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水产品消费经历了人均消费数量与金额持续减少,消费品种多样化、地域差异基本消失、消费形态趋向低价、简便化和加工化的变化过程。水产品流通市场经历了市场内流通商品的数量逐年减少,经由市场外流通的商品数量逐年增多。批发市场与传统的零售商店的作用不断下降,流通渠道与流通主体走向多元化。今后日本水产品流通业变化的方向是,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以消费数量、品种、结构和深度引导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渠道和流通主体继续得到优化。
关键词:日本;水产品;消费;流通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61-03
水产品流通与消费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流通影响消费的最终实现及实现程度;流通的数量、规模和结构影响消费的水平、规模及结构;流通引导和调节消费。消费是流通存在的前提;消费的数量、水平、结构和深度影响流通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日本是水产品的消费大国,国民消费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健全的水产品流通市场体系。而在消费行为变化的影响下,日本水产品市场的流通主体,流通渠道和流通结构均有相应变化和调整,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流通主渠道,超市为流通销售终端的主体,具有特色的水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一、日本水产品消费水平的变化
日本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建立起以大米为中心,水产品、畜禽产品和蔬菜等多种副食构成的“日本型饮食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国民的食物消费发生巨大变化并凸显,出现了饮食形式的欧美化,食物内容的多样化,食品容量的小型化,食品的深加工化,就餐方式的外部化及方便化,由追求数量转为注重质量等,而日本型饮食生活也随之走向瓦解。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泡沫经济的阵痛后,日本国民的消费理念日趋成熟,食品消费更加趋向多元化与差异化及个性化。
随着国民生活方式及食物需求的变化,日本水产品消费数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特点。战后初期至1995年,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从10 kg稳步上升至历史最高值的37 kg,之后逐年减少,2010年降到33kg,退回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水平。日本城市家庭每年购买水产品的支出也呈现先增后减的走势。二战后至1992年,日本城市家庭水产品年消费金额持续增长,最高值为1992年的14万日元,从1993年开始逐年减少,目前已降至8万日元左右,占日本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9%,比最高峰时的14%减少了5个百分点。
二、水产品供给水平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国内水产品产量基本能满足消费需求,很少从国外进口。但日本水产品产量经历了高峰期后出现大幅减少,国内水产品供求缺口日益增大。仅以食用鱼贝类为例,1976年产量达到最高值后,生产量与供给量逐步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渔业环境恶化及从业人员老龄化程度加深,加速了日本水产品生产的衰退,造成产量与产值逐年减少。水产品产量由最高值的769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428万吨,产值于1982年达到最高值29 000亿日元后开始逐年减少。
国内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许多品种只能依靠进口,因此日本水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增加。1973年的水产品进口量首次超过出口量,从此日本逐渐成为水产品进口大国。1979年日本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水产品进口最多的国家。进口量增加导致日本水产品的自给率不断下降。1975年之前,日本水产品的自给率基本达到100%,之后持续下降,至2010年降为54%。按进口国别看,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的水产品数量最多,2010年从中国进口的水产品总额为2 421亿日元,其后依次是泰国、美国、智利和俄罗斯。日本进口的水产品主要是虾类、鲑鳟鱼、金枪鱼、鲐鱼、鱼糜和鱿鱼等。
三、日本水产品消费的演变及特点
在国民整体消费水平、消费方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日本国民的水产品消费行为也相应地经历了复杂多变的过程。
1.品种结构多样化。日本家庭对不同水产品品种的偏好随时间推移有所变化。1965年,日本家庭购买最多的品种依次是竹荚鱼、鱿鱼、鲭鱼,20世纪60年代,这三个品种的消费量曾高达水产品消费总量的1/3。而到了1999年,三个品种的消费量已经减少到14%,取而代之的是金枪鱼、鲑鱼、虾、蟹等中高级水产品。与1965年相比,2009年鲑鱼、鲣鱼、秋刀鱼的人均购买量增加了1.5倍,而竹荚鱼、鱿鱼及鲭鱼各减少了50%。
按家庭年均消费金额衡量,与2008年相比,2009年只有虾类、章鱼、鲭鱼和贝类的消费呈上升趋势,其余品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鲣鱼、竹荚鱼、鱿鱼、蟹、秋刀鱼分别减少了20.5%、18.7%、15.5%、14.2%、7.5%,沙丁鱼、比目鱼、三文鱼、鲷鱼和黄尾鱼也有不同幅度的下滑。
