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只是一个起点而就业是需要迈过的第一道坎
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4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目前,559万的毕业生大军正在寻求校园之后的生活空间,这一年,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2008年的就业数据目前尚无公布,但通过2007年一些数据的比较,也许可以管窥2008年的就业态势。
“351万:144万”
——就业与无业人数之比
2007年9月,教育部。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介绍——到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351万人,虽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9.09%。
许多网友在评价这一数字时表示,扩招让更多的学生迈进了大学的门槛,但同时也让144万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有专家预计,实际数字可能远大于144万。教育部掌握的就业数字基本是学籍档案的转移情况为准,但实际上,很多转移了学籍档案的学生并没有实现就业,所以,这一数字可能更为庞大。
“3000元:2000元”
——理想薪酬与实际收入之比
2007年11月,北京。
中国零点调查集团等三家单位联合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完成,该调查对国内1107所大学的毕业生抽样发送了17万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达8.5万份之多,调查和数据整理历时一年之久,样本量之多,堪称国内同类调查之最。数据显示,超过40%的学生将自己的工资预期定在3000元以上,无一人接受1200元以下的月薪;但实际上,月薪3000元以上仅占就业人群的17%,月薪在1000元左右的超过总人数的10%。调查显示,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薪资平均值为每月2500元,而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薪资值更低,只有每月2000元。
1000元工资并非绝对低薪,关于大学生“零工资”的报道早已不绝于报道。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一些高校毕业生不仅在心理上降低了就业期望值,而且已经把这种务实心态付诸于行动。而这种“跳水贱卖”也让整个就业市场和薪酬指标闻风而动。有企业放言——(工资)1000元都争抢着来,何必给2000元!
“28%:1%”
——单位选择喜好之比
2007年2月,北京。
英才网的调查更具指向性,该网联合北京多所高校针对2007届毕业生的选择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单位前四名依次是: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比例分别为28%、24%、20%、15%,愿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不足1%。但依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实际上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
专家认为,除了“高不成低不就”之外,大学生就业还带有明显的“企业类别歧视”,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是尊,对民营企业不屑一顾。而且这种歧视是在“近九成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好”的“严峻”认识下做出的,这一方面表明了这几种企业形态在薪酬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就业选择单位时的“不理性”,这种不理性的结果是“好马也吃回头草”,于是由最初不足1%的就业意愿变成最终40.7%的实际就业率。
“100%:70%”
——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比
2007年11月,北京。
同样是零点调查集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当年就业的大学生中,有超过30%的大学生毕业时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也就是说,只有70%的就业生将自己四年所学的知识跟实际工作有所联系;倘若将这一数字扩大到所有毕业生而不仅仅局限于就业学生,也就是说,有200万甚至更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跟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说“拜拜”。
这30%的人读大学干什么?四年下来却干与所学无关的工作?不知道这些毕业生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其实,这与多数考生或家长的选择逻辑不无关系:挑大学→选专业→就业,即学生先选定大学和专业,然后进大学读书,在毕业时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但实际上,四年的时候可以发生很多事情,比如四年前的热门专业可能到了今天已经很冰冷,四年里的就业环境、人才供需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70%:0.4%”
——创业欲望与实际创业率之比
2007年11月,上海。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发布了“2007大学生创业调查及创业指数研究报告”,该报告的研究的对像为上海市在校的大学生,分别来自复旦、交通、同济、华东理工、上海理工、上海大学等6所高校,覆盖诸多学科专业,包括各个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MBA等各种类型大学生共1274名。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在校大学生普遍反映出较高的创业热情,怀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比例超过70%,然而,将创业梦想落实到行动中的大学生却不到一半。教育部同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3万人左右,占已就业毕业生的0.4%左右。
“眼高手低”的现像并不只在上海的学生中存在,这是一个普遍现像,虽然目前的国家政策、创业环境都给大学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并且大学生创业也慢慢地被社会所认可,但是一牵涉到资金投入等实际问题时,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成功几率也会骤减。
