法:①全部假设成大杯。②全部假设成小杯。
问:“想法既然已经有了,现在你能不能把每个大杯和小杯的重量算出来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学生板演,完成后,结合课件说一说解题的思路。
自我反思:首先,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难度较大,所以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片段一导入部分问题数量过多,导致前松后紧,以至于后面的练习不能在常规时间内完成,很是遗憾。此外,下面的环节中教师引导过多过细,师生一问一答,课堂中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很少,缺乏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和讨论,缺少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其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假设的方法使原本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策略的过程中,感受到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但是从导入时的天平开始,一直到后面的教授和练习,问题的设计仅仅只关注了“解决问题”这前四个字,停留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层面上,一直是在我的“强压”下用假设的策略去解决问题,而忽视了“策略”这一核心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假设这一策略的体会,忽视了对本质的深层挖掘。
新的教学方案:
教学片段一:
导入:(1)欣赏动画故事片《曹冲称象》。
(2)提问:故事中大家在称象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曹冲又是怎么解决的?
生1:“因为大象太重了,所以没有秤能称得起。”
生2:“曹冲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通过石头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小结:曹冲真是太聪明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问题。
教学片段二:(1)出示例题,学生自己读题,教师接着用课件出示6个小杯和1个大杯,大杯的重量是小杯的3倍,共720克,每个大杯和小杯各多少克?学生想一想,与同桌交流讨论,全班一起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两种方法:①全部换成大杯。②全部换成小杯。
问:“想法既然已经有了,现在你能不能把每个大杯和小杯的重量算出来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小结:今天同学们都当了一回曹冲,学习他的方法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假设。
(2)对比:出示杯子的图片和假设的依据,以及假设的两种方法。
问:“不管用了方法1还是2,对比假设的前后,什么变了?变化的目的是什么?你能找出变化中的不变吗?”
第二次课后反思及研究:
自我反思:几节探讨课下来,我对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感受颇深。首先,提问语言要精练,指向明确。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课堂的设问不是为问而问的,应把握提问的时机,诱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出的问题又具有挑战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其次,提问应难易适度,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果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实际水平,太难或太深,没有学生能回答,那问题本身就缺乏实际意义,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了。
最后,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教师的提问技巧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展开,进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把自己的提问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
【活动反思】通过本次课堂观察,我们发现:
(1)指向更清晰的目标。基于目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历时一个月,通过团队阶段性跟踪观察的方式进行的课堂观察研究活动顺利完成。一路走来,经历了从相对模糊到相对清晰,从困惑到渐渐明朗的过程。主题明确的课堂观察改变了数学组老师原先兵分几路,各自为战的评课模式。对此,课堂中原先有些内容改了又改,正因为有了 “基于目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的主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出发点不一样每个人的想法就不一样,学生在这个环节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才是重点。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教学行为从教师主体走向了学生主体,目标建构也有了新的出发点,变得更清晰,更有目的性!
(2)指向更明确的描述。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要思考什么?做什么?”。在活动过程中,参与课堂观察的老师都有一致的认识,原来设计的问题都是教师从教的角度来描述的,具有强制性甚至是命令式的,而且每一个提问也不能让学生非常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具体指向是什么?比如数学组沈老师就钮老师课堂中的一个问题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当学生说把1个大杯假设成3个小杯的时候,钮老师问有没有把大杯和小杯交换?这个问题问下去学生都一脸茫然,好像没弄懂老师的提问是什么意思。其实,钮老师的目的是想说明大杯和小杯并没有真正的替换掉,而是把大杯看做小杯。这样的问题就有必要斟酌如何表述。有时提问时,表述虽仅一字之差,意思却差之千里,这也是我们这次课堂观察的意图之一。
(3)指向更系统的达成。聚焦基于目标的提问有效设计以后,在此次课堂观察中我们还发现:虽然是不同的提问却在课堂教学中成了重复的提问。于是我们感觉到我们的各个教学目标常常是孤立存在于教案之中,纵向来看,提问的设计也是这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标就设计什么问题,而不是整节课系统地梳理后,再有层次、有梯度,前后连贯呼应地根据教学目标确立和设计提问。通过这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认为这样根据更系统的目标确立而紧密融合提问设计也是教学内容的梳理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较之以往有明显改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