2.消费形态多样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鱼类产品依次是鲜活鱼类、鱼类加工产品和冷冻鱼类。随后鲜活鱼类消费量减少,冷冻鱼类增加,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购买最多的鱼类产品变为冷冻鱼类,其次是鱼类加工产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鲜活鱼类的消费比例上升,冷冻鱼类和鱼类加工产品的消费量略有下降,消费者购买最多的依次是鲜活鱼贝类、其次是鱼类加工产品。过去日本家庭购买的鱼类多带有头和尾,而现在出于调理方便的考虑,普遍要求去掉内脏和鱼骨等废弃物,因此鱼块、生鱼片、干鱼等半制成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3.不同年龄和收入阶层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1985—2010年,日本家庭水产品的平均消费量逐年减少,其中户主年龄在49岁以下的家庭减少幅度最大,50岁以上的中老年家庭减少幅度相对较小。从各年龄段的纵向比较看,家庭水产品消费量随户主年龄的递增而增加,户主为30岁以下的家庭,水产品消费量最少,户主为60岁以上的老年家庭消费量最大,户主为30~39岁的家庭,鱼贝类消费量只有60岁以上家庭的1/3。而且不同年龄阶层对品种的偏好有所不同,青年人倾向于消费鲑鱼,而中老年人群偏好竹荚鱼和沙丁鱼。 收入水平与消费的基本关系是,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水产品的消费金额就越大。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食用鱼贝类的平均消费金额约为4.2万日元。其中年收入在200万日元以下的家庭,水产品消费额为3万日元左右;年收入200万~800万日元的家庭,消费额为4万~5万日元;年收入800万~1 500万日元的家庭,消费额为5万~6万日元;年收入在1 500万日元以上的家庭,消费额为7万~8万日元;
4.地域差异。日本水产品消费曾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北海道、东北和近畿地区的水产品消费量最大,包括冲绳在内的南九州地区、四国地区、关东、甲信越地区的消费量相对较小,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原因在于东北部是日本水产品的主要产区,水产品流通量大,价格相对较低,因此消费量高于其他地区。而随着国内流通渠道逐渐畅通,国内紧缺品种进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水产品消费数量的地区差异逐渐消失,但主要消费品种仍存在地区差异。北海道地区、关东地区、北陆地区、九州地区消费量最多的水产品分别为鱿鱼和鲑鱼、金枪鱼、鱿鱼和鲥鱼、竹荚鱼。
5.普通消费者购买渠道的变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消费者主要从零售商店购买水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超市成为主要的购买渠道,如今 50%以上的普通消费者通过超市购买水产品,特别是进口品种。超市销售的水产品主要是半制成品,这也带动了鱼块、生鱼片消费量的增长。24小时便利店因个性化和便捷化的服务,在日本零售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单身族的增加,便利店也销售生鱼片,以满足单身族等主要消费群体的需求。
6.价格因素影响大。收入水平和价格是影响水产品需求的主要经济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家庭可支配收入和食品消费支出减少,直接导致水产品消费支出下降。与2000年相比,2009年日本家庭平均食品消费支出减少了6%,而鱼贝类消费支出减少的比例超过20%,远远大于食品消费支出的减少幅度。与其他食品相比,水产品价位相对较高也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肉类相比,20世纪70年代以前,鱼贝类价格约是肉类的40%~60%,之后二者的价格同步上涨,但肉类价格上涨到一定水平后趋于平稳,每100g单价一直在160~180日元之间浮动,而鱼贝类价格持续上涨,二者的价格差距逐步缩小到非常接近,并且鱼类去掉不能食用的部分,每100g的价格反而高于肉类。水产品与肉类消费存在很强的替代关系,水产品的高价使部分消费者转向消费肉类。2006年,日本人均肉类摄取量首次超过鱼类,可见价格是鱼类消费需求减少的一大因素。
综上所述,日本水产品消费经历了人均消费数量与金额减少,品种多样化、高档化,地域差别消失,消费形态趋向低价、简便化和加工化的变化历程。水产品流通的主要任务是既满足传统消费市场的需求,也不断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
四、日本水产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日本的水产品市场体系分为市场内流通和市场外流通两大部分。市场内流通的水产品主要是活鱼和贝类,市场外流通的水产品主要是活鱼、冷冻和加工以及进口的水产品。在市场内流通,批发商市场体系要经历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两个阶段:在生产领域,首先生产者委托批发商销售,然后批发商通过拍卖、招标和磋商的形式销售给中间商,最后中间商通过托运销售给消费领域的批发市场或者直接卖给零售商。在消费领域,首先当地的中间商支付给委托批发商销售,然后批发商通过拍卖、招标和磋商的形式销售给中间商,最后中间商销售给零售商和饮食店。
1.批发市场是主渠道。批发市场作为日本水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快速、有效地促进水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为各地的水产品销售者提供有效信息和公平合理的价格并最终形成公平交易。日本的批发市场共有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和其他批发市场三种类型。截至2010年,日本共有74 家中央批发市场分布于46个城市,其中经营水产品的中央批发市场有46 家分布于40个城市。截至2005年,地方批发市场721 家,其中生产领域的批发市场有380 家,其余是消费领域的批发市场;微型批发市场533 家,其中生产领域的批发市场有393 家,其余是消费领域的批发市场。中央与地方批发市场的数量处于逐年减少的趋势。水产品通过批发市场的流通量占总流通量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75%,但之后缓慢下降,目前只有占总流通量一半的水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消费领域。
