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不仅上了年纪的人,就是年轻人,只要对阎明复有所了解或有所耳闻的话,无不称他为“好人”,一个有真性情的可敬可爱的好人。《慈善》杂志执行主编李玉林,以他同阎明复十几年近距离接触的感受,用真挚情感、朴实文笔实实在在地记录下了阎明复任职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及其后续期间的所作所为和深邃思考,构成了一部颇具历史价值和伦理价值的纪实文学作品——《真——好人阎明复》(2013年7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该作既详尽具体地实录了阎明复在各项慈善救助活动中的业绩与风采,又从历史的、家庭的、个人资质等角度探究了他崇高品格的由来与根源;既重点突出阎明复在慈善事业里的贡献与特点,又不忘铺叙拥围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慈善团体、台港同胞与国际友人的慈善情怀;既着力渲染阎明复由20世纪末到21世纪最初几年工作的阶段史,又延伸到他由童年到老年的沧桑起伏的生命史。更令人高兴的是,该作还粗线条地勾勒出阎明复父亲阎宝航的传奇人生与崇高风范,使整部作品增添诱人的丰富性和厚度,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期待。该作并非传记,阎明复的相关经历和人生智慧,是由一个个瞬间、一个个回忆、一个个现场记录所构建的;其所铺陈的许多历史资源(包括历史照片)弥足珍贵,在展现一位时代精英俊彦的同时,成功地呈露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足迹,整部作品真实而生动、大气而饱满。
在“好人阎明复”前冠之以“真”字,别具意味。在此不仅显示了作者对阎明复人生传奇真实性的承诺,“真”与“好”的相连,也透露了作者对阎明复人生境界的仰慕和敬虔之情;这个“真”字,既是真善美的原点,又融合了善和美的优质。阎明复这段人生历程及其精神风貌——心怀大爱的慈善情怀、开阔豪放的世界视野、宽厚温良的待人态度、果断踏实的工作作风,果然令人向往、催人思量。
1998年初,阎明复接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之前,他早已接触过慈善事业。不是吗,当他卸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统战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高层官职的1989年夏日,就有国际慈善组织“扶轮社”找他解决在大陆推行“防治小儿麻痹症”的救助项目,而他果然帮了他们,还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1990年阎明复出任民政部副部长后,用于思考“慈善事业、慈善组织”的时间、精力多了起来,他考虑政府福利工作如何同民间慈善活动结合起来的问题,并产生筹建民间慈善团体的想法。可以说,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担当慈善总会会长大任打下了坚实基础。当时,他亲自赴香港了解一个国际性慈善组织——世界宣明会:原来它同中国有很深渊源,由基督教教徒组成,并严格遵守不谈政治、不传教、男女平等的纪律。阎明复认定宣明会是可以联络与合作的,于是,他热心帮助宣明会进入中国开展工作,并同该会上层结成深厚友谊。接任慈善总会会长后,他亲自率团赴美,到世界宣明会美国总部考察,进行深入了解;回国后他不仅写成专著《美国慈善事业一瞥》,更施之以大手笔,同宣明会合作了许多重大扶贫、救济与开发项目。像跟宣明会一样结缘的国际、中国台湾、香港慈善组织,还有很多很多。同台湾著名的佛教“慈济”慈善基金会的结缘,就是突出一例。“慈济” 在台湾,因创办人证严法师享有崇高威望,在世界各地又积累了丰硕善果,“普洒人间大爱”的行动走到哪里都很顺畅,但万万没想到“慈济”初到大陆开展赈灾捐款时,却遇到不受欢迎的尴尬;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在1991年得悉“慈济人”的遭遇后,当即就向他们致歉并致谢,很快填平沟坎使情况得以扭转;到了当会长期间,阎明复亲自为“慈济人”踩点,打通救助的绿色通道;甚至亲自同他们一起发放救济物款,领悟“慈济”行为方式和经验的优长。“慈济”的慈善之花,在大陆遍及一半以上省市,爱心搭起的慈善桥梁坚实而壮观。阎明复和证严法师至今未曾谋面,但他们的神交使彼此高度信任与尊崇,证严法师欣然为《真——好人阎明复》题写书名就是最好佐证。
