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along88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才读了几十页,就被其中的人物深深打动,而这些人物中最先触动我,也是最深刻的一位,就是玉雕工匠梁亦清。
  梁亦清是清末人,开了一家玉石作坊。一日,外国人亨特带来一块美玉,请求他雕刻一幅郑和下西洋的场景图。为了按时完工,他日夜加班,终因劳累过度而猝死在了工作台上。
  在他的故事里,有两点令我非常感动,一是对诺言的坚守,再则是一种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精神。在梁亦清的生命里,诺言二字高于一切,哪怕再难,对于自己以给出的承诺,言出必行,即便是以生命为代价。
  我的眼里常常会浮现出他当时的场景:长凳上,一位不惑之年的男子,注视着手上的翡翠,房门紧闭着,唯有窗外的夕阳斜射进来,翡翠的绿和夕阳的红都辉映在他的脸上,也没让他苍白的面色稍露一丝生机,一刀一刀,一声一声,不知不觉间星光代替了夕阳,油灯宣告了夜的降临,案边的孤影摇摇晃晃。他那厚实的手指飞快地运转,就这样一日又一日,他不停,想着离允诺中的期限越来越近了,千万不能让取货的人空手而归。对于他,每个承诺的兑现已经不是对生意声誉的维护,更是一种人格品质的完善。这里寄托的,是他的尊严,是传统技艺的尊严。梁亦清明白,再完美的作品也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气节,再大一单生意也不能代表心灵的追求,唯有一言九鼎的气概,才能彰显自我的魅力,而这,是要用生命去换取的。
  如果说,一个“信”字代表他的品质,那么有一种精神,绝对是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宗教。这种精神模糊不清,似有似无,然而又确确实实存在于中华大地上,或许,还没有一个形容词有资格来形容它。
  梁亦清从事玉雕几十载,在当地小有名气,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一作品的工作量,一定非常清楚,那他为什么要一口气雕完,以至于累死?答案只有一个,他的死亡,是在他的计划之中的。他刚完成,便一头倒地,七窍流血,长眠不醒。死在大作之下,这才是作为一名玉雕家最光荣的使命。这令我想起我的外公,他是个农民,一次我说:“外公,您一把年纪了,就不要种田了,在家里享点清福吧。”他从容一笑:“我要插秧插到死。”我无言以对,但思绪万千。这绝不是吹,在农村,我的确见过这样的人。梁亦清与外公是如此相似,他们心中一定有着某种精神,这种精神,让人朴实得可爱,让人敬业到用生命去劳动,让人能够从容面对死亡,让人只能感受而不能用言语来形容。它是不是存在于中国万千的劳动者之中?
  梁亦清,死亡雕刻家,雕刻令他走向了死亡,死亡也因他的雕刻而绽放美丽。
  指导教师
其他文献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只可叹,如今似沙丁鱼涌动于潮水中的我们,也染上了诗人的忧郁,肆意叹老。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满是黍离之悲,中国传统五千年历史,到底老了啊!他们振振有词:诺奖的红毯总沐浴欧风美雨,那才是
2016年年初的西安古城,气温低至-9℃。傍晚,正值下班高峰,车流如织,人流如潮,积雪未融,新雪又至,道路奇滑难行。22岁的女孩朱明月开着新买不久的“POLO”,小心翼翼地行驶在车流里。同事可乐望着车窗外见缝插针的电动车一辆辆地超越过去,不禁感叹:“奔驰宝马,泪看电动把车超。”明月笑了,她打开了车内CD,以安抚可乐焦急的心。顿时,《南山南》的旋律飘摇而出,歌手喑哑的嗓音扑面而来:“你在南方的艳阳里
这一天,汉景帝想废掉太子刘荣。当时就有两个人起来反对。一位是条侯周亚夫,官居丞相,一位是魏其侯窦婴,官拜太子傅。当然了,道理也是明摆着的,自古以来,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两位的出发点,也都是为国家着想。但是,反对无效。周亚夫“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远了他。窦婴也“数争不能得”,为此闹情绪,还隐居在蓝天的南山好长一阵子。  需要说明的是,景帝三年,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最后平定这场叛乱的,主要是周