2.市场外流通的发展。近些年日本水产品终端销售主要靠连锁超市和食品商店,其中以连锁超市为主的市场外流通日益增多。所谓市场外流通是指不通过批发市场,追求产销直接见面,以少环节获得低价格的交易方式。主要包括进口和加工的产品。随着市场外流通量的扩大,流通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代表性的新形式有:一是直接运销和产地直销。直接运销是由农民或农民团体将生产的产品包装处理后,直接供应消费地零售业者(超级市场)或消费大户,达到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运销价差,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受益的目的。近几年日本农林水产品的产地直销日益增多。包括水产品在内产地直销的具体形式很多,有通过设早市及直销店销售的方式,也有采取农户庭园销售、合同销售、特约店销售、超市设专柜销售及直接向消费者家庭供货的销售方式。直销店经销能保证商品的新鲜度、食品的质量安全,方便追求商品质量和安全感的消费者,同时直销店的销售价格略高,因此有利于生产者提高收入。目前日本全国共有2 100多个水产品直销店,其呈现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的趋势,其在市场外流通领域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二是电子商务的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水产品流通领域才出现电子商务,水产电子商务在日本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主要交易模式是BtoB,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该模式主要有三种交易形式。一是部分餐饮企业和食品企业通过开辟网上交易以实现购买原材料更加便捷和降低成本。二是建立水产食品相关企业,或单纯的水产企业的BtoB商务平台,为水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相关企业提供行情资讯和水产品交易的平台。三是部分生产者、渔业协会、购物中心开设网页,面向企业或个人开展BtoB或BtoC交易,但BtoC的方式相对较少。 五、结语
日本水产品流通市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流通总量和经由市场内流通的商品数量逐年减少,经由市场外流通的商品数量逐年增多。在批发及零售阶段,批发市场与传统的零售商店发挥的作用不断下降,以二者为流通主体的局面逐渐消失,流通渠道与流通主体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中超市、量贩店的流通量不断增大,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水产品的主要场所。其变化对水产品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流通技术和水平的提高、流通渠道的畅通、流通网络的建立与完善,水产品消费的地域差距日益缩小甚至消失,个性化、差异化等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促进了国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水产品消费对流通产生的影响更广泛,更深刻。主要体现在:随着水产品消费品种结构、消费形态走向多样化,催生流通渠道、流通主体走向多元化。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年龄阶层消费偏好的差异决定水产品消费出现部分追求低价格的消费群体及部分追求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高消费群体的两极分化。在流通销售的中间环节,通过减少流通渠道,降低成本,以满足低价格的消费愿望。个体商店、直销店等新型销售主体以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包括高消费群体在内的差异化需求。水产品消费形态趋向加工和简便食品促使在流通销售的终端,超市和量贩店不断调整商品品种结构,商品形态,商品价格,依靠大批量和低价格的产品吸引消费者。
消费与流通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深受渔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渔业生产的萎缩决定流通量的减少,进口的增加导致市场外流通增多。同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家庭收入与支出减少都会导致水产品消费数量的减少。人口高龄化、少子化、核心家庭与单身家庭数量的增加促使消费出现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在外就餐次数和金额,及对加工食品消费的增加将会引起水产品消费形态、流通渠道的变化。今后日本水产品流通业变化的方向是,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以消费数量、品种、结构和深度引导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渠道和流通主体继续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 卢凌霄,吕超.日本水产品流通体系的结构与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7,(27).