阎明复因兼具思想和人脉的丰硕,使他任职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期间,成绩卓著,正如赵朴初老先生所祝愿他的“一切善愿志皆成就”。在1998年张北地区地震救灾、长江嫩江流域抗洪赈灾战斗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看到、感受到慈善总会的紧急行动;百姓称“共产党有阎部长这样的干部,真是平民百姓的福气”。专门救助乡村贫困教师的“烛光工程”,则是他“发展慈善事业,要着眼于国内慈善资源”思想的成功实践。该工程既由电视人赵燕英《拨亮烛光》所牵引,又有电影人张艺谋《一个也不能少》来充实;既受到各界领导和知名企业家的关注和支持,更在民间形成了一股要将微弱烛光燃成燎原之火的强劲势头。“烛光工程”把我国慈善事业推向了新层次和新高度。还有个“微笑工程”,是同“微笑列车”国际慈善机构联合搞的;阎明复由前任崔乃夫会长那里接手过来,将它做大做好。“微笑列车”是为患有唇腭裂的孤儿免费做矫治手术的慈善项目,这种唇裂、腭裂同时出现的先天性畸形,使患儿饮食不方便,说话不清楚,更谈不上什么嬉笑了。该病在贫困地区孤儿群里高发,救助工作相当艰难,但经中华慈善总会和“微笑列车”的通力合作,千万个孩子真的喜获幸福,找回微笑。该项目国际影响颇大,绽放出了中美合作的慈善事业的特有光芒;中美两国元首为它会聚北京,同赞中美友谊。阎明复主持的扶贫济困和开发项目还有很多,它们无不呈现了他的智慧和才干,更突现出他的崇高品格和人生境界。
香港慈善家云大棉赞阎明复“他有着菩萨心肠”,赵朴初总觉得阎明复“有佛缘、佛性”,慈善界对阎明复的善良仁爱秉性都给予高度评价,美誉其善根。孟子说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阎明复对苦人弱者的苦难,总是自然地露出他的同情顾惜之情和伸出援手的古道热肠。李玉林多次写到阎会长因为不忍他人痛苦而热泪盈眶或欲哭难忍的情景,恻隐之心尤为突出。他经常拿出自己工资、稿费,或现场递给孤寡老人去买头猪,或托人邮寄些钱给孩子去买双鞋;2010年冬日,他在三亚避寒,从报上得悉早产儿危急消息后,又立马寄万元捐助款给报社,请他们代转受助人,并坚决不肯留名。压在老百姓身上的苦难就是他自己的苦难,压在老百姓心上的石头也总压着他的心。正是这样的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仁爱之心,让他为贵州麻山这个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提出“异地搬迁,新建家园”的根本扶贫措施,最终使麻山人下了山、过上了正常人的日子。慈善总会的许多高明决策,无不凝聚着阎明复的大善大爱之心,中华“老其老,慈其幼,养其孤”的传统慈善精神熔融在他的血液中。 “先难而后获可为仁也”,这里的“仁”,是仁人君子的仁,是仁义大道上的善。我国知识分子在相当长时间里“臭老九”的处境,人们还记忆犹新;然而阎明复他不畏历史艰难,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将自己爱才、惜才的深情化为用才的谋略,从而获取成功的故事,却少为人知。李玉林插叙了阎明复在“大百科”爱护知识分子的仁举,让我们进一步仰视这位好人。1978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初创,由阎明复在秦城监狱的囚友姜椿芳出任社长、总编辑,他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初创时期,阎明复把当时许多尚未落实政策、有“严重问题”的专家调进“大百科”,以致被视为干部路线有问题。但他硬是顶着压力给不少戴着“地富反坏右”帽子的专家打气鼓劲,消除他们顾虑,而专家们也果然成为“大百科”的精英和骨干。阎会长高瞻远瞩地对待慈善文化及其发展:他一方面关怀残疾孩子向知识阶层提升,鼓励他们向霍金学习,希望他们要有当钢琴家、作家、科学家的信心和决心。像武汉孤儿丁晓安双臂萎缩,只能用脚写字作画,但最终大学毕业,成为画家;多年后他同阎明复的喜相逢,让无数人落泪唏嘘、感慨万千。另一方面他则期盼有更多文化人参与到慈善文化事业中来,不断给予他们以多方关怀和切实支持,致使这些艺术家、作家无不对他感激不尽。张北地震期间,阎明复给信得过的姜昆打电话,希望他参与赈灾;结果,姜昆发动在排练春晚节目的五十多个大腕明星,一起踊跃捐款,并衷心感激阎会长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向灾区人民献出了爱心。