1983年出生于武汉新洲农村的赵燕,因家里兄弟姐妹多,当年高中毕业时,因学费没交齐,没能拿到毕业证,算是肄业。只有初中毕业证的他,找工作四处碰壁,无奈找了份小区保安的工作。白天,他专心工作,晚上就写日记,记录工作的苦与累。  尽管赵燕只是一个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小人物,但他在内心深处渴望爱情。一个偶然的机缘,赵燕认识了女孩晓云,是一家公司的销售高管。晓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越。  一见面,
尼采认为,人是一个试验,每一次实验,无论成败,都会化为自己的血肉,成为人性的组成部分。对此,我坚信不疑。只有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人,人生的阅历才会越来越丰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所有的经历,最后都成为他人生大厦的一砖一瓦。  所以,我每一次在对青年举行的讲座中,最后都这样告诫青年朋友:当你感觉周围的空气压抑而沉默,就应该拆掉你的帐篷,随时准备出发。  我始终都确信,我就是那个捡拾麦穗的孩子。少年时
我擦红了眼睛,只为看清一个黑色的果子,在我们这儿叫哈比果。它有黑色的果皮,墨绿色的果柄像四脚章鱼吸附在果皮上。它的果肉却洁白饱满,像橘瓣一样乖巧可爱。按理说哈比果几近绝种,少有人知道它的奇异。而幸运的是,我却在图书馆的最后一列书架的一本书的第2333页,发现了哈比果的惊天秘密。那就是,吃过哈比果的人能通晓未来,最实际的效果就是——提前知道考试答案。所以哈比果出现的地方必有疯狂的学生,它绝迹的速度比
1995年底的一天,“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对助手说:“这笔钱放在我这里也没什么用,得把它派出去。”助手明白,他指的是刚刚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技成就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便提醒道:“那可是奖给你私人的。”彭桓武解釋:“我衣食无忧,家里又花不了那么多钱,很多早期参加核方面工作的人,健康受到过损伤,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任何奖励、任何纪念都不会轮到他们头上,所以,必须把奖金分给他们。”于是,他设立“彭
1980年春,85岁高龄的冯友兰决定要写出《中国哲学史新编》,学生问他:“早年,您出版了被业界视为经典之作的《中国哲学史》了,何必还去弄什么新编,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冯友兰说:“我知道你们担心的是什么,其实,我也害怕还没等写完,我人就不在了。但是,与其把时间花在考虑還能活多久上,不如去做点实事,给后人多总结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精神遗产。”  冯友兰人生的最后几年的秋季,都要去医院住上一段时间。每次出
对于在北京出生长大的蒋甲来说,人生中第一次尝到“被拒绝”的滋味,是在6岁那年。老师指着一堆礼物对小朋友们说,你们相互表扬吧,如果你听到有谁表扬你,就拿一份礼物回到座位上。别的小朋友都拿着礼物兴高采烈地下去了,只有他孤零零地站在讲台上,所有人都拒绝表扬他,那种尴尬滋味令他刻骨铭心,从此在生命里留下了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后来,蒋甲到美国学习、定居,十几年过去了,他兢兢业业,从一个小小的程序员晋升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成为美国《星报》的战地记者,并亲临中国战场。他来到广东韶关,一路上,处处见到的是日军凶恶残暴,枪杀无辜贫民,掠夺资源。海明威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下了一张张日寇的暴行,并用笔记录下所见所闻。在韶关,他还亲手杀死一个日本哨兵,缴获了一杆“三八大盖”。海明威行动之迅速,身手之敏捷,让向导目瞪口呆。海明威向向导讲起了自己在欧洲战场上抗击德国法西斯的经历。说着,海明威捋起衣袖、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