[2] 王莉,杨宁生.浅析电子商务在水产品流通领域中的作用[J].中国渔业经济,2006,(4).
[3] 出村雅晴.水产品流通的变化以及产地的应对措施[J].农林金融,2002,(2).
[责任编辑 安世友]
关键词:日本;水产品;消费;流通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61-03
水产品流通与消费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流通影响消费的最终实现及实现程度;流通的数量、规模和结构影响消费的水平、规模及结构;流通引导和调节消费。消费是流通存在的前提;消费的数量、水平、结构和深度影响流通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日本是水产品的消费大国,国民消费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健全的水产品流通市场体系。而在消费行为变化的影响下,日本水产品市场的流通主体,流通渠道和流通结构均有相应变化和调整,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流通主渠道,超市为流通销售终端的主体,具有特色的水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一、日本水产品消费水平的变化
日本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建立起以大米为中心,水产品、畜禽产品和蔬菜等多种副食构成的“日本型饮食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国民的食物消费发生巨大变化并凸显,出现了饮食形式的欧美化,食物内容的多样化,食品容量的小型化,食品的深加工化,就餐方式的外部化及方便化,由追求数量转为注重质量等,而日本型饮食生活也随之走向瓦解。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泡沫经济的阵痛后,日本国民的消费理念日趋成熟,食品消费更加趋向多元化与差异化及个性化。
随着国民生活方式及食物需求的变化,日本水产品消费数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特点。战后初期至1995年,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从10 kg稳步上升至历史最高值的37 kg,之后逐年减少,2010年降到33kg,退回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水平。日本城市家庭每年购买水产品的支出也呈现先增后减的走势。二战后至1992年,日本城市家庭水产品年消费金额持续增长,最高值为1992年的14万日元,从1993年开始逐年减少,目前已降至8万日元左右,占日本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9%,比最高峰时的14%减少了5个百分点。
二、水产品供给水平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国内水产品产量基本能满足消费需求,很少从国外进口。但日本水产品产量经历了高峰期后出现大幅减少,国内水产品供求缺口日益增大。仅以食用鱼贝类为例,1976年产量达到最高值后,生产量与供给量逐步减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渔业环境恶化及从业人员老龄化程度加深,加速了日本水产品生产的衰退,造成产量与产值逐年减少。水产品产量由最高值的769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428万吨,产值于1982年达到最高值29 000亿日元后开始逐年减少。
国内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许多品种只能依靠进口,因此日本水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增加。1973年的水产品进口量首次超过出口量,从此日本逐渐成为水产品进口大国。1979年日本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水产品进口最多的国家。进口量增加导致日本水产品的自给率不断下降。1975年之前,日本水产品的自给率基本达到100%,之后持续下降,至2010年降为54%。按进口国别看,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的水产品数量最多,2010年从中国进口的水产品总额为2 421亿日元,其后依次是泰国、美国、智利和俄罗斯。日本进口的水产品主要是虾类、鲑鳟鱼、金枪鱼、鲐鱼、鱼糜和鱿鱼等。
三、日本水产品消费的演变及特点
在国民整体消费水平、消费方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日本国民的水产品消费行为也相应地经历了复杂多变的过程。
1.品种结构多样化。日本家庭对不同水产品品种的偏好随时间推移有所变化。1965年,日本家庭购买最多的品种依次是竹荚鱼、鱿鱼、鲭鱼,20世纪60年代,这三个品种的消费量曾高达水产品消费总量的1/3。而到了1999年,三个品种的消费量已经减少到14%,取而代之的是金枪鱼、鲑鱼、虾、蟹等中高级水产品。与1965年相比,2009年鲑鱼、鲣鱼、秋刀鱼的人均购买量增加了1.5倍,而竹荚鱼、鱿鱼及鲭鱼各减少了50%。
按家庭年均消费金额衡量,与2008年相比,2009年只有虾类、章鱼、鲭鱼和贝类的消费呈上升趋势,其余品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鲣鱼、竹荚鱼、鱿鱼、蟹、秋刀鱼分别减少了20.5%、18.7%、15.5%、14.2%、7.5%,沙丁鱼、比目鱼、三文鱼、鲷鱼和黄尾鱼也有不同幅度的下滑。
2.消费形态多样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鱼类产品依次是鲜活鱼类、鱼类加工产品和冷冻鱼类。随后鲜活鱼类消费量减少,冷冻鱼类增加,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购买最多的鱼类产品变为冷冻鱼类,其次是鱼类加工产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鲜活鱼类的消费比例上升,冷冻鱼类和鱼类加工产品的消费量略有下降,消费者购买最多的依次是鲜活鱼贝类、其次是鱼类加工产品。过去日本家庭购买的鱼类多带有头和尾,而现在出于调理方便的考虑,普遍要求去掉内脏和鱼骨等废弃物,因此鱼块、生鱼片、干鱼等半制成品更受消费者青睐。