阎明复性格主动、才能出众、良质充沛,因此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干得漂亮出色、众望所归。不管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身边当俄语翻译,还是在“大百科”负责编务和人事,离岗后,那里的人们没有不惦记他的。毛泽东“文革”期间就问起过“小阎”,让查清问题后“好让他出来工作”;邓小平看重他在中苏关系演变期间的表现,更赞赏他在秦城监狱里不说假话(不出卖人)的骨气,自己恢复工作后不久,就一下子把他提拔到高位。“大百科”人对他的热爱就更没法说了,那次他出席出版社成立15周年社庆大会,因迟到而悄悄地从后面进入会场,结果被人发现,掌声由弱变强、由点到片,最后全场掌声雷动、一片沸腾。阎明复还是个意志坚强沉着、感情丰富细腻、处世大方温厚的人,因此他无论在风刀霜剑的岁月,还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总能努力地活出自我,活出自己的心。“四人帮”时期,阎明复因不肯说假话去揭发杨尚昆、彭真、刘少奇和邓小平,被打入秦城监狱达七年半之久。被拷问时,他总是屹然对抗;被单独囚禁时,他又以潇洒之态应对寂寞时光,真可谓一派 “身可危,志不可夺”的气概。入职慈善总会后,阎明复依然遇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中央电视台在对慈善总会一次活动的播出中,竟然对阎明复施以“斩首”;原来某领导认为阎明复是因“六·四”被免职的,不宜出镜,并指示不再报道慈善总会的活动。阎明复不愿让慈善总会因他而蒙羞,因而坚决要求辞职。不搞“假”的阎明复,呈现出的是他的“真”,求真的姿态又呈现了他的一派壮美。阎明复平时对工作,就像慈善总会副会长吴建国所言,是“一团火,一直不停地燃烧着的火”;而他对待同事、同志、朋友,却像他父母开的“阎家老店”热情、宽厚、平等地对待来店的每位抗日志士那样,一片柔情,一派柔美。阎明复的“真”既熔融了优质的善,也熔融着优质的美,由爱将真善美统一在他的身上。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是一个令人起敬的崇高境界,一个令人钦羡的审美生存境界。真善美的统一,可谓最高的境界啊!
感谢李玉林为我们真实生动地推出如此“好人”!假如要提点希望的话,那么,我希望李玉林能在语言、思想上再加以磨炼,增强语言的象征性力量,提升思想的内在智慧高度。相信,李玉林在创作道路上一定能走得更远、更宽广。?誙
在“好人阎明复”前冠之以“真”字,别具意味。在此不仅显示了作者对阎明复人生传奇真实性的承诺,“真”与“好”的相连,也透露了作者对阎明复人生境界的仰慕和敬虔之情;这个“真”字,既是真善美的原点,又融合了善和美的优质。阎明复这段人生历程及其精神风貌——心怀大爱的慈善情怀、开阔豪放的世界视野、宽厚温良的待人态度、果断踏实的工作作风,果然令人向往、催人思量。
1998年初,阎明复接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之前,他早已接触过慈善事业。不是吗,当他卸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统战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高层官职的1989年夏日,就有国际慈善组织“扶轮社”找他解决在大陆推行“防治小儿麻痹症”的救助项目,而他果然帮了他们,还提出了一些积极建议。1990年阎明复出任民政部副部长后,用于思考“慈善事业、慈善组织”的时间、精力多了起来,他考虑政府福利工作如何同民间慈善活动结合起来的问题,并产生筹建民间慈善团体的想法。