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4万人,毕业生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多的一年。目前,559万的毕业生大军正在寻求校园之后的生活空间,这一年,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2008年的就业数据目前尚无公布,但通过2007年一些数据的比较,也许可以管窥2008年的就业态势。
“351万:144万”
——就业与无业人数之比
2007年9月,教育部。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介绍——到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351万人,虽然比去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9.09%。
许多网友在评价这一数字时表示,扩招让更多的学生迈进了大学的门槛,但同时也让144万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有专家预计,实际数字可能远大于144万。教育部掌握的就业数字基本是学籍档案的转移情况为准,但实际上,很多转移了学籍档案的学生并没有实现就业,所以,这一数字可能更为庞大。
“3000元:2000元”
——理想薪酬与实际收入之比
2007年11月,北京。
中国零点调查集团等三家单位联合完成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完成,该调查对国内1107所大学的毕业生抽样发送了17万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达8.5万份之多,调查和数据整理历时一年之久,样本量之多,堪称国内同类调查之最。数据显示,超过40%的学生将自己的工资预期定在3000元以上,无一人接受1200元以下的月薪;但实际上,月薪3000元以上仅占就业人群的17%,月薪在1000元左右的超过总人数的10%。调查显示,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薪资平均值为每月2500元,而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薪资值更低,只有每月2000元。
1000元工资并非绝对低薪,关于大学生“零工资”的报道早已不绝于报道。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一些高校毕业生不仅在心理上降低了就业期望值,而且已经把这种务实心态付诸于行动。而这种“跳水贱卖”也让整个就业市场和薪酬指标闻风而动。有企业放言——(工资)1000元都争抢着来,何必给2000元!
“28%:1%”
——单位选择喜好之比
2007年2月,北京。
英才网的调查更具指向性,该网联合北京多所高校针对2007届毕业生的选择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单位前四名依次是: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比例分别为28%、24%、20%、15%,愿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不足1%。但依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实际上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143万人,占已就业毕业生的40.7%。
专家认为,除了“高不成低不就”之外,大学生就业还带有明显的“企业类别歧视”,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是尊,对民营企业不屑一顾。而且这种歧视是在“近九成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好”的“严峻”认识下做出的,这一方面表明了这几种企业形态在薪酬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就业选择单位时的“不理性”,这种不理性的结果是“好马也吃回头草”,于是由最初不足1%的就业意愿变成最终40.7%的实际就业率。
“100%:70%”
——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比
2007年11月,北京。
同样是零点调查集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当年就业的大学生中,有超过30%的大学生毕业时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也就是说,只有70%的就业生将自己四年所学的知识跟实际工作有所联系;倘若将这一数字扩大到所有毕业生而不仅仅局限于就业学生,也就是说,有200万甚至更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跟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说“拜拜”。
这30%的人读大学干什么?四年下来却干与所学无关的工作?不知道这些毕业生有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其实,这与多数考生或家长的选择逻辑不无关系:挑大学→选专业→就业,即学生先选定大学和专业,然后进大学读书,在毕业时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但实际上,四年的时候可以发生很多事情,比如四年前的热门专业可能到了今天已经很冰冷,四年里的就业环境、人才供需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70%:0.4%”
——创业欲望与实际创业率之比
2007年11月,上海。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发布了“2007大学生创业调查及创业指数研究报告”,该报告的研究的对像为上海市在校的大学生,分别来自复旦、交通、同济、华东理工、上海理工、上海大学等6所高校,覆盖诸多学科专业,包括各个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MBA等各种类型大学生共1274名。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在校大学生普遍反映出较高的创业热情,怀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比例超过70%,然而,将创业梦想落实到行动中的大学生却不到一半。教育部同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3万人左右,占已就业毕业生的0.4%左右。
“眼高手低”的现像并不只在上海的学生中存在,这是一个普遍现像,虽然目前的国家政策、创业环境都给大学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并且大学生创业也慢慢地被社会所认可,但是一牵涉到资金投入等实际问题时,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成功几率也会骤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