3.不同年龄和收入阶层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1985—2010年,日本家庭水产品的平均消费量逐年减少,其中户主年龄在49岁以下的家庭减少幅度最大,50岁以上的中老年家庭减少幅度相对较小。从各年龄段的纵向比较看,家庭水产品消费量随户主年龄的递增而增加,户主为30岁以下的家庭,水产品消费量最少,户主为60岁以上的老年家庭消费量最大,户主为30~39岁的家庭,鱼贝类消费量只有60岁以上家庭的1/3。而且不同年龄阶层对品种的偏好有所不同,青年人倾向于消费鲑鱼,而中老年人群偏好竹荚鱼和沙丁鱼。 收入水平与消费的基本关系是,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水产品的消费金额就越大。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食用鱼贝类的平均消费金额约为4.2万日元。其中年收入在200万日元以下的家庭,水产品消费额为3万日元左右;年收入200万~800万日元的家庭,消费额为4万~5万日元;年收入800万~1 500万日元的家庭,消费额为5万~6万日元;年收入在1 500万日元以上的家庭,消费额为7万~8万日元;
4.地域差异。日本水产品消费曾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北海道、东北和近畿地区的水产品消费量最大,包括冲绳在内的南九州地区、四国地区、关东、甲信越地区的消费量相对较小,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原因在于东北部是日本水产品的主要产区,水产品流通量大,价格相对较低,因此消费量高于其他地区。而随着国内流通渠道逐渐畅通,国内紧缺品种进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水产品消费数量的地区差异逐渐消失,但主要消费品种仍存在地区差异。北海道地区、关东地区、北陆地区、九州地区消费量最多的水产品分别为鱿鱼和鲑鱼、金枪鱼、鱿鱼和鲥鱼、竹荚鱼。
5.普通消费者购买渠道的变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消费者主要从零售商店购买水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超市成为主要的购买渠道,如今 50%以上的普通消费者通过超市购买水产品,特别是进口品种。超市销售的水产品主要是半制成品,这也带动了鱼块、生鱼片消费量的增长。24小时便利店因个性化和便捷化的服务,在日本零售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单身族的增加,便利店也销售生鱼片,以满足单身族等主要消费群体的需求。
6.价格因素影响大。收入水平和价格是影响水产品需求的主要经济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家庭可支配收入和食品消费支出减少,直接导致水产品消费支出下降。与2000年相比,2009年日本家庭平均食品消费支出减少了6%,而鱼贝类消费支出减少的比例超过20%,远远大于食品消费支出的减少幅度。与其他食品相比,水产品价位相对较高也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与肉类相比,20世纪70年代以前,鱼贝类价格约是肉类的40%~60%,之后二者的价格同步上涨,但肉类价格上涨到一定水平后趋于平稳,每100g单价一直在160~180日元之间浮动,而鱼贝类价格持续上涨,二者的价格差距逐步缩小到非常接近,并且鱼类去掉不能食用的部分,每100g的价格反而高于肉类。水产品与肉类消费存在很强的替代关系,水产品的高价使部分消费者转向消费肉类。2006年,日本人均肉类摄取量首次超过鱼类,可见价格是鱼类消费需求减少的一大因素。
综上所述,日本水产品消费经历了人均消费数量与金额减少,品种多样化、高档化,地域差别消失,消费形态趋向低价、简便化和加工化的变化历程。水产品流通的主要任务是既满足传统消费市场的需求,也不断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变化。
四、日本水产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日本的水产品市场体系分为市场内流通和市场外流通两大部分。市场内流通的水产品主要是活鱼和贝类,市场外流通的水产品主要是活鱼、冷冻和加工以及进口的水产品。在市场内流通,批发商市场体系要经历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两个阶段:在生产领域,首先生产者委托批发商销售,然后批发商通过拍卖、招标和磋商的形式销售给中间商,最后中间商通过托运销售给消费领域的批发市场或者直接卖给零售商。在消费领域,首先当地的中间商支付给委托批发商销售,然后批发商通过拍卖、招标和磋商的形式销售给中间商,最后中间商销售给零售商和饮食店。
1.批发市场是主渠道。批发市场作为日本水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快速、有效地促进水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为各地的水产品销售者提供有效信息和公平合理的价格并最终形成公平交易。日本的批发市场共有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和其他批发市场三种类型。截至2010年,日本共有74 家中央批发市场分布于46个城市,其中经营水产品的中央批发市场有46 家分布于40个城市。截至2005年,地方批发市场721 家,其中生产领域的批发市场有380 家,其余是消费领域的批发市场;微型批发市场533 家,其中生产领域的批发市场有393 家,其余是消费领域的批发市场。中央与地方批发市场的数量处于逐年减少的趋势。水产品通过批发市场的流通量占总流通量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75%,但之后缓慢下降,目前只有占总流通量一半的水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消费领域。