可以说,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担当慈善总会会长大任打下了坚实基础。当时,他亲自赴香港了解一个国际性慈善组织——世界宣明会:原来它同中国有很深渊源,由基督教教徒组成,并严格遵守不谈政治、不传教、男女平等的纪律。阎明复认定宣明会是可以联络与合作的,于是,他热心帮助宣明会进入中国开展工作,并同该会上层结成深厚友谊。接任慈善总会会长后,他亲自率团赴美,到世界宣明会美国总部考察,进行深入了解;回国后他不仅写成专著《美国慈善事业一瞥》,更施之以大手笔,同宣明会合作了许多重大扶贫、救济与开发项目。像跟宣明会一样结缘的国际、中国台湾、香港慈善组织,还有很多很多。同台湾著名的佛教“慈济”慈善基金会的结缘,就是突出一例。“慈济” 在台湾,因创办人证严法师享有崇高威望,在世界各地又积累了丰硕善果,“普洒人间大爱”的行动走到哪里都很顺畅,但万万没想到“慈济”初到大陆开展赈灾捐款时,却遇到不受欢迎的尴尬;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在1991年得悉“慈济人”的遭遇后,当即就向他们致歉并致谢,很快填平沟坎使情况得以扭转;到了当会长期间,阎明复亲自为“慈济人”踩点,打通救助的绿色通道;甚至亲自同他们一起发放救济物款,领悟“慈济”行为方式和经验的优长。“慈济”的慈善之花,在大陆遍及一半以上省市,爱心搭起的慈善桥梁坚实而壮观。阎明复和证严法师至今未曾谋面,但他们的神交使彼此高度信任与尊崇,证严法师欣然为《真——好人阎明复》题写书名就是最好佐证。
阎明复因兼具思想和人脉的丰硕,使他任职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期间,成绩卓著,正如赵朴初老先生所祝愿他的“一切善愿志皆成就”。在1998年张北地区地震救灾、长江嫩江流域抗洪赈灾战斗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看到、感受到慈善总会的紧急行动;百姓称“共产党有阎部长这样的干部,真是平民百姓的福气”。专门救助乡村贫困教师的“烛光工程”,则是他“发展慈善事业,要着眼于国内慈善资源”思想的成功实践。该工程既由电视人赵燕英《拨亮烛光》所牵引,又有电影人张艺谋《一个也不能少》来充实;既受到各界领导和知名企业家的关注和支持,更在民间形成了一股要将微弱烛光燃成燎原之火的强劲势头。“烛光工程”把我国慈善事业推向了新层次和新高度。还有个“微笑工程”,是同“微笑列车”国际慈善机构联合搞的;阎明复由前任崔乃夫会长那里接手过来,将它做大做好。“微笑列车”是为患有唇腭裂的孤儿免费做矫治手术的慈善项目,这种唇裂、腭裂同时出现的先天性畸形,使患儿饮食不方便,说话不清楚,更谈不上什么嬉笑了。该病在贫困地区孤儿群里高发,救助工作相当艰难,但经中华慈善总会和“微笑列车”的通力合作,千万个孩子真的喜获幸福,找回微笑。该项目国际影响颇大,绽放出了中美合作的慈善事业的特有光芒;中美两国元首为它会聚北京,同赞中美友谊。阎明复主持的扶贫济困和开发项目还有很多,它们无不呈现了他的智慧和才干,更突现出他的崇高品格和人生境界。
香港慈善家云大棉赞阎明复“他有着菩萨心肠”,赵朴初总觉得阎明复“有佛缘、佛性”,慈善界对阎明复的善良仁爱秉性都给予高度评价,美誉其善根。孟子说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阎明复对苦人弱者的苦难,总是自然地露出他的同情顾惜之情和伸出援手的古道热肠。李玉林多次写到阎会长因为不忍他人痛苦而热泪盈眶或欲哭难忍的情景,恻隐之心尤为突出。他经常拿出自己工资、稿费,或现场递给孤寡老人去买头猪,或托人邮寄些钱给孩子去买双鞋;2010年冬日,他在三亚避寒,从报上得悉早产儿危急消息后,又立马寄万元捐助款给报社,请他们代转受助人,并坚决不肯留名。压在老百姓身上的苦难就是他自己的苦难,压在老百姓心上的石头也总压着他的心。正是这样的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仁爱之心,让他为贵州麻山这个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提出“异地搬迁,新建家园”的根本扶贫措施,最终使麻山人下了山、过上了正常人的日子。慈善总会的许多高明决策,无不凝聚着阎明复的大善大爱之心,中华“老其老,慈其幼,养其孤”的传统慈善精神熔融在他的血液中。 “先难而后获可为仁也”,这里的“仁”,是仁人君子的仁,是仁义大道上的善。我国知识分子在相当长时间里“臭老九”的处境,人们还记忆犹新;然而阎明复他不畏历史艰难,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将自己爱才、惜才的深情化为用才的谋略,从而获取成功的故事,却少为人知。李玉林插叙了阎明复在“大百科”爱护知识分子的仁举,让我们进一步仰视这位好人。1978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初创,由阎明复在秦城监狱的囚友姜椿芳出任社长、总编辑,他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初创时期,阎明复把当时许多尚未落实政策、有“严重问题”的专家调进“大百科”,以致被视为干部路线有问题。但他硬是顶着压力给不少戴着“地富反坏右”帽子的专家打气鼓劲,消除他们顾虑,而专家们也果然成为“大百科”的精英和骨干。阎会长高瞻远瞩地对待慈善文化及其发展:他一方面关怀残疾孩子向知识阶层提升,鼓励他们向霍金学习,希望他们要有当钢琴家、作家、科学家的信心和决心。像武汉孤儿丁晓安双臂萎缩,只能用脚写字作画,但最终大学毕业,成为画家;多年后他同阎明复的喜相逢,让无数人落泪唏嘘、感慨万千。另一方面他则期盼有更多文化人参与到慈善文化事业中来,不断给予他们以多方关怀和切实支持,致使这些艺术家、作家无不对他感激不尽。张北地震期间,阎明复给信得过的姜昆打电话,希望他参与赈灾;结果,姜昆发动在排练春晚节目的五十多个大腕明星,一起踊跃捐款,并衷心感激阎会长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向灾区人民献出了爱心。
阎明复性格主动、才能出众、良质充沛,因此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干得漂亮出色、众望所归。不管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身边当俄语翻译,还是在“大百科”负责编务和人事,离岗后,那里的人们没有不惦记他的。毛泽东“文革”期间就问起过“小阎”,让查清问题后“好让他出来工作”;邓小平看重他在中苏关系演变期间的表现,更赞赏他在秦城监狱里不说假话(不出卖人)的骨气,自己恢复工作后不久,就一下子把他提拔到高位。“大百科”人对他的热爱就更没法说了,那次他出席出版社成立15周年社庆大会,因迟到而悄悄地从后面进入会场,结果被人发现,掌声由弱变强、由点到片,最后全场掌声雷动、一片沸腾。阎明复还是个意志坚强沉着、感情丰富细腻、处世大方温厚的人,因此他无论在风刀霜剑的岁月,还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总能努力地活出自我,活出自己的心。“四人帮”时期,阎明复因不肯说假话去揭发杨尚昆、彭真、刘少奇和邓小平,被打入秦城监狱达七年半之久。被拷问时,他总是屹然对抗;被单独囚禁时,他又以潇洒之态应对寂寞时光,真可谓一派 “身可危,志不可夺”的气概。入职慈善总会后,阎明复依然遇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中央电视台在对慈善总会一次活动的播出中,竟然对阎明复施以“斩首”;原来某领导认为阎明复是因“六·四”被免职的,不宜出镜,并指示不再报道慈善总会的活动。阎明复不愿让慈善总会因他而蒙羞,因而坚决要求辞职。不搞“假”的阎明复,呈现出的是他的“真”,求真的姿态又呈现了他的一派壮美。阎明复平时对工作,就像慈善总会副会长吴建国所言,是“一团火,一直不停地燃烧着的火”;而他对待同事、同志、朋友,却像他父母开的“阎家老店”热情、宽厚、平等地对待来店的每位抗日志士那样,一片柔情,一派柔美。阎明复的“真”既熔融了优质的善,也熔融着优质的美,由爱将真善美统一在他的身上。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境界?是一个令人起敬的崇高境界,一个令人钦羡的审美生存境界。真善美的统一,可谓最高的境界啊!
感谢李玉林为我们真实生动地推出如此“好人”!假如要提点希望的话,那么,我希望李玉林能在语言、思想上再加以磨炼,增强语言的象征性力量,提升思想的内在智慧高度。相信,李玉林在创作道路上一定能走得更远、更宽广。?誙