2.市场外流通的发展。近些年日本水产品终端销售主要靠连锁超市和食品商店,其中以连锁超市为主的市场外流通日益增多。所谓市场外流通是指不通过批发市场,追求产销直接见面,以少环节获得低价格的交易方式。主要包括进口和加工的产品。随着市场外流通量的扩大,流通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代表性的新形式有:一是直接运销和产地直销。直接运销是由农民或农民团体将生产的产品包装处理后,直接供应消费地零售业者(超级市场)或消费大户,达到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运销价差,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受益的目的。近几年日本农林水产品的产地直销日益增多。包括水产品在内产地直销的具体形式很多,有通过设早市及直销店销售的方式,也有采取农户庭园销售、合同销售、特约店销售、超市设专柜销售及直接向消费者家庭供货的销售方式。直销店经销能保证商品的新鲜度、食品的质量安全,方便追求商品质量和安全感的消费者,同时直销店的销售价格略高,因此有利于生产者提高收入。目前日本全国共有2 100多个水产品直销店,其呈现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的趋势,其在市场外流通领域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二是电子商务的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水产品流通领域才出现电子商务,水产电子商务在日本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主要交易模式是BtoB,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该模式主要有三种交易形式。一是部分餐饮企业和食品企业通过开辟网上交易以实现购买原材料更加便捷和降低成本。二是建立水产食品相关企业,或单纯的水产企业的BtoB商务平台,为水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相关企业提供行情资讯和水产品交易的平台。三是部分生产者、渔业协会、购物中心开设网页,面向企业或个人开展BtoB或BtoC交易,但BtoC的方式相对较少。 五、结语
日本水产品流通市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流通总量和经由市场内流通的商品数量逐年减少,经由市场外流通的商品数量逐年增多。在批发及零售阶段,批发市场与传统的零售商店发挥的作用不断下降,以二者为流通主体的局面逐渐消失,流通渠道与流通主体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中超市、量贩店的流通量不断增大,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水产品的主要场所。其变化对水产品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流通技术和水平的提高、流通渠道的畅通、流通网络的建立与完善,水产品消费的地域差距日益缩小甚至消失,个性化、差异化等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促进了国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水产品消费对流通产生的影响更广泛,更深刻。主要体现在:随着水产品消费品种结构、消费形态走向多样化,催生流通渠道、流通主体走向多元化。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年龄阶层消费偏好的差异决定水产品消费出现部分追求低价格的消费群体及部分追求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高消费群体的两极分化。在流通销售的中间环节,通过减少流通渠道,降低成本,以满足低价格的消费愿望。个体商店、直销店等新型销售主体以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包括高消费群体在内的差异化需求。水产品消费形态趋向加工和简便食品促使在流通销售的终端,超市和量贩店不断调整商品品种结构,商品形态,商品价格,依靠大批量和低价格的产品吸引消费者。
消费与流通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深受渔业生产及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渔业生产的萎缩决定流通量的减少,进口的增加导致市场外流通增多。同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家庭收入与支出减少都会导致水产品消费数量的减少。人口高龄化、少子化、核心家庭与单身家庭数量的增加促使消费出现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生活方式的变化,如在外就餐次数和金额,及对加工食品消费的增加将会引起水产品消费形态、流通渠道的变化。今后日本水产品流通业变化的方向是,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以消费数量、品种、结构和深度引导流通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渠道和流通主体继续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 卢凌霄,吕超.日本水产品流通体系的结构与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7,(27).
[2] 王莉,杨宁生.浅析电子商务在水产品流通领域中的作用[J].中国渔业经济,2006,(4).
[3] 出村雅晴.水产品流通的变化以及产地的应对措施[J].农林金融,2002,(2).
[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